前言
在我写作本书的过程中,“大博弈”这个词一次次进入了我的脑海。这个词特指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大英帝国与沙皇俄国争夺中亚控制权的战略冲突。而随着商业全球化的发展,“大博弈”抽象而又准确地概括了“独角兽”公司的战略推演。Uber中国和滴滴打车、快的打车的关系,从刚进入中国时的罕有接触,到成为主要竞争对手,到后来握手言和,再到在新的国际市场上开始对峙。创业公司的波诡云谲与瞬息万变,吸引着无数抱有激情和梦想的年轻人投入其中。
我也是这场大潮中的一员。从大一开始,我就喜欢去听创业讲座和参与创业项目,从此再也“无法上岸”:休学一次、两次去硅谷、参与创立过四个公司。2013年12月,在考完大学后一门期末后48个小时内我就加入了Uber,回国进行市场扩张。
2014年是几个美国科技公司进军中国的元年——Uber、 Airbnb、Tesla及LinkedIn。公司理念上的差别,已经给日后的不同道路买下伏笔。比如Airbnb保持着自己注重社群、颇具小清新的格调,不慌不忙地慢慢增长着,Uber则把自己高速机动灵活的线下城市扩张模式带到了中国。
当时,中国打车软件市场诸侯林立,有个进入专车领域、专注商务用车的易道用车,也有迅速崛起的滴滴打车和快的打车这“两强”。2014年8月,我所在的Uber北京团队推出了本地特色的拼车产品“人民优步”,彻底引爆了市场。同一个月,滴滴和快的分别推出了滴滴专车和一号专车。从2014年年底到2015年年初,Uber以纵向横向的两个维度同时发力,几个月内获得了上百倍的增长。
在Uber中国和滴滴战斗激烈的时刻,竞争带来的动力让我们热血沸腾、同仇敌忾,每天奋战到凌晨三点。然而在合并之后我们才发现,原来滴滴的团队也和我们一样拼命,原来他们对城市出行的愿景和我们也很像,原来在我们对滴滴的产品快速迭代感到畏惧并想尽一切办法的时候,他们对Uber的看法也是完全一样的。当然,这只是一个“士兵”在战斗中的个人感受,至于那些战略层面的考量,并不是本书所想表现的。因此这本书不讲未经证实的八卦传言,只讲作为一线参与者的亲身体验和真实的Uber中国。
2015年年底我选择前往美国调任产品团队,也算是完整经历了Uber来华落地、扩张、终发展壮大的过程。能够在自己的份真正的工作中就全程目睹Uber在中国的整个经历,我感到十分幸运。由于阅读及做过记者的经历,我一直对维多利亚式的英雄史诗比较向往。在Uber中国的故事中,我似乎找到了它在现实中的投影,这是促使我拿起笔来想要讲述这件事情的主要动机。另外,由于合并,Uber中国仅仅两年多的时间就成为历史,大部分当年的参与者现在都已经开始了新的旅程。正因为变化来得如此之快,我似乎觉得应当来记录一下同事们当年的奋斗作为纪念。如果有幸能在若干年之后让大家邂逅此书,翻阅时回忆起一两个那些当年的草创时期困窘又充满幽默色彩的细节,就已经足够。
我们即将出发,登上中国移动互联网市场的资本游戏所催化的舞台,去经历与刷单司机贴身肉搏的腥风血雨和三个月增长40倍的那些个不眠之夜。但在开始这段旅程前,我们必须首先回顾Uber全球扩张基因。这是因为在进入中国之前,Uber已经发展出一套快速全球扩张的方法。更重要的是,Uber承袭了Google和Facebook所代表的硅谷创新企业“改变世界”的理想,从很早就开始进入美国以外的地区,并勇敢的瞄准了他们都无法染指的中国——全世界智能交通的市场,并终与来自中国的本土冠军企业发生碰撞。
翟葆光
2017年3月于旧金山
导语摘要
《Uber中国1000天:开拓、增长与竞争》一书的作者以Uber中国资深员工的*人称视角,讲述了Uber作为明星创业外企进入中国,拓展至多个城市并快速增长,以及与滴滴正面竞争至合并的历程。 此书还原了作者在Uber中国的一线主导地推、反刷单及调研国际市场等各个方面,呈现了Uber中国在运营中曾经应对的一次次挑战与解决之道,又提炼了互联网公司冷启动、本地化运营、构建企业文化及国际化扩张等方面的经验。深刻反映了“线上”与“线下”的交融:互联网技术对传统行业、人民生活方式乃至社会观念的颠覆。 通过此书能够深入细致地了解Uber中国及全球团队的内核,给创业者以启发。同时,把Uber中国的这段历史和中国“O2O”的发展置于全球资本棋局中,也能够为中国企业的出海战略提供新思路。
作者简介
毕业于美国波士顿Tufts University。大学期间曾经在硅谷休学一年参与Peter Thiel 20 under 20少年创业者项目,并参与创办了两家创业公司:公海孵化器Blueseed和科技媒体Pingwest。2013年年底加入Uber亚洲扩张团队,是中国的第二名本地员工,在2014年和2015年,我参与了Uber在中国的整个早期落地,扩张以及增长的历程,开拓了Uber中国的前几个城市并在去年负责中国司机的增长运营。
目录
第1章Uber是这样玩转的
1.1 将本地交通服务互联网化
1.2 “比特 原子”的商业模式
1.3 运营为先:极简精干的开拓团队
1.4大博弈:技术、商业、人才、资本的全球化
第2章 开拓者进入中国
2.1 初次印象:切入民生的“独角兽”
2.2 七轮面试 发放小广告
2.3 加入广州三人团队
2.4 次大考:跨年夜
第3章 蛮荒时代
3.1 冷启动—— 5分钟黄金标准
3.2 如何增长:获取用户与建立品牌
3.3 与Uber中国共同成长
3.4 旁观打车大战
第4章 “人民优步”:从高端到全覆盖
4.1 专车前夜
4.2 “人民优步”诞生记
4.3 新考验:直面扩充兼职司机
4.4 润物无声
第5章 中国式刷单大战
5.1 为什么会有刷单
5.2 刷单的基本原理
5.3 与刷单司机战斗
5.4 江湖密语
5.5 跨界图像行业
5.6 幽灵车事件
第6章 给产品烙上中国印
6.1 早期产品:缺乏本地化
6.2 国际增长团队:总部给开的小灶
6.3 个本地化产品:实现司机微信注册
6.4 携手百度:中国产品团队正式成立
6.5 带总部团队读懂中国
6.6 走向全球创新之道
第7章 增长、补贴、竞争
7.1 春节序曲
7.2 补贴的原理
7.3 供需之辩
7.4 优步进击,滴滴反击
7.5 回顾戎马岁月
第8章 没有输赢的结局
8.1 战线相持
8.2 戏剧性的合并经过
8.3 Uber给中国留下的印记
8.4 未完待续
8.5 新帝国时代
第9章 Uber在全球的继续拓展
9.1 新兴市场的“跑马圈地”
9.2 东南亚 ——中国市场的延伸阵地
9.3 印度 ——英语人才比例高
9.4 拉丁美洲 ——欢乐的土地
9.5 欧洲、中东与俄罗斯
9.6 美国——变化的国家
9.7 全球化创新时代揭幕
第10章 UBER模式的延伸
10.1 万物互联的“O2O延伸”
10.2 共享单车 - 专车大战的延续
10.3 自动驾驶——智能交通的未来
10.4 互联网和现实世界的更深度结合
内容摘要
《Uber中国1000天:开拓、增长与竞争》一书的作者以Uber中国资深员工的*人称视角,讲述了Uber作为明星创业外企进入中国,拓展至多个城市并快速增长,以及与滴滴正面竞争至合并的历程。 此书还原了作者在Uber中国的一线主导地推、反刷单及调研国际市场等各个方面,呈现了Uber中国在运营中曾经应对的一次次挑战与解决之道,又提炼了互联网公司冷启动、本地化运营、构建企业文化及国际化扩张等方面的经验。深刻反映了“线上”与“线下”的交融:互联网技术对传统行业、人民生活方式乃至社会观念的颠覆。 通过此书能够深入细致地了解Uber中国及全球团队的内核,给创业者以启发。同时,把Uber中国的这段历史和中国“O2O”的发展置于全球资本棋局中,也能够为中国企业的出海战略提供新思路。
主编推荐
毕业于美国波士顿Tufts University。大学期间曾经在硅谷休学一年参与Peter Thiel 20 under 20少年创业者项目,并参与创办了两家创业公司:公海孵化器Blueseed和科技媒体Pingwest。2013年年底加入Uber亚洲扩张团队,是中国的第二名本地员工,在2014年和2015年,我参与了Uber在中国的整个早期落地,扩张以及增长的历程,开拓了Uber中国的前几个城市并在去年负责中国司机的增长运营。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