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生的第一双水晶鞋:让音乐成就孩子的魅力生活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人生的第一双水晶鞋:让音乐成就孩子的魅力生活

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14.3 4.9折 29 全新

库存5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高洁 著

出版社科学普及出版社

ISBN9787110077603

出版时间2013-0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29元

货号23168823

上书时间2024-10-28

兴文书店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前言

青山依旧 几度夕阳 ——我自己的故事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这里不是三国演义开篇,是我的雅乐小筑。借用这首《临江仙》,其实有些牵强。此句早出自杨慎的历史通俗说唱《廿一史弹词·说秦汉》开场词。如果以“长江”指代“音乐”、以“英雄”指代“琴童”,似乎可以形象地概括我学琴多年来所堆积的、澎湃的、涌动的、无以言表的感受。
我的音乐生涯中,人来人往,有去有回。用我小师妹的话说就是:拉琴就像超女,能坚持到后的都是“纯爷们儿”。此话概括性极高,就连我,也从当初的胆小怯懦,练就了一身“泰山崩于前,而色不改”的本事。当然,她指的是专业从事音乐,与修身养性的爱好是不同的。
我自己的故事,从今天讲起。艾斯曼中心(EisemannCenter)是美国得克萨斯州北部理查森(Richardson)市好的音乐厅。今晚,我们又一次演奏了柴可夫斯基的《钢琴协奏曲》。独奏的是一位年轻的亚裔男孩。指挥说,他是今年茱莉亚音乐学院的新生,非常优秀,前途不可估量。理查森交响乐团的指挥安周·布鲁斯罗(AnshelBrusilow)曾经是美国费城交响乐团首席、达拉斯交响乐团指挥。相对于独奏家,作为乐队乐手的我则要悠闲许多,可以分些精力,好好欣赏一下钢琴演奏。由于这位小独奏家是名不见经传的新秀,售票情况并不理想。但是,彩排的时候,当我又一次听到柴可夫斯基钢琴协奏曲那排山倒海般震撼的旋律时,我想,今晚的观众应该不虚此行。
果真,一曲结束,全场响起雷鸣般的掌声。热情的美国观众全体起立,“Bravo!”(好哇)的喝彩声此起彼伏。我的朋友,一位从四川音乐学院来的小提琴手侧身对我耳语:“老柴的第三乐章就是要有速度才过瘾。”
的确,第三乐章在这位男孩的指尖上可谓极速狂飙,令观众十分尽兴。这不禁让我联想到电影《海上钢琴师》中的一个片段:在游轮弗吉尼亚号上,爵士乐鼻祖杰里·罗尔·莫顿(JellyRoll Morton)挑衅海上钢琴师1900,他们竞相即兴演奏,后,1900弹奏了一首貌似四只手才能完成的乐曲,影片中只见两只手在琴键上翻飞,一曲结束,他拿起莫顿放在一旁的香烟,按在弹得发热的钢琴弦上点燃,然后丢下目瞪口呆的对手及众人,扬长而去。不夸张地说,这次听到的老柴第三乐章,就颇似影片中1900的速度风采。
由于喜欢这位钢琴手的演奏,我找来节目单,发现他来自武汉,在考入茱莉亚音乐学院之前,师从但昭义教授。他令我想起了成百上千来自祖国的小乐手,以及我从前的琴童生涯。
我的幼年时代,刚好赶上一股学琴热潮。小时候,每天妈妈接送我去幼儿园时,都要路过一栋五层的红砖楼,二楼一扇窗里,总会传来叮叮咚咚的音乐声。妈妈说,那是扬琴,是一个小姐姐在练琴。一天,妈妈郑重其事地问我,你想不想学扬琴?我说,不想。她又问,那么,扬琴和小提琴,你想学哪一个?我说,小提琴。我依稀记得当时的情景,没有丝毫的犹豫。问题是,我当时恐怕并没有真正仔细看过小提琴,扬琴也是只闻其声未见其“人”。也许不想和邻居姐姐学一样的乐器,也许觉得不学扬琴就不用和她一样天天练琴了,反正原因不记得了。
学琴前,我对小提琴的印象就是《梁祝》。听妈妈说,我两三岁时,就非常喜欢它的旋律,后来知道了梁山伯与祝英台化蝶的故事。四五岁时,被妈妈发现,一个人躲在被子里,一边听《梁祝》,一边哭得鼻涕眼泪稀里哗啦。
《世说新语》中有句“丝不如竹,竹不如肉”,极好地概括了古人天然的音乐审美取向,意思是丝弦制的弹拨乐器不如竹制的管乐器,而管乐器又不如人声。在美国“应氏弦乐四重奏”(YingQuartet)的大师课上,当时的小提琴应先生(TimothyYing)对我们说:“小提琴是接近人声的乐器之一,要想拉好,就要多听优秀的女高音演唱,从而模仿。”现在想起来,也许正是这样的音效无意中契合了我初的懵懂审美,促成了我当初的选择。
后来,开始听广播剧《帕格尼尼的故事》,这个是我的大爱,一集不落。妈妈还帮我录了下来,每天晚上再听。那些传奇的故事、动人的旋律,在我脑海里浮现出一幅幅奇妙的画面:他有一双神奇的长手臂和大手掌;他能在靴子上演奏;能在其他三根弦依次断掉的情况下,在的G弦上完成整首乐曲。
再后来,一本画报上连载了帕格尼尼的故事,画得非常形象:他每天练琴练到脱力,累得睡着了,怀里还抱着小提琴。母亲叫不醒他吃饭,心疼地把米汤喂进他嘴里。当时我就幻想着,我要是也能练成这样该有多“酷”啊,不知道妈妈会不会也喂我米汤呢,云云。
所以决定,要在妈妈加班很晚回家的时候,一直练到她回来。可是左等右等,时间突然过得好慢,眼皮越来越沉,胳膊像灌了铅一样,只好先去睡觉。如此反复了几次,我终于明白对我而言,此事纯属无望,就再也没有试过。考上音乐学院附中后,一天,老师布置了帕格尼尼的《摩西主题幻想曲》。我意识到,这熟悉的旋律就是当时那部广播剧中的配乐之一!我儿时的梦想,虽然过了这么久,但好歹是实现了。视奏的时候,我这厢激动得快要掉泪,那厢我老师却不答应了:“这首曲子都是在G弦上拉的,看清楚没有?要都像你这样用四根弦拉,那就人人都能拉了,还是帕格尼尼吗?”我惭愧地醒悟到,哎呀呀,这不就是那首传说中断了三根弦,而帕格尼尼终在G弦上演奏完的曲子吗?
到美国读研究生后,在ASU(亚利桑那州立大学)选课,打听到罗伯特· 奥戴尼(RobertOldani)教授不错,就选了他的音乐史课。前两周基本上听不懂,差点退课,又不甘心,就跟自己说,再坚持一个礼拜,再坚持一个礼拜!这个学校的后退课日期,可以推迟到期末考试前三周,一不留神,就坚持到了次测验。
卷子发下来之前,老师说,大家这次考得不错,班上只有一个人不及格……我听到这儿,心一下子提到了嗓子眼。全班17个人,只有我一个是名词不加定语、单复数混搭的国际学生,难道是……我悄悄往下缩。美国老师这点好,保护学生隐私,不宣布成绩,卷子是倒扣着递到手上的,也就是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我战战兢兢翻过卷子一看,不但过了,还考得不错。感激涕零地望向老师,伯乐啊!
我终以非常接近全优的成绩硕士毕业,当然这是后话了。当时我还颤巍巍如履薄冰呢。其中有一堂课我印象很深,奥戴尼教授拿了一张百年老报纸的图片给大家传阅,上面印着当时帕格尼尼去维也纳巡演的广告。
然后他给我们念一位史学家对帕格尼尼的评价:帕格尼尼是一个非常懂得市场和有商业头脑的人,他的演出策划推广一直很成功,还会在巡演前夕突然推迟日程,让大家望眼欲穿,将演出票一抢而空。“所以每次他的到来,都会引发一场狂热的风暴”,奥戴尼教授总结道。
来美国之后才发现,几乎人人都唱合唱,几乎个个当过琴童。美国是一个清教徒的国家,人们在教堂唱歌,组织合唱团,唱诗班,孩子们跟随父母去听歌唱歌,从小耳濡目染。美国中学,乐队尤其是管乐队非常流行。一次,我去当地一位美国同学家做客,他的父母开车送我回家,路上经过一栋老式的乡间大房子,他们突然同时兴奋地大叫:“Mr.Donhood(当胡德先生)!”我侧过身,看到一位满头白发、步履蹒跚的老人正在屋前用割草机割草。这对夫妇是保守的美国中产阶级,很少像现在这样喜形于色。他们的孩子,我的同学笑着解释道:当胡德先生是爸爸妈妈高中管乐队的指挥,他们就是在乐队的排练中相互注意开始恋爱的。
从美国再兜回小时候。妈妈找了一位音乐学院的学生作我的位小提琴老师,姓任,是一个温文尔雅的年轻人,来自新疆,身材颀长,皮肤白皙,鼻梁高挺,琥珀色的眼睛,一头天然卷发。他自己说,因为学琴有点晚,所以需要以勤补拙。每次去上课,发现他不是在练琴就是在看书。他有一把很旧很旧的小提琴,不用的时候就用布仔细地包起来,听说是他爷爷留给他的,他出身于音乐世家。
这位老师只教了我很短一段时间,给我深的印象是:一,每次上课都有糖吃,二,如果在他琴房里看上了什么可爱的小摆设,不用开口,他就一定会主动送我,妈妈拦都拦不住。现在,我的书柜上还摆着一只他送的藤编猫头鹰。临别之际,老师送我一本《音乐小世界》,成为那时候我喜欢的书。迄今为止,我看过不下百遍,里面所有的故事都能倒背如流。他在书的扉页上用端秀的字体题写着:光有高超的技巧是不行的,要学习广博的知识,只有这样才能使音乐和技巧得到充分的发挥。
这本书是我的启蒙老师留给我重要的东西,它为我开启了一扇通往音乐殿堂的门,这一点当时我就已经意识到了。还有一点是我当时完全没有意识到的,现在回过头才看出端倪,这位老师,也对我以后对于男生的审美、品味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近在网上看到他的消息,他已是南方一家交响乐团的团长了。
后来陆续换了几位老师。记得考课余音乐小学那几天,考生排着长队,所有的女孩子都花枝招展,所有的男孩子都衣冠楚楚。妈妈有点微微自责,说应该给我也打扮一下。只记得后一天,太阳很毒,晒得人头发昏。考试之前,我终于病倒,下午才赶去考场。
我拉完规定的曲目就出来了,正好遇见一个同院的小朋友,她在民乐考场也刚刚考完。她爸爸就问我妈妈,考完了?怎么样?妈妈回答,不知道。小朋友的爸爸急了,“怎么能不知道呢,我去给你们问问结果。”话音未落,人已不顾阻拦一头冲进考场了。过了一会儿,他笑容满面地走出来说:“考上啦,听说是赵一永老师收了。”末了又补充一句:“他说你们来得晚,别的老师差不多都收满了,他那里还有空额。”妈妈一听,哦,缘分啊。后来和老师熟识了才发现,先人后己,是他一贯的风格。他那样一个内敛不喜张扬的人,拉起琴来却极富激情。
那时,赵老师和他的四重奏团刚刚结束了在美国为期两年的学习和访问。后来我在《西安晚报》上看到一篇报道:“西安四重奏团”访美演出期间,密歇根州立大学音乐学院院长对他们在各场音乐会上的表演,给予了高度评价;当地报纸还发表了题为《罗斯特洛波维奇和四个西安人》的文章。
我自己已经记不清楚了,听妈妈说,赵老师回国后,志在振兴西部小提琴教学,为了筛选好苗子,他在多所小学办有小提琴班,上集体课,然后慢慢淘汰,从数百名孩子中选出十几名,悉心培养。种种原因,等我小学毕业要考音乐学院附中时,赵老师麾下,同届的学生里,除了一个已考上附小的女孩外,只剩下3个小伙伴。现在,他们一个在法国的交响乐团,一个在国内的交响乐团,一个在金融机构做电脑工程师。两位从事音乐专业的小伙伴应该和我有着类似的经历,而电脑工程师朋友却走了一条和我们截然不同的路。
多年以后,我与这位朋友在北京重逢,谈笑间,恍如昨夕。我忽然意识到,总是横亘于“理科男”与我这个“伪文艺女青年”之间的鸿沟忽然不见了,他依旧像小时候一样乐于与人交流,自信而幽默,并且能够很快理解我的意思,同时抓住重点。他自己的业务能力也很强,虽然个性率直,人缘却很好,朋友众多。我问他,你觉得学音乐为你带来的与众不同是什么?他说,“的好处嘛,凡事我会以两种角度思考问题,人文的、科学的,在与人沟通方面也容易很多,郁闷的时候还可以拉琴解忧。给你举个例子啊,有的人在公司工作了一两年都没什么人认识,我去了两个月,之后就是新年,在联欢会上拉了一曲帕格尼尼,全公司的人都认识我了。”
在美国的日子,时常遇见一些熟悉的面孔和名字。一次在阿拉巴马州(AlabamaState)演出时,遇见了李云迪;附中的同门师妹潇潇在不远的休斯敦莱斯大学(RiceUniversity)师从林昭亮,刚刚考入圣路易斯交响乐团;在音乐节上遇见了多年未见的附中同学舒,他已是威斯康星州密尔沃基(Milwaukee)交响乐团的小提琴手;还有两位女同学考进了人人向往的纽约爱乐乐团。回想起儿时一起学琴的伙伴们,现在天南海北,正应了那句“浪花淘尽英雄”。
再说回小时候。我每天都得练琴,偶尔趴趴窗台,看着同龄的小朋友们出去跳皮筋、踢毽子,周日一大早也不能睡懒觉,妈妈会用自行车带我去老师家上课。虽然也常和小朋友们一起玩一会儿,怎奈平时缺乏锻炼,跳皮筋、玩沙包等业务均不熟练,老拖人后腿。日复一日,我的小提琴上泪迹斑斑,妈妈叹口气说,那就不学了吧,我一听,紧紧抱住琴,哭得更厉害了。进入中央音乐学院附中,幸运地遇到了黄圣音老师。少年时代的我,看上去乖乖的,其实内心非常不安分。除了贪玩,还对许多音乐之外的事物感兴趣,比如做手工、下棋、写点小文章,还特别喜欢看杂书,就这样占去了大量时间。练琴不精,所以有点“怕”黄老师。每次课前临阵磨枪,然后战战兢兢地去上课,再灰头土脸地回来,任其周而复始,却仍不肯用功。但是,黄老师却始终没有放弃我,硬是教我把琴拉到有模有样、有板有眼。至今我都不明白,见过那么多音乐天才的黄老师,究竟“看上”了我什么呢?
说起来,我还是蛮有师缘的。大学选了音乐教育专业,系里实行本科生导师制,我的导师管建华教授,耳提面命,指导我读了不少书,这正对了我这个“伪文青”的胃口,于是经常雄赳赳气昂昂地跨专业、跨校去听课,兴冲冲地写一些连自己看着都费劲的论文。小提琴从主修变为辅修,练得越来越少,有时候甚至摸都不摸。而我的内心却并不安宁,经常梦见自己一个人站在舞台上,大幕就要拉开,脑子里却一片空白,想不起可演奏的曲子。这时,我就会从梦中惊醒,然后意识渐渐恢复,记起自己已经很久没有练琴了。
当然,如果一直不看书,我也会从梦中惊醒,好在这样的时候不多。
我一直是酷爱念书的。那时候,少年风华,自视甚高。管老师经常笑问:福柯22岁就当了大学教授,你呢?嘴上不答,心里却踌躇满志。我自认为,在短短的几年中,我从一个只懂拉琴的艺术生,变成了一个真正具有人文精神的文科生,这种改变,深深地震撼了我。
直到来美国后,我终于又拉起了小提琴。常有同学问我,为什么读本科时要转学音乐教育专业呢?我总是回答,这才是一个完整的我啊,我的导师教会了我思考。听到这里,同学们笑做一团。而我只是认真地看着他们:是的,我是认真的。如果没有我的导师,也许今天,我也不会在这里认真地思考“音乐与文化”这个命题。
安东尼·德·圣-埃克苏佩里的《小王子》,是我转机时闲来无事,在法兰克福机场书店买来的,付账时还未开口,收款的德国老太太就对我说,“等一下,这本是德文的,我去拿一本英文的给你”。我先一喜,再一悲,难道我脸上写着“不懂德文”么?唉。言归正传,小王子遇见了狐狸,对它说,你和我玩吧,我很孤独。狐狸说,我不能和你玩,因为你还没有驯养我呢。小王子问,什么是驯养啊?狐狸说,就是建立联系啊,人们常常忘记这个事。小王子和狐狸的驯养,就好像我们学习音乐一样,无论方法、过程,还是结果。
天下万物,缘聚缘散。当小王子不得不和狐狸作别时,小王子悲伤地说,既然要分别,那为什么当初还要驯养呢?狐狸说,我不吃面包,所以对金色的麦田一点感觉也没有,但是你驯养了我,因为你金色的头发,金色的麦田现在对我有了意义,它们变得和以前不同了,每当经过它们,我都会想起你。这也改变了我的生活,这就是驯养的意义。
其实从小到大,我有过多次选择的机会,可以不用再学习小提琴。我试过,但没有一次心甘情愿;甚至是放弃了,回头又捡起来。试到现在,我已经明白,这个就叫“生命不能承受之轻”吧。我和音乐的彼此“驯养”,让我更加耳聪目明。一旦我学会了用一个新的视角来感受这个世界——直观敏感,学会了用一个新的方法表达自己——畅快淋漓,你叫我如何放得了手呢?
我长久以来的一个理想,就是将音乐,尤其是那些年代久远的,专业创作的音乐变得可亲近,让它们不远离人们的视线,进入人们的生活,让学习音乐这件也许重复、枯燥的事情变得有趣起来,因为这才是音乐本身。
音乐是属于每一个人的,也依靠人类生命的承载延续自身。文中出现的“九霄环佩”,其实是唐代的一张古琴,虽然它的声音依旧悦耳动听,也只是偶尔会被人从博物馆的玻璃展柜中请出来,端着古董的架势,在世人面前余音徐展。而我却宁愿把它变成“小九”——一个活生生的,在现实生活中与我们一起分享喜怒哀乐的伙伴。这不仅仅是个理想,它会一直伴随我的生活,比如从前的《儿童从零开始学小提琴》,比如将来也许会出现的音乐网站,再比如现在的这本书。
午夜12点的钟声敲过,辛德瑞拉不得不离开梦幻般的舞会。魔法消失了,一切都化为原样。她又回到自己从前的生活,在狭窄的厨房中终日被琐事所累。但是,她留下的水晶鞋在黑夜里熠熠发光,引着王子找到了她,于是一切都改变了。
在现实生活中,如何摆脱乏味、缓解压力、摒弃琐碎,让自己生活得更诗情画意、海阔天高?在我为这本书命名时,想起了《格林童话》中这个让平凡生活改变的故事。音乐与我们,就像是一双水晶鞋,它可以越过一切直指人心,营造氛围,影响我们的情绪,于是,它就拥有了让普通生活不再普通的魔法,而一旦拥有了享受音乐的能力,它就会长长久久地陪伴着我们,不会轻易消逝,就像魔法过后依旧存在的水晶鞋。而音乐,基于我们原始的感官——听觉,是我们在人生初始就可以感受的奇妙声响,有了它,也就有了活出另一个境界的入场券。于是我叫它“人生的水晶鞋”,并且是“双”水晶鞋。
所以,管它“是非成败,转头空”,我们用自己的生命,感受着这个世界,体验着生活,欣然来赴这场人生的盛宴。“青山依旧”,在等待谁人的“几度夕阳”呢?



导语摘要

  本书以20世纪80年代这个特定年代里成长起来的琴童为故事背景,以对音乐教育、普及和传播洋溢着热情的音乐博士——小九和一个音乐“门外汉”的准妈妈——乐乐之间展开的一段与音乐教育有关的友谊为故事设定,采用轻松、幽默而又富有时代气息的语言,以故事的形式向读者讲述有关音乐启蒙教育的有关知识,从音乐胎教到如何选择乐器,从音乐的起源到音乐的发展。文笔轻松优美、诙谐幽默,插图线条简单、画风简约,虽然融入了大量的音乐知识,但是读起来似乎不觉得枯燥,反而趣味盎然,引人入胜。



目录

自序 青山依旧 几度夕阳

引子 随心而乐

1 乐以道和 音乐是什么

2 其乐无穷 音乐的神奇力量

3 乐此不倦 为什么音乐需要学习

4 乐在其中 音乐存在于生活

5 乐山乐水 人与自然的和声

6 乐而忘忧 音乐完善你的人生

7 喜闻乐见 音乐属于每一个人

8 广乐钧天 人类文化的宝贵财富

9 自得其乐 让音乐伴随你

10 津津乐道 曼妙人声与人生

11 何乐不为 音乐需要你参与

12 赏心乐事 艺术之间的通感

尾声 长乐未央

后记 从琴童到“小九”

附录 各国著名音乐家概览

索引



内容摘要


  本书以20世纪80年代这个特定年代里成长起来的琴童为故事背景,以对音乐教育、普及和传播洋溢着热情的音乐博士——小九和一个音乐“门外汉”的准妈妈——乐乐之间展开的一段与音乐教育有关的友谊为故事设定,采用轻松、幽默而又富有时代气息的语言,以故事的形式向读者讲述有关音乐启蒙教育的有关知识,从音乐胎教到如何选择乐器,从音乐的起源到音乐的发展。文笔轻松优美、诙谐幽默,插图线条简单、画风简约,虽然融入了大量的音乐知识,但是读起来似乎不觉得枯燥,反而趣味盎然,引人入胜。



主编推荐


  对于年轻的爸爸妈妈来说,还有什么比成就孩子的精彩未来更有吸引力呢?就像辛德瑞拉的水晶鞋将她从厨房带入了盛大的舞会,音乐的魔法可以成为魅力生活的入场券,让平凡的日子顿生异彩。音乐,可以穿越一切直指人心,营造氛围,影响我们的情绪;音乐,基于*原始的感官——听觉,源于我们内心的渴望;音乐,会长久地陪伴着我们,一旦拥有便不会轻易消逝,就像那双魔法过后依旧存在的水晶鞋。拥有它,其实很容易。您的朋友“小九”将在此书中向您娓娓道来。

  本书以20世纪80年代这个特定年代里成长起来的琴童为故事背景,以对音乐教育、普及和传播洋溢着热情的音乐博士——小九和一个音乐“门外汉”的准妈妈——乐乐之间展开的一段与音乐教育有关的友谊为故事设定,采用轻松、幽默而又富有时代气息的语言,以故事的形式向读者讲述有关音乐启蒙教育的有关知识,从音乐胎教到如何选择乐器,从音乐的起源到音乐的发展。文笔轻松优美、诙谐幽默,插图线条简单、画风简约,虽然融入了大量的音乐知识,但是读起来似乎不觉得枯燥,反而趣味盎然,引人入胜。

  这是一本有故事情节,像故事书一样的音乐启蒙教育书,非常适合都市准妈妈、年轻父母了解有关儿童启蒙教育的有关知识,也适于对音乐有兴趣的一些都市小白领,在闲暇之余了解一些音乐知识。

  寓学于乐:在故事中教授读者音乐启蒙教育的有关知识。

  知识点明确:文后配有索引,方便读者查阅。



精彩内容

“好,请问音乐胎教是怎么回事呢?”
“有一种理论认为:一定范围内的音波,可以刺激胎儿听觉器官的神经功能,从而达到刺激胎儿脑部发育的目的。孕妇从怀孕后若干周开始,定时定量让胎儿听经过选择的音乐,对促进胎儿右脑的艺术细胞发育是有利的。简单说,这就是音乐胎教。”
乐乐想起大丫怀孕的时候,就常常用一种“胎教播放器”听音乐,说是对孩子进行胎教。乐乐将信将疑,这样的方法,有用吗?想到这儿,乐乐接着问:“什么时候开始音乐胎教好?胎儿能听到音乐吗?”
“关于音乐胎教,一直存在很大争议。有的学者认为,胎儿在母体内是听不到声音的,所以音乐胎教对胎儿发育没有任何作用。而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孕妇在保证充足营养与休息的条件下,对胎儿进行适当的音乐刺激,可促进胎儿的脑和神经更快发展。比较一致的观点认为,如果胎教不当,不但不能对胎儿的发育起到积极作用,还会导致婴儿听觉神经受损。”
“哎呀,连专家都争论不休,我们到底该听谁的呢?”
“这没有关系,你只要把握几个原则就可以。首先,经常听一些能使孕妇轻松愉快的音乐,借以调节心情,达到心旷神怡的意境,无论胎儿是否能够听到,至少对孕妇是有益的,而孕妇的身心健康,直接影响胎儿的发育。你要知道,你是妈妈哦,你健康宝宝才能健康,你开心宝宝才能开心,所以这个音乐首先是给你自己听的。我们刚刚也说过,音乐可以影响人的情绪,如果音乐能让你更愉悦,就可以听啊,至于宝宝听不听得到,已经不是很重要啦,因此,不必纠结胎儿到底听没听到音乐,等着科学家
们研究完了再告诉我们吧。”
“是啊”,乐乐表示赞同。“我做产前检查的那家医院,候诊区就一直播放好听的音乐,听起来真的心情很好。妈妈健康愉快,对宝宝的发育肯定是有好处的。”
“第二,音乐曲目必须经过专业选择和针对性的设计,以听轻快、柔和或者悠扬、舒缓的音乐为主,避免节奏起伏比较大的交响乐,尤其是摇滚乐、激烈的舞曲等刺激性较强的曲目。”
“还有呢?”艾乐乐忍不住追问。
“第三,如果是‘刻意’的音乐胎教,时间不宜太早,一般主张在怀孕17 ~ 24周之间开始比较合适。但是,如果是为了孕妇自身的愉悦,可以像平常一样,随时欣赏自己喜欢的音乐,以舒适、愉快为原则,没有特别的限制。后一条,不要把播放器直接放在腹部,同时,避免播放音乐时间过长、音量过大。”
乐乐明白了,小九的意思是说,无论专家怎样争论胎儿是否能听到音乐、音乐是否能刺激胎儿的大脑发育、音乐胎教是否对发展胎儿的智力奏效等问题,美好的音乐对孕妇来说都是需要的。而孕妇的身心健康,直接影响着胎儿的发育。从这个意义上来看,孕妇以科学、正确的方法欣赏音乐,是很有益处的。
明白了这个道理,乐乐很高兴。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