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 104.83 7.8折 ¥ 135 全新
库存2件
作者范文丽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ISBN9787100208932
出版时间2022-05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定价135元
货号29422617
上书时间2024-10-28
编辑“佛教观念史与社会史研究丛书”,源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汉传佛教僧众社会生活史”的研究尝试。由于“社会生活史”方法的研究对象与主题庞杂繁复,取径言人人殊,所以如何从佛教悠久的历史、浩瀚的典籍中确定研究的材料、主题与取径的疑惑,促使我们不得不去反思与总结近百年佛学研究的已有成果,重新构建研究方法论。经过半年多的细致研讨与反复论证,“佛教观念史与社会史方法”逐渐清晰并已略具雏形,成为汉传佛教社会生活史研究的核心思路。这一方法的确立,与我们如何理解与看待佛教关系密切。
佛教不仅是一种宗教,更是一种文明,因此我们提倡从文明的层面理解佛教的悠久历史及其在现实中焕发的活力。从陆上、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到繁华的纽约、古老的伦敦,从古至今、由东及西,佛教在文明交流史上始终扮演着重要角色,至今仍具有巨大的影响力。若不从文明交流史的视角考察佛教,就将无法了解佛教在流经不同的文化、地区之时,究竟经历了何种斟酌损益;又是如何面对“他者”的异文明挑战,始终保持着自身的主体性。佛教的传播与发展,是一条融合文化、信仰、生活的生生不已的道路;佛教的研究,必须要重视其跨时空、具有主体性、矛盾冲突与融汇发展共在的特点。
佛教作为一种宗教,其显著的特质在于佛教对“宗教践履”的推崇与强调。所谓“中国佛教的特质在于禅”,正是在强调“禅的观念与实践是中国佛教的特质”。信仰者的“宗教践履”受到宗教教义的指导与影响,同时也在不断地诠释与转化宗教教义。由是,信仰者的生活情境、生命体验,与时代的社会生活、宗教教义的“当下性”“机用性”融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展现理想与现实、理念与行动互相影响、互相激荡、互相补充的信仰实践、宗教发展的画卷。因此,佛教“宗教践履”所涵括的信、解、行、证等四个方面内容,也即信仰观念与信仰活动、经典注释与弘法、修道观念与修道生活、解脱观念,都是理解“佛教整体”所必须直面的重要议题。
改革开放以后复兴的大陆佛教研究,从研究主题来看,主要涵盖经籍文献、历史发展、宗派义理、佛教哲学、寺院经济、寺院建筑、佛教文化艺术、地方佛教、高僧传记、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等领域。从研究方法来看,主要是哲学、史学的研究,近年来,宗教与文化的比较研究也成为主要的关注对象。在社会学领域,包括佛教在内的宗教研究不受重视;在宗教学领域,社会学理论和方法的运用也不多见。日本学术界在文献校勘、整理、注释方面的成就举世瞩目,在佛教史的微观研究方面素有成就。欧美学界则有一种方法论的自觉,尤其在佛教社会史方面的成就影响了世界佛学研究的趣向。而中国台湾地区的佛学研究,逐渐从日本式的佛学研究路径转向欧美式的宗教学、社会学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从相关具有代表性的成果来看,佛教研究的材料、主题与取径,逐渐从经典文本转到“无意识”的史料,从儒家、道家的显性影响转向宗法性宗教的隐性影响,从政治、社会等外在视角转向佛教自身演变的内在视角,从宏观研究转向微观研究,从整体的单一性论述转向不同区域的多样性论述,佛教戒律、仪轨、修持方法、生活制度、组织结构等内容逐渐引起重视。
然而,现有的佛教研究方法论虽然在材料使用、问题意识与研究取径上各有其优势,却始终未能从整体上刻画出佛教的文明属性与践履特质。这种缺陷集中体现在对宗教践履“主体”的忽视,以及对历史情境特殊性的刻画不足之上。哲学传统的思想史方法,历史学传统的文献学、佛教史方法,社会学传统的生活史方法,因各自特殊的研究偏好,在研究对象的选择上存在一种“割裂”,解构了原本完整的宗教践履“主体”,以笼而统之的“时代背景”模糊了时代中的“真问题”与时代风貌的复杂的建构过程,以“千人一面”的群像取代了特殊历史情境中、面对不同文明挑战的各个不同的“生命”所经历的真切的信仰焦虑与行动选择。
时代与历史不是主体的行动得以展开的基础与背景,恰恰相反,正是千千万万活生生的主体的选择与行动,终形成了时代与历史。正是通过“做事”,“人”才得以被定义,生存性的关系——包括种族、贫富等规定,才得以从抽象的定义成为生命间真切的关联。“观念史与社会史方法”的核心主题,就是要从人作为一个主体而存在、作为一个行动者而存在的视角去审视、书写历史,通过关切“行动”,从“行动”中理解作为历史主体的人。
本书以印度论师寂护的《摄真实论》业因业果品及其弟子莲花戒之注疏为主要依托文本,对其展开中文翻译、文本解读和哲学分析工作,并引述印度六派哲学对佛教业说的批评,以很大可能呈现出印度六派哲学与佛教哲学论辩的历史图景。
本书对于《摄真实论(疏)》这一关键文本的学理阐释,旨在揭示寂护业论思想在佛教整体业论思想脉络中的价值,并尝试通过对个体同一性和因果律的讨论,使古典哲学的资源参与到当代哲学的讨论中,于国内印度哲学和东方文明研究领域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范文丽,南京大学哲学学士、硕士,香港中文大学哲学博士。现就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东方哲学研究室,研究方向为印度哲学及东方哲学编著有《知识社会史视域下的汉传佛教百科全书传统研究》(宗教文化出版社,2020)。
导言
序章 从文本研究到哲学分析:印度哲学研究方法论反思
一、思想史、文献校译、文本解读:近代中国印度哲学研究路径
二、由“比较”而“融合”:比较哲学方法论之演变
三、以道观之:“大哲学”视域下的印度哲学研究
结语
章 文本:《摄真实论(疏)》业因业果品
一、寂护及其著作
二、《摄真实论(疏)》业因业果品
三、《摄真实论(疏)》框架及其“次第道”论证特点
结语
第二章 问题:“无我而有业因业果”与“刹那灭而有因果”
一、问题一:无我而有业因业果
二、问题二:无常/刹那灭而有因果
三、概念:“无常”与“刹那灭”
四、概念:“我”与“无我”
五、概念:“业因业果”与“因果”
六、问题之源:业说的印度宗教哲学背景
七、部派佛教对业与因果的诠释
结语
第三章 诤议之始:有我论者的批评与论证
一、“所作散灭、未作自至”:童中尊对无我论的批评
二、“自我”的存在与表象:六派哲学的论证路径
三、正理派、弥曼差派之记忆证明说
四、正理派之主体统合说
五、弥曼差派之自知证明说
六、寂护:业因业果基于因果
结语
第四章 “作用”与“无作用”:因果关系本质之争
一、vyāpāra:“作用”与“生果作用”
二、“无作用”:寂护、莲花戒的六个理由
三、从“作用”到“无作用”的思想脉络
四、“一切法悉无作用”
结语
第五章 因与果的时间关系之争
一、断灭难:刹那灭说的困难
二、童中尊“三时难”:因何时生果?
三、寂护:“因在刹那、果在第二刹那”
四、异熟因:“经久远而生果”如何可能?
五、俱有因:寂护对同时因果说之批评
结语
第六章 因果作为共许方便
一、缘起:因果之起点
二、因与果的“无间限定”
三、因:“生果力”
四、“共许方便”:因果作为一种观念
结语
第七章 无“我”而有“相续”
一、“相续”:一种非主体的主体
二、寂护对记忆、主体统合、自知等问题的回应
三、“相续”与“刹那差别”的张力
四、不著因果:佛教徒的道德理由
结语
第八章 当代哲学视野下的佛教无我论
一、个体同一性:自我问题的当代呈现
二、主体如何存续:三种阐释方案
三、自我与无我之间:佛教的立场
结语
第九章 当代哲学视野下的寂护因果论
一、作为观念的因果:寂护与休谟
二、佛教因果论:一种生成哲学
三、由因到果的断裂与绵延
结语
结语
一、寂护业论及其思想脉络
二、无我而有业因业果
三、刹那灭而有因果
附录 《摄真实论(疏)》业因业果品译注
一、目录
二、正文
重要文献缩略语及版本
参考文献
一、中文文献(以汉语拼音字母为序)
二、日文文献(以日语五十音字母为序)
三、西文文献(以拉丁字母为序)
后记
本书以印度论师寂护的《摄真实论》业因业果品及其弟子莲花戒之注疏为主要依托文本,对其展开中文翻译、文本解读和哲学分析工作,并引述印度六派哲学对佛教业说的批评,以很大可能呈现出印度六派哲学与佛教哲学论辩的历史图景。
本书对于《摄真实论(疏)》这一关键文本的学理阐释,旨在揭示寂护业论思想在佛教整体业论思想脉络中的价值,并尝试通过对个体同一性和因果律的讨论,使古典哲学的资源参与到当代哲学的讨论中,于国内印度哲学和东方文明研究领域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范文丽,南京大学哲学学士、硕士,香港中文大学哲学博士。现就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东方哲学研究室,研究方向为印度哲学及东方哲学编著有《知识社会史视域下的汉传佛教百科全书传统研究》(宗教文化出版社,2020)。
《摄》所论议题众多,涉及的哲学体系非常庞大,寥寥数育难以概括寂护在此书中的思想。不过,作为一名佛教论师,寂护虽然穿梭于众多哲学论议中,其关注点却是高度凝练的,他清晰地展示了一个相当自洽的体系,也明确地阐述了撰述此书的宗旨。如书名所示,其撰写此著,核心的目的在于星现世间所有真理/真实(tattva)。对他而言,这个“真实”就是佛法,更为具体地说,是佛教缘起论(prafityas-amutpada,Dependent Origination),可以认为《摄》一书的绝大部分篇幅都在直接或间接地为佛教缘起论提供论证。
在《摄》序论的六颂开篇偈中,寂护介绍了全书的宗旨,显示了其撰写此著的一个旨趣:拒斥其同时代其他哲学派别的因果论,建立佛教以缘起论为核心的因果理论。
[大意:]我撰此《摄真实论》,礼敬一切智(sarvajia) 者,胜说法者。其于无量劫中以大慈悲为性,意在利益众生,不取[吠陀]之自明、天启(svatantra-Sruti),说像起法。[法为缘起],非原质(prakrti)[生],非自在天(Isvara)[生],非[原质、自在天]共[生],非我[生],无作用(vyapra),迁流无定(cala)。[缘起]为安立(vyavastha)业因业果之基础。无德(guna)实(dravya)、业(kriya)、同(jati)和合(samavaya)等限定(upadhi)。其仅以假立之行相(akra)作为言语(sabda) 及认知的所行境,[实为]空。[缘起]为明确定义之二量(pramana)所确立,其性不为任何少分微小之物所混。[缘起]无移转(samkrinti),无始无终,如镜中像(pratibimba)等,除一切戏论(praparica) 总体。[此缘起法为]他人所未达(agata)。
行为与因果 寂护、莲华戒《摄真实论(疏)》业因业果品译注与研究
全新广州
¥ 90.13
行为与因果 寂护、莲华戒《摄真实论(疏)》业因业果品译注与研究(
全新北京
¥ 97.56
行为与因果 寂护、莲华戒《摄真实论(疏)》业因业果品译注与研究
全新广州
¥ 90.13
行为与因果 寂护、莲华戒《摄真实论(疏)》业因业果品译注与研究
全新保定
¥ 101.58
行为与因果 寂护、莲华戒《摄真实论(疏)》业因业果品译注与研究
全新保定
¥ 101.58
行为与因果 寂护、莲华戒《摄真实论(疏)》业因业果品译注与研究
全新广州
¥ 92.13
行为与因果 寂护、莲华戒《摄真实论(疏)》业因业果品译注与研究(
全新北京
¥ 97.56
行为与因果 寂护、莲华戒《摄真实论(疏)》业因业果品译注与研究
全新北京
¥ 102.15
行为与因果 寂护、莲华戒《摄真实论(疏)》业因业果品译注与研究!
全新北京
¥ 97.66
行为与因果 寂护、莲华戒《摄真实论(疏)》业因业果品译注与研究
全新成都
¥ 102.15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