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代英美文学散论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当代英美文学散论

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74.89 7.9折 95 全新

库存4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郭国良 著

出版社南京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5251115

出版时间2022-04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定价95元

货号29406173

上书时间2024-10-28

兴文书店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导语摘要

作者多年来主要从事当代英美文学作品,尤其是布克奖得主作品的翻译与研究。在此过程中产生了一些思考,并形成了一些文字,遂有此书。书中网罗了对大大小小数十位作家及其作品的评析。其中既有已经囊获诺贝尔文学奖的库切和石黑一雄、备受布克奖青睐的麦克尤恩和阿特伍德,也有尚不为中国读者所熟悉的印度作家因德拉·辛哈、新西兰作家劳埃德·琼斯等人,所论及的作品在主题、内容、形式、风格上也不受限制,呈现出当代英美文坛自由而多元的生态。本书以学术论文、书评为主,同时也收入了作者部分译作的译后记和接受过的访谈实录。虽形式不同,但均与英美文学紧密相关,希冀可以和读者分享本人多年来躬耕文学翻译事业的一些收获。

 

外国文学论丛

许钧 聂珍钊 主编

《法国文学散论》

许钧著

 

《当代英美文学散论》

郭国良著

 

《德国文学散论》

范捷平著

 

《欧美现代主义文学散论》

高奋著

 

《早期英国文学与比较文学散论》

郝田虎著

 

《外国文学研究散论》

聂珍钊著

 

《外国文学经典散论》

吴笛著



商品简介

作者多年来主要从事当代英美文学作品,尤其是布克奖得主作品的翻译与研究。在此过程中产生了一些思考,并形成了一些文字,遂有此书。书中网罗了对大大小小数十位作家及其作品的评析。其中既有已经囊获诺贝尔文学奖的库切和石黑一雄、备受布克奖青睐的麦克尤恩和阿特伍德,也有尚不为中国读者所熟悉的印度作家因德拉·辛哈、新西兰作家劳埃德·琼斯等人,所论及的作品在主题、内容、形式、风格上也不受限制,呈现出当代英美文坛自由而多元的生态。本书以学术论文、书评为主,同时也收入了作者部分译作的译后记和接受过的访谈实录。虽形式不同,但均与英美文学紧密相关,希冀可以和读者分享本人多年来躬耕文学翻译事业的一些收获。

 

 

 

外国文学论丛

 

许钧 聂珍钊 主编

 

《法国文学散论》

 

许钧著

 

 

 

《当代英美文学散论》

 

郭国良著

 

 

 

《德国文学散论》

 

范捷平著

 

 

 

《欧美现代主义文学散论》

 

高奋著

 

 

 

《早期英国文学与比较文学散论》

 

郝田虎著

 

 

 

《外国文学研究散论》

 

聂珍钊著

 

 

 

《外国文学经典散论》

 

吴笛著



作者简介

郭国良浙江东阳人,浙江大学外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翻译协会理事,浙江省翻译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浙江省作家协会文学译介委员会主任,浙江大学翻译学研究所所长。迄今已翻译出版50多部文学作品,其中《斯蒂芬·哈珀在读什么——扬·马特尔给总理和书虫荐书》《儿童法案》《坚果壳》《童年往事》《的故事》等登上多个图书排行榜。代表译作有《赎罪》《水之乡》《被释放的祖克曼》《无可慰藉》《终结的感觉》《月亮虎》等。



目录

003踽躅纽约城,吁嘘少年事


——浅析霍尔顿“守望梦”的实质


007薇拉·凯瑟女性人物性格刻画艺术管窥


018穿行于历史与故事之间


——格雷厄姆·斯威夫特小说简述


037黑白世界的苦果


——读艾奇麦·丹戈《苦果》


043直击人性弱点


——评库切新作《慢人》


053论《盲刺客》中的存在主义介入观


067“宿命”下的自由生存


——《别让我走》中的生存取向


080在艺术与生命交汇处


——试论翁达杰的力作《遥望》


092以小说呼唤人间真情


——评因德拉·辛哈的《动物的人民》


100新婚之夜的悲剧


——评伊恩·麦克尤恩《在切西尔海滩上》


108超越故事的故事


——评劳埃德·琼斯的小说《皮普先生》


115残缺的救赎


——评瑞秋·塞弗特的名作《暗房》


122历史与记忆


——读塞巴斯蒂安·巴里获奖小说《秘密手稿》


129大城小事


——评2002年布克奖入围小说《家事》


137小说家的滥觞:格雷厄姆·斯威夫特短篇小说主题简论


151刮痧


——评阿拉温德·阿迪加的《两次暗杀之间》


159“看不见的人”


——析《泳池图书馆》中的同性恋亚文化


171《糖果店主》中的交换模式


184理想的迷失与坚守


——评亚当·福尔兹新作《不断深陷的迷惘》


191《碧翠丝与维吉尔》中的元小说特质


202追寻与失落:孤寂心灵的低吟浅唱


——评《在一个陌生房间》


208从“审父”到“释父”


——父子伦理视角下普伦蒂斯的心智成长


224女性写作的非凡时代


——2019年布克奖短名单一览


 



 


239《卡斯特桥市长》译后记


246《胡狼嗥叫的地方》译后记


252《黑犬》译后记


257《爱无可忍》译后记


264《罂粟海》译后记


270《无可慰藉》译后记


277《月亮虎》译后记


283《童年往事》译后记


 



 


293翻译,是历史的奇遇


——郭国良、许钧教授关于文学翻译的对谈


309赵国月、周领顺、郭国良:当译者遇上作者


——郭国良教授访谈录


318时间、记忆和自我欺骗


——浙江大学郭国良教授访谈录


331让翻译照进文学,文学点亮翻译


——郭国良教授访谈录



内容摘要

作者多年来主要从事当代英美文学作品,尤其是布克奖得主作品的翻译与研究。在此过程中产生了一些思考,并形成了一些文字,遂有此书。书中网罗了对大大小小数十位作家及其作品的评析。其中既有已经囊获诺贝尔文学奖的库切和石黑一雄、备受布克奖青睐的麦克尤恩和阿特伍德,也有尚不为中国读者所熟悉的印度作家因德拉·辛哈、新西兰作家劳埃德·琼斯等人,所论及的作品在主题、内容、形式、风格上也不受限制,呈现出当代英美文坛自由而多元的生态。本书以学术论文、书评为主,同时也收入了作者部分译作的译后记和接受过的访谈实录。虽形式不同,但均与英美文学紧密相关,希冀可以和读者分享本人多年来躬耕文学翻译事业的一些收获。


 


外国文学论丛


许钧 聂珍钊 主编


《法国文学散论》


许钧著


 


《当代英美文学散论》


郭国良著


 


《德国文学散论》


范捷平著


 


《欧美现代主义文学散论》


高奋著


 


《早期英国文学与比较文学散论》


郝田虎著


 


《外国文学研究散论》


聂珍钊著


 


《外国文学经典散论》


吴笛著



主编推荐

郭国良浙江东阳人,浙江大学外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翻译协会理事,浙江省翻译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浙江省作家协会文学译介委员会主任,浙江大学翻译学研究所所长。迄今已翻译出版50多部文学作品,其中《斯蒂芬·哈珀在读什么——扬·马特尔给总理和书虫荐书》《儿童法案》《坚果壳》《童年往事》《的故事》等登上多个图书排行榜。代表译作有《赎罪》《水之乡》《被释放的祖克曼》《无可慰藉》《终结的感觉》《月亮虎》等。



精彩内容

穿行于历史与故事之间

——格雷厄姆·斯威夫特小说简述

 

格雷厄姆·斯威夫特(Graham Swift)1949年5月4日出生于伦敦。他父亲是一位政府公务员,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曾任海军领航员。斯威夫特在剑桥大学女王学院攻读英国语言文学,获学士和硕士学位(1967—1970年),在约克大学攻读博士学位(1970—1973年),但他并没有完成有关狄更斯的博士学位论文。走上社会后,他从事过许多不同的工作。他在一家精神病院上过班,也曾做过保安。大部分的时间,他在伦敦继续教育学院执教,讲授文学课程。这一切都给他的文学创作带来了莫大的益处。据他自己回忆,他从小就喜爱阅读,对词语有天生的感悟力。在没有电视的家庭中,他沉醉于书籍的汪洋里。阅读或听广播成了他消遣的一大方式。曾经有一段时间,他被作家们所创造的魔力搞得神魂颠倒。他认为自己的才能来源于博览群书。他在少年时代就立下宏愿,要成为一名作家。他开始自学写作。与其他一切作家一样,他经历了一次次被退稿的过程,但是他锲而不舍,坚持不懈,后,经过十五年漫长、孤独的奋斗,终于如愿以偿。

斯威夫特是以写短篇小说开始他的文学生涯的。1980年他出版了部长篇小说《糖果店主》(The Sweetshop Owner),次年出版了第二部长篇小说《羽毛球》(Shuttlecock),获杰弗里·费伯纪念奖。1982年,他的短篇小说集《学游泳及其他故事》(Learning to Swim and Other Stories)付梓。1983年,第三部长篇小说《水之乡》(Waterland)问世,即获久负盛名的布克奖提名,并获得了《卫报》小说奖、温尼弗莱德·霍尔特比纪念奖和意大利的普雷米奥·格林泽恩·卡伏尔奖。1988年,他发表了第四部长篇小说《世外桃源》(Out of This World)。四年后,他的第五部长篇小说《从此以后》(Ever After)问世。1996年,他的第六部长篇小说《杯酒留痕》(Last Orders)大获成功,终于不负众望,力挫群雄,夺得了当年度的布克奖,从而奠定了他在当代英国文坛的重要地位。2003年4月,沉寂七年后的他推出了《日之光》(The  Light  of  Day),2007年出版了他的力作《明天》(Tomorrow)。他是英国图书经销委员会1983年评选出的二十位青年小说家之一。至今,斯威夫特的作品已被译成将近三十种文字,在世界各地拥有了一大批热心的读者。而且,《水之乡》和《杯酒留痕》已被改编成电影,深受观众的喜爱。

斯威夫特心性平和,平素酷爱垂钓,1985年曾经与著名评论家戴维·普罗夫莫合编了一部钓鱼文学集子《魔轮:文学作品中的钓鱼故事集》(The Magic Wheel:An Anthology of Fishing in Literature)。尽管他成就斐然、声名赫赫,但他依然保持低调,很少接受外界的采访。他与妻子康黛丝·若德——也是一位作家——志同道合,相濡以沫,他的许多作品都是献给她的。

斯威夫特非常相信灵感。一旦灵感闪现,他就会着魔似的埋首写作。一般情况下,他在早晨六点钟就早早开始伏案动笔。在他看来,那是无比美妙的时光。他所有的原稿都是用钢笔和墨水一笔一画写出来的。墨水的流动给了他心旷神怡的感觉。虽然他有电脑,但他觉得电脑只有在写作的后阶段,对后期的修改润色才十分有用。可以说,他一切真正的写作都是用笔墨进行的。他认为可以用一支笔为下一页,为随后涌现的才思作一些小小的记号、小小的旁注。

斯威夫特的作品受到多方面的影响。一般认为,首先,他的小说与威廉·福克纳有诸多契合之处。《水之乡》明显有《押沙龙、押沙龙!》的影子,《杯酒留痕》与《我弥留之际》在形式内容上许多呼应,当然,这两部小说都可以远溯到乔叟的《坎特伯雷故事集》。其次,斯威夫特也承继了狄更斯的遗风。在某种意义上,《水之乡》既是《远大前程》的翻版,也是一个戏仿。斯威夫特在承认这一联系的同时,也反复强调了自己作品的独特性。他说要描写与遗体密切打交道的人们,你很难不想起《我弥留之际》这样一本题材相同的经典小说,但是一个如此基本的、普通的故事,如此亘古永恒的故事,你同样也可以说它不属于任何作家。它是一个应被一遍又一遍地重复叙述的故事。

在同时代作家中,斯威夫特非常喜欢《瑞德里·沃克》(Riddley Walker)的作者拉塞尔·霍班(Russel Hoban)。他也十分推崇石黑一雄(Kazuo Ishiguro)和李翔青(Timothy Mo)。他们和其他许多同龄作家都是他的深交好友。但斯威夫特认为,认识其他作家是一种分心、一种扰乱,对自己的写作不见得有多大好处,因为写作归根结底是一件非常孤寂的事情。“无论你是否有成百上千的朋友,你都得远离他们。你得独处才能从事写作。”

格雷厄姆·斯威夫特对文学创作有独到的感悟和见解。他对正在起步的年轻作家的忠告是:描写你所不知的事物。乍一听,这非常不合情理,许多人也许会不以为然。而斯威夫特认为,作家自己的人生、自己的体验只能提供有限的养料;倘如只是一味地描写自己所知道的东西,那其实是在陈列事实,而不是在创作小说。小说是想象的产物,而想象意味着从已知向未知挺进:它是一条抵达未知领域的极好途径,它可以跨越横亘在作者与其从来没有亲身经历过的某些体验间的鸿沟。他说:“小说的要旨就是摆脱自我的束缚,进入他人的经历,进入不同的天地,进入不同的人生,也即进入你所未知的领域,你能想象的领域。”

综观斯威夫特的创作生涯,我们不难发现,他对探究历史——个人史、社会史、自然史、民族史、人类史——投注了极大的热情。他用他的如椽之笔对历史时而拷问,时而质疑,时而重新构建——这一切都是通过小说中的人称叙述者讲述自己的故事一一完成的。斯威夫特潇洒自如地穿行于历史与故事之间,为我们勾勒了一幅幅逼真的人类众生相和生动的时代画卷。

《糖果店主》描写了一生勤劳的店主威利·查普曼在人生后一天的心路历程。这一天——1974年6月的某一天——查普曼经受着阵阵胸痛,必须向他那叛逆的女儿多萝茜和他美丽而性寒的妻子妥协和解。故事是由查普曼用人称叙述的,以他在凌晨四点半一觉醒来开篇,一直延展到当天晚上七点半他停止呼吸为终。在叙述过程中,查普曼不断使用闪回的手法,回顾他一生的经历和充满艰辛的往昔。除此之外,故事中还不时穿插了他已故的妻子艾琳的声音。

威利·查普曼在中学时代十分喜爱体育,他尤擅长跑,取得了不俗的业绩,他父母因此引以为豪。然而,他那志满意得的日子不久就离他远去。“二战”爆发后,他应征入伍,却未能上前线冲锋陷阵,因为“他在一副梯子上失去平衡,跌了下来,摔坏了背脊”,真是丢尽了颜面,成了军营中奚落、嘲讽的对象。

当艾琳·哈里森走进了他的生活,他对她一见钟情。艾琳是一位固执武断而又聪颖伶俐的富家女。他们婚后不久,艾琳就疾病缠身,后成了一名残疾人。为了拴住威利的心,她出资为他买了一家大街商铺,以使他一心一意扑在日常生意中。不过对查普曼来说,他在社会阶梯上倒着实攀升了一大步——他从小小的印刷工一跃成了一店之主。他父母也为他而欣喜,因为他们“活生生地看到自己的儿子娶了位如花似玉的女人, 腰包也鼓了起来”

然而,一片浓浓的黑云飘浮在他们的婚姻之上。艾琳在十四岁时被一位家庭好友强暴,这一恶行使她精神几近崩溃。虽说她后终于从梦魇中摆脱了出来,但这在她的心理情感上留下了难以泯灭的烙印:她精神极度虚弱,对性事索然寡味,提不起任何兴致。后来,出于道义和责任,她给查普曼生了个女儿多萝茜(意为上帝之礼物),俩人因此也过上了一段短暂而和睦的日子。不幸的是,艾琳不久就身心失调,囚于病榻之中。

多萝茜对父母怀恨在心。在她的心目中,母亲是一位狠心残忍、善于操纵他人的女人,父亲是位唯唯诺诺,对妻子只知道逆来顺受的窝囊废。她能感觉到母亲嫌弃她,而父亲则又无法理解她的情感世界和需求。她知道她与父母有着太多的怨艾和幽愤。她永远也无法与他们和解。后她毅然抛开了年迈的父亲,离家出走。

威利·查普曼在弥留之际意识到了自己未能与女儿在深层次上沟通:“假如永远不说‘爱’这个字,难道那就意味着没爱了吗?”他喟然长叹。将终之时的威利多么希望女儿能够幡然悔悟,能够回到他的身旁,能够再见他一面,可是他只能抱憾而去了。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这一天正好是多萝茜的二十五岁生日。

《羽毛球》在某种程度上是一部悬念迭出的神秘小说,同时也是一部心理小说。它由两部分构成:部分是叙述者普伦蒂斯的故事,第二部分是他父亲“二战”时在德寇占领的法国充任特工的冒险经历。“羽毛球”是普伦蒂斯父亲的战时代号,他为自己树碑立传的回忆录也取名为《羽毛球》。有意思的是,叙述者普伦蒂斯的叙述弥漫着许多不确定的因素,因此,正如小说中诸多人物一样,对普伦蒂斯故事的阐释和解读也宛若空中拍打的羽毛球,来回闪现,令人眼花缭乱。

普伦蒂斯是伦敦警察局罪行档案部门的一名高级警员。他所在部门的职责是处理“死档案”,而不是直接承担日常警务活动,因此他把自己仅仅视为一名专业档案员。作为“二战”英雄的儿子,他一直很自卑,总是生活在父亲的阴影下。虽然他在上司奎恩面前低声下气、唯唯诺诺,为的是有朝一日取而代之,登上署长的宝座,但一回到家,他就颐指气使、飞扬跋扈。他要求妻子玛丽安对他服服帖帖,唯他是从。既然他在工作中毫无建树,无法像父亲那样威灵显赫,他就把战场辟在了床上。他坦言“性冒险是我们这一时代遗留给我们的冒险形式。它弥补了我们在其他方面所丧失的一切激动和进取。现在,真正的革命是性革命”。他对两个儿子,尤其是对彼得非常粗暴,几近虐待。小说开篇描写了他童年时折磨一头仓鼠的情景:

我常常扳过仓鼠,用一个手指摁住它的腹部,把它揿倒。它挣扎着想逃脱。我模拟了一只食肉猛禽,像一只利爪一样把我的一只手放在它头顶两英尺的地方。它迷迷糊糊地蜷伏在角落里。我合上双手,把它窝了起来,不让一丝空气进入。然后,我慢慢地在拇指间开了一条缝——这条缝不大不小正好,仓鼠既钻不出身子,但如果拼命使劲挤却又可探出头来。有一次,我打开了烤箱的门……

这一描写不禁令人想起他对家人的独裁、奎恩对他的操纵和他父亲在狱中受到盖世太保的严刑折磨。

普伦蒂斯的叙述中心是探寻“启迪”。他要寻究他父亲是否真的是他自己所标榜的“英雄”。他父亲在妻子死后不久就得了失语症,被送到了一家精神病院去治疗。普伦蒂斯每逢星期三和星期天下午就去探望他,但他父亲已麻木不仁,神秘莫测。普伦蒂斯只好通过点点滴滴的线索编织起他父亲较为完整的过去。他对具体的细节关注有加,表明了他探究知识、把握自己的强烈愿望。

正如批评家理查德·波士顿所言,这部小说提出了一系列的问题:

父亲真的是呈现在世人面前的英雄吗?他被德国党卫军审讯时到底发生了什么?他开口了吗?那就是他现在闭口沉默的原由吗?那就是普伦蒂斯不能与他儿子交谈的原由吗?是谁从警察档案中撤走了那些可能昭示了真相的档案?

这一切问题归根结底涉及英雄主义这一问题:做个英雄好汉重要吗?为了赢得孩子们的尊敬,普伦蒂斯必须成为英雄吗?他该与电视中的“超人”一决雌雄吗?从这个意义上,普伦蒂斯成了自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