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 45.24 8.1折 ¥ 56 全新
库存131件
作者[德]黑格尔 著 贺麟 王玖兴 译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ISBN9787100005661
出版时间1979-06
装帧平装
开本其他
定价56元
货号29388029
上书时间2024-10-28
[一、当代的科学任务]
[1.真理之为科学的体系]在一本哲学著作的序言里,如果也像在普通的书序里惯常所做的那样先作一个声明,以说明作者所怀抱的著述目的和动机以及作者所认为他的著作与这同一问题上早期和同时的其他论著的关系,那么这样的一种声明似乎不仅是多余的,而且就一部哲学著作的性质来说是不适宜的、不合目的的。因为,在一篇序言里,不论对哲学作出怎么样周详的陈述,比如说,给哲学的趋势和观点、一般内容和结果作一种历史性的叙述,或就真理问题上各家各派的主张和断言作一种兼容并蓄的罗列,如此等等,毕竟不能算是适合于陈述哲学真理的方式和办法。而且,由于在本质上哲学所探讨的那种普遍性的因素本身就包含着特殊,所以在哲学里比在其他科学里更容易使人觉得,仿佛就在目的或终结果里事情自身甚至其全部本质都已得到了表达,至于实现过程,与此结果相比,则根本不是什么本质的事情。相反,譬如在解剖学是什么(解剖学是就身体各部分之为僵死的存在物而取得的知识)这样的一般观念里,我们则深信我们尚未占有事实本身,尚未占有这门科学的内容,而必须进一步去探讨特殊。——再者,在这样一种不配被称之为科学的知识堆积里,谈论目的之类普遍性的东西时所采用的方式,通常也就是叙述内容本身如神经、肌肉等等时所使用的那种历史性的无概念的方式,两者没有什么不同。但在哲学里,如果也采取这样的一种方式先作说明,而哲学本身随后又证明这种方式不能把握真理,那就很不一致了。
同样,由于对某一哲学著作与讨论同一对象的其他论著所持有的关系进行规定,这就引进来一种外来的兴趣,使真理认识的关键所在为之模糊。人的见解愈是把真理与错误的对立视为固定的,就愈习惯于以为对某一现有的哲学体系的态度不是赞成就必是反对,而且在一篇关于某一哲学体系的声明里也就愈习惯于只在其中寻找赞成或反对。这种人不那么把不同的哲学体系理解为真理的前进发展,而毋宁在不同的体系中只看见了矛盾。花朵开放的时候花蕾消逝,人们会说花蕾是被花朵否定了的;同样地,当结果的时候花朵又被解释为植物的一种虚假的存在形式,而果实是作为植物的真实形式出而代替花朵的。这些形式不但彼此不同,并且互相排斥、互不相容。但是,它们的流动性却使它们同时成为有机统一体的环节,它们在有机统一体中不但不互相抵触,而且彼此都同样是必要的;而正是这种同样的必要性才构成整体的生命。但对一个哲学体系的矛盾,人们并不习惯于以这样的方式去理解,同时那把握这种矛盾的意识通常也不知道把这种矛盾从其片面性中解放出来或保持其无片面性,并且不知道在看起来冲突矛盾着的形态里去认识其中相辅相成的环节。
对这一类说明的要求以及为满足这种要求所作的努力,往往会被人们当成了哲学的主要任务。试问在什么地方一本哲学著作的内在含义可以比在该著作的目的和结果里表达得更清楚呢?试问用什么办法可以比就其与当代其他同类创作间的差别来认识该著作还更确切些呢?但是,如果这样的行动不被视为仅仅是认识的开始,如果它被视为就是实际的认识,那它事实上就成了躲避事情自身的一种巧计,它外表上装出一副认真致力于事情自身的样子,而实际上却完全不作这样认真的努力。——因为事情并不穷尽于它的目的,而穷尽于它的实现,现实的整体也不仅是结果,而是结果连同其产生过程;目的本身是僵死的共相,正如倾向是一种还缺少现实性的空洞的冲动一样;而赤裸的结果则是丢开了倾向的那具死尸。——同样,差别毋宁说是事情的界限;界限就是事情终止的地方,或者说,界限就是那种不复是这个事情的东西。因此,像这样地去说明目的或结果以及对此一体系或彼一体系进行区别和判断等等工作,其所花费的气力,要比这类工作乍看起来轻易得多。因为,像这样的行动,不是在掌握事情,而永远是脱离事情;像这样的知识,不是停留在事情里并忘身于事情里,而永远是在把握另外的事情,并且不是寄身于事情,献身子事情,而毋宁是停留于其自身中。——对那具有坚实内容的东西容易的工作是进行判断,比较困难的是对它进行理解,而困难的,则是结合两者,作出对它的陈述。
黑格尔(1770-1831),德国哲学家,德国古典唯心主义的集大成者,人类思想目前的不朽人物。他创立了欧洲哲学历史记录庞大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并极大地发展了辩证法。他的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来源之一。但在他的哲学中,存在着体系和方法的矛盾,他保守的唯心主义体系终于窒息了其辩证法的革命精神。在美学上,他提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强调艺术与人生重大问题的密切联系以及理性的内容对艺术的重要意义。 黑格尔一生著作颇丰,其代表作有《美学》《精神现象学》《逻辑学》《法哲学原理》《哲学史讲演录》《宗教哲学》等。
黑格尔(1770-1831)是德国唯心主义的集大成者,西方哲学伟大的哲学家之一。求学于图宾根大学(与谢林、荷尔德林为同窗),先后任教于耶拿大学、海德堡大学、柏林大学。主要著作有《费希特和谢林的哲学体系的差别》(1801)、《精神现象学》(1807)、《逻辑学》(1812-1816)、《哲学科学百科全书》(1817)、《法哲学原理》(1821);除此之外,《历史哲学讲演录》、《美学讲演录》、《宗教哲学讲演录》、《哲学史讲演录》等课堂讲授录也是黑格尔哲学的重要呈现。
译者简介:
贺麟(1902—1992),字自昭,四川金堂人。国内外久享盛名的西方哲学专家、翻译家,于黑格尔哲学无不精通,论述遍及黑 格尔哲学的各个方面,他翻译的《小逻辑》,学术界公认为是继严复《天演论》之后影响Z大的学术著作中译本;对斯宾诺莎、怀特海等西方近现代哲学家都有深入的研究。贺麟在中国哲学方面也颇有建树,1930年代创立了与冯友兰“新理学”相对的“新心学”体系,是现代早期新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他的主要译著还有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精神现象学》,斯宾诺莎的《伦理学》等,主要著作有《近代唯心论简释》《文化与人生》《当代中国哲学》等。
序言:论科学认识
[一、当代的科学任务]
[1.真理之为科学的体系2.当代的文化3.真理之为原则及其展开]
[二、从意识到科学的发展过程]
[1.即主体的概念2.知识的生成过程3.个体的教养]
[三、哲学的认识]
[1.真实与虚假2.历史的认识和数学的认识3.概念的认识]
[四、哲学研究中的要求]
[1.思辨的思维2.天才的灵感与健康的常识3.结语,作者与读者的关系]
导论
甲、意识
章 感性确定性;这一个和意谓
第二章 知觉;事物和幻觉
[一、事物的简单概念]
[二、事物的矛盾概念]
[三、朝向无条件的普遍性和知性领域的发展运动]
第三章 力和知性;现象和超感官世界
[一、力与力的交互作用]
[二、力的内在本质]
[Ⅰ超感官世界]
[1.内在核心,外表现象,知性或理智2.超感官世界即现象界3.规律作为现象的真理]
[Ⅱ规律作为差别与同一]
[1.特定的规律与普遍的规律2.规律与力3.说明或解释]
[Ⅲ关于纯粹差别的规律]
[三、无限性]
乙、自我意识
第四章 意识自身确定性的真理性
[Ⅰ自我意识自身]
[Ⅱ生命]
[Ⅲ自我与欲望]
一、自我意识的独立与依赖;主人与奴隶
[Ⅰ双重的自我意识]
[Ⅱ对立的自我意识的斗争]
[Ⅲ主人与奴隶]
[1.统治2.恐惧3.培养或陶冶]
二、自我意识的自由;斯多葛主义、怀疑主义和苦恼的意识
[Ⅰ斯多葛主义]
[Ⅱ怀疑主义]
[Ⅲ苦恼的意识,坏的主观唯心主义]
……
丙(甲)、理性
第五章 理性的确定性与真理性
[Ⅰ唯心主义]
[Ⅱ范畴]
[Ⅲ空虚的主观唯心主义的知识]
一、观察的理性
(a)对自然的观察
[Ⅰ对无机物的观察]
[Ⅱ对有机物的观察]
[Ⅲ将自然当作一有机整体来观察]
(b)对自我意识的纯粹自身及其与外在现实的关系的观察;逻辑规律与心理学规律
[Ⅰ思维规律]
[Ⅱ心理学的规律]
[Ⅲ个体性的规律]
(c)对自我意识与其直接现实的关系的观察;面相学与头盖骨相学
[Ⅰ器官的面相学的含义]
[Ⅱ这种含义的双义性]
[Ⅲ头盖骨相学]
二、理性的自我意识通过其自身的活动而实现
[Ⅰ自我意识的直向运动;伦理世界]
[Ⅱ自我意识的反向运动;道德世界]
(a)快乐与必然性
[Ⅰ快乐]
[Ⅱ必然性]
[Ⅲ自我意识里的矛盾]
(b)心的规律和自大狂
[Ⅰ心的规律和现实的规律]
[Ⅱ将心置人于现实]
[Ⅲ个体性的自大狂]
(c)德行与世界进程
[Ⅰ自我意识与普遍的关联]
[Ⅱ世界进程是普遍在个体性里的现实性]
[Ⅲ个体性是普遍的实在性]
三、自在自为地实在的个体性
(a)精神动物的王国和欺骗,或事情自身
[Ⅰ个体性的概念作为实在的个体性]
[Ⅱ事情自身与个体性]
[Ⅲ相互欺骗与精神实体]
(b)立法的理性
(c)审核法律的理性
译后记
再版后记
黑格尔(1770-1831),德国哲学家,德国古典唯心主义的集大成者,人类思想目前的不朽人物。他创立了欧洲哲学历史记录庞大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并极大地发展了辩证法。他的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来源之一。但在他的哲学中,存在着体系和方法的矛盾,他保守的唯心主义体系终于窒息了其辩证法的革命精神。在美学上,他提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强调艺术与人生重大问题的密切联系以及理性的内容对艺术的重要意义。 黑格尔一生著作颇丰,其代表作有《美学》《精神现象学》《逻辑学》《法哲学原理》《哲学史讲演录》《宗教哲学》等。
黑格尔(1770-1831)是德国唯心主义的集大成者,西方哲学伟大的哲学家之一。求学于图宾根大学(与谢林、荷尔德林为同窗),先后任教于耶拿大学、海德堡大学、柏林大学。主要著作有《费希特和谢林的哲学体系的差别》(1801)、《精神现象学》(1807)、《逻辑学》(1812-1816)、《哲学科学百科全书》(1817)、《法哲学原理》(1821);除此之外,《历史哲学讲演录》、《美学讲演录》、《宗教哲学讲演录》、《哲学史讲演录》等课堂讲授录也是黑格尔哲学的重要呈现。
译者简介:
贺麟(1902—1992),字自昭,四川金堂人。国内外久享盛名的西方哲学专家、翻译家,于黑格尔哲学无不精通,论述遍及黑 格尔哲学的各个方面,他翻译的《小逻辑》,学术界公认为是继严复《天演论》之后影响Z大的学术著作中译本;对斯宾诺莎、怀特海等西方近现代哲学家都有深入的研究。贺麟在中国哲学方面也颇有建树,1930年代创立了与冯友兰“新理学”相对的“新心学”体系,是现代早期新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他的主要译著还有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精神现象学》,斯宾诺莎的《伦理学》等,主要著作有《近代唯心论简释》《文化与人生》《当代中国哲学》等。
现在我们可以看到,意识在它的现实的知觉过程中形成了什么样的经验。这经验对我们说来已经包含在刚才所提示的对象的发展过程中和意识对待对象的态度中,而经验仅不过是出现于其中的矛盾之发展罢了。——我所认取的对象呈现为一个纯粹的单一体;但是我又将觉察到,那对象的特质却是普遍的,这样一来,它就超出了个别性。那客观实在的初的存在作为一个单一的东西因此并不是它的真实存在;既然对象是真实的,那么不真实性就应属于主体方面,而认识便是错误的。由于特质的普遍性我必须把客观实在毋宁认作一般的共同体。现在我进一步知觉到特质是被规定了的,与他物相对立的,并且排斥他物的。因此我对于客观实在的认识事实上是不正确的,当我把它规定为和他物的一种共同体或者把它规定为连续体,而且由于特质的规定性,我必须分割开这连续体,并把它设定为排他的单一体。在分割开的单一体上面,我发现许多这样的特质,它们彼此互不影响,并且是互不相干;因此当我把对象看成一个排他的东西时,我对它的知觉并不是正确的,反之对象正如它从前只是一般的连续体,所以现在它只是一个普遍的共同的媒介,在这种媒介之中诸多特质作为感性的普遍性而存在着,每一个特质孤立存在,并且作为特定的物质而排斥他物。于是我所知觉的简单的和真实的东西也就不是一个普遍的媒介,而是孤立的个别的特质了,而这种个别的特质却既不是特质也不是一个特定的存在了;因为它现在既不是属于一个单一体,也和他物没有联系。但是特质之所以是特质,只是由于它从属于一个单一体,而且只是由于它和他物有联系,它才是一个特定的、有规定性的特质。作为这种纯粹的自我关联它只能是一般的感性的存在,因为它已不复具有否定性的特性在它身上了。而现在那以感性存在为对象的意识也仅仅是一种意谓,这就是说,意识已完全脱离了知觉而仍然退回到它自身了。不过感性存在和意谓本身又过渡到知觉;于是我又退回到开始的地方,并且又绕同样的一个大圈子,这个圈子的每一个环节并且作为整体都要被扬弃掉。
于是意识又必须重绕一次这样一个圈子,但是同时其方式和上一次却不一样。因为它曾经形成了关于知觉的经验,它认识到知觉的结果和真理即是它的解体,即是从知觉的真理回返到它自身。这样一来,意识就明确了,它的知觉的性质主要地不是一个简单的纯粹的认识,而是在它的认识里,同时是从真实超出来,回返到意识自身。意识的这种回返到它自身是直接包含在纯粹的认识过程之中的,因为这种回返表明了对于知觉是很重要的,不过这种回返却改变了真实。意识同时也认识到这一方面是它自己的,并且也接受这方面于自身内,由于这样它就可以达到纯粹的真实对象。——这样一来,像在感性确定性阶段所发生的情形一样,现在在知觉里也出现这样一方面,即意识被迫而回返到它自己,不过首先其意义却与前一阶段不同,好像知觉的真理性落在意识自身之内;而现在意识却认识到,在知觉过程中的错误或非真理性乃落在意识自身之内。但是有了这种知识,意识同时就能够扬弃这种非真理性;它就区别开在知觉中它的认识的真理性和非真理性,纠正其非真理性,并且只要意识能够担负起纠正错误的责任,那么,真理性,作为知觉的真理性无疑地就会落在意识之内。因此现在我们要考察的意识的态度其性质就是这样:意识不再仅仅知觉[对象],而它又意识到它自己回返到自身,亦即意识到它自己的反思,而且把这种反思和单纯的认识本身区别开。
所以首先我将觉察到事物作为单一体,并且以这种真的规定性把它固定下来。如果在知觉的过程中,有某种东西出现和它相矛盾,那么我就认为这是由于我的反思。现在在知觉中又出现许多不同的特质,这些特质看来是事物的特质。但是事物是单一体,一有这样的多样性,它就停止其为单一体了,于是我们就意识到,这种多样性是落在我们之内。所以事实上这物由我们的眼睛看来只是白的,由我们的舌头尝来又是咸的,由我们的触觉感到,又是立方形的。这些方面的整个多样性我们不是从事物得来,而是从我们得来。我们发现这诸多特质彼此不同,由于它们接触到我们的器官彼此不同,譬如,眼睛就完全不同于舌头。这样看来,我们才是这些环节在其中相互分离、各自独立着的那种共同的媒介。由于我们看出来使我们具有共同媒介这一特性的,乃是我们的反思,我们就保持住事物的自我等同性及其作为单一体的真理性。
但是,意识当作是属于它的这些不同的方面,就它们处在共同媒介中看来,是各自独立的,是具有特殊的规定性的。白只是与黑等等相对立,事物之所以是单一体正由于它与他物相对立。
……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