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世俗神话(电影的野性思维修订版)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世俗神话(电影的野性思维修订版)

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31.26 8.0折 39 全新

库存6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伊芙特·皮洛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ISBN9787100187053

出版时间2020-08

装帧平装

开本其他

定价39元

货号29127063

上书时间2024-10-28

兴文书店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导语摘要

电影是什么?“电影就是现代的世俗的神话”——这是《世俗神话:电影的野性思维》一书的别具一格的回答。本书是匈牙利剧作家伊芙特·皮洛(Yvette Biro)电影理论探索与创作实践的结晶,启发了许多后来的电影研究者。全书尝试从心理学、美学、哲学、神话学、社会学、人类学、精神分析学、结构主义符号学的视角探讨电影媒体的特征和本性,提出了一系列涉及电影创作实践的新颖命题,有助于激发读者深入认识电影的理论和创作风貌,开拓电影思维和体验电影创作的审美品格。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伊芙特·皮洛(Yvette Biro),匈牙利剧作家,纽约大学退休教授,现定居巴黎。作品有《世俗神话:电影的野性思维》《湍流与静流》等。


译者简介:崔君衍,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大学,巴黎大学访问学者,哈佛大学高级访问学者,北京电影学院客座教授,香港城市大学及澳门科技大学访问教授。译著有《电影是什么?》《电影美学与心理学》《电影艺术词典》等作品。



目录

我相中了皮洛的“世俗神话”—译者的话


前言


一、导 论 1


洋葱或百合\ 银幕上的相对论\ 模拟意识活动\ 并非纯真的传播媒体\ 第二次电影革命—自体反思的驱策\ 电影表述,电影思维


二、电影思维的手段和潜能 19


[ 两种思维] \ 经验思维\ 具体逻辑\ 家谱\ 思维和话语的发展\ 再谈“原始性”


从动作到思维


表意元素的应用\ 暗示\ 仪式化动作\ 象征


视觉形象思维


复合形象\ 视觉的积极本性\ 视觉形象概念\ 放大的细节\ 空间感知的扩展


三、电影的姻亲:日常生活领域 101


日常生活的奇迹\ 拓展\ 都市之光与影\ 刺激的密度\ 不具个性\ 生活之网\ 运动的交织\ 偶然性\ 环境的力量\ 扮演角色\ 公共场所\ 冷漠\ 穷于适应\ 需要神话\ 平凡事物\ 夸张\ 日常生活仪式化\ 自然存在古朴化\ 借景抒情


四、直接性语言:转喻文体 161


陌生的熟人\ 渐慢和终局\ 纪实性的作用\ 反电影\ 招贴画与解说词\ 电影,作为催化剂、询问者和鉴定人\ 叙事礼赞


五、电影的姻亲:意识之神话 191


意识的深海世界\ 梦的形态\ 据为己有


六、间接性语言:隐喻文体 205


野性隐喻\ 亵渎神明\ 罪之美与美之罪\ 重复—侵蚀时间\ 时间的自由化\ 间断的意义\ 平行线相交\ 荒谬即公理\ 关系网\ 心理空间—心理时间\ 近乎猥亵的逼近—眩晕\ 流动与固定\ 意识的机制\ 多内涵时刻


附 录 259


参考书目\ 索引



内容摘要

电影是什么?“电影就是现代的世俗的神话”——这是《世俗神话:电影的野性思维》一书的别具一格的回答。本书是匈牙利剧作家伊芙特·皮洛(Yvette Biro)电影理论探索与创作实践的结晶,启发了许多后来的电影研究者。全书尝试从心理学、美学、哲学、神话学、社会学、人类学、精神分析学、结构主义符号学的视角探讨电影媒体的特征和本性,提出了一系列涉及电影创作实践的新颖命题,有助于激发读者深入认识电影的理论和创作风貌,开拓电影思维和体验电影创作的审美品格。



主编推荐

作者简介:伊芙特·皮洛(Yvette Biro),匈牙利剧作家,纽约大学退休教授,现定居巴黎。作品有《世俗神话:电影的野性思维》《湍流与静流》等。

译者简介:崔君衍,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大学,巴黎大学访问学者,哈佛大学高级访问学者,北京电影学院客座教授,香港城市大学及澳门科技大学访问教授。译著有《电影是什么?》《电影美学与心理学》《电影艺术词典》等作品。



精彩内容

日常生活的奇迹

三十多年前,西格弗里德·克拉考尔(Siegfried Kracauer)宣称:“电影是对日常生活中的奇迹性的发现。”这句话如今是老生常谈,然而,在克拉考尔说这句话之时,听起来颇有些不同凡响或富有创见呢。在电影还一心追求人为矫饰的风格手段时,对电影与生活的关系的这个界定至多可以被视为一种指责,以证明电影的劣势和平庸。只有很少几位严肃的电影导演乐意探讨自然状态与平凡琐事对电影的吸引力。也很少有人关注电影凭借自己的动态性与质感可以重现出来的真实。但是,当我们专心致志观察电影的内在本性时,我们发现,日常生活结构确实类似于新的媒体。“日常性”是必然的基础,即使否定这一点的影片(或者探讨超越日常性主题的影片)也必须以日常性为起点。

多亏电影的贪婪的好奇心和感受力,我们才得以看到记录在胶片上的20 世纪洋洋大观的现实风貌。现实的风俗和习惯、改变了我们的生存环境的种种冒险、不断演变的时尚趣味和情感气质的每个印迹都永远保留在这里,绕在胶卷上,存于片盒中。

这是一座奇特的博物馆。因为,影片收集的不仅是道具,不仅是关于人间喜剧的客观化记忆,而且是动作本身的真实原貌和实际变化过程。[影片颇似飞机上记录下各项指令、各飞行细节、速度、方向、高度变化和驾驶员操作状况的黑匣子。但是,电影与黑匣子之间有一个根本差别:电影是直接的记录,不必译成可以供大家检验的密码语言。]

[也许有人会说,你的影片库简直是一个杂物堆!] 电影胶片记录下各种物象,巨细靡遗,连无足轻重的偶然发生的细微末节亦出现在银幕上,以求生存权利。

[我们的回答是:这再好不过!这些无足轻重的细节可能具有信息价值,为将来的研究家提供珍贵素材。]电影引导我们钻入生活的密林,仿佛去采集标本。这个世界的未分化状态,纷杂印象的集合,符合我们日常的感知特点。在现实生活中,恣意而为的刺激不绝如缕,蜂拥而至,使我们心神旁骛。各门艺术和科学锻造出自己的独门武器,对立于这种一般经验形态,我们可以利用这些手段对汹涌而至的印象加以整序、编排和逻辑化处理。相反,在日常生活感知中,分类、筛选和抽象的作用似乎并不明显;因为我们不可能直接看到可以主宰实际存在的或纷杂无序现象的规律。就此而言,日常生活确实是盲目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中,存在通常丧失了确定意义,或者说,远离了确定意义。日常生活是一种趋向于无意识动作的陈陈相因的存在。因此,具有令人惬意的熟悉感—这是面对重复性造成单调感时的慰藉。因为,一再重复的大量刺激终究会令人厌倦;它们不再形成挑战,于是,反应愈来愈弱,愈来愈松弛,愈来愈缓慢,在外部世界的脉动与个人内心世界之间造成一种特殊的平衡。而确实可靠的中心始终是“自我”,一切都以“自我”为衡量标准。这是人类自然而又狭小的天地。

难道电影的嫁妆、众多的收获和被征服的新大陆就是所有这些平淡的习俗、本能反应式功能和单调乏味的流程?就是这种形神不分、巨细靡遗和杂乱无章的存在?就是这种说不清道不明、夹杂和混淆各种价值的表现形式?价值确实可能被混淆。而特性呢?永远不会混淆。电影的有意味的特点(尽管有些“粗俗”)就在于它不可能尊重对于超俗的精神和世俗的属性所做的习见的品级划分。但是,电影可以为我们提供另外一些特点作为交换。电影可以为我们表现出一切生动特征的独特性和不可改变的具体性,表现出每个可见属性的特异性,而与了无生气的抽象分化范畴相颉颃。在如此丰富的形式中体验多姿多彩的大自然,会有一种几近魔力的效果:我们领悟到事物的独特性,意识到具体事件的流逝。这很可能就是我们爱慕天然去雕琢的奥秘—我们在这里可能遇见注定消逝的素材,遇见在任何时间之隅中都找不到的类型;但是,我们竭力捕捉它,哪怕是短暂的瞬间,我们触及它,当它在趋于消失的途中耽搁片刻时抓住它。[诗人曰:“流逝之物,情之所钟!”]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