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 35.22 5.4折 ¥ 65 全新
库存11件
作者【比】吕克·赫尔曼 巴特·维瓦克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0281667
出版时间2020-07
装帧平装
开本其他
定价65元
货号28998005
上书时间2024-10-28
本书用导言加3章、15个分目、更多子目的框架结构,简明而全面地盘点了叙事学发展史上的3个主要阶段——结构主义之前、结构主义、后经典叙事学时期的主要理论模式和概念范畴。本书*的特色在于批评的示范性。全书围绕两篇当代荷兰作家的短篇叙事作品——穆瑟斯的《翼马》与克劳尔的《地图》,在每一子目理论述评结束后,逐一展开具体而有针对性的解剖,很好地体现和示范了叙事理论的实践价值。
本书用导言加3章、15个分目、更多子目的框架结构,简明而全面地盘点了叙事学发展史上的3个主要阶段——结构主义之前、结构主义、后经典叙事学时期的主要理论模式和概念范畴。本书*的特色在于批评的示范性。全书围绕两篇当代荷兰作家的短篇叙事作品——穆瑟斯的《翼马》与克劳尔的《地图》,在每一子目理论述评结束后,逐一展开具体而有针对性的解剖,很好地体现和示范了叙事理论的实践价值。
吕克?赫尔曼(Luc Herman)、巴特?维瓦克(Bart Vervaeck),比利时叙事理论学者,安特卫普大学教授。除本书外,他们还合作主编有《故事与心思:文学叙事的认知方法》(与本书一同被列入戴维?赫尔曼主编的“叙事学前沿丛书”),并合作撰写叙事理论论文多篇。
译者简介:
徐强,文学博士,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文艺学专业博士生导师,创意写作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翻译协会(TAC)专家会员,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叙事学分会理事,欧洲叙事学协会(ENN)会员。译有《术语评论》《故事与话语:小说与电影的叙事修辞学》《叙事学:叙事的形式与功能》《故事的语法》等著作。
导言
一、传统问题
二、新问题
章 结构主义之前及其周边
一、故事与情节
二、讲述与显示
三、作者与叙述者
四、叙述者与读者
五、意识与言语
六、感知与言语
第二章 结构主义
一、故事
二、叙事
三、叙述
第三章 后经典叙事学
一、后现代叙事学
二、叙事学与意识形态
三、叙事学与可能世界
四、叙事学与读者
附录A
附录B
参考文献
索引
译后记
本书用导言加3章、15个分目、更多子目的框架结构,简明而全面地盘点了叙事学发展史上的3个主要阶段——结构主义之前、结构主义、后经典叙事学时期的主要理论模式和概念范畴。本书*的特色在于批评的示范性。全书围绕两篇当代荷兰作家的短篇叙事作品——穆瑟斯的《翼马》与克劳尔的《地图》,在每一子目理论述评结束后,逐一展开具体而有针对性的解剖,很好地体现和示范了叙事理论的实践价值。
吕克?赫尔曼(Luc Herman)、巴特?维瓦克(Bart Vervaeck),比利时叙事理论学者,安特卫普大学教授。除本书外,他们还合作主编有《故事与心思:文学叙事的认知方法》(与本书一同被列入戴维?赫尔曼主编的“叙事学前沿丛书”),并合作撰写叙事理论论文多篇。
译者简介:
徐强,文学博士,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文艺学专业博士生导师,创意写作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翻译协会(TAC)专家会员,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叙事学分会理事,欧洲叙事学协会(ENN)会员。译有《术语评论》《故事与话语:小说与电影的叙事修辞学》《叙事学:叙事的形式与功能》《故事的语法》等著作。
导 言
没有哪一个时代或社会能够离开叙事。而且,很多当代思想家会紧接着补充道:你的关于一个特定时代或地点所说或所想的一切,自身都会变成一个叙事。从古老的神话与传说,到后现代的虚构症,叙事一直居于核心。后现代哲学家们虽然可以忍受不再有宏大的、无所不包的叙事,但他们仍然声称,任何事物后都会发展为叙事,包括世界与自我。如果此说成立,那么叙事研究就不仅是文学理论家们在象牙塔里的消遣了。相反,它揭示了关于现实与人类的根本的文化特性的观点——这些在故事与长篇小说中被叙事化了。
理论与实践
关于叙事的理论,如果固守抽象化,与实际的故事脱离联系,那就会被误解。本书旨在防止这一点。它被调整为关注重大叙事理论的实用性之具体表现及其潜在缺点。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不断地提及在这篇导言中被简短地概括,并被收在本书附录中的两篇短篇小说:夏洛特?穆瑟斯(Charlotte Mutsaers)的《翼马》和格利特?克劳尔(Gerrit Krol)的《地图》。尽管这两篇小说几乎是被随意地选出来的,但它们仍然有助于展示叙述的几个基本问题。在导言中,我们只是指出这些问题可能是哪些,同时我们也构想出了大量相关问题。本书的其他部分,则是对这些问题的各种各样的回答。
显然我们不会把自己限制在仅仅分析两篇小说上。在讨论各种各样的理论时,我们将征引大量其他叙事文本,但仅限于散文体的文学叙事文本。文学散文实际上已经成为叙事研究的起点,叙事研究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高潮期就以“叙事学”而闻名,它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架构。虽然还存在很多其他的叙述形式,例如连环画与诗歌,但我们不打算处理那些。而且,对叙述之更为一般的文化维度,我们只是偶然触及——主要是在后一章中,在那里,我们将故事与其语境联系起来。做出这样的自我限制,是我们力图尽可能地贴近文本的直接结果。
一、传统问题
叙述者问题
与诗歌和戏剧相反,散文式故事不能没有一个叙述者,大约所有的人都作如是观。《地图》的行就描写了这样一个很好的年长叙述者,他了解一切并凌驾于故事世界。他讲述了一家基督教商店,它的窗帘每到星期天就会放下来。但在第二段,有一点就清晰起来:这个看上去客观的声音,实际上是主观性的,因为它属于一个“我叙述者”(I-narrator)。似乎很容易想象,这一“我叙述者”在段中就已经在场了,但他只是隐隐约约地在背景中。然而,事实并不那么简单。让我们假设,段被扩展为一个完整的大段,而第二段被扩展为另一个丰满的大段。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是否还会谈及不同的叙述者?或者,我们是否将认为这两个声音属于同一个叙述者,并且该叙述者在相对非人格化的尽人皆知的第三人称叙述者的声音和极为人格化的人称叙述者的声音之间来回转换?
上述问题的答案,可能完全取决于这一段落当前的篇幅。段落越简洁,我们就越倾向于选择单一叙述者。段关于商店把窗帘放下来的句子,可以紧跟一句:“但在其中的某一个星期天,在去往儿童教堂的路上,我看到了地图的一角。”在这种情况下,句也就归诸人称叙述者了。在一大段当中,这一点就会变得不那么显著,在一章当中,就更不显著了。虽然所有这些看起来互不相干,但事实上它们意味着一个根本问题。说一个文本是由一个特殊类型的叙述者叙述出来的,这是否可能?或者,是否存在一种持续不断的变化?例如,说一部传统的19世纪的长篇小说,是由一个第三人称叙述者叙述出来的,这是否正确?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