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摘要
本书是在《高分子物理教程》(王槐三等,科学出版社,2008年)的基础上,由国家工科化学基础课程教学基地四川大学联合南开大学和天津工业大学编修而成。《BR》 本书系统讲述各种高分子化合物的结构、性能及其相关性原理。全书分为8章,内容包括绪论,聚合物分子链结构,高分子溶液,相对分子质量及其分布的测定,聚合物凝聚态结构,聚合物材料学形态转变及其分子运动基础,聚合物材料学性能,聚合物的热、电和光学性能以及高分子物理学前沿进展等。为了使学科基础知识的结构层次更加清晰,遵照从微观结构到宏观性能的主线,对部分章节内容做了适当调整。在保证学科基础知识构架完整的前提下,将图、表、公式和要点提纲分别精选压缩至80~160个,以达到突出重点和使学生更容易掌握的目的。
商品简介
本书是在《高分子物理教程》(王槐三等,科学出版社,2008年)的基础上,由国家工科化学基础课程教学基地四川大学联合南开大学和天津工业大学编修而成。《BR》 本书系统讲述各种高分子化合物的结构、性能及其相关性原理。全书分为8章,内容包括绪论,聚合物分子链结构,高分子溶液,相对分子质量及其分布的测定,聚合物凝聚态结构,聚合物材料学形态转变及其分子运动基础,聚合物材料学性能,聚合物的热、电和光学性能以及高分子物理学前沿进展等。为了使学科基础知识的结构层次更加清晰,遵照从微观结构到宏观性能的主线,对部分章节内容做了适当调整。在保证学科基础知识构架完整的前提下,将图、表、公式和要点提纲分别精选压缩至80~160个,以达到突出重点和使学生更容易掌握的目的。
【书摘与插画】
?
目录
第二版前言
版前言
章 绪论 1
1.1 高分子物理学概论 1
1.1.1 聚合物的结构与性能特点 1
1.1.2 结构与性能相关性原理 3
1.2 高分子物理学简史及其学术地位 4
1.3 学科要点与学习方法 6
习题 9
第2章 聚合物分子键结构 10
2.1 分子链近程结构 10
2.1.1 结构单元的化学组成与连接方式 10
2.1.2 结构异构与立体异构 11
2.1.3 共聚物序列结构 13
2.2 分子链远程结构 15
2.2.1 相对分子质量 15
2.2.2 分子链的交联 15
2.2.3 分子链的末端基 16
2.3 构象与构象统计 17
2.3.1 a键的内旋转运动 17
2.3.2 构象统计 17
2.4 分子链的柔性 20
2.4.1 分子链柔性的影响因素 20
2.4.2 分子链的结构参数 22
2.4.3 分子链结构参数的计算 23
2.4.4 分子链柔性的表征 29
2.4.5 外力作用下的分子链柔性 31
2.4.6 分子链结构参数的测定与计算 32
本章要点 32
习题 33
第3章 高分子溶液、相对分子质量及其分布的测定 34
3.1 分子间力、内聚能与溶度参数 35
3.1.1 分子问力与内聚能 35
3.1.2 内聚能密度与溶度参数 37
3.1.3 聚合物溶度参数的计算与测定 37
3.2 聚合物的溶解过程 38
3.2.1 非晶态聚合物的溶解 39
3.2.2 晶态聚合物的溶解 40
3.3 高分子溶液热力学 41
3.3.1 理想溶液与聚合物溶液 41
3.3.2 Flory-Huggins溶液理论 41
3.3.3 Flory-Krigbaum稀溶液理论 49
3.3.4 聚合物溶解的热力学条件 51
3.4 溶剂选择与临界溶解条件 54
3.4.1 溶剂分类及其溶度参数 54
3.4.2 溶剂选择原则 56
3.4.3 溶剂化作用规则 60
3.4.4 临界溶解条件 61
3.4.5 溶剂选择程序 64
3.5 聚合物浓溶液 64
3.5.1 浓溶液的类型和特征 64
3.5.2 增塑与共混 65
3.5.3 纺丝液、涂料和胶黏剂 68
3.5.4 聚合物凝胶和溶胶 69
3.5.5 聚电解质溶液 69
3.6 数均和重均相对分子质量测定 70
3.6.1 基本原理 70
3.6.2 端基分析法 71
3.6.3 沸点升高和冰点降低法 71
3.6.4 渗透压法 72
3.6.5 光散射法 75
3.7 黏均相对分子质量的测定 77
3.7.1 基本原理 77
3.7.2 仪器与操作 77
3.7.3 结果处理 78
3.7.4 注意要点 81
3.7.5 分子链在不同溶剂中的形态 81
3.8 聚合物相对分子质量分布测定 82
3.8.1 研究相对分子质量分布的意义和方法 82
3.8.2 沉淀分级方法 84
3.8.3 柱上溶解分级 85
3.8.4 柱上梯度淋洗分级 85
3.8.5 超速离心沉降分级 87
3.8.6 凝胶渗透色谱分级 87
本章要点 91
习题 92
第4章 聚合物凝聚态结构 93
4.1 聚合物结构模型 94
4.1.1 非晶态结构模型 94
4.1.2 晶态结构模型 96
4.1.3 聚合物非晶态结构简介 98
4.2 聚合物晶态结构 99
4.2.1 结晶能力 99
4.2.2 结晶形态 102
4.2.3 晶体结构参数 106
4.2.4 结晶过程 109
4.2.5 结晶速率 112
4.2.6 结晶度 118
4.2.7 熔融与熔点 119
4.2.8 晶态聚合物的热处理 129
4.2.9 晶态聚合物的现代研究方法 130
4.3 聚合物取向态结构 132
4.3.1 取向态聚合物的取向类型 132
4.3.2 取向态聚合物的结梅层次 132
4.3.3 取向机理和特点 133
4.3.4 聚合物的取向度 133
4.4 聚合物液晶态结构 134
4.4.1 液晶的分类及其结构特点 134
4.4.2 高分子液晶的流变性 135
4.5 聚合物多组分结构 136
4.5.1 聚合物共混相容性 136
4.5.2 多组分聚合物的类型 137
4.5.3 高分子合金结构 137
4.5.4 聚合物-填充剂结构 138
4.5.5 聚合物-发泡剂体系结构 138
本章要点 138
习题 140
第5章 囊合物材料学形态转变及其分子运动基础 141
5.1 聚合物分子运动特点 141
5.1.1 运动主体和运动形式的多样性 141
5.1.2 运动过程的时间依赖性 142
5.1.3 运动过程的温度依赖性 144
5.2 聚合物的材料学形态转变 144
5.2.1 非晶态聚合物 145
5.2.2 晶态聚合物 146
5.2.3 交联聚合物 147
5.3 玻璃态与玻璃化转变 147
5.3.1 玻璃态聚合物的性状特点 148
5.3.2 玻璃化转变理论 149
5.3.3 政璃化温度的影响因素 154
5.3.4 玻璃化温度的测定 160
5.3.5 玻璃化沮度与熔点 162
5.3.6 次级转变与物理老化 163
5.4 橡胶态与高弹性 165
5.4.1 橡胶态聚合物的特殊性能 165
5.4.2 高弹性的热力学分析 166
5.4.3 橡脏高弹形变的统计学理论(参考阅读材料) 168
5.4.4 橡胶的拉伸强度 170
5.4.5 热塑性弹性体简介 171
5.4.6 高弹性聚合物的基本条件与性能改善 172
5.5 蒙古流态与流变学理论 174
5.5.1 秸性流动 174
5.5.2 黏流温度的影响因素 179
5.5.3 熔体裁度的影响因素 11 180
5.5.4 熔体切黏度的测定 186
5.5.5 聚合物的拉伸黏度 186
5.5.6 聚合物熔体的弹性行为 188
5.5.7 有关Tg、Tf和Tm的主要影响因素小结 191
本章要点 192
习题 193
第6章 聚合物材料学性能 194
6.1 材料性能的表征与量度 194
6.1.1 应力与应变 194
6.1.2 材料学主要性能指标 195
6.1.3 聚合物的材料学类别 197
6.2 聚合物的强度 198
6.2.1 聚合物的理论强度 198
6.2.2 聚合物实际强度的影响因素 199
6.3 聚合物的蒙古弹特性 201
6.3.1 蠕变与应力松弛 202
6.3.2 弹性滞后现象 205
6.3.3 力学损耗 206
6.3.4 线性教弹理论 206
6.3.5 时温等效原理与时温转换 207
6.3.6 聚合物带弹性的研究方法 209
6.4 拉伸与强迫高弹性 210
6.4.1 聚合物单轴拉伸应力分析与断裂行为 210
6.4.2 屈服与塑性形变 211
6.4.3 冷拉与强迫高弹性 213
6.4.4 聚合物的脆化 215
6.4.5 非均匀屈服 216
6.4.6 聚合物的取向 217
6.5 聚合物的其他力学性能 218
6.5.1 动态力学性能 218
6.5.2 环境应力开裂 219
6.5.3 冲击韧性 220
6.5.4 疲劳与寿命 221
6.5.5 形态记忆特性 222
本章要点 222
习题 222
第7章 聚合物的热、电和光学性能 224
7.1 聚合物的热性能 224
7.1.1 聚合物的耐热性 224
7.1.2 聚合物的热稳定性 225
7.1.3 聚合物的导热性 227
7.1.4 聚合物的热膨胀 228
7.2 聚合物的电学特性 228
7.2.1 电导性能 229
7.2.2 介电性能 231
7.2.3 聚合物的电击穿 235
7.2.4 聚合物的静电现象 236
7.3 聚合物的光学性能 238
7.3.1 聚合物对光的折射和双折射 238
7.3.2 聚合物对光线的反射 240
7.3.3 聚合物对光的吸收和透射 242
7.4 聚合物的光电转换性能 243
本章要点 243
习题 244
第8章 高分子物理学前沿进展 245
8.1 高分子物理学前沿研究领域 245
8.2 各种分子链结构模型简介 245
8.2.1 标度概念与标度定律 245
8.2.2 蠕虫状链模型 246
8.2.3 黏流态分子链的蛇行管道模型 246
8.2.4 黏流态分子链的多元件模型 247
8.2.5 高弹态分子链的虚拟网络模型和结点约束网络模型 247
8.2.6 理想分子链末端距的概率分布函数简介 248
8.3 聚合物相态转变过程的亚稳态 248
8.4 聚合物表面与界面 249
8.5 聚合物纳米材料 250
8.6 电活性聚合物合成新方法及其特殊性能 252
8.7 聚合物分析与研究方法进展 253
8.7.1 红外吸收光谱 253
8.7.2 X射线衍射 254
8.7.3 激光散射 254
8.7.4 质谱与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 255
8.7.5 原子力显微镜 258
参考文献 261
附录 262
附录1 本书使用的量名称一览 262
附录2 本书使用重要符号一览 263
附录3 高分子物理学重要术语解释 266
附录4 高分子物理学核心图解 270
内容摘要
本书是在《高分子物理教程》(王槐三等,科学出版社,2008年)的基础上,由国家工科化学基础课程教学基地四川大学联合南开大学和天津工业大学编修而成。《BR》 本书系统讲述各种高分子化合物的结构、性能及其相关性原理。全书分为8章,内容包括绪论,聚合物分子链结构,高分子溶液,相对分子质量及其分布的测定,聚合物凝聚态结构,聚合物材料学形态转变及其分子运动基础,聚合物材料学性能,聚合物的热、电和光学性能以及高分子物理学前沿进展等。为了使学科基础知识的结构层次更加清晰,遵照从微观结构到宏观性能的主线,对部分章节内容做了适当调整。在保证学科基础知识构架完整的前提下,将图、表、公式和要点提纲分别精选压缩至80~160个,以达到突出重点和使学生更容易掌握的目的。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