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 44.6 5.1折 ¥ 88 全新
库存6件
作者林少忠 口述 林勤 整理
出版社中国摄影出版社
ISBN9787517902225
出版时间2015-0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88元
货号23641112
上书时间2024-10-27
“中国摄影文丛”序
王瑶(中国摄影家协会主席 分党组书记)
摄影的力量在于:它从诞生之日起就扩张了人类视觉的版图,注定了参与历史
摄影的发展,在于摄影创作、理论、教育、技术器材、传播载体等的全面进步。
如何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放眼世界,厘清中国摄影与世界摄影的渊源关系、中
虽然众多的摄影媒体是理论探讨的重要载体,互联网论坛上的争鸣讨论可以汇
以“客观、公正、开放、多元”的主旨打造的“中国摄影文丛”公益平台源于摄影,
摄影,为时代留史,为民族纪行,为人民立言,为人类写心。
是为序。
传 承
“如果说我比别人看得更远些, 那是因为我站在了巨人的肩上。”牛顿的这句名言道出了传承与发展的关系。摄影事业的发展进步,既要有改革创新的精神,更要有对优秀摄影文化的继承传续、发扬光大。
摄影术诞生余年来,摄影文化不断丰富发展,形成了大量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摄影文化的传承就是这两种财富在前辈和后辈之间的传递和承接过程。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国的摄影文化传承迫在眉睫。如何系统、完整地对既往摄影成就进行梳理研究,成为摄影理论界尤其是摄影史研究学者的一个重要课题。这个课题架构庞大,层次繁复,任重道远,但“对老摄影家的专业成就进行学术梳理”无疑是一项迫切需要进行的具体工作。
传承文化不是一项机械性的事务,也不是设定几个项目就能够完成的,更不是形式大于内容的一种作秀。摄影文化的传承,需要用严谨的科学态度、责无旁贷的使命感、不懈钻研的精神和丰富多样的形式,对有形的摄影艺术成就,对影像承载的历史,对影像传达的多元、饱满的思想,进行系统、全面的梳理和研究。
中国摄影家协会自年开始,由理论研究部牵头启动了这一工作,与业界专家学者一起,对老摄影家进行了包括个人历史口述、摄影作品整理、理论学术讨论、史料资料汇编等工作。这些工作的成果,也陆续地通过媒体发表、展览展示、编辑出版等形式表现出来。这次将这些成果归入“中国摄影文丛”陆续出版,既凝结了前辈们在摄影艺术领域多年的创作与思考,也是对中国摄影史的尊重和对摄影前辈的致敬。
谨以此书,向所有为中国摄影文化传承做出贡献的专家、学者、工作人员表示
衷心的感谢。
王 瑶
2014 年月
卷 首 语
1980-2000 年我在中国摄影家协会编辑《国际摄影》杂志和《中国摄影》杂志,现将其间关于摄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议以杂感的形式整理出来,向影友请教交流。如果其中有些意见和建议受到影友的关注,我就感激不尽了。
摄影是人类交流的工具,是认识自然、认识社会的工具。
摄影经过多年的发展变化,它的技术操作越来越简单了,相机已经成了广泛普及、谁都会摆弄的电子产品。它的社会功能也越来越强大了,它对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产生着巨大的影响。
随着时间的推移,摄影仍会不断发展变化。
我对摄影的认识很肤浅,许多问题尚未研习过。我是一个业余摄影爱好者,多年前我刚进入摄影界时想法很简单,只想完成工作任务之后,拍些照片。至于遇到的学术理论问题,那是专家学者的事,我无力过问,只求作常识性的了解。后来张益福教授提醒我,要从摄影理论的高度考虑,他的话开阔了我的视野,但终因时间和精力不足未作进一步钻研。在写这本书时发现许多问题难以深入、难以说出个究竟,况且摄影在不断发展变化着,要不断研习并及时反思才能正确把握。这里只谈一些我在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所见所闻,提出一些问题、发表一些议论和影友们
探讨。
对摄影,不要捧它,不要限定它,让它均衡发展,充分发挥,让它对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起到应有的作用。
感谢中国摄影家协会王瑶主席一直以来对我的关怀与支持;感谢协会理论研究室原主任吴砚华给我的关心与帮助;感谢协会及有关单位的同事、朋友、影友的关心、支持与帮助;感谢北京电影学院唐东平教授的鼎力相助,他通读通校了全部文稿,提出了很好的修改建议,提供了一些历史照片,使本书增加了可读性。
本书由林勤编辑整理,魏林在查证与核对资料方面做了一些工作。感谢我的妻子丛荣芝,多年来她用工作之余的全部时间和精力撑持家务,教育子女,悉心照顾我,使我能够集中精力工作,我深深地感激她。
林少忠
年
章 对摄影的个误解
1. 对摄影的个误解
2. 反思才能前进
3. 学贯古今,学通中西
4.“取法于上”
附言:影像
第二章 摄影的特性
1. 陶弘景的呼唤
2. 名家的看法
3. 摄影特性之一:实景成像
4. 摄影特性之二:瞬时记录
5. 摄影特性之三:影调再现
6. 摄影特性之四:景框选择
7. 摄影特性之五:无限复制
8. 如实拍摄
9. 不可缺席的摄影家
10. 没有纯客观的照片
11. 摄影与时空
12. 摄影与文化
第三章 摄影与艺术
1. 摄影与艺术的关系在不断变化
2. 摄影和绘画不同
3. 中国的“摄影热”
4. 中国艺术传统中的写意
5. 中国影友的艺术情结
6. 不能用艺术框框硬套其他摄影
7. 弄虚作假的一个根源
8. 沙龙摄影和唯美主义
9. 中国的风光摄影
10. 关于现代主义艺术
11. 美国学者的见解
12. 不同文化、不同时期对艺术的理解是不同的
第四章 摄影的表达方式
1. 摄影的表达方式
2. 器材与科技的决定作用
3. 构图和视觉元素
4. 构图原理
5. 对待构图的两种态度
6. 构图知识是哪里来的
7. 改善构图的一些建议
8. 正确理解“抓拍”
9. 美化、贬抑和客观记录
10. 《文心雕龙》的启示
第五章 摄影创作的心理机制
1. 神秘地按下快门的时刻
2. “作品赏析”中的误导
3. 摄影是一项视觉工程
4. 按下快门是爆发力
5. 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互动
6. 创作中的兴奋、灵感与直觉反应
7. 摄影与情感
8. 影像的接受
9. 摄影与意境
10. 摄影与禅
11. 摄影与长寿
12. 传世之作的奥秘
13. 心理素质的修养
第六章 摄影题材
1. 认识题材
2. 题材凸显个人风格
3. 题材:昨日的遗迹
4. 题材:现在时生活
5. 多拍和少拍
6. 多次拍摄同一题材
7.“吃窝边草,过独木桥”
第七章 做一个优秀的摄影家
1. 摄影家是一个庞杂松散的群体
2. 摄影家的修养
3. 求异和求同
4. 风格和流派
5. 怎样使自己出色
6. 三位摄影家的故事
7. 摄影作品编辑
8. 善待被摄者
9. 研究评介摄影家
第八章 摄影的局限
1. 摄影并非
2. 摄影缺乏叙事能力
3. 摄影的模棱两可
4. 文字是摄影的伴侣
5. 影像的标题和说明
6. 标题的困惑
7. 单幅和组照
8. 摄影专题
第九章 摄影的社会功能
1. 不可小视的摄影社会功能
2. 发展中国家的摄影
3.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以天下为己任”
4.“关心人的摄影”
5. 社会纪实摄影
6. 摄影直面中国的“三农”问题
第十章 寄语新千年
1. 机遇与挑战并存的中国新千年
2. 注视摄影的新发展
3. 进一步推动“百花齐放”
4. 发展摄影高等教育
5. 加强分流与协作
6. 加强基层摄影活动
7. 让世界了解中国
8. 让中国摄影走向世界
9. 发行双语摄影期刊
10. 积极反映真实
11. 设立摄影家道德操守课程
12. 主动研习摄影理论
附 林少忠摄影作品选——黄土高原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