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 34.35 5.5折 ¥ 62 全新
库存15件
作者[日] 井波律子 著
出版社重庆出版社
ISBN9787229161255
出版时间2022-05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定价62元
货号29399737
上书时间2024-10-27
序言 关于“三国”
正史《三国志》
众所周知,有关中国三国时期的历史记载和演义书籍,影响较大的有两部:一部是正史《三国志》,另一部是历史题材的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三国演义》。
《三国志》的作者陈寿(233—297年)原出生于三国时期的蜀国,景元四年(263年)魏灭蜀,陈寿时年31岁。两年后(即泰始元年,265年),魏亦被司马氏建立的西晋王朝所取代,这一时期陈寿仕从西晋。至咸宁六年(280年),西晋灭吴,统一天下,陈寿始撰写《三国志》。
陈寿执笔《三国志》时,采用了司马迁著《史记》所创的文体“纪传体”和“列传体”。这是与人物传记并称的文体,“纪传体”的“纪”指的是皇帝的传记。
因《三国志》(全65卷)是记载三国鼎立时期的历史书,故其特色是由《魏书》(30卷)、《蜀书》(15卷)、《吴书》(20卷)三部分构成。在该书中陈寿对魏、蜀、吴三国的地位并没有等同视之,他把魏国视为正统王朝,运用占整部书一半的篇幅对其进行记述。作为皇帝传记的“纪”也只运用在《魏书》中(在《蜀书》和《吴书》中,刘备、孙权等皇帝的传记全部是“×× 传”的形式)。
明明是蜀国人,却把敌国魏国视为正统,因而后世对陈寿的评价很差,他也因此被后人所诟病。然而,陈寿在继承魏国系统的西晋做官,从其立场上来说,将魏国视为正统可以说是理所应当的。另外,当时虽说是三国分立,但与分割中国南部的蜀国和吴国相比,控制了中原地区的魏国在政治和文化方面都具有显著优势,这点是不可否认的事实。可以说,作为优秀历史学家的陈寿对三国的形势判断还是客观而冷静(理性)的,从这种意义上来说,他撰写《三国志》时把魏国作为正统亦是无可厚非。
不过,作为历史学家,不管陈寿多么客观、冷静,但其对被灭亡的故国蜀国所具有的惋惜悲哀之情还是很深刻的。他煞费苦心,运用微妙的笔触,将其对故国蜀国铭刻在心的思念,融汇于文字之间,这种心情流露的痕迹,在《三国志》中随处可见。由此看来,一千多年后完成的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三国演义》,却明显是以刘备的蜀国为正统这一视角来描写,其思想萌芽可以说在陈寿的《三国志》里也早已有所显现。
陈寿逝世约130年后的元嘉六年(429年),六朝时期,刘宋历史学家裴松之(372—451年)搜集了各种相关资料,为陈寿的《三国志》的简洁文本加注上了庞大的注释,完成了《裴注三国志》。现在流通的《三国志》就是陈寿的正文和裴松之的注释两者并存的版本。顺便说一下,《三国演义》主要内容的时间脉络虽是根据陈寿的正文而定,但令人印象深刻的情节等大多是根据裴松之的《裴注三国志》创作的。
《三国演义》的形成
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三国演义》形成于13世纪末到14世纪初的元末明初,距陈寿的正史《三国志》著作完成也已过了一千多年。在此期间,民间艺术的戏曲和故事领域中,也诞生了无数的“三国故事”,并广为流传。
更早时期的详细情况虽不是很清楚,不过,宋代(北宋 960—1227年,南宋1127—1279年)时期,在镇上的繁华场所,说书人在听众面前滔滔不绝地讲述的三国故事就很受欢迎。北宋末年也已经出现了专门的三国故事,被称为“说三分”。另外,在元朝(1271—1368年)时期,被称为“元曲”的戏剧盛行开来,而其中流传至今的三国故事剧目则有二十余部。由此可见以“三国”为题材的戏剧也甚是流行。
在这些三国故事和三国戏剧中,受欢迎的角色是性格粗鲁、莽撞的张飞。张飞的暴躁性格和果敢行为让听众和读者内心大感畅快淋漓,倾听和观看之时情不自禁地为之发出阵阵喝彩。
《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收集了从北宋时期到元朝年间无数这种以民间艺术形式流传的三国故事,并将其与陈寿的正史《三国志》的文本以及裴松之的《裴注三国志》为代表的各种正统的历史资料进行对照,去粗存精,整理成文。
就这样,生动描写东汉末年群雄割据的乱世、魏蜀吴三国鼎立及三国灭亡过程的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三国演义》诞生了。
《三国演义》的魅力
贯穿《三国演义》的基本思想是强调汉王朝后裔刘备的英雄主义,将当时的蜀国定位为正统王朝。与此相对,对刘备的对手曹操则是以重点笔墨夸张地描述了其手段恶劣的奸雄性。因此,《三国演义》的故事内容是以好人刘备和坏人曹操的对立为主线,通过艺术性地设置各色人物陆续登场的手法,叙写了丰富多彩的生动故事场景。
《三国演义》的魅力在于,给每个拥有强烈个性的出场人物设定了独自的绝妙的精彩场面,让他们尽情发挥独特的个性。顺便一提,作为《三国演义》校订者而为人所知的清代学者毛宗岗说过,在《三国演义》中有“三绝(三个杰出人物)”登场,即“智绝(极其聪明)”诸葛亮、“义绝(极富义气)”关羽、“奸绝(极其奸诈)”曹操三人,对他们三人的描写极为精彩。
正如他所指出的那样,在《三国演义》故事中,诸葛亮、关羽、曹操三人的形象十分鲜明。特别是忠义而又富有人情味的关羽,是罗贯中着力描写的角色之一,即便说《三国演义》背后的主角是关羽也毫不过分。如上所述,民间艺术题材中光彩闪耀的是性格粗暴的张飞,而在《三国演义》的故事情节中,带有悲壮色彩的关羽则更为耀眼。
刘备穿插于“三绝”即诸葛亮、关羽、曹操三人关系中,在故事情节铺展中演绎出的相遇和离别等场景,可以说是《三国演义》中首屈一指的精彩场面。如刘备和关羽、张飞相遇的桃园结义场面、刘备三顾茅庐拜见诸葛亮的场面、在赤壁之战中惨败的曹操和关羽再会的华容道场面、刘备临终托付诸葛亮后事的白帝城生死离别场面等。以这些令人难以忘记的场面为核心,《三国演义》展现了其充满魅力的故事画面。
当然,在《三国演义》的出场人物中,除了人物性格鲜明的“三绝”之外,还有数不胜数的令人心动的魅力角色。可以说,只有这些引人入胜、使人读之欲罢不能而又让人犹如身临其境,描画出的一幅幅展现活灵活现的人物独特形象场景的精彩画面,才是令《三国演义》的读者追捧之处。
本书以日本汉学家的视角解读中国古代魏蜀吴三国时期的历史故事,作者井波律子教授是日本知名中国文学研究专家,她研究三国历史长达半个多世纪,曾向日本读者全译《三国演义》。
本书《51个关键词读懂三国》,井波律子教授从三国故事中严选51个关键词,分为“读懂‘人’”“读懂‘战’”“读懂‘社会’”三大部分,以全新视角解读这一中国古代史上的著名历史时期。从群雄割据的乱世到魏、蜀、吴的三足鼎立,再到晋灭东吴,统一三国,对壮大的三国世界、多样的三国人物和复杂的三国故事进行了详细的解说。全书立足于《三国志》所著史实和《三国演义》的故事情节,解读约1800年前,三国时代的中国文化、历史事件和社会生活。51个关键词相互照应,还原了体系庞大的三国故事世界,是域外汉学家对中国历史和古典小说解读与研究的全新视角。
井波律子教授以由西晋史学家陈寿所著的纪传体国别史正史《三国志》、裴松之注解的《三国志》和元末明初小说家罗贯中创作的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三国演义》为原本对庞大的三国故事抽丝剥茧,进行合理解读。小说《三国演义》已在各国汉学家的共同努力下,被翻译成多种语言传播至海外各地,是全球读者较为熟悉的中国古典历史故事。尤其是在日本,三国故事的传播极为广泛,经三国故事改编而成的游戏、小说受人喜爱,普通民众极为喜爱三国历史,有较强的“三国情结”。
本书语言通俗易懂,51个关键词,51篇精彩短文,借域外学者之眼,读懂复杂的三国故事。
井波律子,日本知名中国文学研究专家,曾任金泽大学教授、国际日本文化研究中心教授、紫式部文学奖评委。凭借《智者群像——中国古典小说的世界》获得第十届桑原武夫学艺奖。曾独自通译《三国演义》,也曾向日本读者译介《水浒传》《世说新语》等。
译者简介:
于秋芳,理学博士,南京邮电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网络话语研究中心研究员,南京农业大学中日农史比较研究中心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日语语法词汇、中日语言及文化比较,已出版专著一部,发表相关论文十余篇。
序言 关于“三国” /1
章 读懂“人”
1 宦官 /2
2 名门 /5
3 胡须 /8
4 美女 /11
5 烈女 /14
6 异貌 /17
7 老将 /20
8 年轻武士 /23
9 奇人异士 /26
10 猛将 /29
11 使者 /32
12 大吼 /36
13 名将 /39
14 叛徒 /42
15 度量 /45
16 后裔 /48
17 兄弟 /52
18 诗人 /56
19 高手 /60
20 眼泪 /64
21 敬意 /67
第二章 读懂“战”
22 军粮 /72
23 檄文 /75
24 名马 /78
25 桥 /81
26 生擒 /84
27 火攻 /87
28 水攻 /91
29 军师 /95
30 谋士 /98
31 军纪 /102
32 地图 /105
33 政变 /108
34 奇策妙计 /111
35 间谍·谍报 /114
36 单打独斗 /118
37 兵器 /122
第三章 读懂“社会”
38 玉玺 /126
39 酒 /129
40 书信 /132
41 名医 /135
42 冤魂 /138
43 遗言 /141
44 天文观察 /144
45 怪异现象 /147
46 婚姻 /151
47 歌谣 /155
48 文字游戏 /158
49 音乐 /161
50 狩猎 /165
51 吊唁 /169
后记 /172
文库本后记 /175
主要人物表 /179
三国年表 /181
附录一 三国重要地名 /184
附录二 三国著名战役 /192
本书以日本汉学家的视角解读中国古代魏蜀吴三国时期的历史故事,作者井波律子教授是日本知名中国文学研究专家,她研究三国历史长达半个多世纪,曾向日本读者全译《三国演义》。
本书《51个关键词读懂三国》,井波律子教授从三国故事中严选51个关键词,分为“读懂‘人’”“读懂‘战’”“读懂‘社会’”三大部分,以全新视角解读这一中国古代史上的著名历史时期。从群雄割据的乱世到魏、蜀、吴的三足鼎立,再到晋灭东吴,统一三国,对壮大的三国世界、多样的三国人物和复杂的三国故事进行了详细的解说。全书立足于《三国志》所著史实和《三国演义》的故事情节,解读约1800年前,三国时代的中国文化、历史事件和社会生活。51个关键词相互照应,还原了体系庞大的三国故事世界,是域外汉学家对中国历史和古典小说解读与研究的全新视角。
井波律子教授以由西晋史学家陈寿所著的纪传体国别史正史《三国志》、裴松之注解的《三国志》和元末明初小说家罗贯中创作的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三国演义》为原本对庞大的三国故事抽丝剥茧,进行合理解读。小说《三国演义》已在各国汉学家的共同努力下,被翻译成多种语言传播至海外各地,是全球读者较为熟悉的中国古典历史故事。尤其是在日本,三国故事的传播极为广泛,经三国故事改编而成的游戏、小说受人喜爱,普通民众极为喜爱三国历史,有较强的“三国情结”。
本书语言通俗易懂,51个关键词,51篇精彩短文,借域外学者之眼,读懂复杂的三国故事。
井波律子,日本知名中国文学研究专家,曾任金泽大学教授、国际日本文化研究中心教授、紫式部文学奖评委。凭借《智者群像——中国古典小说的世界》获得第十届桑原武夫学艺奖。曾独自通译《三国演义》,也曾向日本读者译介《水浒传》《世说新语》等。
译者简介:
于秋芳,理学博士,南京邮电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网络话语研究中心研究员,南京农业大学中日农史比较研究中心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日语语法词汇、中日语言及文化比较,已出版专著一部,发表相关论文十余篇。
1 宦官
众所周知,宦官是指被阉割而失去男性功能的人。在中国,宦官的诞生可以追溯到三千多年前的殷商王朝时期,且一直延续到20世纪初清朝灭亡为止。在中国历史上,有不少朝代出现过宦官干政、宦官专权的局面。其中,受宦官毒害严重的时期是东汉(25—220年)、唐朝(618—907年)及明朝(1368—1644年)三个朝代。
东汉王朝长期处于外戚(皇后一族)和宦官权力之争的社会动荡不安中,但自第十位皇帝桓帝(146—167年在位)起,外戚势力开始衰落,宦官权势上升且处于优势。此时期,被称为“五侯”的五位宦官(单超、左悺、徐璜、具瑗、唐衡)专权,他们横征暴敛,获取了巨额财产,过着奢侈的生活。桓帝死后,灵帝即位,宦官的势力越发强大。当时,被称为“十常侍”的宦官团伙操纵朝政、权势逼人,赵忠、张让是该团伙的首领。灵帝极其宠信他们,公然宣称张常侍是其父,赵常侍是其母。
灵帝是一个金钱欲极强的人,他采取种种手段甚至通过卖官来敛取钱财。而作为金钱及权力欲化身的“十常侍”则是不失时机地利用了灵帝的贪欲,从中贪赃枉法,中饱私囊,兴建豪宅,享受着奢华的生活。另外,他们结党营私、排除异己,任人唯亲,独揽高位,肆无忌惮地垄断朝廷政权。种种情况,激起了良知犹存的文官们的愤慨和不满,开始了对宦官专权的抨击和弹劾活动。宦官们深感他们带来的危险,为自保就把很多对他们不利的人关押入狱,处以刑罚,官僚李膺、陈蕃和太学生郭泰等人的抨击宦官弊政运动很快就被镇压下去了。宦官专权,导致朝堂腐败,社会动荡不安。中平元年(184年),以道教之一派太平道信徒为核心的农民发动了起义,史称“黄巾起义”。为此朝廷招兵买马对起义军进行了残酷镇压,其结果是起义虽然被勉强镇压下去,但东汉王朝政权也遭到了沉重的打击。
灵帝死后,少帝即位不久,中平六年(189年),东汉诸恶之源的宦官势力遭到全歼。起因是外戚何进被宦官杀害后,守卫都城洛阳的袁绍、曹操等人借题发挥攻入宫中,将宦官全部杀光。不久,凶暴的武将董卓控制了洛阳,东汉名存实亡。因宦官祸乱而元气大伤的东汉王朝,在宦官势力被清除之后也如同朽木一般,轰然倒塌。
附言之,三国故事中是英雄亦是奸雄的曹操,也出身于与宦官关系密切的门第(曹操的父亲曹嵩是位高权重的宦官的养子)。尽管如此,曹操却得到了荀彧等清流派文人的支持和协助,逐渐成为东汉末年乱世中的实力派。历史的发展真是让人难以捉摸。
2 名门
要说三国故事里群雄中名门出身的,应首推曹操的对手袁绍。袁绍的高祖袁安是东汉的司徒(别的三个大臣“三公”之一),并且之后连续四代都是“三公”,这无疑是一个超级名门。由于祖先的名声,袁绍渐露头角,军事实力及社会人脉都远远超过曹操。但是,他的缺点是缺乏当机立断的决断力,而且猜疑心很强,又听不进田丰和沮授等有识之士的意见和建议,自以为是。因此,建安五年(200年),在平分天下的官渡之战中,他原本占优势,却被曹操击败。两年后,他在失意沮丧中病死。袁绍死后,其家族内部因继承人问题发生了争斗,终袁氏一族被曹操所灭。
至于袁绍的堂弟袁术,其行事风格更是不堪,结局也甚是凄惨。袁术是举孝廉出身,拜为河南尹、虎贲中郎将。后来,董卓率兵攻进京城洛阳后,想要废汉少帝刘辩,改立陈留王刘协为帝。为拉拢袁术,他就表示让袁术为后将军,袁术不肯依附,避祸逃往南阳。初平元年(190年),袁术联合袁绍、曹操等关东诸侯,共同出兵讨伐董卓。此后,袁绍想立汉宗室刘虞为帝,派人通知袁术,希望得到袁术的支持。但是袁术发现汉室衰微,早已心怀异心,不愿意拥立成年的汉朝皇帝,于是托辞公义,不赞同袁绍的提议,兄弟两人因此反目成仇。之后,在对抗袁绍和曹操的战役中,兵败逃亡至九江,割据扬州。建安二年(197年)在寿春擅自称帝,整日生活穷奢极欲,愚行尽施。据说袁术之所以僭称皇帝,是因为他痴迷帝位,把孙策、孙权的父亲孙坚意外得到的玉玺据为己有(参见第三章“玉玺”的内容)。不久,袁术就因其愚行而遭报应,不断被军队追击,终猝死在逃亡途中。应该说是自作自受。
对于乱世中的领袖来说,需要具备应对瞬息万变形势的敏锐判断力及吸纳并善用人才的度量。曹操虽背负着宦官系统出身的不利因素,却发挥出自己的才能,作为乱世英雄脱颖而出。缺乏此种能力的名门子弟袁绍和袁术,败于曹操也不足为怪。
曹操的主簿杨修是东汉太尉杨彪之子,也属名门出身。杨修的眉眼尽露聪明,机巧可见一斑。初,他深受曹操的喜爱,但不久却聪明反被聪明误,遭曹操嫌弃而被处死。不过,这是《三国演义》(见第七十二回)描写的故事,在正史上,杨修在曹丕、曹植的继承人之争中充当曹植的参谋,所以他在曹植失败后便被曹操处死。
追溯袁绍、袁术、杨修等名门出身者的生命轨迹,可以发现他们在动荡的乱世中未能坚持到后,都落了个惨死的下场。与此相反,以荀彧、陈群等为首的曹操政权智囊人物的子孙中,诞生了从魏到西晋,甚至到东晋等朝跨越时代连绵不绝的新名门贵族。可以说乱世从根本上动摇了格局,淘汰了旧的名门,诞生了新的名门。
如果能让本书的读者也能发现“别有风味”的三国故事世界的话,我感到很高兴。
——井波律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