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 57.17 7.3折 ¥ 78 全新
仅1件
作者(美)玛格丽特.奥马拉 著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ISBN9787521733488
出版时间2022-03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78元
货号29383694
上书时间2024-10-27
推荐序言
玛格丽特·奥马拉所著《硅谷密码:科技创新如何重塑美国》 是一部旨在解码硅谷成功秘诀的著作。奥马拉是美国著名的技术史专家、华盛顿大学历史教授,她曾经是克林顿总统的团队成员、智库布鲁金斯学会研究员、《纽约时报》的供稿人。她以独特的职业生涯和专业素养,历时五年进行调研和人物访谈,创作了这部描述美国硅谷从诞生、成长到改变世界的70年历程,以及与之同步的美国高科技产业进化历程的作品。
从“硅谷现象”到“硅谷奇迹”,这片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北部的弹丸之地,数十年来持续不断地引领世界科技创新潮流,推动美国以及其他国家的经济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甚至改变了整个世界。关于硅谷对世界的贡献,人们有着各种不同的描述和诠释,我把硅谷的伟大贡献概括为五个方面:70年来,技术与产品创新持续不停;改变世界的创业英雄和领军企业不断涌现;初创企业和新兴产业在此栖息生长;商业模式、组织形式和思想文化创新层出不穷;巨额财富在此应运而生。
硅谷的伟大成就震惊了世界,并且引发了人们对硅谷秘诀的探索。硅谷奇迹的核心秘诀究竟是什么?我曾有幸参与过几本探讨硅谷秘诀的著作的翻译出版工作。无论是学者讨论硅谷优势所写的经济理论文集,还是他们记录硅谷技术与产业进化的百年历史,又或者是媒体记者踏访硅谷后撰写的专题报道,都明确指出创新创业精神是破解硅谷密码的一把钥匙,是硅谷成功的精髓。
科技创新的理论和实践都证明,在一个不大的地区内,能成功地把创业精神转化为科技创新,需要一定的环境与条件,即一个具备多种必要因素的架构,才能实现科技创新、技术突破和产业兴起。
以我个人在硅谷多年的观察和感受来看,硅谷这个中小城市群就是这样一个具备了各种创新要素的生态圈、一个适宜高科技产业生长栖息的“热带雨林”。这个生态圈汇集了创新、创业、创富的全部高端要素、专业要素、资源和条件。一个地区创新能力的形成和提升,就是创造、引入、聚集、融合、协调和发挥这些要素与资源,打造新时代创新创业生态体系的过程。通过多年来对硅谷成功要素的探究和研究,综合各种流派的研究结论和观点,我们可以把硅谷的创新创业生态体系的形成和运作归于以下十大要素:
,有利于企业和个人创业、创新、发展的政策法规与制度环境;
第二,高度密集的高素质人才;
第三,世界一流大学及其与企业和产业的互动;
第四,高水平的创意与创新活动;
第五,浓厚的创业氛围,鼓励冒险、容忍失败的文化;
第六,雄厚的创业资金来源和成熟的金融体系;
第七,专业化中介服务体系;
第八,高度聚集的特色主导产业及其全球竞争力;
第九,高质量的生活和人居条件;
第十,便于推动全球化的区位优势。
硅谷就是这样一个得天独厚、要素齐备、世所罕见的创新创业生态圈。这些要素既是硅谷成功的“核心秘诀”,也回答了为什么硅谷模式不可复制的难题。
奥马拉在书中纵论硅谷成因,列举的综合要素与上述“要素齐备”相去不远,其中不乏点睛之笔和闪光亮点,值得我们在打造“中国硅谷”的过程中借鉴和参考。现摘其要点如下。
(1)硅谷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硅谷奇迹并不能归结于任何一个单一事件。机遇与环境,地缘政治与宏观经济学,天赋与领导力,还有追寻阳光的年轻人,这些因素混杂在一起掀起的完美风暴是硅谷的源头。
(2)政府及军工项目投资推动硅谷的发展。硅谷所取得的成就建立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与战后的大量政府投资的基础之上——从太空竞赛年代的国防合同到大学研究基金,再到公立学校、道路建设与税收制度。公共开支为科学和技术的爆炸式增长提供了动力,也为未来好几代初创企业奠定了基础。
(3)硅谷的成就是集体努力的结果。高科技革命是集体努力与个人天分共同作用的结果。个人创业者的成功是通过与其他人、网络和机构合作来实现的,许多并非技术专家的人也在其中扮演了关键的角色。硅谷的成功来自数以千计的各种人才,其中有杰出的工程师、营销大师、律师、技工与金融家。这里充满了聪明人,大多来自其他地方。
(4)硅谷是政府和自由市场经济结合的产物。将硅谷的存在完全归功于政府,就像认为硅谷完全是自由市场的运行结果一样是一个伪命题。这既不完全是一个大政府的故事,也不单纯是自由市场的故事,而是两者的结合。
另外,值得提及和推荐的是,这部作品的写作手法也有很多与众不同的特点。首先,体例新颖,匠心独运。全书分为“初创”、“产品发布”、“公开上市”与“改变世界”四幕,用硅谷初创公司的成长路径来比拟硅谷诞生与发展的四段历史时期。每一幕的章节都铺排着多个诠释主题的场景、事件、企业和人物,70年来硅谷和美国科技创新过程中重要的篇章得以次第展开,使本来可能枯燥无趣的科技史读起来生动有趣、顺理成章。奥马拉的出色文笔与组织能力,使本书成为“讲好硅谷故事”的典范。
其次,奥马拉擅长把硅谷和科技创新的场景、时间、地点、人物放在国际关系、美国两党政治和国内政策的背景下聚焦,突出事件和人物的历史年代感与政治关联性。书中描述的“冷战”时期的军工复合体、苏联发射人造卫星引发空间竞赛、总统竞选与小企业创投法案等事件,莫不如此。关于“二战”以来美国历届总统——从罗斯福一直到奥巴马——对美国科技政策演进的领导作用,书中均无一遗漏。作者本人过去在白宫的从政经历,赋予了她这样的全球视野和政治站位。此种历练和资源,在研究硅谷的作者中较为罕见。
这本书的另一个特点是“具人气、接地气”。在各种硅谷史、产业史等非虚构作品中,留名青史的往往是那些科技大佬、创业英雄、企业巨子等人们耳熟能详的名人,很少见到普通硅谷人或者普通美国人的身影。奥马拉在书中描写了多名平凡的美国人,他们虽然鲜为人知,但并非虚构人物,他们的经历、工作、生活甚至命运紧紧地与硅谷各个领域相连,成为硅谷成长过程中的一部分。他们是安·哈代、大卫·摩根塔勒、伯特·麦克默特里……,他们与那些闻名遐迩的硅谷英雄比肩而立,同是硅谷的缔造者。书中还有不少对硅谷自然环境和人文景观的生动描写,使这部关于科技和企业成长史的著作不乏烟火气息,引人入胜。
在数十年以来出版的林林总总的同类作品中,《硅谷密码:科技创新如何重塑美国》是一部描述硅谷和美国科技发展的气势恢宏、意气纵横的史诗,也是一部刻画硅谷创业英雄和成功企业的精细入微、生动传神的历史长卷;更为难能可贵的是,这是一部揭示并纵论美国政府、科技与硅谷互动关系的观点鲜明、笔力雄健的大制作。宏大而不乏细致,深刻而不失生动,是一部可读性甚高的好书。
有评议说,奥马拉的这本书写在硅谷活力消散、美国面临中国科技发展带来的巨大挑战的时期,需要“重新解读硅谷模式,找回制胜战略”。诚然,此书问世不久,2020年肆虐美国的新冠疫情也把硅谷推上媒体头条:“硅谷大公司裁员”“硅谷企业外逃” “硅谷魅力不再”。然而,事实和数据证明硅谷扛住了疫情的冲击。2020年是硅谷险中求胜、高歌猛进的一年。2021年发布的《硅谷指数报告》指出,2020年硅谷的风险投资创历史新高,专利申请、科技公司市值、首次公开募股(IPO)数量等衡量创新能力的主要指标都十分亮眼。硅谷的活力并未消散,这也证明了只要创新创业的生态体系稳固,硅谷就能够持续发展,硅谷所代表的创新模式依然引领世界科技创新潮流。
哪些人缔造了硅谷?哪些人塑造了美国的科技创新?这本书提供了一个真实的幕后故事。它是一段长达70年的史诗,讲述了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北部一个青翠的小山谷如何打造商业传奇,以及那里的人如何一次次顶住“硅谷已死”的传闻,不断推动科技创新。
如同“天定命运”引领19世纪的美国人西进一样,科学发现也是20世纪美国的昭昭天命。书中将硅谷发展历程划分为四个关键阶段,透过其中的里程碑事件和出场人物,揭示出“硅谷科技创新”这一由点及线再由线及面的宏大布局是如何一步步实现的。
与以往解读硅谷密码的著作相比,这本书主要有两点不同:其一,它探讨了联邦政府发挥的重要作用。在互联网早期阶段,美国政府大力支持科技创新,推动开拓无尽的科学前沿。充满活力的技术人才释放创新能量,带来了显著的回报与成就。其二,硅谷传奇不只是商业天才的故事,也吸引了成千上万的高校研究人员、工程师、风险资本家、富有创意的设计师、世界各地的移民等,后影响了千禧一代的年轻人。在“硅谷活力消散”的当下,解读它的成功模式,不论对于哪一类群体来说,都具有恰逢其时的借鉴意义。
哪些人缔造了硅谷?哪些人塑造了美国的科技创新?这本书提供了一个真实的幕后故事。它是一段长达70年的史诗,讲述了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北部一个青翠的小山谷如何打造商业传奇,以及那里的人如何一次次顶住“硅谷已死”的传闻,不断推动科技创新。
如同“天定命运”引领19世纪的美国人西进一样,科学发现也是20世纪美国的昭昭天命。书中将硅谷发展历程划分为四个关键阶段,透过其中的里程碑事件和出场人物,揭示出“硅谷科技创新”这一由点及线再由线及面的宏大布局是如何一步步实现的。
与以往解读硅谷密码的著作相比,这本书主要有两点不同:其一,它探讨了联邦政府发挥的重要作用。在互联网早期阶段,美国政府大力支持科技创新,推动开拓无尽的科学前沿。充满活力的技术人才释放创新能量,带来了显著的回报与成就。其二,硅谷传奇不只是商业天才的故事,也吸引了成千上万的高校研究人员、工程师、风险资本家、富有创意的设计师、世界各地的移民等,后影响了千禧一代的年轻人。在“硅谷活力消散”的当下,解读它的成功模式,不论对于哪一类群体来说,都具有恰逢其时的借鉴意义。
[美] 玛格丽特·奥马拉(Margaret O’Mara)
华盛顿大学历史系教授,布鲁金斯学会研究员。互联网早期发展阶段服务于比尔·克林顿政府班底,见证了硅谷与联邦政府之间的紧密关系。在结束了白宫从政经历之后,奥马拉投身学术研究长达20多年,持续观察硅谷科技创新如何助推美国经济与社会的繁荣。她历时五年进行调研和人物访谈,利用一手资料完成了一部激荡人心的硅谷科技创新史诗。
奥马拉的代表作有:《硅谷密码:科技创新如何重塑美国》《知识之城》《关键选举日》。其中,《硅谷密码:科技创新如何重塑美国》入围非虚构写作奖“卢卡斯奖”,被提名“廊灯商业图书奖”,被《金融时报》《出版人周刊》评选为年度好书,《纽约杂志》称这本书是一部关于硅谷科技创新好读的新作。
目 录
推荐序言 Ⅰ
序 章 美国革命 IX
幕
初 创
前 记 003
10 无尽的前沿 009
20 金州 023
30 登月 037
40 网络化 048
50 投资人 063
前 记 081
60 热潮与幻灭 083
第二幕
产品发布
前 记 095
70 资本主义奥运会 099
80 权力归于人民 114
90 个人计算机 129
10 自制计算机 140
11 铭记 148
12 有风险的生意 163
第三幕
公开上市
前 记 183
13 讲故事的人 187
14 加州梦 202
15 日本制造 219
16 老大哥 241
17 战争游戏 262
18 筑于沙上 280
第四幕
改变世界
前 记 305
19 信息意味着授权 307
20 硅谷西装客 326
21 大宪章 350
22 不作恶 367
前 记 386
23 人人参与的互联网时代 389
24 软件吞噬世界 407
25 宇宙主宰 421
尾 声 进入无人车 441
致 谢 449
引用来源说明 455
注 释 471
哪些人缔造了硅谷?哪些人塑造了美国的科技创新?这本书提供了一个真实的幕后故事。它是一段长达70年的史诗,讲述了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北部一个青翠的小山谷如何打造商业传奇,以及那里的人如何一次次顶住“硅谷已死”的传闻,不断推动科技创新。
如同“天定命运”引领19世纪的美国人西进一样,科学发现也是20世纪美国的昭昭天命。书中将硅谷发展历程划分为四个关键阶段,透过其中的里程碑事件和出场人物,揭示出“硅谷科技创新”这一由点及线再由线及面的宏大布局是如何一步步实现的。
与以往解读硅谷密码的著作相比,这本书主要有两点不同:其一,它探讨了联邦政府发挥的重要作用。在互联网早期阶段,美国政府大力支持科技创新,推动开拓无尽的科学前沿。充满活力的技术人才释放创新能量,带来了显著的回报与成就。其二,硅谷传奇不只是商业天才的故事,也吸引了成千上万的高校研究人员、工程师、风险资本家、富有创意的设计师、世界各地的移民等,后影响了千禧一代的年轻人。在“硅谷活力消散”的当下,解读它的成功模式,不论对于哪一类群体来说,都具有恰逢其时的借鉴意义。
[美] 玛格丽特·奥马拉(Margaret O’Mara)
华盛顿大学历史系教授,布鲁金斯学会研究员。互联网早期发展阶段服务于比尔·克林顿政府班底,见证了硅谷与联邦政府之间的紧密关系。在结束了白宫从政经历之后,奥马拉投身学术研究长达20多年,持续观察硅谷科技创新如何助推美国经济与社会的繁荣。她历时五年进行调研和人物访谈,利用一手资料完成了一部激荡人心的硅谷科技创新史诗。
奥马拉的代表作有:《硅谷密码:科技创新如何重塑美国》《知识之城》《关键选举日》。其中,《硅谷密码:科技创新如何重塑美国》入围非虚构写作奖“卢卡斯奖”,被提名“廊灯商业图书奖”,被《金融时报》《出版人周刊》评选为年度好书,《纽约杂志》称这本书是一部关于硅谷科技创新好读的新作。
序 章
美国革命
30亿部智能手机。20亿个社交媒体用户。2家资产达到万亿美元的公司。旧金山的摩天大楼。西雅图的用人企业。地球上昂贵的4处公司园区。人类历富有的一群人。
美国的几家高科技公司在21世纪第二个10年的后几年中取得的成就令人难以想象。所谓的科技界五巨头——苹果、亚马逊、脸书、谷歌以及微软——的估值加起来甚至超过了英国的经济总量。这些科技巨头收购知名的传统媒体品牌,给慈善事业带去变革,甚至开始进行登月计划。数十年来,它们自称怯于涉足高层政治,但在西海岸的小隔间中写出的那一行行优雅的代码,早已渗入政治系统的每一个角落。这些代码引发着政治分歧,就像精准投放的在线广告一样有效。1
1971年初,当一名从事商业报道的记者给当地冠上“硅谷”这个巧妙的外号时,并没有什么人听说过这个地方以及它周围集聚的电子企业。美国的制造业中心、金融中心与政治中心远在5 000千米之外的另一侧海岸。波士顿无论在融资规模、市场占有率还是媒体关注度上,都远超加利福尼亚州北部。
即使10年之后,当个人计算机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办公桌上,名为乔布斯或者盖茨的天才少年企业家令公众浮想联翩时,这座山谷本身仍未进入主流视线。当山谷里吹起逆风的时候,硅谷整齐的住宅区总会飘着一层赭色烟雾,使那些色彩鲜艳的办公楼从外观上几乎无法区分。当地的餐馆在晚上8点30分之后就停止营业了。一名被吓坏了的英国造访者将这里称为“涤纶霍比特人之地”。2
“霍比特人”留了下来,只是不再那么慵懒。在“.com”的20世纪90年代,硅谷和它同为科技中心的姐妹城市西雅图扶摇直上,达到了惊人的程度——“我们在地球上见过的数额的单笔财富积累。”风险投资人约翰·杜尔笑谈道。但在千禧年的黎明,随着纳斯达克遭受重挫,这一切都跌落尘埃,只剩下随处可见的曾经光鲜亮丽的互联网公司的残骸。杂志的封面故事宣告着热潮的结束,面色阴沉的数据分析师把“买入”调整成了“卖出”,华尔街的注意力也转移到了节奏更加容易预测的蓝筹股上。亚马逊火箭般崛起的历程现在看起来仿佛是一场迷梦,苹果的产品创意所剩无几,微软被要求拆分,而谷歌那时还在车库里开展业务,它的领导人更感兴趣的是去参加火人节,而不是如何营利。3
一切变化得如此之快。我们快进到现在,硅谷已经不仅仅是加利福尼亚州北部的一个地名。它建成了全球化的网络,成了一个商业敏感点,变成了文化印记,甚至还是一股推动政治的力量。全球有数百个地名被改成了硅漠、硅林、硅湾、硅原或者硅河谷,只为能沾上一点硅谷的魔力。硅谷的律动决定了其他行业如何运作,改变了人们通信、学习与全面动员的方式。它颠覆了许多领域的权力结构,又强化了另外一些权力。正如从硅谷发家的亿万富翁马克·安德里森几年后所说,“软件正在吞噬世界”。4
本书讲述的就是世界是如何逐渐被软件吞噬的。这是一段长达70年的传奇,讲述了加利福尼亚州北部一个青翠的小山谷如何破解商业成功的密码,以及那里的人如何一次又一次顶住“硅谷已死”的草率传言,发展出一代又一代的新技术,使世界上许多地方都试图复制却无法重现他们的成功。这也是一段现代美国的历史:关于政治分歧与大众行为,关于巨大的机遇与令人窒息的歧视感,关于倒闭的工厂与人头攒动的交易大厅,关于华盛顿的大理石厅堂与华尔街的“混凝土峡谷”。正如你将读到的,正是这些因素与其他许多因素一起使硅谷成为可能,同时也反过来被硅谷重塑。
从硅谷闯入公众视野的那一刻起,它就充满了革命性与反体制的内涵。“开始你自己的革命——用你的个人计算机。”1978年创刊的《个人计算机》杂志上的广告这么写道。“个人计算机代表了美国革命留下的后遗产,即创业精神,这种精神是我们这个大陆对人类文明做出的贡献。”1980年科技期刊《信息世界》如是宣称。
4年之后,当新的麦金塔电脑问世时,苹果公司的高层在营销广告中强调“该产品的激进设计与革命性”,结果造就了有名的电视广告之一。1984年“超级碗”比赛期间,这段令人目瞪口呆的广告在数百万个美国家庭的客厅中播放。广告中一名年轻的女子轻快地跑过一大群观众,将一把铁锤抛向蓝色屏幕上出现的“老大哥”图像,把它砸得粉碎。5
这则广告几乎毫不掩饰地针对苹果公司的竞争对手国际商业机器公司(IBM),它超越了营销计划与广告标语本身,在科技行业语境中更多地体现出反体制的意味。“不信任权威——推动去中心化。”在记者史蒂文·莱维描述那些参与实现个人计算革命的软硬件极客的“黑客伦理”中就有这么一条纲领。在这里,“权威”指的是“蓝巨人”、大型企业与庞大的政府。
这条纲领恰如其分。十多年惨淡悲观的商业新闻——工厂关闭、海外蓝领工作机会减少、企业高层四处碰壁以及外国竞争者对美国品牌的沉重打击——之后,光明而充满希望的高科技公司与之形成了鲜明对比。高科技公司里没有疲惫的经理与满腹牢骚的工人,只有天腾电脑公司的詹姆斯·“吉米T”·特雷比格这样光鲜亮丽的高管,他每周为员工们举办啤酒派对,还在公司游泳池边举行露天新闻发布会。也有高级微设备公司(AMD)的杰里·桑德斯这样的首席执行官(CEO),他买了一辆劳斯莱斯,一周之后又买了一辆梅赛德斯-奔驰。当然,还有苹果公司的史蒂夫·乔布斯和微软公司的比尔·盖茨,他们后来成了新一代企业领导者的典范:年轻、不墨守成规,而且十分富有。
然后那个为时代命名的人出现了——罗纳德·里根,他是反对大政府的斗士、自由市场的捍卫者、他自己所谓的“创业者的10年”的旗手。在这位伟大的布道者看来,没有哪个地方或行业能比硅谷更有代表性地展现自由的美国企业是如何运作的。他也尤其热衷于向国外听众夸耀硅谷的美好。
在1988年对苏联进行历史性访问——这是14年来美国总统首次访问苏联,而由里根这样一位几年前还将苏联称为“邪恶帝国”的领导人访问苏联,更是令人震惊——期间,里根面对莫斯科国立大学600名计算机科学专业的大学生夸耀美国生产的芯片有多么伟大。里根站在列宁的大型雕塑前对人群说,这些高科技奇迹正是美式民主所取得的成果的体现。思想与信息的自由使创新能够涌现,终产生了计算机芯片与个人计算机。美式自由企业环境,尤其是里根钟爱的低税率、低监管政策的优越性,在高科技企业家的身上得到了好的体现。里根提醒台下的学生们,“他们不比你们年长”。他们从郊区的车库里开始小打小闹,终成长为取得巨大成功的计算机公司的领导者。
那天,里根在莫斯科说,“下一场革命一定是技术革命”。“这场革命的后果会是平和的,但会从根本上改变我们的世界,瓦解旧有的定见,重塑我们的生活。”而这场革命的引路人将是那些敢于“提出想法,被专家嘲笑,然后见证这些想法在人群中燃起燎原之火”的年轻技术人员。6
在这场所谓的“个人计算革命”中,主流人群大多受到了20世纪60年代的反主流文化运动的影响,他们的左翼政治主张与里根的保守主义相去甚远。但这些“嬉皮士”与里根在一点上可以达成一致:自由市场是计算机革命的灵魂。7
当然,这种关于革命的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