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 31.44 5.4折 ¥ 58 全新
库存2件
作者王小盾 撰
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
ISBN9787573200747
出版时间2021-1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定价58元
货号29343812
上书时间2024-10-27
从1986年以来,我写了四十多篇书籍序跋。本书收录其中33篇。另外几篇,大抵由于学术信息薄弱,而割舍了。其中包括《原始信仰和中国古神》《四神:起源和体系形成》两书的后记,以及《章贡随笔》《硬石岭曝言》的前言。
为便读者阅览,本书分为“程途”“桃李”“道业”三编。“程途编”诸文主要关于我个人的著述,“桃李编”诸文主要针对我指导过的博士学位论文,“道业编”则涉及其他师友的作品。其中“道业编”学术性强,“桃李编”篇目较多。这意味着,本书所记,不仅是我的学术经历,而且是我的教学经历。后者是值得重视的。因为正是在登上大学讲台那一年,我开始了序跋的写作。
这一年还发生了一件事情,即我自定了“懋堂”这一名号。它本无深意,只是想仿效古圣贤,勉励自己借勤谨而求丰茂。几十年来,我也一直把它束之高阁。不过,今天却似乎到了启用它的时候——今天,我需要用一个符号来作为一生的总结,也祝福门弟的宏赡。西谚有云:“经过时间蒸馏的话语才是真实的话语。”就此而言,“懋堂”是一个吉祥词:青年时代选出来,到晚年还能用作人生的标志。
本书是利用中秋假日编成的。中秋前一天,我邀同门学兄曹升之教授小聚,在上海市桂林路上找了一家露天饭店。从1986年以来,曹兄和我常有这样的单独聚会。今天他依旧像三十多年前那样豪宕:一手持大肉,一手举杯,朗诵《世说新语》。他朗诵的是《言语》篇关于桓温经金城,叹昔年新柳皆已十围那一段。他说:“昔年种柳,依依汉南。今看摇落,凄怆江潭。树犹如此,人何以堪!”又问我:“倘若换做你我,什么情境下,会因为岁华流逝而感叹‘人何以堪’呢?”
我的回答,相信读者诸君都能想到。我说的是:“当我们整理历年序跋的时候。”——这时候,我们看起来是在收拾青春之落英,其实是在獭祭自己作为读书人的生命和岁月。
本书为序跋合编,收录王小盾1987年以来的序跋33篇,分为“程途”“桃李”“道业”三编。“程途编”主要介绍王小盾本人的著述《隋唐五代燕乐杂言歌辞研究》《中国音乐文献学初阶》等。“桃李编”主要涉及王小盾指导过的博士学位论文《两周诗史》《乐志研究》及乐府诗集研究等。“道业编”则涉及作者师友的作品。其中“道业编”学术性强,“桃李编”篇目较多。本书所记与作者本人的学术经历与教学经历相关,兼具学术性与趣味性,可读性较强。
王小盾,男。1951年生。温州大学文科资深教授。1982 年、1985 年分別获得文学硕士、博士学位,先后师从王运熙先生、任半塘先生。1993 年由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博士生导师,1994 年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曾担任上海师范大学、扬州大学、清华大学、四川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其学术具有博大与精深相兼的特点,在中国早期艺术与符号研究、中国古代文学史研究、中国古代音乐史研究、敦煌文学研究、东亚汉文献研究领域均进入学术前沿,代表作有《中国早期思想与符号研究》《汉唐音乐文化论集》《隋唐五代燕乐杂言歌辞研究》等。先后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 1 项、一般项目 1 项、浙江省社科规划重大项目 1 项;获*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人文社科)优秀成果奖三等奖 3 项、省级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4 项、二三等奖多项及中国图书奖荣誉奖、全国优秀古籍二等奖等;已出版学术专著 21 部,发表学术论文 185 篇,其中在《中国社会科学》刊文 10 篇。
前记
程途编
《汉唐音乐文化论集》后记
《唐代酒令艺术》后记
《隋唐五代燕乐杂言歌辞研究》后记
《中国早期艺术与宗教》后记
《中国早期思想与符号研究》后记
《起源与传承:中国古代文学与文化论集》续后记
《隋唐音乐及其周边》后记
《从敦煌学到域外汉文献研究》后记
《中国音乐文献学初阶》增订本后记
《经典之前的中国智慧》后记
桃李编
《中国戏剧的早期形态》序
《<悉昙章>在中国的传播与影响》序
《中国中古维摩诘信仰研究》序
《两周诗史》序
《周秦时代<诗>的传播史》序
乐志研究三种合序
《<清史稿>乐志研究》序
《宋代声诗研究》序
《乐府歌辞述论》序
《<乐府诗集>版本研究》序
《<乐府诗集>成书研究》序
《唐代乐府诗体研究》序
《游艺:清代琴乐文化生态系统研究》序
道业编
任中敏先生文集序
《扬州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集刊》发刊词
《中国历代乐论》总序
《四川民歌采风录》序
《越南汉喃文献目录提要》前言
《词曲研究》导言
《隋唐五代燕乐杂言歌辞集》前言
《隋唐五代燕乐杂言歌辞集》后记
《汉文佛经音乐史料类编》后记
《唐前传奇笺释》序
《马戏丛谈》序
本书为序跋合编,收录王小盾1987年以来的序跋33篇,分为“程途”“桃李”“道业”三编。“程途编”主要介绍王小盾本人的著述《隋唐五代燕乐杂言歌辞研究》《中国音乐文献学初阶》等。“桃李编”主要涉及王小盾指导过的博士学位论文《两周诗史》《乐志研究》及乐府诗集研究等。“道业编”则涉及作者师友的作品。其中“道业编”学术性强,“桃李编”篇目较多。本书所记与作者本人的学术经历与教学经历相关,兼具学术性与趣味性,可读性较强。
王小盾,男。1951年生。温州大学文科资深教授。1982 年、1985 年分別获得文学硕士、博士学位,先后师从王运熙先生、任半塘先生。1993 年由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博士生导师,1994 年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曾担任上海师范大学、扬州大学、清华大学、四川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其学术具有博大与精深相兼的特点,在中国早期艺术与符号研究、中国古代文学史研究、中国古代音乐史研究、敦煌文学研究、东亚汉文献研究领域均进入学术前沿,代表作有《中国早期思想与符号研究》《汉唐音乐文化论集》《隋唐五代燕乐杂言歌辞研究》等。先后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 1 项、一般项目 1 项、浙江省社科规划重大项目 1 项;获*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人文社科)优秀成果奖三等奖 3 项、省级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4 项、二三等奖多项及中国图书奖荣誉奖、全国优秀古籍二等奖等;已出版学术专著 21 部,发表学术论文 185 篇,其中在《中国社会科学》刊文 10 篇。
“乐”是本书的一个关键词,本书的名称就叫“历代乐论”。前面说到,所谓“乐论”,指的是古今中国人所表达的对音乐的基本认识,也就是对于音乐的议论、分析与阐释。在这里,“乐”是音乐的简称,兼包古代音乐学所说的“音”与“声”。这和《礼记•乐记》的说法有所不同。《礼记•乐记》认为:“乐”是不同于“音”和“声”的。“乐”指配合乐器或仪式的音乐,亦即通于伦理的君子之乐;“音”指成章曲的音乐,亦即通于心识的众庶之乐;“声”指不成曲调的音响, 亦即噪声或仅作用于感官的禽兽之乐。这三者有伦理上的不同。这种三分的观念,几千年来,已经深入人心,成为音乐分类的基本纲领。比如古代目录学家便把音乐典籍解散,分别归入经部、集部和子部,亦即把经部当作“乐”的部类,把集部当作“音”的部类,把子部当作“声”的部类。而在批评家那里,“乐”通常代指祭祀音乐或雅正之乐,“音”通常代指宫廷燕乐或一般意义上的音乐,“声”通常代指民间情歌或繁杂淫秽的音乐。比如所谓“靡靡之音”、“郑卫之声”,尽管都含贬义,但它们分别指的是两个伦理层级的音乐:前者指已经进入宫廷的粗鄙之声,后者则指仍处于乡野的粗鄙之声。
如果说事物的本质往往通过它的结构表现出来,那么可以说,“乐”“音”“声”三分理论是中国音乐学重要的理论——它既显示了中国古代音乐事物的基本关系,也表明中国音乐学具有重伦理、重社会功能的特质。以历史眼光看,这种三分理论乃昭示了以下四个事实:(一)自文明产生以来,中国的记录就是以国家意志、王朝权力和主流意识形态为中心的。(二)古代中国人是以礼乐世界为中心,建构起关于音乐的认识的。(三)这个建构过程,就其实践过程而言,是先对万有之“声”进行采择,形成“君子”所享用的“音”;再利用采入音乐机构的、有组织的“音”,来建立神人共享的“乐”。(四)因此,具有社会学意义的多样的声音世界,是因为人们的礼乐关注——从中心到周边的辐射——才进入记录者的视野的。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