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 32.14 5.4折 ¥ 59 全新
库存15件
作者梁漱溟 著;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08162860
出版时间2021-01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定价59元
货号29175184
上书时间2024-10-27
序
兹番《印度哲学讲义》与他方讲印度哲学书籍暨上次讲义之编制均不同。所见西文东文之讲印度哲学者多只讲六宗而止,其讲哲学宗教史者始须周于各家。今以六宗纳于诸宗之下,六宗而外犹有余宗。又举佛法与诸宗对裁,意特侧重佛法而诸宗所说各具且甚备。又从来皆取各宗派分述之,而连类叙其一一之言。于其一家之学颇能前后完整。然哲学上之问题不过尔尔,于彼一区之思想界上其问题尤荦荦可举。故临讲时,每因问题之关系,虽讲一宗仍不能不论及各家。省而不论则讲必乏味,旁叙广论则各宗分述之制为无取。今取各问题分述之而排比叙其家家之说。于其一问题之研核可以究极尽意。由前之制近于诵数,寂无兴趣。由后之制引人思索而真理较然。此变更编制之所由也。常见治斯学者因自己意思与彼方彼时之思想隔远之故,于彼之所谓问题者尚未了解,而徒聆其许多解答,若明若昧,勉强记诵,于自己思想上全无所受益。今取问题为本,先了解问题,则彼其一言一句咸可得味矣。既以问题分讲,则各宗略史不能不别为记述。故先于篇叙之,并稍说对于印度哲学大体之观察。书既成,略识如是。其余关于编制上之意思,篇中颇言之。
七年十月四日梁漱溟识
第三版自序
愚以民国六年来大学,继许季上先生任印度哲学一课。许君旧有讲义一种,盖参酌取材于日本人书三四种、西洋人两三种而成。愚但事增订,未及改作。七年乃根本更张之,以为此书。第二两篇先成,即在京印行。故初版序标七年月日。八年续成后半,以全书托商务印书馆出版。其时于前稿已有悔,颇思改正而不及改,但于篇末缀一语志意而已。九年再版,以病不能动笔,竟仍原稿付印。十年则于所作知悔者益多,因止三版不印。兹又一年,诚欲别编新本。顾所事有急于此者,而以校课故,不能竟无此书。卒又以原稿付印。然于所知悔者不可不有声明,特即其较重要各端条列左方,唯读者省察焉。
篇第三章 愚夙短于佛教历史的研究,晚近西洋人日本人之考证印度史事者亦未留意。兹章述佛教概略,于此一面遂形缺忽。述佛陀一节,但就佛教经籍所传敷陈其概,未能别取考订,此并怀歉之一端。
又第二节叙教相,略如天台华严所明。近知判教之举根本有所未合,而诸师所判于义尤多未安。虽其言亦有相当价值可以存考,而愚欠一种声辨。此又怀歉之一端。
又第四章二节 又第五章二节 以上两节悔之早。往于述印度宗教之后辄进而推论宗教之为物云何,于述印度哲学之后辄进而推论哲学之方法所资。虽当时命意亦无大谬,而立言不善,易以致误。九年再版即拟删裁,比经函达印刷方面则已后时。迨再版既竣乃行削改,今本犹当年改版也。
又第二篇第六章一节 此节述相宗三性无性义于唯识论不肯说依他无性者特致辨论,而引《三无性论》一段作结。盖往时治佛学好三论义,于《成唯识》中示与空宗异趋者咸致不满,必辨之而后快。今于此等处不敢妄有论列。颇悔昔作。又《成唯识》于相宗为新派,《三无性论》则属相宗旧派,其立义盖多不同。往不知此辨,而援旧派以驳新派,甚无当也。
第三篇章二节 此节释《理门论》现比二量颂,今承吕秋逸先生为辨其非。吕君释现量颂云;此颂但就五色根以明现量之缘自相,有法谓色等诸蕴,相谓其所有无常所作等义。其义不一,故曰非一。此非一相贯通余法,属于共相。有色诸根于中俱不能起,故曰非一切行。色根所行唯有内证而离名言之自相。故后半颂云云。又释比量颂云:此颂但就比量之忆因智明比量之于共相转也。事之谓体亦犹前之云有法,法之谓义亦犹前之云相。复言相者则是因法,事之有宗法即于此见其端倪。故得相名,相非能行于有法之一切法义。譬若所作性因行于声之无常而于其虚疏则不行也。既不遍行而能为因者,盖能示于同品定有,说因处宗必随逐,即可简别于余相违法,故说为彼因也。更进而言,能为相之法亦复非一。此中所取者唯其范围狭于所相宗法或相等之二种,亦若声无常宗取所量性为因则其界宽,通于异品成共不定,即亦不能表宗定随因之义,故曰唯不越所相能表示非余也。愚曩于《续藏》暨《日本佛教全书》等遍求二颂疏释不得,因取《广百论释论》之义为之推绎。今吕君盖从《入论疏瑞源记》得见唐贤释文者,其说自是有根据,义当从之。
又第四篇章二节 此节述佛法对宇宙缘起之说明。以《楞严》为非真,以《起信》为可依信。今知《起信》亦不可依信,《起信论》与《楞严》同为可疑之书。日本人考之甚详,其所说道理盖多不合。近欧阳竟无先生极辨之。于此问题求佛家意见可得者仅此二书,不论其可疑与否,自宜存考。然向不知《起信》亦可疑,误以为可信,此所歉也。
民国十一年四月二十八日漱溟谨记
《印度哲学概论》原为梁漱溟于1918—1919年在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印度哲学课程期间的讲义,后经修订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全书分“印度各宗概略”“本体论”“认识论”“世间论”四篇,全面介绍了印度哲学各宗的思想及其与佛教的关系,开启了学院派研究的先河,是中国现代印度哲学研究的典范之作。
《印度哲学概论》原为梁漱溟于1918—1919年在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印度哲学课程期间的讲义,后经修订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全书分“印度各宗概略”“本体论”“认识论”“世间论”四篇,全面介绍了印度哲学各宗的思想及其与佛教的关系,开启了学院派研究的先河,是中国现代印度哲学研究的典范之作。
梁漱溟(1893—1988)
20世纪中国著名思想家、教育家、社会改造运动者。生于北京,原籍广西桂林。原名焕鼎,字寿铭,又字漱冥,后以漱溟行世。1917年入北京大学任教,七年后投身乡村建设运动。抗战中参与创建民盟促进国共团结抗敌,后又为和平建国参与国共和谈。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全国政协委员、常委及宪法修改委员会委员。一生用心于人生问题与中国问题,即人为什么活着?中国往何处去?为此两大问题而思考而行动。主要著作有《印度哲学概论》《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乡村建设理论》《中国文化要义》《人心与人生》《东方学术概观》等。
题记
篇 印度各宗概略
章 绪论
一、古代典籍
二、宗计繁出
三、诸宗与佛法
四、诸宗比较
第二章 诸宗概略
一、弥曼差派
二、吠檀多派
三、僧佉派
四、瑜伽派
五、吠世史迦派
六、尼耶也派
七、余宗
第三章 佛教概略
一、佛陀
二、乘藏教相
三、宗传部别
第四章 印度各宗与宗教
一、诸宗与宗教
二、佛法与宗教
第五章 印度各宗与哲学
一、诸宗与哲学
二、佛法与哲学
第二篇 本体论
章 一元二元多元论
一、诸宗
二、佛法
第二章 唯心唯物论
一、诸宗
二、佛法
第三章 超神泛神无神论
一、诸宗
二、佛法
第四章 因果一异有无论
一、诸宗
二、佛法
第五章 有我无我论
一、诸宗
二、佛法
第六章 空有论有性无性论
一、佛法相宗
二、佛法性宗
三、两家争持之辨解
第三篇 认识论
章 知识本源之问题
一、诸宗
二、佛法
第二章 知识界限效力之问题
一、诸宗
二、佛法
第三章 知识本质之问题
一、诸宗
二、佛法
第四章 因明论
一、尼耶也派
二、佛法
第四篇 世间论
章 宇宙缘起之说明
一、诸宗
二、佛法
第二章 人生之说明
一、诸宗
二、佛法
第三章 我之假实有无问题
一、诸宗
二、佛法
第四章 法之假实有无问题
一、诸宗
二、佛法
第五章 修行解脱论
一、诸宗
二、佛法
《印度哲学概论》原为梁漱溟于1918—1919年在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印度哲学课程期间的讲义,后经修订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全书分“印度各宗概略”“本体论”“认识论”“世间论”四篇,全面介绍了印度哲学各宗的思想及其与佛教的关系,开启了学院派研究的先河,是中国现代印度哲学研究的典范之作。
梁漱溟(1893—1988)
20世纪中国著名思想家、教育家、社会改造运动者。生于北京,原籍广西桂林。原名焕鼎,字寿铭,又字漱冥,后以漱溟行世。1917年入北京大学任教,七年后投身乡村建设运动。抗战中参与创建民盟促进国共团结抗敌,后又为和平建国参与国共和谈。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全国政协委员、常委及宪法修改委员会委员。一生用心于人生问题与中国问题,即人为什么活着?中国往何处去?为此两大问题而思考而行动。主要著作有《印度哲学概论》《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乡村建设理论》《中国文化要义》《人心与人生》《东方学术概观》等。
全书纲目灿然,叙述简要,不独初学之津梁,亦从事斯学者析疑解惑之指南也。
——屠正叔
比者复得读大著《印度哲学概论》与《唯识述义》两书,展诵未及终卷,不禁热血坌涌,绕室疾走,满腔欣慰欲狂,感慨欲涕之情绪直不能自持,亦直不能自状,诚不自知其若何而始足。自剖襟怀一与先生携手而同哭于大荒之野也!
——陈嘉异
五四后期的梁漱溟已经跳出文化问题上欧化与东化之争的圈子, 以一种文化多元论的眼光来处理中、西、印文化间的关系, 也实际是处理世界化进程中的中国社会现实问题。这对于我们今天步入新时代有着积极的启迪意义。
——陈来
了解印度哲学思想,不知如何入门,由此而行。
经典之作,值得一读再读。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