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齐白石艺事琐考
  • 齐白石艺事琐考
  • 齐白石艺事琐考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齐白石艺事琐考

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42.85 6.6折 65 全新

库存7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刘振宇

出版社四川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20117978

出版时间2020-12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定价65元

货号29171802

上书时间2024-10-27

兴文书店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导语摘要
  《齐白石艺事琐考》为艺术史研究著作。作者对齐白石的生平、画作、篆刻等方面做了系统的阐述。全书由六篇短文构成,深入浅出,文图互证,生动有趣,使用模件生产、考古类型、文化认同、影响焦虑等现代理论方法探寻真实的齐白石艺术人生。对齐白石的核心技术、衰年变法进行了quan新解读,从地缘文化的角度重新讨论了齐白石与陈师曾、王缵绪的真实关系,丰富了世人对于中国近代艺术史的认识,为当下中国艺术发展提供有益借鉴,是近年来齐白石艺术研究的重要新作。



作者简介
  刘振宇,现就职于国家文物进出境审核四川管理处,为书画类责任鉴定员,四川张大千研究中心研究员。对民国四川绘画艺术和汉代四川书法画像有着长期的关注和研究。在《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中国美术》《四川文物》《艺术史研究》《齐白石研究》《荣宝斋》等刊物上发表多篇论文,出版有《中国李庄》《丹青铸史》《吴一峰年谱长编》等书。



目录

章 齐白石人物画的模件化和批量生产


〇〇三 序 言


〇〇四 齐白石早期职业生涯与模件


〇二三 齐派模件的设计与运用


〇三七 齐白石对传统模件的扩展与超越


〇五三 结 语


 


第二章 齐白石对黄牧甫篆刻的借鉴


〇五七 序 言


〇五九 齐白石对黄牧甫篆刻学习的确认


〇六七 齐白石对黄牧甫篆刻的借鉴


〇七三 齐白石隐藏学习黄牧甫经历的动机分析


〇八一 结 语


 


第三章 齐白石与陈师曾次见面考


〇八七 序 言


〇八九 齐白石入住法源寺考


〇九八 齐白石与陈师曾不为人知的关系


一一三 另一个相似的案例


一一七 齐白石背后的湖湘江湖


 


第四章 影响焦虑理论下的齐白石衰年变法


一二三 序 言


一二五 齐白石衰年变法前的困境


一三四 突破影响焦虑的绘画实践


一五四 结 语


 


第五章 齐白石与曾默躬的艺术认同


一六一 序 言


一六二 曾默躬先生的文化身份


一七九 齐白石与曾默躬的艺术认同


一九三 结 语


一九五 附 记


 


第六章 齐白石与王缵绪关系新考


一九九 序 言


二〇四 齐白石与王缵绪的艺文交往


二一六 齐白石与王缵绪关系破裂的原因


二三二 齐白石四川之行的收获


二三八 结 语


二三九 后 记


 



内容摘要
  《齐白石艺事琐考》为艺术史研究著作。作者对齐白石的生平、画作、篆刻等方面做了系统的阐述。全书由六篇短文构成,深入浅出,文图互证,生动有趣,使用模件生产、考古类型、文化认同、影响焦虑等现代理论方法探寻真实的齐白石艺术人生。对齐白石的核心技术、衰年变法进行了quan新解读,从地缘文化的角度重新讨论了齐白石与陈师曾、王缵绪的真实关系,丰富了世人对于中国近代艺术史的认识,为当下中国艺术发展提供有益借鉴,是近年来齐白石艺术研究的重要新作。



主编推荐
  刘振宇,现就职于国家文物进出境审核四川管理处,为书画类责任鉴定员,四川张大千研究中心研究员。对民国四川绘画艺术和汉代四川书法画像有着长期的关注和研究。在《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中国美术》《四川文物》《艺术史研究》《齐白石研究》《荣宝斋》等刊物上发表多篇论文,出版有《中国李庄》《丹青铸史》《吴一峰年谱长编》等书。



精彩内容
序 言

 

  关于中国古代艺术的模件化和批量生产,以海德堡大学东亚艺术史系雷德侯(Lothar Ledderose)教授的研究为系统。关于中国写意画的模件化,他在《万物》第八章中以“画笔可否自由”为题讨论了郑板桥的墨竹系列作品。他认为中国艺术家不追求忠实再现自然物象,而是探索模仿替代的方式,通过模件a对作品的品质和数量进行管理,创造出成千上万的艺术品。模件体系的出现与运用和中国人的官本位文化、中国宗教、民间技艺等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

  当代艺术巨匠齐白石是中国民间艺术和民族绘画的杰出继承者和创造者。他在传承民族绘画优良传统的同时,还创造性地将民间艺术的独特思维运用到绘画创作之中。他通过模件实现批量生产,用数以万计的作品来展现其非凡的创造力。齐白石的成功,除了每个国家都要依靠艺术家和知识分子塑造民族历史形象的因素之外,还与他巧妙运用工匠技巧与民间智慧密不可分。

 

齐白石早期职业生涯与模件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abrahamh.Maslow)通过研究青少年生活经验,发现人的早期生活经历和技术训练会形成思维惯式,对后期自我实现和高峰体验产生一定影响。

  齐白石在创作人物画之前,长期从事木作工艺,以设计、生产木质雕花家具为生。其职业生涯始自清光绪三年(1877),先从事大木作,师从齐先佑和齐长龄。通过一年的工作,他能使用各种木作工具,知晓木构建筑架构形式和营造流程。光绪四年(1878)投周之美门下,改学雕花木艺,以制作各式精美雕花家具闻名乡里。根据中国艺术研究院郎绍君先生的田野调查,目前保存在湖南省博物馆、湘潭齐白石纪念馆和民间个人的齐白石雕刻作品共计12件(套),a包括木床、木柜、木箱、木屏风、木盆架、石砚等品种,其中以湘潭齐白石纪念馆收藏雕花木箱代表性。该木箱原存借山馆,战乱期间转移至齐白石孙女处,后由家属捐献国家。木箱由提梁、挡板、抽屉等部件构成。两个挡板中部分别雕刻“状元及第”和“吉祥如意”图案,均为浅浮雕古装人物,在人物图案四周装饰有狮纹,八个狮子图案呈对称状且可重叠。木箱采用传统模件生产方式,先按照图纸独立制作各个构件,然后组装成型。构件表面狮纹源自图谱(类似今天的家装纹样图册),雕花为木匠根据客户选择对图案进行组合,客户认可设计稿后再采用图像复制加移位组合法雕刻成型,该方法是民间艺术中常见的图像处理手法。

  清光绪十四年(1888),齐白石师从湘潭民间画师萧传鑫和文少可学习肖像画,开始卖画生涯。按照功能,人物画可分为公共装饰性和私人纪念性两类。

  公共装饰性画作多悬挂在祠堂庙宇之中,用于辟邪祈福、迎新贺岁、祈生盼子,集实用性和装饰性于一体。常见题材有天官赐福、群仙祝寿、五子登科、文武财神、和合二仙、麻姑献寿、红线盗盒、文王访贤、东方朔偷桃、岳飞报国、黛玉葬花等。由于此类作品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宗教艺术,仅是与民间供奉活动相关的装饰艺术,属于日常使用品,故保存不易,存世甚少,仅在湖南省图书馆、中央美术学院、北京荣宝斋、上海博物馆、浙江省博物馆有少量收藏,其中以《红线盗盒图》为典型。目前发现五幅,均源自同一构图,只是服饰颜色略有不同,分别保存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上海博物馆、上海中国画院、成都博物馆和胡佩衡家属处。图中红线女身材修长,梳乌蛮髻,戴赤色耳环,外着黄披肩和红短袍,腰系青丝,脚蹬轻履,背龙纹匕首,右手拿描金朱盒,行走于云雾之间。除了中国国家博物馆的一幅款识位于画面左下角,其余四幅款识皆位于画面右上角。上海博物馆本和上海中国画院本在纸张大小(146cm×39cm)、人物造型、敷色描金方面均完全相同,仅创作时间相差一年。胡佩衡本a的设色与上海博物馆本相同,但绘制时间较晚。成都博物馆本和上海博物馆本除了服饰设色不同外,人物的诸多细节完全一样。例如:右耳佩戴红色耳环,右手大拇指和食指紧夹描金朱盒,小指均有长指甲呈外翘状,朱色宝盒表面描卷云纹等。

  关于此类画作的创作缘由和收费标准,齐白石说:“来请我画的大部分是神像功对,每一堂功对,少则四幅,多的有到二十幅。画的是玉皇、老君、财神、火神、灶君、阎王、龙王、灵官、雷公、电母、雨师、风伯、牛头马面和四大金刚、哼哈二将之类。这些神仙圣佛,谁都没有见过他们的本来面目,我原来是不喜欢画的。因为画成了一幅,他们送我一千来个钱,合银元块把钱,在那时的价码,不算少了,我为了挣钱吃饭,又却不过乡亲们的面子,只好答应下来,以意为之。”b面对乡村民众的大量需求,为了生计,齐白石只好依据底稿重复绘制,这也是齐白石同一题材作品存世数幅的缘由。

  另一类是私人纪念性画作,以描绘个人容貌为主。按照民间画工的约定,可分为头像(俗称“大首”)、半身像(俗称“云身”)和全身像(俗称“花整”或“云整”)三种。

  头像类画作以《胡沁园像》为代表。该画原为胡氏后人收藏,20世纪80年代捐赠给湘潭齐白石纪念馆。图中胡公神情端肃, 眼眶下垂, 白须拂胸,老态龙钟,脸部呈现出鲜明的块面和明暗层次,富有较强的真实感。郎绍君推测该画绘制于

  1909—1914年之间。a半身像有《谭文勤公像》《沁园夫子五十岁小像》《沁园师母五十岁小像》和《散原先生像》等。《沁园夫子五十岁小像》创作于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齐白石34岁。胡沁园身着浅色长袍,手持幽兰,面带微笑,双目炯炯。齐白石先以细线勾勒面部轮廓,再以“凹凸法”烘染五官结构,后以淡赭敷面,既有明亮秀润的肤色,又呈现出骨骼的微妙起伏,俊逸之气扑面而来。

  全身像有《黎夫人像》和《无名官吏像》。黎夫人身穿龙纹红袍,端坐于圈椅之上,为正面全身像。头部采用擦炭画的技法绘制,额头饱满、两眼深沉,鼻梁和脸颊为灰白色,下颚和颈部有轻微阴影。红袍表面绘有团龙纹和卷云纹。前胸补子为红嘴展翅鸟。外褂呈黑色,表面饰有云纹、海水纹、团花纹等。踏板、墙线和地毯的描绘均借鉴古建筑彩绘手法,工整富丽。北京荣宝斋藏《无名官吏像》也采用相同手法,除了踏板和《黎夫人像》中的踏板一样之外,两幅画中的龙纹和云纹也有颇多相似之处,齐白石采用特殊技法将袍褂的凹凸质感及光线折射都表现得淋漓尽致。按照绘制方法的异同,可将私人纪念类画作分为两种,一是对真人写生,一是追写真容。两者看似都十分容易,实则异常艰辛。齐白石晚年回忆其人像绘制生涯时,常常感叹谋生之不易,知己胡佩衡有如下记录:

    中国过去还没有照相或照相还不普遍时,有钱人家都有给祖先留影的风俗,叫传真。活着的人也要画像,叫小照或行乐图。这种画像和现在的人像写生大大不同。老人谈到这个过程的细节时非常感慨,我这才知道画工的难处。画小照还比较容易,被画的人坐在对面,看着他先勾草稿,勾完请主人提意见,一次不像再勾第二次,勾到主人满意为止。所谓满意并不一定完全像,而是要抓住对象的特征加以取舍,除外形大致不差外,要取相貌上的优点加以夸张,缺点加以去舍。优点是所谓富贵、白胖、清秀、美须等官宦人家的福相,缺点是指一般劳动人民的贫苦相。草稿经主人同意后,再正式画人像。头画完,再根据主人的要求画服饰,衣着画完再画背景,有时画室内摆设,有时画园林风景。画这些零碎景物,如果有真物参考还算幸运,有时单凭主人一说,无所依据非常困难,所以那时画像比现在单纯人像写生还困难多了。老人说更困难的是画传真,传真是对躺着的死人画像,要画出他活着时候的相貌,俗话说追喜容。死人和活人大不相同,死人干瘦,皮肤黄黑,尤其是眼睛紧闭,老人说我也没有见过他活着时候的样子,硬要看着死人画活人,真是岂有此理。当时,白石老人只好勾草稿给主人看,一张不像再画,常常画五六张,主人还说不像。老人回忆当时为草稿面对死人着急,常常汗如雨下。老人说一张像常常要画五六天,有时要画七八天,画像还要摸透主人的心理,碰上吹毛求疵刁难的主人,让你三番五次修改为气人。

    根据白石回忆可知,此类画作是按照特定的流程实施图像生产。先绘面容,直至客户满意。再请客户翻阅参考图谱,选择服装和背景。后复制图案与面容组装成画。在绘制过程中使用图谱,图谱既是供客户选择的纹样图集,同时也是技术规范,注明各式图样的尺寸、色彩和注意事项等。画作中的服饰、道具、装饰背景及其组合方式均为清代流行款式,湖南省博物馆藏《资政大夫子贞府君像》和南京博物院藏《关天培像》均由头像、服饰、座椅和地毯四个部分组成,与齐白石《无名官吏像》图像构成方式相同。在经济发达的广东沿海地区,部分西方摄影师也借鉴中国民间图像生产流程记录地方富有官吏,如美国摄影师弥尔顿·米勒于1860—1863年在香港、广州拍摄的《蒙古将军原配夫人》《妇人》《官员与夫人》就是明证。除了拍摄对象不同外,服饰、道具和背景都是固定组合,照片中的老妇人与齐白石笔下的《黎夫人像》具有异曲同工之妙,只是成像技术不同而已。

    无论是制作家具还是绘制祖先像,表面上是齐白石的个人劳动,实际上一件作品的创作与生活环境、民俗风情、消费习惯密不可分。绘制者既要遵循行业规范,采用成熟技术,按照流程生产,确保品质,还要体现民众的美学趣味和现实需要。所以齐白石早期职业生涯多围绕婚丧嫁娶、祖先崇拜、辟邪祈福等现实活动展开,内容多为天官赐福、群仙祝寿、五子登科、文武财神等吉祥题材,采用夸张变形的造型手法和表现主观意愿的散点透视,色彩明快,多用纯度较高的原色,形成强烈对比。清新质朴、简约自然的民艺风尚成为齐白石作品的基本格调,并贯穿其一生。面对大量重复定制,为了控制品质,提高产量,中国工匠往往会在制作过程中使用模件。模件是生产系统中具有独立功能,可组合、分解和更换的单元。模件的出现使得重复制作和批量生产成为可能。模件的使用在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广泛应用于建筑、雕塑、印刷、绘画、陶瓷等领域。齐白石的老师和湘潭同行都熟悉模件并广泛使用,齐白石使用模件,合情合理,《红线盗盒图》就是明证。

    模件既是一种技术控制体系,也是一种思维管理方式,长期运用必然会形成思维惯式,对之后的职业生涯产生影响。这在一些细微之处无声展现,例如:创作前重视底稿设计和事后工具养护等良好习惯。即使在齐白石名震东瀛后,创作每一幅人物画的时候,他都要深思熟虑,多次起稿,在草稿上改来改去,一丝不苟。1925年胡佩衡请齐白石创作《目送长鸿图》,老人为了此稿中的猎人,连续设计了三幅草图,草图中左手三种姿势的变化,不仅展现了身体的移动,而且真实再现了艺术家探寻表现效果的过程。a又如每次作完画后齐白石都要把水碗和调色瓷碟清洗干净,将笔墨纸砚收拾好。老人说这个习惯是他做木工时养成的,做木工之前一定要检查工具。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