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 49.83 7.3折 ¥ 68 全新
库存6件
作者[加]丹尼尔·列维廷,译者:林凯雄 后浪
出版社四川文艺出版社
ISBN9787541158094
出版时间2020-12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定价68元
货号29160364
上书时间2024-10-27
自然科学与人文艺术之间的对话,在近20 年里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其中令人兴奋的变化之一,就是音乐研究的快速发展。科学家从演化生物学、神经科学、心智科学等角度解读音乐,为我们带来前所未有的开阔视野,也让我们开始重新思考人性的本质。
本书作者列维廷既是音乐人也是心理学家,可谓是阐述生物音乐学的极佳人选。生物音乐学诞生于20世纪90年代,这门学科有三个分支:演化音乐学、神经音乐学、比较音乐学。
演化音乐学探讨音乐的起源、动物的音乐,以及音乐演化与动物(特别是人类)演化的关系;神经音乐学探讨大脑对音乐信息的处理,以及音乐与个体发展的关系;比较音乐学则探讨音乐的功能,分析世界上各个音乐体系及各种音乐文化之间的异同。在本书中,列维廷自在游走于生物音乐学的三个分支之间,不时穿插自己的音乐生命经验,引用学术研讨会中的精彩辩论,在理性与感性之间取得了美妙的平衡。
列维廷试图通过分析六类不同的歌曲,来厘清音乐在人身上发挥的作用。这六大类歌曲的主题分别是友谊、喜悦、安慰、知识、信仰、爱。列维廷对音乐功能的整理与分析,不禁让我想起《论语·阳货》中孔子的话:“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意思是说,学习《诗经》可以激发我们的志气,提高我们的观察力,还可以让我们学会如何合群,以及如何表达愤懑之情。
假如将列维廷的六大类歌曲主题跟《论语》相对照,我们不难发现,列维廷似乎没有在“诗可以怨”上多着笔墨(没有将其单独列为一章),这可能与东西方听众在音乐喜好方面的差异有关。跟中日韩的流行歌坛相比,欧美的流行音乐排行榜上似乎没有那么多感伤歌曲。流行歌曲是如何反映东西方文化差异的,这值得读者细细品味。
不同民族与不同文化运用音乐的方式固然有所不同,但是相似之处也不少。令人惊叹的是,列维廷还将音乐跟仪式、舞蹈作比较,点明了各种艺术形式的异曲同工之妙,这十分具有启发性。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中,我对他写的音乐跟笑话的关系印象尤为深刻。列维廷指出,讲笑话的人会铺哏,听众则会有所期待,而出乎意料的结尾则会带来惊喜。我曾经做过一项人脑造影研究,探讨华语抒情歌曲的副歌如何影响人的情绪,该研究就是受到了台湾师范大学陈学志教授的笑话实验的启发。抒情歌曲的副歌开始之前常会有提示,我认为这种提示就像笑话中的铺哏,可以让听众产生期待,而当副歌出现,或者说笑点被点破时,就会激起听众的愉悦感。
相信您阅读此书时,亦能举一反三,打通自然科学与人文艺术的任督二脉,甚至思如泉涌,提笔写出您的新歌,沉浸在歌曲创作所带来的喜悦之中。
台湾大学音乐学研究所副教授 蔡振家
通过分析人类歌曲的六大主题——友谊、喜悦、安慰、知识、信仰与爱,列维廷探究了音乐对人类心理的影响。他穿插丰富的个人经历,援引学术研讨会的精彩辩论,运用独到的心理学分析,在理性与感性之间取得了美妙的平衡。除了旋律背后的科学奥秘,读者还可以在本书中了解众多流行歌曲背后不为人知的故事!
通过分析人类歌曲的六大主题——友谊、喜悦、安慰、知识、信仰与爱,列维廷探究了音乐对人类心理的影响。他穿插丰富的个人经历,援引学术研讨会的精彩辩论,运用独到的心理学分析,在理性与感性之间取得了美妙的平衡。除了旋律背后的科学奥秘,读者还可以在本书中了解众多流行歌曲背后不为人知的故事!
丹尼尔·列维廷是知名神经科学家、认知心理学家,加拿大麦吉尔大学心理学和神经科学教授,加拿大皇家学会会员。列维廷曾有四部作品荣登《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他的TED演讲视频浏览量高达1600万次。他还担任过多位知名音乐人的顾问和制作人,参与制作的专辑销量累计超过3000万张。
简目
章 初的音符
第二章 友谊之歌
第三章 喜悦之歌
第四章 安慰之歌
第五章 知识之歌
第六章 信仰之歌
第七章 爱之歌
附 录 为什么猴子没有音乐
通过分析人类歌曲的六大主题——友谊、喜悦、安慰、知识、信仰与爱,列维廷探究了音乐对人类心理的影响。他穿插丰富的个人经历,援引学术研讨会的精彩辩论,运用独到的心理学分析,在理性与感性之间取得了美妙的平衡。除了旋律背后的科学奥秘,读者还可以在本书中了解众多流行歌曲背后不为人知的故事!
丹尼尔·列维廷是知名神经科学家、认知心理学家,加拿大麦吉尔大学心理学和神经科学教授,加拿大皇家学会会员。列维廷曾有四部作品荣登《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他的TED演讲视频浏览量高达1600万次。他还担任过多位知名音乐人的顾问和制作人,参与制作的专辑销量累计超过3000万张。
填补歌词含义的空缺
当然了,有些人对这类文字游戏不太感兴趣,他们更关注歌词本身的含义。他们会认真地研究歌词,试图找出名言警句和先哲的智慧,就和我们当中不少人在20世纪60年代做过的事情一样:当时的摇滚巨星就是我们眼中的诗人,他们仿佛有许多来之不易的人生经验要告诉我们。
也有些人逐字逐句地背歌词是为了记住歌曲,但他们不太重视歌词内容本身。我交往过一个在比利时出生长大的女友,曾和她一起去她的家乡蒙斯拜访亲友,在那里度过了许多美好的假期。她曾在蒙斯理工学院读大学,她的朋友们都能一字不漏地唱出老鹰乐队的《加州旅馆》,但他们大多连一句英语都不会说,完全不知道“大麻温暖的气味/在空气中弥漫开来/抬头遥望远方/我看到微弱的灯光”是什么意思。
由于不懂英文,他们往往分不清词语的开头和结尾。就好像我的妹妹曾以为美国国歌《星条旗》提到了一种发出“一线束光”的灯(原文为“一线曙光”),我的比利时朋友也曾以为,世界上有一种灯叫作“嘟哝不清”(原文为“微弱的灯光”)。他们好奇这首歌想表达的含义——那个“所有人都是的”(原文为“我们都只是囚徒”)是什么玩意儿?我得老实承认,虽然我深爱《加州旅馆》(我曾一音不漏地背下它的吉他独奏片段,好用来在其他乐手面前显摆),但我对这首歌想要表达什么毫无头绪。不过,“你随时可以退房/但是你永远无法离开”带给我的情感冲击,并未因为我不知道唐·亨利想表达什么而有丝毫减弱。
这就是歌词的魔力——当暧昧、矛盾甚至完全无法解释的情况出现时,一首歌的各个组成元素(节奏、旋律、和声、音色、歌词、意义)能够相互弥补。比如在《加州旅馆》中,歌词看起来似乎没有什么特别的含义,但这首歌的力量却没有被削弱。一首歌的各个组成元素相结合,能够形成某种艺术效果,使歌曲表达更多的含义,不受任一元素的限制。事实上,这正是歌曲能够打动我们的原因之一:由于歌词没有一个较为明确的含义,每一位听众都能参与“听懂一首歌”这一持续不断的过程。一首歌之所以变得私人化,是因为听众不得不以自己的方式解释这些模糊的含义,好让其变得明确。
我们当中不少人会对词曲创作人有种特别亲密的感觉,这是因为他们的声音在我们的脑海里反复播放。出于相同的缘故,许多诗词爱好者会给予他们喜爱的诗人亲自朗诵的作品极高的评价。我们当中不少人会把喜爱的歌听上几百次,歌手的唱腔、停顿等微妙的细节全部铭刻在我们的记忆里,这是我们自己读诗时无法体验到的。
对于那些我们喜爱的词曲创作人,我们总觉得自己仿佛能在某种程度上了解他们的生活、想法与感受,而这仅仅是因为我们认为自己听过很多他们的作品。由于歌曲的节奏、旋律、重音结构能够结合在一起强化彼此之间的联系,再加上听音乐时人体会大量分泌多巴胺等神经化学物质,我们和歌曲的关系变得活跃且持久。听音乐激活的脑区比其他任何已知的外界刺激都要多,某些阿尔兹海默症患者就算忘记了其他一切,仍然能够回忆起当年听过的歌。
披头士乐队开启了创作型歌手的年代。虽然查克·贝里(Chuck Berry)自己写过歌,“猫王”(Elvis Presley)也唱过一些他与别人合写的歌,但直到披头士乐队获得巨大的商业成功之后,歌迷们才开始希望歌手能够亲自写歌—在这之后,鲍勃·迪伦(Bob Dylan)、海滩男孩(Beach Boys)等音乐人也因自写自唱名声大噪。披头士乐队为了与歌迷建立个人关系下过不少功夫,保罗·麦卡特尼(Paul McCartney)就曾说过,他和约翰·列侬(John Lennon)在早期创作中用尽心机,尽可能地多用人称代词。他们对待与歌迷建立联系这件事可认真了:《她爱你》《我想牵着你的手》《附:我爱你》《爱我吧》《请让我开心吧》《从我到你》。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有些人仍然会或多或少地忽略歌词,歌曲吸引他们的主要是节奏和旋律。尽管有很多人表示自己被歌剧的情节吸引,但也有同样多的人表示,他们听歌剧时根本就没想过要理解剧情,只想纯粹地欣赏华丽的舞台布景和演员美妙的歌声。即使在流行、爵士、嘻哈和摇滚的歌迷当中,也有相当多的人认为,歌词主要用于回味,好让旋律有所依附。不少人都这样表示:“歌词对音乐来说有什么用?它的存在,只是为了让歌手不必老是唱‘啦啦啦’罢了。”对很多歌迷来说,只听“啦啦啦”,也足够了。
一本活力十足、雄心勃勃、引人入胜的新作,读来深受启发。列维廷在本书中展现出他卓越的音乐思维……这本书令人叹为观止。
——《纽约时报》
列维廷提出了一个*基本的问题:为何音乐与人性息息相关?对此,他的回答不会让您失望。
——《星期日泰晤士报》
一本横跨多门学科的书……列维廷充满激情地为我们介绍了音乐创作背后的科学原理。
——《卫报》
本书的开创性观点将和畅销金曲一样萦绕在您心头,久久不散。
——伊丽莎白· 吉尔伯特,著有《美食、祈祷和恋爱》
为什么歌曲能够在短短几秒钟内使你潸然泪下?《为什么伤心的时候听慢歌》会告诉你答案。这本书中的观点既新颖又激励人心,读来妙趣横生,喜欢音乐的人都应该读一读。
——鲍比·麦克菲林,十次荣获格莱美音乐大奖
获奖记录
《纽约时报》2008年度畅销书榜
《波士顿先驱报》《种子》杂志2008年度图书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