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革命心理学
  • 革命心理学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革命心理学

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36.86 5.4折 68 全新

库存22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法)古斯塔夫·勒庞 著 佟德志 刘训练 译,汉唐阳光 出品

出版社山西人民出版社发行部

ISBN9787203115045

出版时间2020-09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定价68元

货号29119956

上书时间2024-10-27

兴文书店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导语摘要

《革命心理学》是勒庞的重要代表作之一,延续了《乌合之众》中的分析方法与观点,其独特的心理学研究方法犹如一把利刃,划开法国大革命那扑朔迷离的肌体,引领读者看清革命的本质。
勒庞对法国大革命的传统阐释不屑一顾,认为理性主义远不是革命*主要的逻辑。他全面刻画了法国大革命期间各色人群的心路历程,深度剖析理性、情感、神秘主义、个人意志与集体意志等因素在大革命中的复杂影响。足够的深度和细节使本书充满说服力,刺激人们对法国大革命乃至人类社会的历次革命进行更深入的思考。



作者简介

古斯塔夫•勒庞(Gustave Le Bon,1841—1931),法国社会心理学家、社会学家,群体心理学的创始人,被誉为“群体社会的马基雅维里”。


佟德志,天津师范大学政治学理论教授、博士生导师、*青年长江学者,兼任中宣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专家等职。先后在北京大学、耶鲁大学做博士后和访问研究。著有《在民主与法治之间》《现代西方民主的困境及其出路》等。译有(含合译)《美国宪政的民主批判》《大众的反叛》《革命心理学》等。
刘训练,天津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政治思想史》杂志主编。主要研究方向为西方政治思想史、西方政治哲学。著有《共和主义:从古典到当代》。译有(含合译、合编)《大众的反叛》《革命心理学》《君主论》等。联合主持“当代西方政治哲学读本”和“公共哲学与政治思想”两部译丛。



目录

导读  “德性的暴政”是如何炼成的?/萧延中


译者导言 


导论  历史的修正 


编  革命的心理因素
卷  革命的一般特征
章 科学革命和政治革命
一、 革命的分类
二、 科学革命
三、 政治革命 
四、 政治革命的结果 
第二章 宗教革命 
一、 宗教革命与政治革命 
二、 宗教改革的开始和它的个信徒
三、 宗教改革教义的理性价值 
四、 宗教改革的传播 
五、 不同宗教信仰间的冲突:宽容的不可能 
六、 宗教革命的结果 
第三章 革命中的政府行为
一、 革命时代政府的虚弱抵抗 
二、 政府的抵制如何才能克服革命 
三、 政府进行的革命:以中国和土耳其为例 
四、 革命后存留的社会要素 
第四章 人民在革命中扮演的角色 
一、 民族精神的刚性与柔性 
二、 人民是如何看待革命的 
三、 人民在大革命中的作用
四、 大众及其组成要素 
第二卷  革命中的主流心理形态
章 革命中个体人格的变化
一、 人格的转化
二、 大革命时期突出的性格因素
第二章 神秘主义心理和雅各宾主义心理 
一、 大革命时期盛行的心理状态之分类 
二、 神秘主义心理
三、 雅各宾心理 
第三章 革命心理和犯罪心理 
一、 革命心理 
二、 犯罪心理 
第四章 革命大众的心理 
一、 大众的一般特征 
二、 民族精神的稳定性如何限制大众心理的摇摆 
三、 革命运动中领袖的作用 
第五章 革命议会的心理 
一、 革命议会的心理特征 
二、 革命俱乐部的心理
三、 对议会中情绪不断激化之原因的一个尝试性解释


第二编  法国大革命
卷  法国大革命的起源
章 历史学家对法国大革命的看法 
一、 研究大革命的历史学家
二、 大革命的宿命论
三、 近来研究大革命的历史学家之犹疑
四、 历史研究中的客观性 
第二章 旧制度的心理基础
一、 君主专制政体与旧制度的基础 
二、 旧制度的弊端
三、 旧制度下的生活
四、 大革命期间人们对君主制的情感演变
第三章 大革命时期的精神无政府状态与哲学家的影响
一、 革命思想的起源与传播 
二、 18 世纪哲学家对大革命起源之假想的影响以及他们对民主政治的厌恶 
三、 大革命时期资产阶级的哲学思想
第四章 法国大革命的心理幻想
一、 原始人、回归自然状态与大众心理的幻想
二、 决裂的幻想与法律改造人性的力量
三、 大革命原则理论价值的幻想
第二卷  大革命时期理性、情感、神秘主义以及集体诸要素的影响
章 制宪议会的心理
一、 法国大革命时期发生作用的心理要素 
二、 旧制度的瓦解与三级会议的召开
三、 制宪议会
第二章 立法议会的心理
一、 立法议会期间的政治事件 
二、 立法议会的精神特征
第三章 国民公会的心理
一、 国民公会的传奇
二、 雅各宾宗教胜利之后果
三、 国民公会的精神特征
第四章 国民公会时期的法国政府
一、 国民公会时期俱乐部与巴黎公社的活动
二、 国民公会时期的政府:大恐怖
三、 国民公会的终结与督政府统治的开始 
第五章 革命暴行的实例
一、 革命暴行的心理动机 
二、 革命法庭
三、 大恐怖时期的外省 
第六章 大革命时期的军队 
一、 革命议会与军队
二、 反对大革命的欧洲战争
三、 决定革命军队胜利的心理因素与军事因素 
第七章 大革命领袖的心理
一、 大革命时代人的精神状况;暴力与虚弱的影响
二、 委员会委员或特派员们的心理
三、 丹东与罗伯斯庇尔
四、 富基埃—丹维尔、马拉、俾约—瓦伦等人
五、 大革命后幸存的国民公会成员的命运
第三卷  古代传统与革命原则之间的冲突
章 无政府状态的后挣扎:督政府 
一、 督政府的心理
二、 督政府的专制统治,大恐怖的复发
三、 拿破仑的崛起 
四、 大革命持续的原因 
第二章 秩序的恢复:执政共和 
一、 大革命的成果如何为执政官所认可 
二、 执政官时代法国秩序的重建
三、 执政府事业成功的心理因素
第三章 近一个世纪传统与革命原则相冲突的政治后果
一、 法国革命运动不断的心理原因
二、 百年法国革命回顾


第三编  革命原则的新近发展
章 大革命以来民主信仰的发展 
一、 大革命后民主思想的逐步传播 
二、 大革命三个基本原则的不均衡发展 
三、 知识分子的民主与大众民主 
四、 天赋不平等与民主平等 
第二章 民主演进的结果 
一、 非理性价值对社会进化的影响 
二、 雅各宾精神与民主信仰的心理 
三、 普选权及其代表
四、 对改革的狂热 
五、 民主国家中的社会差异与各国的民主思想
第三章 民主信仰的新形式
一、 劳资冲突
二、 工人阶级的发展和工团主义运动 
三、 当代一些民主政府何以会逐渐演变成官僚政府


结论


人名、地名译名对照表 
附录  勒庞著作一览表 
译后记



内容摘要

《革命心理学》是勒庞的重要代表作之一,延续了《乌合之众》中的分析方法与观点,其独特的心理学研究方法犹如一把利刃,划开法国大革命那扑朔迷离的肌体,引领读者看清革命的本质。
勒庞对法国大革命的传统阐释不屑一顾,认为理性主义远不是革命*主要的逻辑。他全面刻画了法国大革命期间各色人群的心路历程,深度剖析理性、情感、神秘主义、个人意志与集体意志等因素在大革命中的复杂影响。足够的深度和细节使本书充满说服力,刺激人们对法国大革命乃至人类社会的历次革命进行更深入的思考。



主编推荐

古斯塔夫•勒庞(Gustave Le Bon,1841—1931),法国社会心理学家、社会学家,群体心理学的创始人,被誉为“群体社会的马基雅维里”。

佟德志,天津师范大学政治学理论教授、博士生导师、*青年长江学者,兼任中宣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专家等职。先后在北京大学、耶鲁大学做博士后和访问研究。著有《在民主与法治之间》《现代西方民主的困境及其出路》等。译有(含合译)《美国宪政的民主批判》《大众的反叛》《革命心理学》等。
刘训练,天津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政治思想史》杂志主编。主要研究方向为西方政治思想史、西方政治哲学。著有《共和主义:从古典到当代》。译有(含合译、合编)《大众的反叛》《革命心理学》《君主论》等。联合主持“当代西方政治哲学读本”和“公共哲学与政治思想”两部译丛。



精彩内容

导论  历史的修正
当前不仅是一个发现的时代,而且还是一个应该对知识的各种要素加以修正的时代。人们已经意识到,没有什么现象仍然可以沿用原来的解释。有鉴于此,人们还得继续考察那些陈知旧识,推翻那些经不起推敲的东西,从而形成科学的认识。当今,科学眼巴巴地看着那些古老的法则一个一个地寿终正寝。陈旧的力学公理为人所摈弃,而以前曾被视为世界永恒基础的物质,现在也已经成了各种力量昙花一现的简单聚合。
历史学有其推测性的一面,这就使它在某种程度上可以逃避严格的批判。然而,它同样也面临这种从头到脚的修正。再也不会有哪个阶段我们敢说确定不疑了,那些表面上看起来极为明确的东西再度变得模糊而疑窦丛生了。
对历史上有些事件的研究看起来似乎穷尽了,比如法国大革命。经过几代学者的把脉,人们或许认为对它的研究已臻至境、完美无缺了。除了一些细枝末节,人们还能提出什么新东西呢?
不过,即使是大革命积极的辩护者,在做出判断时也开始变得犹豫起来。早先的证据被证明远不是无懈可击的,一度被奉若神明的教条开始动摇。试翻一下有关法国大革命的著述,我们就会发现,其中包含很大的不确定性,人们在下结论时表现得越来越谨慎。
现在,人们不但可以毫无顾忌地评判这场伟大革命中的英雄人物,而且,思想家还在追问,在文明的进程中,革故鼎新之举难道就不能自然而然地建立起来,而非得通过流血的冲突与暴力吗?然而,革命的后果似乎既与革命者当初付出生命以求得的希望相去甚远,亦与由革命引发的深远后果风马牛不相及。
有几重原因引导我们重温那个悲剧的时代:一是时间磨平了激情的棱角,人们能够更加清醒地看待那个时代;二是越来越多的原始材料从档案中被挖掘出来,并且,历史学家们现在可以不受限制地解释这些材料。
不过,在这些原因中,对我们的思想产生了显著影响的或许正是现代心理学的发展,借助现代心理学的方法,我们可以对人类及其行为动机有更加深刻的了解。
我们可以把现代心理学中的那些发现运用到我们必须论及的历史中来,尤为重要的是,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了古代的影响、支配人类群体行为的规律、集体行为中个性的消解、大众心理的精神传染、无意识的信仰以及各种形式的逻辑之间的区别等心理因素。
实事求是地说,本书所使用的这些科学方法迄今尚无先例。历史学家们常常浅尝辄止,只停留在对资料的研究上,不过,即使是这种研究也足以激发我刚才提到的那些疑问。
塑造了人类命运的那些重大事件——比如说革命以及宗教信仰的产生,有时是如此难以解释,以致我们只能局限在纯粹的叙述上。
从我初研究历史开始,某些基本现象中令人费解的方面就让我感到困惑,尤其是那些有关信仰起源的现象。我深信,肯定是某些对于理解这些现象来说至关重要的因素,我们还不得而知。理性已尽其所能,我们不能对它再有更多的奢望了。要是真想让那些未能得到阐明的因素释然于心,我们就得另辟蹊径。
很长一段时间里,那些重要的问题对我来说仍是雾里看花。我遍游名山大川,勤勤恳恳,考察那些逝去文明的残砖剩瓦,对这些问题仍然不能释然于心。
通过对这些问题的进一步反思和探索,我后不得不承认:这些问题是由其他一系列问题构成的,对于这些问题,只能分开来逐一加以研究。20多年来,我一直遵循着这一研究方法,所取得的成果已经结集成一系列的著作。
一开始,我致力于人类进化的心理法则的研究。我的研究表明,历史上的民族,也就是那些因历史之偶然性而形成的民族,终会获得一些与他们的生理解剖特征一样稳定的心理特征。我试图揭示一个民族是如何改造它的制度、语言和艺术的;在同一本著作中,我还试图证明,在外界环境发生难以预料的变化时,个体性可能会完全消解。
但是,除了民族这一固定的集体形式之外,还有一些机动的、短暂的集体,这就是大众。现在,大众或者说乌合之众,借助历史上所发生的一些伟大的运动,使自己具备了一些完全不同于组成它的个人之特征的集体特征。这些特征是什么呢?它们又是如何演进的呢?对于这一新的问题,我在《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一书中做了详尽的考察。
只有在做了这些研究之后,我才开始觉察到某些以前尚未了悟的因素。
然而,这并不是全部,在对历史产生重大影响的各种要素中,有一种尤为重要,那就是信仰。这些信仰是如何产生的呢?它们真的像人们一直认为的那样,是理性的、自发的吗?还是毋宁说,它们是无意识的且独立于所有理性之外的呢?在近出版的《意见与信仰》一书中,我对这一难题做了探讨。
只要心理学还认为信仰是自发的、理性的,人们就无法解释它是如何产生的等一系列问题。正因为我已经证明信仰通常是非理性的,并且总是无意识的,所以我能给出如下这样一个重要问题的解决办法,那就是,那些无法被证明的信仰却常常为历朝开一代风气的精神领袖所确信不疑。
这样一来,那些让人们百思不得其解的历史之谜就会涣然冰释,我的结论是:除了理性逻辑(rationallogic)这一向来被我们视为行为之指南的逻辑之外,还存在与之截然不同的其他形式的逻辑:情感逻辑(affective logic)、集体逻辑(collectivelogic)和神秘主义逻辑(mystic logic)。这三种逻辑常常能够颠覆理性,而成为我们行为的深层动机。
如果上述事实得到确认,那么在我看来,大量的历史事件得不到合理的解释就不足为奇了,那不是因为别的原因,而只是因为我们在试图解释这些历史事件时,据以思考的理性逻辑对它们起源的影响实际上微乎其微。
所有这些研究工作,在这里可能三言两语便能提纲挈领,但是,想真正有所得,非得数年如一日,孜孜以求不可。在对理性逻辑的修修补补中,我绝望了,不止一次地将它们扔在一边,甘愿回到实验室中做一个力工。在那里,你肯定会围绕事实的真相进行研究,尽管可能得到的只是一些断片,但那却是真实的。
尽管发掘现实世界中的物质现象是其乐无穷的,但破解人类行为之谜更加令人神往,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我才又回到心理学上来。
虽然从我的研究中所推演出的某些原则看起来似乎可以取得累累硕果,但我还是决定将它们应用于具体的实例。由此,我开始致力于革命心理学的研究,特别是对法国大革命的心理学研究。
在分析这场伟大革命的过程中,大部分纸上得来的观点均被我一一放弃,虽然以前我曾对它们坚信不疑。
同许多历史学家一样,我们在解释这一时期的历史时必须把它视为一个整体。但我们也应该注意到,它虽然是由一系列同时发生的现象所组成,但它们之间却是相互独立的。
法国大革命每一阶段发生的事件都是由心理学的法则所决定的,它们就像时钟那样有规律地运行着。在法国大革命这一宏大的戏剧中,演员们粉墨登场,但其角色却是早就由剧本决定了的。每一个人都说他必须说的话,做他必须做的事。
当然,革命戏剧中的这些演员毕竟不可与按照剧本进行演出的演员们同日而语,因为他们并没有研究过剧本、揣摩过角色,他们的所作所为似乎受着冥冥之中某种神秘力量的支配。
更准确地讲,这些革命人物服从某种不可避免的逻辑进程,这一进程甚至连他们自己也不能理解。所以,尽管他们是当事人,然而,对于这一进程,他们的惊讶程度一点儿也不亚于我们。他们甚至从未察觉冥冥之中有一种力量,鬼使神差地左右着他们的一举一动。狂怒无以自制,弱质不能自持,皆源于此。他们以理性标榜,声称受理性支配,但实际上,推动他们行为的却根本不是理性。
革命者俾约—瓦伦写道:“现在备受人訾议和诟病的那些决议,即使在事先一两天前都不是我们所打算或希望做出的;只不过是在危急时刻,为形势所迫,才不得已通过。”
倒不是说,我们非得把大革命中的事件看作一种不可抗拒的天命所做的安排。本书的读者将会看到,我们承认在那些优秀人物身上,具有某种改变命运的能力,但他们只是在少数几件事上能够摆脱命运的束缚,而对于那些一开始其后果就难以控制的事件,他们是回天乏力的。科学家知道如何在细菌感染之前就将它杀灭,但他却不能阻止作为其后果的疾病的发作。
当任何一个问题在观点上引起激烈冲突时,我们都可以确信,它属于信仰的范畴,而不是知识的范畴。
在先前的一本著作中,我们业已证明:信仰源于无意识,并且独立于一切理性之外,它从来不会受到理性的影响。
法国大革命是信徒的事业,它很少为信徒之外的人所理解,对于这一事业,有人切齿痛恨,有人高歌盛赞。时至今日,它依然是一种教条,或是为人所全部接受,或是为人所通盘摒弃,这一切都与理性逻辑毫无瓜葛。
虽然,宗教的或政治的革命在其刚刚兴起之时,很有可能得到理性因素的支持,但革命只有借助神秘主义或情感要素的力量才能继续发展,而这些要素同理性却是风马牛不相及的。
历史学家通常根据理性逻辑来理解法国大革命,结果面对林林总总的革命事件,他们陷入了困惑。为什么呢?这是因为这种逻辑并不能给他们启示。既然连革命的亲历者都无法正确地理解这些事件,那么,这么说就不会离事实太远,那就是:大革命这一现象既为它的发动者所误解,也为它的记述者所误解。这是史无前例的,历史上还没有哪一个阶段像大革命时代这样,人们对当前知之甚少,对过去不屑一顾,对未来盲目崇拜。
法国大革命的力量不在于它试图传播的那些原则——这些原则在实质内容上毫无新颖之处,也不在于它试图建立的制度——人们对制度的关心甚至不如对教条的关心。法国大革命的影响是有目共睹的:它让法国承担了暴力、谋杀以及由一场可怕的内战所带来的毁灭和恐怖;在军事上,它终成功地对抗了整个欧洲从而捍卫了自己,所有这一切与其说归功于它所建立的一个新的政府体系,不如说归功于它所建立的一个新的宗教。现在,历史业已向我们证明,一个坚定的信仰是何等强悍有力:战无不胜的罗马人不得不拜倒在游牧部落的军队面前,那是因为这些牧羊人为穆罕默德的信仰所指引;同样的原因,欧洲的君主们无法抵抗法国国民公会派出的装备极差的军队。像所有使徒一样,革命者为了传播他们的信仰,创造一个梦寐以求的新世界,随时准备牺牲自己。
由此建立的(革命)信仰如果不看持久性的话,比起其他宗教信仰来,在力量上毫不逊色。非唯如此,只要这一信仰还未能走出历史的怪圈,它的力量就不会减弱。并且,时至今日它的影响依然鲜活有力。
大革命的使徒相信法国大革命是对历史的一次大扫除,对此我们万不敢苟同。我们知道,为了实现他们破旧立新的目的,他们公开声称要与过去的一切遗迹彻底决裂,开创一个全新的时代。
但过去并未因此而消失,它反倒更加真切地融入了我们的血液。与他们开天辟地的意图相反,大革命的改革者们依然沉浸在过去之中,并且君主制的传统在改头换面之后继续保留着,而旧制度中的独裁政治和中央集权甚至变本加厉了。托克维尔轻而易举地就向我们证明了法国大革命除了推翻了行将崩溃的制度之外,几乎乏善可陈。
实际上,法国大革命除了破坏之外几乎无所作为,它对此后继续发展的某些思想成果也贡献甚少。大革命所弘扬的博爱和自由从未对人们形成多大的吸引力,但它所倡导的平等却构成了他们的福音:平等是社会主义的支点,是整个现代民主思想演进的枢轴。因此,我们可以说,大革命并没有随着拿破仑帝国的到来而终结,也没有因为继之而来的一系列复辟而终结。大革命不管是明里还是暗里都在逐渐实现自己的目标,并且依然影响着人们的心灵。对法国大革命的研究占了本书的大部分篇幅,它将向读者表明,叙述法国大革命历史的书籍实际上包含了大量与事实不符的传闻,这或许会消除读者的一些幻觉。
毫无疑问,这些传闻比历史本身更富有生命力,但对此我们不必过于遗憾,或许还有几个哲学家对了解真相颇感兴趣,但人民总是宁愿选择幻想。由于这些幻想聚合了人们的理想,所以它们常常会成为行为的有力动机。丰特内勒曾经说过,人们如果不为虚幻的理想所鼓舞,则往往会失去勇气。圣女贞德、国民公会之伟人、拿破仑皇帝的伟大事迹等等——所有这些令人眩目的关于过去的形象,在经历失败之后的消沉黯淡的岁月里,常常会成为人们希望的源泉。这些形象是我们的父辈留给我们的诸多幻觉遗产的一部分,这些幻觉通常比事实拥有更为强大的力量:不管是梦想、理想,还是传闻——总之,只要是不真实的东西——才是历史的塑造者。



媒体评论

与勒庞之前的作品相比,这本书的优点更加显著。全书的写作风格清晰,充满说服力,引人入胜。
——乔治•艾略特•霍华德(斯坦福大学教授)

勒庞的名声同其研究“大众心理与政治的关系”密不可分。他在这方面做出了开创性的成果。
——《纽约时报》

勒庞是一个充满智慧的人,他清楚地了解人性的本质,包括人们在人群中的思考、感受和行为。他将发过大革命作为一个历史背景和基础,以此证明他关于人群心理的见解,人们在经济崩溃、政治动荡时期的混乱行为……在书中,勒庞展现了足够的深度和细节来证实自己的主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