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 28.55 4.1折 ¥ 69.8 全新
库存37件
作者[德]海因茨·威廉·古德里安
出版社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ISBN9787559448743
出版时间2020-07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69.8元
货号28980718
上书时间2024-10-27
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斥着武器噪音的世界里。各国都在扩充军备,不能或不愿依靠自身力量武装起来的国家将走向灭亡。那些受到大自然眷顾的国家多么幸运:其边界被宜人的自然条件强有力地保护着,高大而难以通行的山脉或广阔的海洋完全或者至少部分抵御了敌方的入侵。相比之下,另一些国家的存在本身就十分危险:生存空间本就狭小,却有大部分边界敞露在外,边界旁的邻居性格冲动且武器精良,相当于长期处在威胁之中。一些大国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殖民地可供其支配,在战争与和平时期可基本保持经济独立。另一些生存能力不弱、人口数量往往更多的国家却只有十分薄弱的资源底子,很少或根本没有殖民地,他们因此而始终处于经济困境之中,无法承受一场持久的战争。
历史发展的模式,加上处于优势地位的国家缺乏远见,对那些无法容忍长期敌对行动及伴随而来的经济困顿的国家来说,已经具备危机产生的条件。由于不堪忍受此类困境,他们被迫考虑应该使用哪些手段让一场武装冲突迅速走向可承受的结局。我们清楚地记得,世界大战和停战后长期且残酷的封锁给同盟国带了的饥荒。在很大程度上,我们已然无法分析这个问题。
撇开政治领导和军事指挥层面的其他错误不谈,我们必须认识到,1914年我军的攻击力还不足以迅速实现和平。这意味着,我们在武器、装备和组织上无法用物质优势抵消敌方的数量优势。我们当时相信自己占据了道德优势,这种信念可能是正确的,但仅凭这一优势不足以赢得战争。就未来而言,可取的建议是,一个国家的道德与思想状况对国家利益而言至关重要,但也必须充分重视物质状况。当一个国家不得不在多条战线上同处于优势地位的国家作斗争时,它决不能忽视任何有可能改善自身处境的事物。
这一切似乎都不言自明。单从军事著作中的众多言论就能看出:人们常常认为,凭借1914年或至多1918年时已有的武器,我们就能打一场新的战争。当局许多人认为,承认战争快结束时出现的新武器具有充当旧武器的辅助武器的价值,就已经是具有前瞻性了。这些人虽然与新武器联系紧密,却牺牲了它们秀的特性。他们无法摆脱阵地战的影响,认为阵地战是未来的战争形式,而且也没有产生迅速对一切做出决定的意愿。这一派的代表尤其不乐意见到大规模运用发动机所展现的前景。“是安逸性(虽然谈不上是惰性本身)要求抵触一切划时代的革新,而这些革新需要在精神、肉体和意志方面做出新的努力。”因此,有人干脆否认摩托化和机械化武器是划时代的新事物。有些人日子过得轻松、惬意,就自鸣得意地站在了防御的立场上,轻蔑地评论:这些武器“无与伦比的”(einmalige)成功机会已经在1918年来了又去。但情况实际上却完全是另一回事。“只有一点是肯定的:用这种新机器代替畜力会引发一场世界上伟大的技术和经济变革。而且我相信,我们才刚刚处于这一发展的开端,而不是其。”
划时代的经济变革必然会引起一场相应的军事变革。重要的是,军事发展要跟上技术和经济发展的步伐。只有当人们从内心,而不仅仅是表面上拥护这种发展时,上述情况才有可能实现。为了实现内心的拥护,进而能够真正支持发展,我们有必要弄清楚世界大战中武器的作用,即我们在1914年投入战场的,还有在1918年(不幸的是大多数都属于敌方)与之打交道的那些武器和兵种的作用。有必要简述《凡尔赛和约》规定的军备限制期间各国武器的发展情况,并尝试从我们终的研究结果中,总结出适用于我们未来发展的结论。
介绍坦克的武器技术发展史不是本书的任务。这需要专家撰写的专业且全面的著作。因此,本书只会在对理解战争进程看似有必要时才会论及这一新武器的技术发展。本书创作的目的其实是从使用坦克的军人的立场出发,描绘该武器的发展历程。因此,本书的内容主要探讨战术和战术胜利所得到的预期作战效益。战术上的教训是基于1914—1918年西线的各次战事,这是因为战斗力强的对手都在西线交锋,战争的主要决策也在这里做出,我们的劲敌和我们自己都在这里投入了强大、式的武器。我们必须在未来重点关注这些在战争中首次出现的兵器,它们也应该得到细致的研究。
不幸的是,这些新武器的原始资料在可靠性和全面性方面尚有许多不足之处,为客观评价增加了难度。这些武器问世已经20年了,现在正是官方对其表现进行评估的好时机。在那之前,我们也只能采用在困难条件下展开的、本身有缺陷的非官方研究作为替代了。
鼓励我们的新老军人反思、研究,然后采取有目的的行动,是本书的目的。 此外,本书也有助于有志于参军的青年了解坦克这一新式武器,让他们掌握我们时代的技术成就,令其服务于祖国。
译者:
胡晓琛,历史学硕士,二级翻译,编有《历史语境下的德国与欧洲》(论文集)。
审校:
董旻杰,战争史研究者,曾担任多本军事读物总编,著有《沸腾的雪:阿登反击战》《装甲英豪:二战德军装甲兵上将温克和他的部队》《闪击西欧》等。
引 言
导 言
章 1914年,阵地战是如何产生的?
第二章 1915年,不恰当的战争手段
第三章 坦克的产生
第四章 新兵种的诞生
第五章 凡尔赛和约
第六章 战后海外的发展
第七章 德国摩托化作战部队
第八章 装甲部队的生活
第九章 装甲部队的作战方式及与其他兵种的协同
第十章 当前的战争
结论
参考文献
译者:
胡晓琛,历史学硕士,二级翻译,编有《历史语境下的德国与欧洲》(论文集)。
审校:
董旻杰,战争史研究者,曾担任多本军事读物总编,著有《沸腾的雪:阿登反击战》《装甲英豪:二战德军装甲兵上将温克和他的部队》《闪击西欧》等。
由于对机枪和铁丝网的防御力印象深刻,个别英国军官在1914年10月就已经考虑以“霍尔特·卡特彼勒拖拉机”(Holt-Caterpillar-Traktoren)为模板制造一台装甲车辆。不间断的履带式驱动装置将使该车碾过障碍、跨越战壕,并以防弹装甲包裹的武器向敌射击,摧毁此前一向坚不可摧的敌方机枪,为己方步兵创造不用付出难以承受的流血牺牲,就能通过空旷地带的机会。与德军采用军用化学毒剂的办法不同,英军独辟蹊径。而在德军的办法迅速得到运用的同时,英军的想法必须首先成型并付诸实践。然而,这需要很长时间。
大权在握的陆军大臣基奇纳勋爵(Lord Kitchener)一开始否决了这个“机枪终结者”的想法。这位恩图曼(Omdurman)会战—这场战役首次使用了机枪这一致命的自动装填武器—的胜利者,似乎在战争事务的压力下忘记了机枪的毁灭性威力。基奇纳忘了,在战争结束后不久,他就对英国人将会面临的情况表示了担忧,他们将被要求与敌人的机枪对抗,就像他们没有防护的本土敌人一样。布尔战争(Boer War)的经验也没有使英军的指挥官对机枪的威力产生什么深刻的印象。直到世界大战时,他们才认识到机枪的价值。
1914年12月,一份备忘录被呈递给阿斯奎斯(Asquith)首相,其主要内容是建议军方制造履带式装甲机枪运载车。海军大臣温斯顿·丘吉尔得知了这份备忘录,当时他非常前卫地力主用装甲汽车保卫敦刻尔克(Dunkirk)的海军航空兵基地,而且想为只能在公路行驶的轮式车辆加装架桥装置,以跨越被德军摧毁的公路和战壕。丘吉尔建议按照霍尔特·卡特彼勒发明的动力系统制造配备装甲、机枪与乘员的蒸汽驱动车辆。这一计划赢得了陆军部要塞与工程司司长的支持,这样一来,这种新式战争机器的支持者圈子逐渐扩大。
与此同时,英军对新沙佩勒(Neuve Chapelle)与拉巴塞(la Bassée)发起的攻势也在铁丝网和机枪火网面前受阻。英国人忙于集中大量部队、火炮和弹药,准备发动新的攻势。英军就像恩图曼的苏菲派托钵僧式的教徒那样英勇。用施利芬的话说,这是一场“拿着刺刀的士兵与飞舞的弹雨、靶子与神射手”之间的战斗。结果是双方都设立了更宽阔的障碍区,挖掘了更深的战壕和掩体。战争越来越类似于围城战,双方战斗人员在宽阔的战线上挖掘坑道,展开了坑道战。
1915年6月初,时任工兵中校的恩斯特·D. 斯温顿就向英国陆军部递交了一份关于建造和使用“机枪终结者”的备忘录。6月22日,备忘录由陆军元帅约翰·弗伦奇(John French)转呈英国陆军部。这份文件已经大致包含了后来坦克原型车重要的技术和战术要求,并特别指出了保密和大规模进攻时奇袭的重要性。“在制造完成前,它(坦克)的存在不应为外界知晓。不应该用少数几台车辆进行预备性的测试,这样会让方案泄露,导致计划前功尽弃。”
其实在1915年2月,英国陆军部便在一次使用满载的“卡特彼勒拖拉机”跨越障碍的测试失败后,用一句我们并不陌生的说法驳回了建造“陆地战舰”(Landschiffe)的计划—“绝无可能”。但受斯温顿备忘录激励的陆军部还是决定再度行动。皇家海军也在继续努力,与新成立的弹药部共同合作进行后续开发。
在1915年9月的一次试验中,代号为“小游民”(Little Willie)的试验车(它并没有按照斯温顿制定的新标准进行制造)测试失败。同时,又有一辆更具前景的木制新模型车可供检测。这便是一年后首次在前线亮相的马克I型(Mark I)坦克的前身。它由威廉·福斯特公司(W. Foster a.S.)依据威尔逊(Wilson)中尉的参数制造。它已经具备了著名的菱形外廓、前端凸起的转向轮以及包裹整个侧面的履带。军方使用德军机枪和弹药对钢板进行了射击测试,并且模拟德军防御阵地的障碍物,勘测并建立了一块试验、训练的场地。1916年1月,该车的首次行驶及射击试验成功。由于坦克炮塔中安装的是英军从德军处缴获的50毫米火炮,英国人因而特别担心德军会采用具备穿甲能力的小口径火炮来提高部队的反坦克能力。英国人也由此开始考虑反制措施。英国海军以“装甲汽车中队”的番号编成了装甲部队。后,这种新武器的代号终于在这一时期产生,也就是很快闻名世界的称呼—“坦克”(Tank)。
【摘自正文39页—正文43页】
《注意,坦克!》对装甲理论的发展做出了教科书式的说明,如果不读这本书,就无法完全理解20世纪装甲战的发展。——欧罗巴出版社(Europa Editions)
有机会跟随机械化战争之父的思维过程,对我来说,如获至宝。——钮先钟,军事史学家、中西方战略研究学者
作为古德里安的代表作之一,《注意,坦克!》充分地展示了古德里安的智慧和远见,书中记录的思想与现代军事发展的背景具有令人惊服的相关性。——威廉·夏伊勒(William L. Shirer),作家、记者、历史学家,代表作有《第三帝国的兴亡》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