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简史
  • 中国简史
  • 中国简史
  • 中国简史
  • 中国简史
  • 中国简史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中国简史

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36.79 4.7折 78 全新

库存27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吕思勉 著,读品 出品

出版社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8281003

出版时间2020-04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定价78元

货号28543849

上书时间2024-10-27

兴文书店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导语摘要

《中国简史》是史学大师吕思勉所著,以民国非常受欢迎的历史教科书《复兴高级中学教科书本国史》为蓝本编校。该书原版是由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初版即轰动,多次加印,累计重印次数近200次,影响了一代人。被誉为民国至今仍耐读的中国通史入门读物。北大、人大、浙大、复旦大学等制定阅读书目,易中天、顾颉刚、钱穆一致推崇的极简中国史。

  全书共分为绪论、上古史、中古史、近代史、现代史、结论六篇,作者用简洁流畅的语言叙述了从远古到20世纪30年代中国的历史大势、政治制度、思想文化、地理、社会等等。吕思勉先生用短小精干的篇幅,将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大历史分条缕析,娓娓道来,并用精细的注释解释难懂之处,把复杂的中国历史变成易读易懂的通俗历史读物。了解中国历史,一本《中国简史》就够了。



商品简介

《中国简史》是史学大师吕思勉所著,以民国非常受欢迎的历史教科书《复兴高级中学教科书本国史》为蓝本编校。该书原版是由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初版即轰动,多次加印,累计重印次数近200次,影响了一代人。被誉为民国至今仍耐读的中国通史入门读物。北大、人大、浙大、复旦大学等制定阅读书目,易中天、顾颉刚、钱穆一致推崇的极简中国史。

 

  全书共分为绪论、上古史、中古史、近代史、现代史、结论六篇,作者用简洁流畅的语言叙述了从远古到20世纪30年代中国的历史大势、政治制度、思想文化、地理、社会等等。吕思勉先生用短小精干的篇幅,将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大历史分条缕析,娓娓道来,并用精细的注释解释难懂之处,把复杂的中国历史变成易读易懂的通俗历史读物。了解中国历史,一本《中国简史》就够了。



作者简介

吕思勉(1884—1957):字诚之,笔名驽牛、程芸、芸等,江苏常州人。中国近代历史学家、国学大师。与陈寅恪、钱穆、陈垣并称为“现代史学四大家”。吕思勉是史学界公认的史籍读得多的一位学者,《二十四史》曾通读数遍。在我国现代史学的通史、断代史和专题史等诸多领域都做出了重大贡献。



目录

编  绪论 


章  历史的定义和价值  002 


第二章  我国民族的形成  005 


第三章  中国疆域的沿革  009 


第四章  本国史时期的划分  012 


 


第二编  上古史 


章  我国民族的起源  016 


第二章  太古的文化和社会  022 


第三章  唐虞的政治  026 


第四章  夏代的政教  030 


第五章  商代的政教  035 


第六章  周初的政治  039 


第七章  古代的封建制度  043 


第八章  我国民族的滋大  049 


第九章  春秋的霸业  053 


第十章  战国的七雄  057 


第十一章  中原文化的广播和疆域的拓展  060 


第十二章  春秋战国的学术思想  064 


第十三章  春秋战国的政制改革  068 


第十四章  上古的社会  073 


 


第三编  中古史 


章  秦之统一及其政策  080 


第二章  秦汉之际  085 


第三章  前汉的政治  091 


第四章  新莽的改制  096 


第五章  后汉的政治  101 


第六章  两汉的制度  105 


第七章  秦汉的武功  110 


第八章  两汉对外的交通  116 


第九章  两汉的学术  121 


第十章  佛教和道教  127 


第十一章  两汉的社会  131 


第十二章  三国的鼎立  135 


第十三章  晋的统一和内乱  140 


第十四章  边徼民族和汉族的同化  144 


第十五章  南北朝的对峙  152 


第十六章  魏晋南北朝的制度  157 


第十七章  魏晋南北朝的文化  160 


第十八章  魏晋南北朝的社会  164 


第十九章  隋之统一与政治  168 


第二十章  唐的开国及其盛世  172 


第二十一章  隋唐的武功  175 


第二十二章  隋唐的对外交通  180 


第二十三章  隋唐的制度  184 


第二十四章  隋唐的学术和文艺  188 


第二十五章  佛教的分宗和新教的输入  192 


第二十六章  中外文化的接触  196 


第二十七章  唐中叶以后的政局  200 


第二十八章  隋唐的社会  207 


第二十九章  五代的混乱  212 


第三十章  宋的统一及其初年的政治  217 


第三十一章  变法和党争  221 


第三十二章  辽夏金的兴起  225 


第三十三章  宋和辽夏的关系  230 


第三十四章  宋和金的关系  234 


第三十五章  宋的学术思想和文艺  239 


第三十六章  宋的制度和社会  245 


第三十七章  元的勃兴和各汗国的创建  250 


第三十八章  中西文化的交通  258 


第三十九章  元的制度  261 


第四十章  元帝国的瓦解  265 


第四十一章  明初的政局  271 


第四十二章  明和北族的关系  275 


第四十三章  明朝的殖民事业和外患  279 


第四十四章  明末的政局  283 


第四十五章  明的制度  289 


第四十六章  元明的学术思想和文艺  294 


第四十七章  元明的宗教和社会  297 


 


第四编  近代史 


章  明清之际  302 


第二章  欧人的东略  307 


第三章  基督教和西方科学的传入  311 


第四章  清初的内政  316 


第五章  清初的外交  321 


第六章  清代的武功  328 


第七章  清中叶的内乱  335 


第八章  鸦片战争  339 


第九章  太平天国和捻军之役  347 


第十章  英法联军之役  356 


第十一章  瑷珲条约和北京条约  362 


第十二章  西北事变和中俄交涉  367 


第十三章  晚清的政局  374 


第十四章  中法战争和西南藩属的丧失  381 


第十五章  中日战争  389 


第十六章  中俄密约和沿海港湾的租借  396 


第十七章  维新运动和戊戌政变  401 


第十八章  八国联军和辛丑条约  406 


第十九章  远东国际形势  413 


第二十章  日俄战争和东三省  417 


第二十一章  清末的宪政运动  422 


第二十二章  清代的制度  426 


第二十三章  清代的学术  432 


第二十四章  清代的社会  438 


 


第五编  现代史 


章  革命思想的勃兴和孙中山先生  446 


第二章  清季的革命运动  450 


第三章  辛亥革命和中华民国的成立  453 


第四章  二次革命的经过  459 


第五章  民国初年的外交和蒙藏问题  464 


第六章  帝制运动和护国军  471 


第七章  二十一条的交涉  475 


第八章  复辟之役和护法之战  479 


第九章  参战的经过和山东问题  485 


第十章  华盛顿会议和中国  490 


第十一章  军阀的混战  496 


第十二章  中国国民党的改组和国民政府的成立  499 


第十三章  五卅惨案和中国民族运动的进展  504 


第十四章  国民革命的经过  508 


第十五章  五三惨案和对日之交涉  511 


第十六章  关税自主的交涉经过  514 


第十七章  废除不平等条约的经过  518 


第十八章  中俄的龃龉  523 


第十九章  日本的侵略东北  527 


第二十章  国民政府的政治  533 


第二十一章  现代的经济和社会  538 


第二十二章  现代的教育和学术  542 


 


第六编  结论 


章  我国民族发展的回顾  546 


第二章  中国对于世界的使命  549



内容摘要

《中国简史》是史学大师吕思勉所著,以民国非常受欢迎的历史教科书《复兴高级中学教科书本国史》为蓝本编校。该书原版是由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初版即轰动,多次加印,累计重印次数近200次,影响了一代人。被誉为民国至今仍耐读的中国通史入门读物。北大、人大、浙大、复旦大学等制定阅读书目,易中天、顾颉刚、钱穆一致推崇的极简中国史。


  全书共分为绪论、上古史、中古史、近代史、现代史、结论六篇,作者用简洁流畅的语言叙述了从远古到20世纪30年代中国的历史大势、政治制度、思想文化、地理、社会等等。吕思勉先生用短小精干的篇幅,将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大历史分条缕析,娓娓道来,并用精细的注释解释难懂之处,把复杂的中国历史变成易读易懂的通俗历史读物。了解中国历史,一本《中国简史》就够了。



主编推荐

吕思勉(1884—1957):字诚之,笔名驽牛、程芸、芸等,江苏常州人。中国近代历史学家、国学大师。与陈寅恪、钱穆、陈垣并称为“现代史学四大家”。吕思勉是史学界公认的史籍读得多的一位学者,《二十四史》曾通读数遍。在我国现代史学的通史、断代史和专题史等诸多领域都做出了重大贡献。



精彩内容

章  历史的定义和价值

历史是怎样一种学问?究竟有什么用处? 

从前的人,常说历史是“前车之鉴”,以为“不知来,视诸 往”。前人所做的事情而得,我可奉以为法;所做的事情而失,我可引以为戒。这话粗听似乎有理,细想却就不然。世界是进化的,后来的事情,绝不能和以前的事情一样。病情已变而仍服陈方,岂唯无效,更恐不免加重。我们初和西洋人接触,一切交涉就都是坐此而失败的。

又有人说:历史是“据事直书”,使人知所“歆惧”的。因为所做的事情而好,就可以“流芳百世”;所做的事情而坏,就不免“遗臭万年”。然而昏愚的人,未必知道顾惜名誉。强悍的人,就索性连名誉也不顾。况且事情的真相,是很难知道的。稍微重要的事情,众所共知的就不过是其表面;其内幕是永不能与人以共见的。又且事情愈大,则观察愈难。断没有一个人,能周知其全局。若说作史的人,能知其事之真相,而据以直书,那就非愚则诬了,又有一种议论:以为历史是讲褒贬、寓劝惩,以维持社会的正义的。其失亦与此同。

凡讲学问必须知道学和术的区别。学是求明白事情的真相的,术则是措置事情的法子。把旧话说起来,就是“明体”和“达用”。历史是求明白社会的真相的。什么是社会的真相呢?原来不论什么事情,都各有其所以然。我,为什么成为这样的一个我?这绝非偶然的事。我生在怎样的家庭中?受过什么教育?有些什么 朋友?做些什么事情?这都与我有关系。这各方面的总和,才陶铸成这样的一个我。个人如此,国家社会亦然。各地方有各地方的风俗;各种人有各种人的气质;中国人的性质,既不同于欧洲;欧洲人的性质,又不同于日本;凡此都绝非偶然的事。所以要明白一件事情,必须追溯到既往;现在是绝不能解释现在的。而所谓既往,就是历史。 

所以从前的人说:“史也者,记事者也。”这话自然不错。然而细想起来,却又有毛病。因为事情多着呢!一天的新闻报纸,已经看不胜看了。然而所记的,不过是社会上所有的事的千万分之一。现在的历史,又不过是新闻报纸的千万分之一。然则历史能记着什么事情呢?须知道:社会上的事情,固然记不胜记,却也不必尽记。我所以成其为我,自然和从前的事情,是有关系的;从前和有关系的事情,都是使我成其为我的。我何尝都记得?然而我亦并未自忘其为我。然则社会以往的事情,亦用不着尽记;只须记得“使社会成为现在的社会的事情”,就够了。然则从前的历史,所记的事,能否尽合这个标准呢? 

怕不能罢?因为往往有一件事,欲求知其所以然而不可得了。一事如此,而况社会的全体?然则从前历史的毛病,又是出在哪里呢? 

我可一言以蔽之,说:其病,是由于不知社会的重要。唯不知社会的重要,所以专注于特殊的人物和特殊的事情。如专描写英雄、记述政治和战役之类。殊不知特殊的事情,总是发生在普通社会上的。有怎样的社会,才发生怎样的事情;而这事情既发生之后,又要影响到社会,而使之政变。特殊的人物和社会的关系,亦是如此。所以不论什么人、什么事,都得求其原因于社会,察其对于社会的结果。否则一切都成空中楼阁了。 

从前的人不知道注意于社会,这也无怪其然。因为社会的变迁,是无迹象可见的。正和太阳影子的移动,无一息之停,人却永远不会觉得一样。于是寻常的人就发生一种误解。以为古今许多大人物,所做的事业不同,而其所根据的社会则一。像演剧一般,剧情屡变,演员屡换,而舞台则总是相同。于是以为现在艰难的时局,只要有古代的某某出来,一定能措置裕如,甚而以为只要用某某的方法,就可以措置裕如。遂至执陈方以药新病。殊不知道舞台是死的,社会是活物。 

所以现在的研究历史,方法和前人不同。现在的研究,是要重常人、重常事的。因为社会正是在这里头变迁的。常人所做的常事是风化,特殊的人所做特殊的事是山崩。不知道风化,当然不会知道山崩。若明白了风化,则山崩只是当然的结果。

一切可以说明社会变迁的事都取他;一切事,都要把他来说明社会的变迁。社会的变迁,就是进化。所以:“历史者,所以说明社会进化的过程者也。” 

历史的定义既明,历史的价值,亦即在此。 

 

第二章  我国民族的形成

民族和种族不同。种族论肤色,论骨骼,其同异一望可知,然历时稍久,就可以渐趋混合;民族则论语言,论信仰,论风俗,虽然无形可见,然而其为力甚大。同者虽分而必求合,异者虽合而必求分。所以一个伟大的民族,其形成甚难;而民族的大小和民族性的坚强与否,可以决定国家的盛衰。 

一国的民族,不宜过于单纯,亦不宜过于复杂。过于复杂,则统治为难。过于单纯,则停滞不进。我们中国,过去之中,曾吸合许多异族。因为时时和异族接触,所以能互相淬砺,采人之长,以补我之短;开化虽早,而光景常新。又因固有的文化极其优越,所以其同化力甚大。虽屡经改变,而仍不失其本来。经过极长久的时间,养成极坚强的民族性,而形成极伟大的民族。 

各民族的起源发达,以及互相接触、渐次同化,自然要待后文才能详论。现在且先做一个鸟瞰。 

中华初建国的主人翁,自然是汉族。汉族是从什么地方迁徙到中国来的呢?现在还不甚明白。1 既入中国以后,则是从黄河流域向长江流域、粤江流域渐次发展的。古代的三苗国,所君临的是九黎之族,而其国君则是姜姓。2 这大约是汉族开拓长江流域早的。到春秋时代的楚,而益形进化。同时,沿海一带,有一种断发文身的人,古人称之为越。3 吴、越的先世,都和此族人杂居。后来秦开广东、广西、福建为郡县,所取的亦是此族人之地。西南一带有濮族。4 西北一带有氐、羌。西南的开拓,从战国时的楚起,至汉开西南夷而告成。西北一带的开拓,是秦国的功劳。战国时,秦西并羌戎,南取巴、蜀,而现今的甘肃和四川,都大略开辟。 

在黄河流域,仍有山戎和狁,和汉族杂居。狁,亦称为胡,就是后世的匈奴。山戎,大约是东胡之祖。战国时代,黄河流域,和热、察、绥之地,都已开辟。此两族在塞外的,西为匈奴,东为东胡。东胡为匈奴所破,又分为乌桓和鲜卑。胡、羯、5 鲜卑、氐、羌、汉时有一部分入居中国。短时间不能同化,遂酿成战乱。经过两晋南北朝,才泯然无迹。 

隋唐以后,北方新兴的民族为突厥。回纥,现在通称为回族。6 西南方新兴的民族为吐蕃,现在通称为藏族。东北则满族肇兴,金、元、清三代,都是满族的分支。于是现在的蒙古高原,本为回族所据者,变为蒙古人的根据地,回族则转入新疆。西南一带,苗、越、濮诸族的地方,亦日益开辟。 

总而言之:中华的立国,是以汉族为中心。或以政治的力量,统治他族;或以文化的力量,感化他族。即或有时,汉族的政治势力不竞,暂为他族所征服,而以其文化程度之高,异族亦必遵从其治法。经过若干时间,即仍与汉族相同化。现在满、蒙、回、藏和西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