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容的告别:如何面对终将到来的衰老与死亡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从容的告别:如何面对终将到来的衰老与死亡

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38.66 5.6折 69 全新

库存29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澳】肯·希尔曼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0269443

出版时间2019-07

装帧平装

开本其他

定价69元

货号27902197

上书时间2024-10-27

兴文书店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导语摘要

一个被我们忽视的幸福难题——优逝
一本颠覆你对衰老与死亡认知的书
ICU重症监护专家关于衰老与临终选择的理性思考
王一方、刘端祺、郎永淳等知名人士
慈怀读书会陈晓峰 鼎力推荐
在中国,每年至少有成百上千例濒死抢救案例,人们一生75%的医疗费用都花在了*后的无效治疗上,有时甚至会为延续亲人几天的生命而倾家荡产。作为幸福指数的核心指标之一,中国的死亡质量却在世界排名极低。
之所以会形成这种局面,一方面是因为医生认为自己的职责就是救死扶伤,治疗病人,永不放弃,放弃就意味着失败;另一方面是因为家属背负了巨大的情感压力,觉得即使倾家荡产,也不可轻易放弃亲人,放弃就意味着不爱、不孝。而此时,病人自身已经丧失了决策能力。结果就是,人们的死亡已经被过度医疗化了,这不仅给当事人及其亲属带来了折磨,还导致了医疗资源的过度消耗。
要改变这一状况,我们就需要对自己的临终负责,清楚地思考如何面对不可逆转的衰老与死亡,如何告别人世,补上人生重要的一课。 当然,要改变这一点,除了个人,还需要我们的社会以及医疗系统共同努力。



作者简介

肯·希尔曼
国际重症监护领域首席专家,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重症监护专业教授,辛普森健康服务研究中心主任,英厄姆应用医学研究所成员。国际公认的建立医疗急救团队的先驱人物。著有《生死思考》(Vital Signs: Stories from Intensive Care)等书。



目录

引 言 每个人都应该对自己的临终负责 / 001
部分 重新认识衰老与死亡 / 005
01 与衰老和死亡的“对抗” · 007
02 衰老究竟意味着什么 · 013
03 从细胞凋亡看清衰老 · 029
04 跌倒:随衰老而来的杀手 · 035
05 认知能力退化:衰老的题中之意 · 045
06 虚弱:衰老的必然结局 · 055
第二部分 为什么我们很难优雅地谢幕 / 063
07 ICU 的角色之谜 · 065
08 ICU 的“副作用” · 071
09 僵化的诊断体系 · 079
10 优雅地告别人世有多难? · 091
11 丧失后的选择权 · 097
12 无效治疗 · 109
13 身体像工具,能修理就修理 · 115
14 丧亲之痛的错误应对 · 123
第三部分 掌控衰老与死亡之旅 / 131
15 如何选择合适的医院 · 133
16 预立医疗自主计划 · 141
17 丹尼斯的声明:一份临终关怀计划的出炉 · 155
18 临终病人需要新的医疗体系 · 165
19 破除关于衰老、死亡和临终的禁忌 · 171
20 关于老龄化社会的沉思 · 177
后 记 新的方向 / 183



内容摘要

一个被我们忽视的幸福难题——优逝
一本颠覆你对衰老与死亡认知的书
ICU重症监护专家关于衰老与临终选择的理性思考
王一方、刘端祺、郎永淳等知名人士
慈怀读书会陈晓峰 鼎力推荐
在中国,每年至少有成百上千例濒死抢救案例,人们一生75%的医疗费用都花在了*后的无效治疗上,有时甚至会为延续亲人几天的生命而倾家荡产。作为幸福指数的核心指标之一,中国的死亡质量却在世界排名极低。
之所以会形成这种局面,一方面是因为医生认为自己的职责就是救死扶伤,治疗病人,永不放弃,放弃就意味着失败;另一方面是因为家属背负了巨大的情感压力,觉得即使倾家荡产,也不可轻易放弃亲人,放弃就意味着不爱、不孝。而此时,病人自身已经丧失了决策能力。结果就是,人们的死亡已经被过度医疗化了,这不仅给当事人及其亲属带来了折磨,还导致了医疗资源的过度消耗。
要改变这一状况,我们就需要对自己的临终负责,清楚地思考如何面对不可逆转的衰老与死亡,如何告别人世,补上人生重要的一课。 当然,要改变这一点,除了个人,还需要我们的社会以及医疗系统共同努力。



主编推荐

肯·希尔曼
国际重症监护领域首席专家,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重症监护专业教授,辛普森健康服务研究中心主任,英厄姆应用医学研究所成员。国际公认的建立医疗急救团队的先驱人物。著有《生死思考》(Vital Signs: Stories from Intensive Care)等书。



精彩内容

引 言 每个人都应该对自己的临终负责
有人提醒我说,人们不会去读一本关于衰老和死亡的书,因为这类书让人感到太压抑了。其实当我们能够实事求是地面对死亡时,死神看起来也许就没有那么可怕了。我相信当一个人在变得虚弱,在临近生命的终点时,如果还让自己陷在虚幻不实的希望中,那他就会感到更加压抑。认清自身真实的健康状况,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掌控自己的人生以及相关决策。
对自己生命的结束有所准备能够解除亲属们的负担,否则他们将可能被迫为你的命运做出一些关键性决策。例如,当你遭受严重的颅脑损伤,注定将依靠他人度过余生时,他们该如何是好?亲属们在拿主意时不愿意显得对你不够上心、不够关爱,但无论做出什么决定,他们可能都会受到负疚感的折磨。
在相关的讨论中,有时人们认为要“坚守希望”,还会说出诸如“放弃了希望,就会失去一切”之类的话,不过是老生常谈。如果真的有希望,当然很好,但虚假的希望可能带来破坏性的结果。积极的思考应该占有一席之地,但不应该以无视现实为代价。例如,人们总是鼓励癌症晚期患者与病魔做斗争,这样一来,顺其自然的推论就是,如果病人在这场战斗中败北,那就意味着他们是失败者。虽然心态积极一些是好事,并且有利于限度地调动自己的生命能量,但否认事实对任何人都没有好处。
在本书中,我更主张理智的悲观主义,而不是虚假的乐观主义。悲观主义并不受人欢迎。政治家和新闻界人士总会刻意编造事实以便为现实涂上一层悦目的色彩。经济学家永远是乐观主义者。医学家只公布那些积极的成果,从而强化了虚假的乐观主义。乐观主义好与一剂怀疑主义的药丸(不一定就是悲观主义)共同服用。
在西方国家,很多人是在医院的ICU 里度过生命中后的日子的。我是一名在ICU 里工作的重病特别护理专家,也就是一名特护医生。我的职业生涯可以追溯到20 世纪80 年代早期。当时作为伦敦教学医院的一名专科医师,重病监护医学的逻辑和科学深深地吸引了我。我有不少医疗设备用来测量和监视病人的所有状况,也有不少其他设备能够维持病人的生命。延长病人生命的潜力看起来是无限的。我至今仍然为能够把一位本来必死无疑的病人挽救过来而感到激动,但能够为病人安排好告别世界的过程也让我备感欣慰。在这个过程中,病人不再感到痛苦,他们的尊严得到了守护,他们的亲属也接受了即将天人永隔的事实,以各自的方式了结了心中的悲伤。
鲜有例外的是,每当一天的工作结束时,总会有某位同事不甘沉默,照本宣科一般说这么一句:“但愿这样的事情别发生在我身上。”
我们在医院和特护病房所照料的患者群体的变化,使我对生命临终问题产生了兴趣。当病人的年龄相对较小时,诸如严重感染和创伤等威胁生命的状况就有可能逆转。我们的专业能力使很多复杂的大型外科手术成为可能。我们现在能够对那些刚做过大型心脏外科手术和神经外科手术,需要接受数天生命支持,以便身体恢复的病人进行护理。一个几乎难以察觉的情况是,我们现在也开始治疗那些患有多种老年性疾病的高龄患者。如果我们的设备能够挽救那些患有致命疾病的年轻患者的生命,那么为什么不用它们来拯救那些老年患者呢?以前我们还经常考虑究竟应不应该收治那些年过七旬、刚做过大型心脏手术的病人。我们发现经过特护,他们中的许多人成功地活了下来。随后我们就开始收治年过八旬、然后是年过九旬的病人,我们甚至还护理过几个百岁以上的病人。
年龄不一定决定存活率,但我们一直以来忽略了年龄的明显影响。我们现在护理的很多老年病人,其病情和年轻患者一样严重,如创伤和感染,或者是在大型手术后需要特护。不过,他们的病情及其护理结果主要并不取决于这些状况,而是更容易受随着年龄增大出现的那些身体隐患的影响;也就是说,与年龄相关的症状与慢性病(如冠状动脉疾病、糖尿病、老年痴呆和关节炎等)共同积累的影响更大。比如,当这些症状和体内各个器官的普遍退化结合到一起时,这些年老体衰的病人就很容易在遇到感染、癌症,甚至是轻微的摔伤时,变得脆弱不堪。当这些因素叠加起来,就变成了现在还难以命名、也难以评级的一种状况。我们正越来越多地用虚弱这个词来描述这种状况。事实上,我们刚刚认识到,这种让老年人虚弱到需要住院的症状,其实只不过是这些老年人正在临近生命终点的征兆。注意到这一点是很重要的,因为这提示我们要以不同的方式来对待死亡。与其让病人在生命的后几天或者几周进入ICU,倒不如对病人和他们的照护者更坦诚一点。把病人的身体状况可能的变化向他们及他们的照护者说清楚,让病人对如何度过自己后的生命时光有所选择。
本书向你呈现的有关衰老和死亡的故事,可不是迪士尼版本的浪漫故事;它不会告诉你怎样才能长寿,怎样才能治愈癌症,或者怎样避免老年痴呆。相反,我在描述衰老时会直言不讳,会告诉你衰老注定无法避免,还会指出衰老与临终和死亡之间的关系。就像临终和死亡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