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汉剧与汉派文化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汉剧与汉派文化

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42.21 5.6折 75 全新

库存2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陈志勇 著 刘祯 主编

出版社江苏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14242228

出版时间2020-05

装帧平装

开本其他

定价75元

货号28545618

上书时间2024-10-27

兴文书店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导语摘要

本书是国内专门研究汉剧与汉派文化的著作。在充分掌握文献史料的基础上,作者系统考述了汉剧在武汉及其周边孕育与形成的历史,还原了清末民国年间汉剧“四派归一”的繁荣景象,揭示了武汉近代都市化进程中汉剧在演出场所、舞台表演和伶人组织管理方面的变革。
本书还从“人”的视角观察艺人、观众在汉剧与汉派文化互动关系中的独特意义,重点考察了清末民初大批进城汉剧艺人的本地化,以及汉剧科班对汉剧艺人的培养情况。汉剧票友、票社与汉剧名角的双向交流,汉剧艺人在武汉重大历史事件中的作为和表现,都诠释了汉剧与武汉及汉派文化之间的不解之缘。



作者简介

 陈志勇,文学博士、硕士生导师,现为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中国语言文学系副教授。先后主持国家社科基金及省部级课题七项,在《文艺研究》《中山大学学报》《武汉大学学报》《学术研究》等刊物发表论文六十余篇,出版有《民间演剧与戏神信仰研究》《广东汉剧研究》《汉剧史论稿》(合撰)等著作。



目录

绪论
章汉剧的孕育、形成及近代的繁荣
节明末清初“楚调”的兴起与衍化
第二节清中叶皮黄腔兴盛与汉剧的形成
第三节汉剧“四大河派”的形成与传演
第四节“四派归一”与汉剧的近代繁荣第二章近代武汉都市化进程与汉剧变革
节近代武汉都市化进程与戏曲文化消费
第二节戏院的出现与汉剧演出模式的变革
第三节汉剧公会与行会管理方式的变革第三章汉剧艺术中的汉派文化因素
节武汉方言与汉剧的特殊行腔方式
第二节汉剧十大行脚色体制与汉派文化
第三节汉剧戏目与汉派文化的历史沉淀第四章汉剧演出与武汉码头文化
节武汉港口贸易的历史概貌
第二节商帮、行会与近代汉口的会馆演剧
第三节武汉码头人群的戏曲消费第五章汉剧演出与武汉民俗文化
节观众捧角与都市文化生活
第二节汉剧演出与民俗文化生态
第三节汉剧戏神崇拜与演出习俗第六章汉剧艺人、票友在武汉的时空分布
节周边进城汉剧艺人的本地化
第二节汉剧科班、学校对汉镇艺人的培训
第三节汉剧票社、票友与名角的互动
第四节汉剧人与武汉历史“大事件”
结语
重要参考文献
后记



内容摘要

本书是国内专门研究汉剧与汉派文化的著作。在充分掌握文献史料的基础上,作者系统考述了汉剧在武汉及其周边孕育与形成的历史,还原了清末民国年间汉剧“四派归一”的繁荣景象,揭示了武汉近代都市化进程中汉剧在演出场所、舞台表演和伶人组织管理方面的变革。
本书还从“人”的视角观察艺人、观众在汉剧与汉派文化互动关系中的独特意义,重点考察了清末民初大批进城汉剧艺人的本地化,以及汉剧科班对汉剧艺人的培养情况。汉剧票友、票社与汉剧名角的双向交流,汉剧艺人在武汉重大历史事件中的作为和表现,都诠释了汉剧与武汉及汉派文化之间的不解之缘。



主编推荐

 陈志勇,文学博士、硕士生导师,现为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中国语言文学系副教授。先后主持国家社科基金及省部级课题七项,在《文艺研究》《中山大学学报》《武汉大学学报》《学术研究》等刊物发表论文六十余篇,出版有《民间演剧与戏神信仰研究》《广东汉剧研究》《汉剧史论稿》(合撰)等著作。



媒体评论

纵观这套丛书的策划立意和编撰体例,我们不难发现,这是一套创意新颖、视角独特的丛书,其研究重点在于戏曲艺术和地域文化之间的关系上,而非对于剧种本身的本位研究。这将有利于挖掘戏曲艺术根植于地域文化的基础和缘由,对深化戏曲艺术改革和推广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与此同时,我们还发现,主编在选取剧种的时候也颇费心思,采取大剧种和小剧种、濒危剧种与大众剧种相结合的方式,这对保护和开发戏曲文化艺术起到了很好的引导作用,也使整个书系显得更加合理。我们期待江苏人民出版社以此为开始,一辑一辑地出版下去,形成一个涵盖我国所有剧种的书系。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