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岩波日本史 第8卷 帝国时期
  • 岩波日本史 第8卷 帝国时期
  • 岩波日本史 第8卷 帝国时期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岩波日本史 第8卷 帝国时期

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46.32 7.1折 65 全新

库存6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日]由井正臣 著; 初晓波 译;

出版社新星出版社

ISBN9787513338868

出版时间2020-05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定价65元

货号28545154

上书时间2024-10-27

兴文书店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导语摘要
Array

作者简介
Array

目录

  序言


  章姗姗来迟的"日本帝国"


  1.立宪政治拉开序幕


  2.对亚洲的野心--中日甲午战争


  3."远东的危机"与甲午战后的走向


  4.产业革命与社会问题


  5.日俄战争


  第二章大正民主时代


  1.日俄战争后的社会与民众


  2.次世界大战与侵略中国


  3.蔓延的民本主义


  4.政党内阁时期的政治与社会


  第三章十五年战争--称霸世界的野心与失败


  1.九一八事变


  2.侵华战争全面爆发


  3.亚洲太平洋战争


  4.大日本帝国的崩溃


  第四章对日占领与战后改革


  1.对日占领开始与旧体制的崩溃


  2.民主化的进展与修改宪法


  3.签订讲和条约之路


  结语


  参考文献


  年表



内容摘要
Array

主编推荐
Array

精彩内容

  本卷《帝国时期》涵盖从一八九○年(明治二十三年)到一九五二年(昭和二十七年)六十多年的历史。一八九○年,是依据前一年颁布的《大日本帝国宪法》(《明治宪法》)召开次帝国议会的年份;一九五二年,则是被视为亚洲太平洋战争战后处理的《对日和平条约》(《旧金山和约》)生效的年份。

  现在回顾日本现代史的时候,我们日本人中的半数以上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出生的,不要说明治维新,即使是亚洲太平洋战争,在人们的记忆中,也已经成为遥远的过去而变得日渐模糊。但是,不能否认的是,这一时期是现代日本发展的基础,如何认识这一时期,与我们现在的生存方式直接而深刻地联系在一起。因此,在如何认识这一历史时期的问题上,屡屡引发政治上的争论,日本人与外国人,尤其是与亚洲的民众在认识上的分歧变成了国际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说,《帝国时期》涵盖的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前半叶的时间跨度,并不是一个已有定论的时代,而是一个充满着大量至今仍未能彻底解决的遗留问题的时代。

  我将本书定名为"大日本帝国时代"(《帝国时期》日文版书名直译),这是个给人带来一些紧张,也会扰动已经被忘却的令人不快回忆的标题,即便如此我还是选择了这个题目作为书名。原因之一是在《大日本帝国宪法》公布之后,日本的国号就是"大日本帝国"。当然,这个国号在一九四六年《日本国宪法》公布后被改为"日本国",直到今天。但是,这仅仅是形式上的改动和考量,重要的是如何把握这个时代。

  全方位观察日本从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前半叶走过的道路时,我从大的方面可以找到三个特征:,日本的经济、社会快速资本主义化,迈向了现代化。第二,这个时期的战争此起彼伏,甚至可以被称为"战争的时代",日本在亚洲的势力不断膨胀,建立起了殖民帝国。这两个倾向相互之间有非常密切的关系。第三,日本所处的国际环境问题。在这个时代,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全球规模的紧密联系,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领域都受到了国际环境的巨大影响。

  以下将通过列举具体的指标,来思考这三个重大的特征。

  明治维新之后,一八七二年日本的总人口大约有3480万,到一八九○年达到3990万,一九五二年增加到8580万。仅仅在80年的时间内,人口就增加到令人震惊的约2.5倍。这种变化还可以从不同产业从业人员的比例来观察。一八七二年农林业从业人口占73%,非农林业占27%;一九○○年这个比例变为65%和35%;一九二○年产业(农林业、水产业)从业人口占55%,第二产业(矿业、土木建筑业)与第三产业(商业、运输、通信、金融等其他行业)合起来占45%;到一九三○年,产业与第二、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例逆转为49.5%和50.5%。此后,这种趋势不断迅速发展。总而言之,明治维新时期的日本,尽管伴随着政府"殖产兴业"政策的提出,导入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可是从根本上说日本还是个农业国。从一八九○年前后企业蓬勃发展时期,到中日甲午战争、日俄战争期间的产业革命,日本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进而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随着重化工业的发展,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工业国。在亚洲太平洋战争时期,由于美国猛烈的轰炸,日本的重化工业设施遭到了沉重的打击,只残留下三分之二。正是这样的遗产,为日本战后从经济复苏走向高速增长做好了铺垫。

  资本主义的发展,给日本的社会带来了巨大的改变。人与物的移动、交流更加频繁,此前一直封闭的乡村也逐渐对外开放。另外,从江户、大阪、京都三大都市开始,城下町、门前町这样的传统城市也改头换面,东京、大阪、名古屋等在空间上不断扩大的同时,也开始因为行政、经济、文化等职能集中而走上大城市化的道路。以各个县的县政府驻地为中心的地方都市数量也不断增加,伴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也出现了产业都市。城市化的背景,必然会带来农村向城市的人口流动。到一九○○年施行城市制度之后,日本的都市数量有60个,其人口大约占全国总人口的14%;一九二○年全国有81个都市,人口占比为18%;一九三五年达到125个都市,人口占比激增到33%。都市人口终超过农村人口,是进入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后的事情。

  这种资本主义化和城市化的原动力之一,是铁路的普及。早是一八七二年(明治五年),从新桥到横滨之间27千米长的铁路开通,到一八九○年前后日本在全国范围内铺设铁路。一八八九年新桥到神户之间的东海道线全线通车,一八九一年上野到青森之间的日本铁道(后来改为东北线)、一九○一年神户到马关(下关)的山阳铁道先后通车,纵贯日本本州的铁道竣工。与此同时,私营铁路、国家铁路的地方线路也开始铺设,铁路网逐渐覆盖全国。

  铁路的开通,使乡村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昔时熙熙攘攘的街道日渐荒废,繁忙的驿站一片萧条,取而代之的是以铁路车站周边为中心的新街区。人们的生活空间较之以前有了无可比拟的扩大,城市文化逐步渗透进来,年轻人开始憧憬都市生活。

  学校教育的普及也极大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以一八七二年公布《学制》为开端的小学义务教育,在江户时代以来的寺子屋教育普及之后,迅速在国民中扎根。根据日本文部省的统计,一九○七年日本的就学率达到了97%(实际情况非常复杂,学年中途有相当多学生退学等各种现象。有研究认为,日本接近全部就学的状态,到了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之后才真正实现)。

  通过以上几个指标的展示,我们可以从宏观上把握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日本的资本主义化与社会的现代化的发展。这样一些现象,事实上赢得了世界各国人们惊诧的目光。但是回过头来看,资本主义化与现代化,真的使日本人的生活极大丰富了吗?或者说,真的使日本人的权利和尊严得到保障了吗?这些问题极其复杂,并不能简单用一句话来回答。我希望在这本书里对这些问题进行回答的同时,尝试思考其背后的原因。

  顺便说一下,在准备回答上述问题的时候,必然触及这个时代的国际环境以及日本的对外政策。十九世纪末是非洲被西欧列强瓜分殆尽,亚洲同样被瓜分和殖民地化快的时期。聚焦亚洲可以发现,除了印度在十八世纪中叶实际上已经完全沦为英国殖民地外,十七世纪之后印度尼西亚沦为英国、荷兰殖民地,并且在十九世纪初期完全沦为荷兰殖民地,到一八二四年,马来西亚沦为英国殖民地,一八八六年缅甸成为英国殖民地,一八八四到一八九三年越南、老挝、柬埔寨沦为法国的殖民地,接着一八九八年夏威夷被美国吞并,一八九八年作为美西战争的结果之一菲律宾沦为美国的殖民地。东亚地区仍然保持独立的国家仅仅有日本、中国、朝鲜三国,东南亚仅有暹罗(泰国)。鸦片战争之后,中国同样不断遭到以英国为首的西方列强的蚕食。当时崛起的后发资本主义国家德意志和沙皇俄国同样渴求在殖民地争夺中分得一杯羹,列强之间的对立不断激化。在这样的世界动向之下,英国的激进自由主义者霍布森和曾经对幸德秋水产生过深刻影响的罗伯逊等人,提出了"帝国主义"这一名词并对其进行了严厉批判。时至今日,一般都认为这一时期是世界帝国主义时代的开始。



媒体评论
Array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