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吾心可鉴:澎湃的福流
  • 吾心可鉴:澎湃的福流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吾心可鉴:澎湃的福流

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63.18 7.2折 88 全新

库存301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彭凯平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2437352

出版时间2016-07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定价88元

货号23991112

上书时间2024-10-27

兴文书店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前言
幸福的极致体验:澎湃的福流

2007

时值黄昏,我随着游人慢慢地向出口走去时,在回味之间蓦然回首,突然被一幅美丽的景象所震撼——在拉萨的蓝天之下,落日的光辉之中,布达拉宫白墙金顶的映照下,一个身着棕色僧袍的老僧,正不慌不忙、慢条斯理地扫着地。地面上是无数游客和信徒撒落下的祈福钱钞,满地的金钱犹如尘土和垃圾一样,被这位老僧扫入簸箕之中。我的心中突然一阵发紧,一种瞬间产生的、压倒一切的敬畏情绪油然而生,同时也感到一股暖流从头到脚流遍全身。顷刻之间,我觉得仿佛找到了人生真实的意义,它不是金钱、权势、地位,而是一种心灵的敬畏、宁静和快乐。这样奇妙的体验,令我沉迷其中、欣喜若狂、如痴如醉、欢乐至极!

很多年之后,我才知道这样奇妙的心理体验就是一种幸福的终级状态——它是一种澎湃的福流。

什么是福流

1975

这种体验当然不是由米哈伊个发现的。在人类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已经有很多思想家、哲学家、宗教人士谈到过这种奇妙的、极致的幸福体验。尤其是东方的传统文化,如儒教、道教、佛教,经常提及这种由心理活动所产生的神奇的快乐体验,禅宗也经常谈到这样一种全神贯注、时光流逝、心旷神怡的生活和工作状态。在心理学领域有很多学者,把这样的体验翻译成“爽”、“心流”、“极致”、“涅槃”,等等。我个人认为,把这种体验翻译成“福流”体验可能更贴切,因为它是一种幸福的终极状态,音近、意近、神更近。

一个很多人所不知晓的情况就是,米哈伊的儿子迈克尔(

《庄子》一书中篇文章谈到的《逍遥游》,很大程度上就是这种自娱、洒脱、旷达、愉悦的感觉,一种真正的物我两忘、身心酣畅的绝妙经验。庄子在《南华经》中特别描述了一个普通人这种流畅的福流体验——他就是宰牛的屠夫庖丁,在从事自己所熟悉和喜爱的工作时,就达到了一种物我两忘、酣畅淋漓的状态。原文是这样写的: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文惠王在震撼之余,情不自禁地问庖丁,你解牛的技术为什么能做到如此的出神入化、行云流水?庖丁回答,三年前解牛,我眼中只见牛,三年后解牛,眼中无牛。因为此时此刻,他已经进入到一种极致的体验状态,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福流状态。

福流体验的六种心理特征

福流的状态有什么特点呢?在

,全神贯注,注意力高度集中,完全沉浸在自己所从事的工作之内,忽视了外在所有的影响;

第二,知行合一,行动和意识完美地结合,已经变成了一种自动化的、不需要意识控制的动作,有一种行云流水般的流畅感;

第三,物我两忘,自我的意识暂时消失,此身不知在何处;

第四,时间飞逝,有强烈的时间扭曲感,不知不觉中,百年犹如一瞬间;

第五,驾轻就熟,对自己的行动有一种完美的掌控,不担心失败,不担心结果,充分体验行动的过程,感受到自己每一个动作精确的反馈;

第六,陶醉其中,一种超越日常现实生活,发自内心的积极、快乐和主动,不需要外在奖励就能体验到行动的快乐,完成之后有一种酣畅淋漓的快感。

由此可见,这种福流的体验既包括了身心体验的因素,例如个体处于福流状态时的感觉,包括行动和知觉的融合,以及注意力集中和潜在的控制感;也包括结果因素的影响,即个体在处于福流状态时内心所体验到的一种结果,包括短暂的失去自我意识、时间意识和活动本身的目标意识。

产生福流的三个客观条件

1997

,清晰的目标——当我们知道自己需要达到什么目标,得到什么结果,意识到什么样的目的时,我们更容易产生福流体验;

第二,及时的反馈——我们所做的所有事情,都向我们提供了准确的、有意义的、快乐的反馈,激发出我们从事这个行动的强烈动机;

第三,技能和挑战的完美匹配——当我们所面临的挑战特别困难时,我们很容易产生挫折的感觉,而当我们的挑战特别容易的时候,我们就会产生单调、厌倦的感觉。只有当我们的技能和挑战处于一种匹配的状态时,往往容易让我们进入到一种福流状态。

因此,幸福,特别是幸福的终极体验,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真的不只是一种哲学的思辨,也不只是一种宗教的说教或道德的宣传,它是我们的生活,它是我们的感受,它是我们身、心、灵完美融合的状态。它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之中。任何事情,一旦让你产生浓厚的兴趣,专注而沉浸其中,对周围的一切浑然不知,始终被一种愉悦的力量所推动,虽然这件事情对你有一定的挑战,但你仍然不断地奋斗、创造、探索,觉得自己能够控制它、完成它,而且做完以后有一种发自内心的无比喜悦,一种创造性的乐趣!如果这些情景都出现的话,那么,祝贺你,毫无疑问,你就是拥有过福流体验的人。

生活处处有福流

能否体验福流状态,跟做什么样的事情有关吗?其实,想要让我们在日常生活、工作中体验到这种幸福的终极状态,远比我们想像的简单:

强烈的福流体验,通常产生于我们的心沉浸在我们所做的事情时。所以,工作会让我们产生福流——为人民服务,为家人辛劳,都是可能让我们产生福流体验的重要原因。

人们在做自己爱做的事情时,往往能够体验到这种福流状态。如喜欢摄影的人,尽管跋山涉水、风餐露宿、行迹不定,仍然孜孜不倦,他们就沉浸在一种福流状态中;喜欢音乐的人,在欣赏音乐的时候,也享受音乐所传递的节奏、韵律、感情,他们也沉浸在一种福流状态中。

运动也经常会让人们进入到福流状态中,为什么有人会打球到天黑不想回家?为什么老人打了很长时间的牌到也不愿意休息?为什么马拉松长跑有这么多的人愿意去参与?都是因为运动使他们产生了福流体验,让他们沉浸其中并上瘾。

而当我们的注意力关注于我们周围的亲人朋友身上时,也经常会让我们体验到福流状态。如彼此相爱的夫妻生活,或者只是和朋友谈心、和亲友聚会、和家人一起吃饭,也都是会产生福流体验的重要活动。

同样,一部好的电影,一本好的书籍,一首好的诗词,一段好的音乐,都能够让我们进入到这种福流状态。即使在我们打坐、沉思、冥想、专念的时候,我们也很容易进入到这种福流状态。

因此,幸福其实离我们并不遥远,因为福流就在我们的生活中;所谓“极致的幸福状态”其实也就是我们身、心、灵完美交融的快乐体验。从美国心理学之父威廉·詹姆斯(

吾心可鉴,夫复何言?



导语摘要
在现代心理科学的助推下,西方心理学近年来突飞猛进地发展了起来。市面上太多优秀西方心理学著作和通俗读物,读者们阅读的时候一定有这样的疑问:那些基于西方人群的令人震撼的心理学实验,和我们中国人有什么关系?看似充满了逻辑和科学,可是真的适用于

根植于传统中国的阳明心学,近年来得到了广泛的普及,人人津津乐道。可是,斗转星移,世事变迁,那些经典阳谋真的可以穿越时空,永远奏效吗?

作为读者,我们多么渴望这两类让我们醍醐灌顶的真理,到了我们的手里,能真正从知道变为做到。

是否有这样一个对两类心理学都烂熟于心,东西真实融会贯通的学者?有没有对上述两方面比较全面了解之后,提出了国际领先的创造性理论和研究成果的学者?

如果有这样的学者,他能否用中西无缝兼容的方式、读者可以接受、可以听懂的方式,把这两类知识中*能启发我们思考的内容,解读给我们,让我们的爱情、亲情、创新、开拓、跨界……能够呈现前无古人的美好状态?

 ……

本书作者彭凯平教授

 



作者简介



 


 



目录

P A R T 1 情感 
情为何物?心理学的探索 
爱的魅影——选择还是放弃 
什么样的人可以做单身贵族?算算你的单身回归方程 
认清真相,依旧深爱你 
别再做怨女,分手的后果对男性来说更恐怖 
科学地寻找适合与你结婚的人——大数据没有告诉你的秘密之一:性格 
爱情大师谈幸福婚姻——大数据没有告诉你的秘密之二:沟通的艺术 
母爱的真谛:冷酷的哈洛恒河猴实验的温暖启示 
优雅地让她满意:男性可以帮助女性提高对自己身材的满意程度 
男人的爱美之心可否转化为美德之心 
P A R T 2 福流 
快乐与气味一样可以闻到吗 
为何传世古诗中念念不忘的是杭州丹桂 
拯救越发无聊的节假日,为幸福增值 
希望的功效远不止是一碗“鸡汤” 
笑得由衷不由衷?你的人生将清晰表白 
幽默面前并非人人平等 
为什么铜牌选手会比银牌选手更开心 
女神与心理学的神奇碰撞 
心灵雾霾可以用科学来治理 
什么情况会导致渴望自己并不喜欢的东西 
文人悲秋和“季节性情绪障碍” 
做一个真正的勇士,敢于直面惨淡的成绩单 
积极心理学:我跟阿Q不一样 
过度相信乐观作用的“陷阱” 
联合国“国际幸福日”纪实 
让你目光短浅的是愤怒吗 
悲伤时听伤感音乐会让你更积极吗 
和当代杰出的心理学家聊聊天 
P A R T 3 正心 
红尘炼心——道德与正义真的是人的天性吗 
多助一次人,少生一次病——“道德分子”催产素解释利他性对于生病的作用 
文化资本——“气质”的积极心理学解读 
宽恕之心在中国的蝴蝶效应 
美德之巅——真实的感恩之心 
信任之心——有益还是有害 
什么才是中国男人的情怀 
“尊重和帮助他人”是心理强大的标志 
自信、自卑、自负的边界在哪里 
到底是不自信还是过度自信 
不忍测试的人性:人类能否在权威面前坚守住良知 
为什么人们喜欢传播阴谋论 
科学实验证明正义终将战胜邪恶 
什么是实验伦理学 
一个美国心理学家的中国心 
P A R T 4 跨界 
积极心理学到底是不是仅仅研究幸福 
为何心理学家要研究经济学 
为何经济学家要研究心理学 
经济学家的错误假设——选择的陷阱 
法之所为在为人心 
跨界思维的魅力——什么是真正的历史观 
探索和培养“第七感” 
不劳动能幸福吗 
为什么那么多学术大师爱讲终结论 
研究心理学,也要关注传统文化 
P A R T 5 开拓 
未来心理学的腾飞之舟——传统文化 现代科技 
认清中西思维局限,找出创新新路径 
文化形象——让他人主动找到信你的理由 
国家智库建设需要心理学顾问吗 
心理学家可为国策“梦之队”做些什么 
教育不是为了考试,是为了幸福 
积极教育的七类内容,带你体验福流 
慕课——新挑战的新认识 
专家有没有可能改善我们的预测(炒股)能力 
思想也可以如此性感 
激励凡人成圣贤——究竟是什么造就了英雄主义 
参考文献 
附录 文化科学解读中国文化DNA——与《心理月刊》等媒体记者的对话 
跋 积极心理学发展的“四化”之道 



内容摘要
在现代心理科学的助推下,西方心理学近年来突飞猛进地发展了起来。市面上太多优秀西方心理学著作和通俗读物,读者们阅读的时候一定有这样的疑问:那些基于西方人群的令人震撼的心理学实验,和我们中国人有什么关系?看似充满了逻辑和科学,可是真的适用于


根植于传统中国的阳明心学,近年来得到了广泛的普及,人人津津乐道。可是,斗转星移,世事变迁,那些经典阳谋真的可以穿越时空,永远奏效吗?


作为读者,我们多么渴望这两类让我们醍醐灌顶的真理,到了我们的手里,能真正从知道变为做到。


是否有这样一个对两类心理学都烂熟于心,东西真实融会贯通的学者?有没有对上述两方面比较全面了解之后,提出了国际领先的创造性理论和研究成果的学者?


如果有这样的学者,他能否用中西无缝兼容的方式、读者可以接受、可以听懂的方式,把这两类知识中*能启发我们思考的内容,解读给我们,让我们的爱情、亲情、创新、开拓、跨界……能够呈现前无古人的美好状态?


 ……


本书作者彭凯平教授


 



主编推荐

 

 



精彩内容
情为何物?心理学的探索
古语有云,“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在天愿
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从古至今关于爱情的经典名句从来
不缺,哲学家、社会学家、人类学家、科学家、宗教人士、艺术家
等各行各业的人士都有自己的观点,心理学家也不例外。
那到底什么是爱情?
心理学家认为,爱是人类内心的产物,是人类一种普世的基本
情绪。但长期以来,人们对爱情的认识仅仅是表面的、经验的、直
觉的。很多人甚至还可能认为无法从科学的角度对“爱情”这种美
丽而复杂的心理现象进行研究。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就已经有很多心理学家开始采用科学的方法
探索、研究和分析“爱情”,并试图从“爱情心理学”的角度来探讨:
爱是什么?为什么人类需要爱?它有什么样的体验?又有什么样的影
响?从心理体验上来讲,爱有没有文化差异(或阶级差异)?
罗宾“爱情三体验”
早试图测量“爱情”的是心理学家齐克·罗宾(Zick Rubin)。 他
把“爱情”定义为三种基本体验:
是依恋(attachment),指我们愿意和另外一个人长期在一
吾心可鉴 三校 正文1-.indd 2 2021/8/16 17:28:44
003P A R T 1 


起,得到关爱、亲近和身体上的接触;
第二是关心(caring),指我们希望像照顾自己一样地照顾另外
一个人,满足对方的需求,唯愿对方幸福;
第三是亲密(intimacy),也就是我们愿意和另外一个人(伴
侣)共同分享自己的感情、欲望、思想以及各种身心体验和感受。
根据该定义,罗宾又研发了一种评估量表,来评价我们对待特定个
体(也就是意中人)的态度究竟是怎样的。我们到底是喜欢(liking)上
了这个人,还是爱(loving)上了这个人?这两种情况在罗宾量表上的得
分是不一样的。这既为其爱情理论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也提醒我们,与
其花时间琢磨对方“到底爱不爱我”,不如问问对方“愿不愿意做个罗
宾爱情量表测试”。
哈特菲尔“两类爱情”
第二个爱情心理学理论是依兰·哈特菲尔(Elaine Hatfreld)提
出的。她认为人类有两种爱情,一种是“共情之爱(compassionate 
love)”,一种是“激情之爱(passionate love)”。“共情之爱”指的是
一种互相尊重、依恋、信任和喜爱的感情,这种爱情通常建立在互相理
解、互相尊重的基础之上;“激情之爱”指的是一种强烈的情感,包括
强烈的性吸引、坐立不安的焦虑和行动的热情。当这些感情得到积极回
应的时候,人们会觉得特别快乐和满足;而没有得到回应时,人们会感
到悲伤、失落和痛苦。哈特菲尔认为,通常“激情之爱”延续的时间是6
个月到30个月左右(不超过三年);同时,哈特菲尔也认为,产生“激
情之爱”需要有三个要素:是文化期望,鼓励人们相爱,第二是遇
到了他/她理想中的爱人,第三是能够体验到一种强烈的身心冲动。
当然,理想的爱情应该是从“激情之爱”变成“共情之爱”,因为
后者更加持久和幸福。但是,哈特菲尔也提醒大家,虽然人们都希望自
吾心可鉴 三校 正文1-.indd 3 2021/8/16 17:28:44
004 吾心可鉴
己的感情生活永远包括强烈的“激情之爱”和稳定的“共情之爱”,但
这样的愿望一般是难以实现的。
李·约翰“爱的画风”
1973年,加拿大心理学家李·约翰(John Lee)出版了他著名的著
作——《爱的颜色》,他将爱情比作颜色的色谱图。正如颜色有“三原
色”一样,他认为“爱的画风”也是由三个基本元素组成的:
个是“情欲之爱”(eros)——爱的是一个理想的人,它是
一种美化对方、有强烈的罗曼蒂克和激情体验的爱;
第二个是“游戏之爱”(ludus)——爱就像一场游戏,并没有
多少真实的情感投入,看重的是过程,而不是结果,因而经常更换
对象;
第三个是“友谊之爱”(storge)——爱就是一种友谊,常见
的是青梅竹马般慢慢发展起来的感情,这是一种细水长流,稳定而温
馨的爱。
就像“三原色”的结合能够产生出其他的颜色一样,爱的三种基
本风格也能够产生其他的一些组合,所以,他还提出了三种次要的“爱
的画风”:
是“依附之爱”(mania),它是“情欲之爱”和“游戏之
爱”的结合,代表的是一种依恋之情非常强大的爱;这种爱具有占
有、忌妒、强烈情绪化等特征;
第二种是“现实之爱”(pragna),它是“游戏之爱”和“友谊之
爱”的结合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