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 71.98 8.0折 ¥ 90 全新
库存3件
作者刘迎胜 姚大力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ISBN9787100182584
出版时间2020-06
装帧平装
开本其他
定价90元
货号28978912
上书时间2024-10-26
民国十八年冬,北平一不相熟之书肆携一抄本求售,凡二三十叶,而索价奇昂。其中所记皆杂钞明代笔记之类,不能自成一书,询朱逷先先生此书何如,朱先生谓其皆是零钞他处者,仍应以原书为准,遂还一价,而余赴京,两月归来,此书已为原主取回,今日思之,殊觉可惜。其中有一节,亦钞自明人笔记者,记明成祖生母事甚详,大致谓作者与周王府中人相熟,府中传说,成祖与周王同母,皆非高后产也,故齐、黄削藩时,周王受责*重,而燕王自感不安者愈深,及燕王战胜入京,与周王相持痛哭,其后周王骄侈,终为保全,而恩泽所及*重。又记时人侈言成祖实元顺帝之高丽妃所遗之子,并记当时民间歌谣,七言成句,末语谓三十五年,仍是胡人之天下云云,盖靖难进行革除之后,用洪武三十五年之号也,以上是此时尚可追想者,其他不及记忆矣。近读《广阳杂记》等,重见此事,以为甚可注意,再向书肆求此册,则以事隔一年有半,并忘其为何肆送来,费两日力。苦无头绪可寻,原抄录自何书,当时匆匆南行,亦未记下,自己抄写不勤,史料轻轻放过,实不可自恕,记之以志吾过耳。
此段篇首所记说,民国十八年(1929)冬,在北平有一个书商向他推销一本杂抄明代笔记的抄本书,共二三十叶,但索价很高,对这个书的史料价值他还向朱希祖询问过,朱希祖谓其皆零抄他处者,仍应以原书为准。于是就向书商讨价值还价而未买下。两个月后想买时却无从得到了,感到很惋惜。内中记明成祖生母事甚详,“大致是说作者与周王府中人相熟,府中传说,成祖与周王同母,皆非高后产也。”以后读刘献廷《广阳杂记》等又发现类似的记述,于是就注意了这个问题。陈寅恪先生告诉他这种说法还见于《明诗综》、《陶庵梦忆》等书。根据这些材料,他撰写了这篇论文。在这篇文章中,傅斯年对疑点较多的明成祖生母详加考证,认为官书失之讳,私记失之诬,皆不足尽信。明成祖生于碽妃,养于高后。碽氏为贱妾,故不彰也。至于碽氏是何人,傅斯年只是作了推论,说她肯定不是汉人,而可能是蒙古人、高丽人甚至是色目人,并断然否定了碽妃是元顺帝的妃子,明成祖是元顺帝之子的说法。根据对各种文献的考证,傅斯年提出碽妃为明成祖生母的观点。
朱希祖读到该文后,对傅斯年的观点并不赞同,于是作了《明成祖生母记疑辩》,随即引起了对这个问题的争论。朱希祖在文中对傅斯年确信《南京太常寺志》,断定成祖非高皇后子,而为碽妃子,特为高皇后养子耳,因之懿文太子及秦晋二王,亦非高皇后子,而不信《明实录》及《玉牒》的做法表示怀疑,专门制作了《南京太常寺志》(据谈迁《枣林杂俎•彤管篇》所引)与《明史•诸王列传》(《王世贞别集•同姓诸王表》同)明太祖诸子之生母对照表,结果发现四条可疑之处,即:明太祖二十六子,《南京太常寺志》仅知有二十子,而周、蜀、庆、岷、赵五王及皇子楠,皆不载其生母,一可疑也。自楚王以下十六子,不知其母姓氏,二可疑也。有位号之妃,仅载李淑妃,其他以皇妃、皇贵妃、皇贵人、皇美人为次,《明史•后妃传》云“诸妃位号,取贤、淑、庄、敬、惠、顺、康、宁为称”。生子之妃,除李淑妃外,岂一概无位号耶,三可疑也。马皇后无子,取他妃子以为子,故《南京太常寺志》存其真,取懿文皇太子及秦晋二王属之李淑妃生,成祖文皇帝属之碽妃生,一矫《玉牒》及《实录》之诬;然其他十六王,《玉牒》所载其生母,岂皆诬耶!何《太常寺志》皆不与之相同也,四可疑也。 有此四疑,于是覆核他书,复有四疑:(一)疑高皇后无子之说似不足信也;(二)疑周王非成祖同母弟之说不足信也;(三)疑碽妃即《广阳杂记》之甕妃,亦即《蒙古源流》之洪吉喇氏也;(四)疑天启《南京太常寺志》之不根据典礼也。 由于原文过于冗长,兹不具录。
吴晗撰写了《明成祖生母考》,支持傅斯年的观点,反驳朱希祖;李晋华撰作了两篇论文《明懿文太子生母考》、《明成祖生母问题汇证》 ,也是赞同傅斯年,反驳朱希祖;傅斯年则在李晋华文的基础上又作了《跋〈明成祖生母问题汇证〉——并答朱希祖先生》 。李晋华《明懿文太子生母考》一文,分为一、叙言;二、吴晗“高皇后无子”说节要;三、乙未以前太祖无纳妾可能;四、高皇后生懿文太子于太平陈迪家;五、李淑妃不生懿文太子等五个部分。李晋华的另一篇《明成祖生母问题汇证》论文,则分为上下篇,上篇:一、记太祖诸子生母异同诸说;二、傅孟真先生《明成祖生母记疑》提要;三、朱希祖先生《明成祖生母记疑辩》提要。下篇:一、太祖早年纳妃之多;二、太祖曾纳庚申帝妃;三、燕周同母说之由来及其影响;四、碽妃生成祖及碽妃、汪妃、甕妃之异同;五、国史《玉牒》与《南太常志》(即《南京太常寺志》——笔者)乖反及《南太常志》(即《南京太常寺志》——笔者)不言周王所出之原因。李晋华的两篇文章和傅斯年答朱希祖之文都在《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6本第1分册上发表,于是朱希祖又写了一篇《再驳明成祖生母为碽妃说》,予以驳斥。
傅斯年在阅读朱希祖的《明成祖生母记疑辩》一文之后,一方面深感其持论之从正,尤感其教诲之义,另一方面,仍不能为其折服,放弃己说。但在一些问题上两人也有相同的看法,如他们都认为《蒙古源流》之不可信,燕周异母之不可信等。傅斯年在《跋〈明成祖生母问题汇证〉并答朱希祖先生》一文中,从方法论上委婉地对朱希祖提出批评说:“朱先生深信《明史》,深信《明实录》,此自为史学家持正之立场。然私书不尽失之诬,官书不尽免于讳。果非官书不取,涑水无须采小说撰考异矣。”然后,对自己的论点又增加了一些新的材料,如将李清《三垣笔记》、潘力田《国史考异》与沈若霖编的《南京太常寺志》对照,说明《南京太常寺志》的史料价值的可靠性;断定李清的《三垣笔记》对孝陵奉先殿位序的记述是正确的,张岱的《陶庵梦忆》中的记述有误。天启年间沈若霖撰《南京太常寺志》是明成祖生母为碽妃的主要根据,因《南京太常寺志》已佚,王鸿绪已不及睹,今若可见,此等细节上的疑问可以一扫而定。但《南京太常寺志》已不可见原书,只是从前人的引用中得其片断而已。
朱希祖的《再驳明成祖生母为碽妃说》是一篇更长的辩论文章,该文首先介绍了这个问题的由来,然后分几部论证己说:一、自申前辩;二、答吴晗君;三、答傅斯年君;四、答李晋华君;五、辩过信官书。其中以对傅斯年的答辩篇幅为*长。他说,傅斯年文中有两大谬误:其一,误以《天潢玉牒》与《皇明玉牒》为一;其二,误以孝陵飨(享)殿与南京奉先殿为一,此当纠正者也。他对文献版本的源流作了较多的梳理。由此可见,他对明代的礼制、掌故更为熟悉,所掌握的文献资料更多。他的结论仍然是明成祖的生母是马皇后,所谓碽妃并不存在。在蒙古文文献中,《蒙古源流》的洪吉喇氏,在汉文文献中,刘献廷《广阳杂记》的甕妃,天启《南京太常寺志》的碽妃,都是洪吉喇氏的简译,是转译过程中出现的差异,说的其实是一个人,均不足为信。三书的成书次第:“然则此三书之成,《南京太常寺志》*早,在天启三年;《蒙古源流》次之,在天启五年(朱氏此说明显有误,《蒙古源流》的成书年代应该是康熙元年[1662]——笔者);《广阳杂记》*后,在清初。而明成生母之传说,则蒙古*先,北京次之,南京又次之。” 当然,朱希祖的这些论断也有推断的成分。但他也找到了一条很有力的证据,即他在南京雨花台调查古迹时,发现的一个石碑,石碑刻有“宣武将军佥广武卫指挥使司骠骑将军佥都督府事李公神道碑铭”,朱希祖断定这个碑就是明太祖李淑妃之父李杰的碑。从碑铭中推断,李淑妃与懿文太子年岁相若,决不是母子关系,《南京太常寺志》之说李淑妃是懿文太子的生母显而易见不能成立,《南京太常寺志》在这方面的可靠性就值得怀疑,与此相关的明成祖生母为碽妃说也因此不足为信。这里必须特别留意的一点是,朱希祖前文《明成祖生母记疑辩》已明确指出《南京太常寺志》有两种:一为明嘉靖时汪宗元撰,凡十卷;一为天启三年沈若霖撰,凡四十卷。争鸣的关键在于汪宗元撰《南京太常寺志》朱氏未能目睹,而沈若霖撰《南京太常寺志》亦辗转传抄并非原件原书。
如果从双方辩论的人数上看,傅斯年他们略微占有优势,不仅他们三位青年史学家,即傅斯年、吴晗、李晋华如此主张,就是老一辈史学家孟森也持这个观点。孟森相信夏燮(夏嗛父)《明通鉴》的记载,并向傅斯年提供了夏燮(夏嗛父)《明通鉴》中的相关材料。三位青年史学家在明史方面均有很深的素养,特别是吴晗,已经是当时有较高声望的明史专家了。当然,正误不能以人数的多少来定,这次争论中双方都有推论,这些推论都有待于文献的进一步证实。但两者相较,朱希祖掌握的明代文献更多,他购买的明代文献,就私家藏书而言,无人可与其比。从对明代文献的考辨来看,三位的功力与朱希祖的相比还稍逊一筹。朱希祖的文章发表后,未见傅斯年等再发表辩论文章,是被朱希祖的论证折服,还是因抗战爆发而无暇再写就不好说了 。
傅斯年、李晋华都认为成祖之生母为碽妃,而不是马皇后。朱希祖则持相反的意见。可以说当时的学术界倾向碽妃为成祖生母说,而邵循正先生以英文撰写《明朝皇帝具有蒙古血统血缘的倾向这一奇异理论的历史意义》一文,探讨永乐帝的血缘,肯定碽妃不是元顺帝的皇后,而是明太祖一名属于弘吉喇部的蒙古妃子 。郑天挺先生在其《明史讲义》中也指出:“案:成祖崩于永乐二十二年七月,年六十五,应生于元顺帝至正二十年,其时太祖方与陈友谅角逐未至大都也。太祖于洪武九年十月命秦、晋、燕、吴、楚诸王治兵凤阳(《明史》二),如依《蒙古源流》说则燕王仅九岁,乌能治兵哉?”
除此之外,明成祖为元顺帝遗腹子的传说,又引起了国外蒙古学界的注意。20世纪年40代日本学者小林高四郎的日译本《蒙古黄金史》(《小黄金史》——笔者)一书以及山本守的一篇论文《永乐帝と建文帝——永乐帝と蒙古伝记》(《永乐帝与建文帝——永乐帝与蒙古传记》),对这个蒙古传说都有所探讨 。20世纪50年代,前苏联学者普齐科夫斯基在《13—17世纪蒙古封建时期史学》一文中指出:“这个传说(指永乐帝为元顺帝遗腹子的传说——引者)的目的是要证实明朝皇帝源自于蒙古皇帝,而且是他们血统的继承人” 20世纪90年代,日本两位青年学者永井匠、井上治依然关注这个与永乐帝相关的蒙古传说。他们在合写的论文《〈初期(一七世紀初——一八世紀前半)モンゴル文年代記〉の口承文芸の特徵と史料価値》(《〈初期(17世纪初—18世纪前半叶)蒙古文编年史〉的口头传承文艺的特征及史料价值》)中说:“永乐皇帝的传说尽管荒唐无稽,但不能忘记与此有关的史实的存在。也就是大都的陷落与靖难之变(靖难之役——笔者)。还有《明史•鞑靼传》洪武三年条有元朝的皇妃被明朝捕获的传闻。此类历史传说故事的记述,虽说不是淹没整部编年史,但至少存在一定篇幅的民间传说故事的记述。然而考虑到确认与前揭传说相关的史实,而那种民间传说故事大多数以史实为基础,因此我们认为并非完全毫无根据的杜撰。”
《清华元史》是继《中国学术》后,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主办的又一份厚重的学术出版物。本刊虽以“元史”命名,但它发表的论文、评论,其内容却不局限于蒙元史的范围,而力图覆盖中国各少数民族历史文化,以及边疆史地的各领域。本辑为第五辑,收录文章有:《〈老乞大〉所现元代交钞流通场景研究》、《元朝的宣赦仪式——兼与唐宋金诸朝比较》、《蒙古弘吉剌部中的色目家族考》、《元代赵孟頫家族婚姻状况浅析》、《13世纪高丽武人政权与国王权力》、《〈史集〉议会本源流新探》、《元代山水缂丝的复古风》、《元世祖统治江南时期杭州洞霄宫的历史变迁》、《元末华北将领与蒙元的亡国论述》、《刘佶〈北巡私记〉笺注》等等。
《清华元史》是继《中国学术》后,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主办的又一份厚重的学术出版物。本刊虽以“元史”命名,但它发表的论文、评论,其内容却不局限于蒙元史的范围,而力图覆盖中国各少数民族历史文化,以及边疆史地的各领域。本辑为第五辑,收录文章有:《〈老乞大〉所现元代交钞流通场景研究》、《元朝的宣赦仪式——兼与唐宋金诸朝比较》、《蒙古弘吉剌部中的色目家族考》、《元代赵孟頫家族婚姻状况浅析》、《13世纪高丽武人政权与国王权力》、《〈史集〉议会本源流新探》、《元代山水缂丝的复古风》、《元世祖统治江南时期杭州洞霄宫的历史变迁》、《元末华北将领与蒙元的亡国论述》、《刘佶〈北巡私记〉笺注》等等。
刘迎胜,1985年获中国社科院博士学位,1988年起为南京大学教授、元史研究室/民族与边疆研究中心主任。专长于蒙元史、中外关系史、伊斯兰文化史与内陆亚洲史研究。2017年从南京大学退休,现为清华大学国学院教授。
姚大力,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教授,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兼职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蒙元史、边疆史。毕业于昆明师范学院史地系、南京大学研究生院,并获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士学位。1987年至1991年任南京大学历史学系系主任。1993—1995年、2005年分别在美国哈佛大学、日本庆应大学作访问学者。先后发表三十余篇学术论文,并参与编撰了韩儒林主编《元朝史》、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等,代表作为《北方民族史十论》、《蒙元制度与政治文化》。
论 文
《老乞大》所现元代纸钞流通场景研究
元朝的宣赦仪式——兼与唐、宋、金诸朝比较
蒙古弘吉剌部中的色目家族考
元代赵孟頫家族婚姻状况浅析
13 世纪高丽武人政权与国王权力
《史集》议会本源流新探
元代山水缂丝的复古风
元世祖统治江南时期杭州洞霄宫的历史变迁
元末华北将领与蒙元的亡国论述
刘佶《北巡私记》笺注
再论明成祖为元顺帝遗腹子的传说——相关研究述评及其所反映的历史观
越境与交通——明蒙交涉人物事迹考述
清代中俄外交语言探析
喀什噶尔的诱惑——18 世纪下半叶清朝影响下哈萨克的南向活动
清代唐努乌梁海五旗司法问题新探——以相关蒙满文书的释读为中心
“我的圣地”还是“尊贵的圣地”?——论以 am、-im、 ata(m) 结尾的新疆佛教圣地、麻扎名称
述 评
关于喀喇汗王朝之研究及其史料补证
当代欧美蒙元史研究动态
《清华元史》是继《中国学术》后,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主办的又一份厚重的学术出版物。本刊虽以“元史”命名,但它发表的论文、评论,其内容却不局限于蒙元史的范围,而力图覆盖中国各少数民族历史文化,以及边疆史地的各领域。本辑为第五辑,收录文章有:《〈老乞大〉所现元代交钞流通场景研究》、《元朝的宣赦仪式——兼与唐宋金诸朝比较》、《蒙古弘吉剌部中的色目家族考》、《元代赵孟頫家族婚姻状况浅析》、《13世纪高丽武人政权与国王权力》、《〈史集〉议会本源流新探》、《元代山水缂丝的复古风》、《元世祖统治江南时期杭州洞霄宫的历史变迁》、《元末华北将领与蒙元的亡国论述》、《刘佶〈北巡私记〉笺注》等等。
刘迎胜,1985年获中国社科院博士学位,1988年起为南京大学教授、元史研究室/民族与边疆研究中心主任。专长于蒙元史、中外关系史、伊斯兰文化史与内陆亚洲史研究。2017年从南京大学退休,现为清华大学国学院教授。
姚大力,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教授,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兼职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蒙元史、边疆史。毕业于昆明师范学院史地系、南京大学研究生院,并获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士学位。1987年至1991年任南京大学历史学系系主任。1993—1995年、2005年分别在美国哈佛大学、日本庆应大学作访问学者。先后发表三十余篇学术论文,并参与编撰了韩儒林主编《元朝史》、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等,代表作为《北方民族史十论》、《蒙元制度与政治文化》。
明成祖为元顺帝遗腹子的传说所反映的历史观
朱棣是否为元顺帝遗腹子,为什么产生如此荒诞不经的传说,其生母究竟为蒙古人或汉人, 20世纪30年代一批著名学者如傅斯年、朱希祖、李晋华、吴晗、邵循正等引发了一场激烈的学术争论。
傅斯年与朱希祖在明成祖的生母问题上有不同的看法,并就这一问题展开了争鸣。先是傅斯年撰写了一篇《明成祖生母记疑》 的论文。他在该文的篇首前言说:
民国十八年冬,北平一不相熟之书肆携一抄本求售,凡二三十叶,而索价奇昂。其中所记皆杂钞明代笔记之类,不能自成一书,询朱逷先先生此书何如,朱先生谓其皆是零钞他处者,仍应以原书为准,遂还一价,而余赴京,两月归来,此书已为原主取回,今日思之,殊觉可惜。其中有一节,亦钞自明人笔记者,记明成祖生母事甚详,大致谓作者与周王府中人相熟,府中传说,成祖与周王同母,皆非高后产也,故齐、黄削藩时,周王受责重,而燕王自感不安者愈深,及燕王战胜入京,与周王相持痛哭,其后周王骄侈,终为保全,而恩泽所及重。又记时人侈言成祖实元顺帝之高丽妃所遗之子,并记当时民间歌谣,七言成句,末语谓三十五年,仍是胡人之天下云云,盖靖难进行革除之后,用洪武三十五年之号也,以上是此时尚可追想者,其他不及记忆矣。近读《广阳杂记》等,重见此事,以为甚可注意,再向书肆求此册,则以事隔一年有半,并忘其为何肆送来,费两日力。苦无头绪可寻,原抄录自何书,当时匆匆南行,亦未记下,自己抄写不勤,史料轻轻放过,实不可自恕,记之以志吾过耳。
此段篇首所记说,民国十八年(1929)冬,在北平有一个书商向他推销一本杂抄明代笔记的抄本书,共二三十叶,但索价很高,对这个书的史料价值他还向朱希祖询问过,朱希祖谓其皆零抄他处者,仍应以原书为准。于是就向书商讨价值还价而未买下。两个月后想买时却无从得到了,感到很惋惜。内中记明成祖生母事甚详,“大致是说作者与周王府中人相熟,府中传说,成祖与周王同母,皆非高后产也。”以后读刘献廷《广阳杂记》等又发现类似的记述,于是就注意了这个问题。陈寅恪先生告诉他这种说法还见于《明诗综》、《陶庵梦忆》等书。根据这些材料,他撰写了这篇论文。在这篇文章中,傅斯年对疑点较多的明成祖生母详加考证,认为官书失之讳,私记失之诬,皆不足尽信。明成祖生于碽妃,养于高后。碽氏为贱妾,故不彰也。至于碽氏是何人,傅斯年只是作了推论,说她肯定不是汉人,而可能是蒙古人、高丽人甚至是色目人,并断然否定了碽妃是元顺帝的妃子,明成祖是元顺帝之子的说法。根据对各种文献的考证,傅斯年提出碽妃为明成祖生母的观点。
朱希祖读到该文后,对傅斯年的观点并不赞同,于是作了《明成祖生母记疑辩》,随即引起了对这个问题的争论。朱希祖在文中对傅斯年确信《南京太常寺志》,断定成祖非高皇后子,而为碽妃子,特为高皇后养子耳,因之懿文太子及秦晋二王,亦非高皇后子,而不信《明实录》及《玉牒》的做法表示怀疑,专门制作了《南京太常寺志》(据谈迁《枣林杂俎•彤管篇》所引)与《明史•诸王列传》(《王世贞别集•同姓诸王表》同)明太祖诸子之生母对照表,结果发现四条可疑之处,即:明太祖二十六子,《南京太常寺志》仅知有二十子,而周、蜀、庆、岷、赵五王及皇子楠,皆不载其生母,一可疑也。自楚王以下十六子,不知其母姓氏,二可疑也。有位号之妃,仅载李淑妃,其他以皇妃、皇贵妃、皇贵人、皇美人为次,《明史•后妃传》云“诸妃位号,取贤、淑、庄、敬、惠、顺、康、宁为称”。生子之妃,除李淑妃外,岂一概无位号耶,三可疑也。马皇后无子,取他妃子以为子,故《南京太常寺志》存其真,取懿文皇太子及秦晋二王属之李淑妃生,成祖文皇帝属之碽妃生,一矫《玉牒》及《实录》之诬;然其他十六王,《玉牒》所载其生母,岂皆诬耶!何《太常寺志》皆不与之相同也,四可疑也。 有此四疑,于是覆核他书,复有四疑:(一)疑高皇后无子之说似不足信也;(二)疑周王非成祖同母弟之说不足信也;(三)疑碽妃即《广阳杂记》之甕妃,亦即《蒙古源流》之洪吉喇氏也;(四)疑天启《南京太常寺志》之不根据典礼也。 由于原文过于冗长,兹不具录。
吴晗撰写了《明成祖生母考》,支持傅斯年的观点,反驳朱希祖;李晋华撰作了两篇论文《明懿文太子生母考》、《明成祖生母问题汇证》 ,也是赞同傅斯年,反驳朱希祖;傅斯年则在李晋华文的基础上又作了《跋〈明成祖生母问题汇证〉——并答朱希祖先生》 。李晋华《明懿文太子生母考》一文,分为一、叙言;二、吴晗“高皇后无子”说节要;三、乙未以前太祖无纳妾可能;四、高皇后生懿文太子于太平陈迪家;五、李淑妃不生懿文太子等五个部分。李晋华的另一篇《明成祖生母问题汇证》论文,则分为上下篇,上篇:一、记太祖诸子生母异同诸说;二、傅孟真先生《明成祖生母记疑》提要;三、朱希祖先生《明成祖生母记疑辩》提要。下篇:一、太祖早年纳妃之多;二、太祖曾纳庚申帝妃;三、燕周同母说之由来及其影响;四、碽妃生成祖及碽妃、汪妃、甕妃之异同;五、国史《玉牒》与《南太常志》(即《南京太常寺志》——笔者)乖反及《南太常志》(即《南京太常寺志》——笔者)不言周王所出之原因。李晋华的两篇文章和傅斯年答朱希祖之文都在《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6本第1分册上发表,于是朱希祖又写了一篇《再驳明成祖生母为碽妃说》,予以驳斥。
傅斯年在阅读朱希祖的《明成祖生母记疑辩》一文之后,一方面深感其持论之从正,尤感其教诲之义,另一方面,仍不能为其折服,放弃己说。但在一些问题上两人也有相同的看法,如他们都认为《蒙古源流》之不可信,燕周异母之不可信等。傅斯年在《跋〈明成祖生母问题汇证〉并答朱希祖先生》一文中,从方法论上委婉地对朱希祖提出批评说:“朱先生深信《明史》,深信《明实录》,此自为史学家持正之立场。然私书不尽失之诬,官书不尽免于讳。果非官书不取,涑水无须采小说撰考异矣。”然后,对自己的论点又增加了一些新的材料,如将李清《三垣笔记》、潘力田《国史考异》与沈若霖编的《南京太常寺志》对照,说明《南京太常寺志》的史料价值的可靠性;断定李清的《三垣笔记》对孝陵奉先殿位序的记述是正确的,张岱的《陶庵梦忆》中的记述有误。天启年间沈若霖撰《南京太常寺志》是明成祖生母为碽妃的主要根据,因《南京太常寺志》已佚,王鸿绪已不及睹,今若可见,此等细节上的疑问可以一扫而定。但《南京太常寺志》已不可见原书,只是从前人的引用中得其片断而已。
朱希祖的《再驳明成祖生母为碽妃说》是一篇更长的辩论文章,该文首先介绍了这个问题的由来,然后分几部论证己说:一、自申前辩;二、答吴晗君;三、答傅斯年君;四、答李晋华君;五、辩过信官书。其中以对傅斯年的答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