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色死亡:苏芬战争1939—1940
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
41.29
4.6折
¥
89.8
全新
库存19件
作者拜尔·伊林切耶夫
出版社台海出版社
ISBN9787516823255
出版时间2019-05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89.8元
货号27869237
上书时间2024-10-26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前言
2010年是芬兰与苏联间的冬季战争结束70周年。西方世界习惯把这场战争称为“冬季战争”,而苏联称之为“芬兰战争”或“苏芬战争”。这场战争虽然仅持续了105天,却在芬兰和苏联历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这场战争让还未抚平内战伤痛的芬兰社会各阶层紧密团结在一起。苏联和(苏联)红军虽然为这场战争付出了高昂的代价,却也从中得到了宝贵的经验教训:这是和更可怕的强敌——纳粹德国进行战争前的一次真正的实战摸底考试。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苏联研究人员几乎不再关注冬季战争。在芬兰,对这场战争的研究也仅限于芬兰方面的文献和档案,毕竟当时苏联档案从各个方面都处于保密状态。即便时至今日,冬季战争也许仍是第二次世界大战诸次战役中研究少的领域。在俄语、芬兰语和英语世界,与冬季战争相关的书籍仍充满各种谜团和错误的信息。这是很正常的,因为芬兰语和俄语并非世界上常用的语言(也非易学的语言!)。为研究芬兰军事档案和相关文献,我用了八年时间学习芬兰语。在当代,俄罗斯档案终于向全世界的研究人员全面开放。不过,语言差异和遥远的距离还是给冬季战争的研究带来不小阻力。各种因素交织,造成西方对冬季战争研究观点片面, 希望本书在一定程度上纠正这种片面的观点。在本书中,我将以苏、芬两国的视角向读者呈现战争全貌,让世人了解冬季战争普通参战士兵自己的看法。
限于篇幅,本书无法全部详述沿1300多公里战线发生的各次战役战斗,因此部分战斗会被略写,部分战斗将尽可能地被详述。苏芬两国视角尽在书中。本书另一个目的是诠释苏联红军各次战役战斗的情况,并揭开苏联军队在冬季战争(初期) 失利的原因。世人都知道苏联军队在进攻计划制定上犯下了可怕的错误,但没有人知道造成这个错误的确切原因。
本书以地面战役为主,海空战斗将在另一本书中重点提及。我将尽可能在各次战役战斗描述中引用双方老兵的回忆加以补充。众所周知,这是一场在极寒天气下进行的战争,了解作战双方普通士兵的真实感受也同样重要。
战场地形——苔原地和森林密覆的荒原——决定了战争的性质。苏联红军各部沿着苏芬两国贯通的公路挺进,只有卡累利阿地峡才有连贯战线。战争演变成了一系列的孤立战斗,各个战场往往相距甚远。苏联一个师或一个步兵军只能沿着一条公路进入芬兰,而芬军也竭力组织抵抗。沿着公路的进攻正面宽度顶多5—10公里,剩下的全是针叶林和沼泽地。双方都根据自身的训练、技巧和资源采取一切手段实施迂回战术。这也是本书按照不同的战场和战役时间分成不同章节的原因。
后,为避免阅读上的混乱,书中所有的事件描述统一采取莫斯科时间。
拜尔·伊林切耶夫
2009年春夏,赫尔辛基—圣彼得堡—卡累利阿地峡
导语摘要
1939年到1940年,芬兰和苏联之间爆发了一场战争,西方世界习惯称之为“冬季战争”,而苏联称之为“芬兰战争”或“苏芬战争”。这场战争涉及双方长期的历史矛盾,虽然仅仅持续了105天,但在两国历留下了浓重的一笔。本书作者按照不同的战场和战役时间将内容分成不同的章节,以地面战役为主,以苏、芬两国的视角向读者呈现战争全貌,让世人了解真实的冬季战争以及普通参战士兵的经历。
作者简介
拜尔·伊林切耶夫(Bair Irincheev),是研究二十世纪的芬兰与俄罗斯两国历史的专家,著有《曼纳海姆防线》,现居住在芬兰首都赫尔辛基。
胡烨,祖籍湖南,生于广西南宁。爱好军事翻译领域,精通英语、日语和越南语,在多家杂志刊载过军事文章,著有《太平洋战争:布干维尔战役》《太平洋战争:蒙达之战》《血沃索姆河》《神话、谎言和奇迹——溪山血战》《复燃的冰川:印巴战争1965》等作品,编译有《武装党卫军第二“帝国”师官方战史》(全5卷),编著有《武当党卫军第5“维京”装甲师官方战史》。擅长研究德军和越南、太平洋、欧洲战场,对战史研究有的造诣。
目录
章 计划与准备
交战双方
苏联红军的计划
芬军的应对
第二章 1939年12月:苏联军队在卡累利阿地峡受挫
地峡东部:希望破灭
寒冻急流:渡过泰帕列恩约基河
突击基维涅米
大规模苏联进攻战役
后的尝试:凯尔亚的圣诞节战斗
地峡中部:新的推进方向
梅尔基地段——铁路线上的沼泽地
主攻:莱赫德和苏马村
12月的苏马村
地峡西部:卡尔胡拉和尼基莱
芬兰陆军对卡累利阿的反攻
第三章 拉多加湖以北
洛伊莫拉:铁路线上的死结
托尔瓦耶尔维和埃格莱-耶尔维:拉多加湖大捷
托尔瓦耶尔维之败的后果
第四章 芬兰北部、拉普兰和北极方向的战斗
苏奥穆萨尔米之战
拉泰公路沿线的步兵第44师惨败
苏奥穆萨尔米之战重演:库赫莫方向的战斗
第五章 突破“曼纳海姆防线”
1940年1月,莱赫德:苏联军队的战役准备
突破
守住苏马村
二月:连续十五昼夜的激战
梅尔基地段:扩张突破口
塔肖拉梅特:每旅仅一挺博伊斯反坦克枪
地峡中部
地峡东部:泰帕列河与苏万托湖
放弃“曼纳海姆防线”
穆奥拉的三条碉堡线
萨尔门卡伊塔河
第六章 1940年3月:卡累利阿地峡的后一战
武奥克西河之战
战争结束的后时日
后记 战后余波和谢幕
附录
档案文献
参考书目
内容摘要
1939年到1940年,芬兰和苏联之间爆发了一场战争,西方世界习惯称之为“冬季战争”,而苏联称之为“芬兰战争”或“苏芬战争”。这场战争涉及双方长期的历史矛盾,虽然仅仅持续了105天,但在两国历留下了浓重的一笔。本书作者按照不同的战场和战役时间将内容分成不同的章节,以地面战役为主,以苏、芬两国的视角向读者呈现战争全貌,让世人了解真实的冬季战争以及普通参战士兵的经历。
主编推荐
拜尔·伊林切耶夫(Bair Irincheev),是研究二十世纪的芬兰与俄罗斯两国历史的专家,著有《曼纳海姆防线》,现居住在芬兰首都赫尔辛基。
胡烨,祖籍湖南,生于广西南宁。爱好军事翻译领域,精通英语、日语和越南语,在多家杂志刊载过军事文章,著有《太平洋战争:布干维尔战役》《太平洋战争:蒙达之战》《血沃索姆河》《神话、谎言和奇迹——溪山血战》《复燃的冰川:印巴战争1965》等作品,编译有《武装党卫军第二“帝国”师官方战史》(全5卷),编著有《武当党卫军第5“维京”装甲师官方战史》。擅长研究德军和越南、太平洋、欧洲战场,对战史研究有的造诣。
精彩内容
20世纪,芬兰和俄罗斯之间有一段恩怨情仇,这得追溯到中世纪时期。自13世纪起,卡累利阿地峡、芬兰和波罗的海沿岸一直都是两个新兴的地区霸权大国——瑞典王国和沙皇俄国的战场,两国战争连年不断。无论何时,国境线的进退总是有利于胜者或军队更强大的一方。双方之间的战争和边界冲突贯穿整个中世纪。1293年,瑞典王国建起了维堡,依托维堡不断在卡累利阿地峡和波罗的海沿岸扩张势力。
虽然芬兰是瑞典王国的传统领地,但随着沙皇俄国的兴起,(沙皇俄国和瑞典王国的)边界线却往斯德哥尔摩方向移动。终,1808—1809年的战争决定了芬兰的百年命运:瑞典王国在后一次对沙皇俄国的大规模战争中战败,沙皇俄国吞并瑞典王国的属地,并建立了一个新行省——芬兰大公国。沙皇亚历山大一世授予芬兰大公国充分的自治权和行政权。为表示对这个新行省的重视,亚历山大一世甚至亲临维堡庆贺芬兰大公国的成立。19世纪末,新沙皇亚历山大三世为了让他的帝国在语言、政府、官僚机构和其他方面更为统一,废除了亚历山大一世给芬兰的大部分自治特权。亚历山大三世对芬兰政策的调整让芬兰精英阶层感受到了巨大威胁,认为沙皇此举是对芬兰国家文化和自治权的重大侵犯。于是,像当时许多欧洲君主制国家那样,芬兰的民族独立运动也开始席卷全境。
1917年11月7日,俄国十月革命爆发,推翻了沙皇俄国,芬兰首次获得了独立机遇。1917年12月6日,芬兰宣布独立,彻底脱离沙皇俄国。
然而,宣布独立并没有给芬兰带来真正的和平。1918年,芬兰内战爆发。瑞典、德国支持的白军和苏俄支持的红军展开残酷厮杀。终,战争以芬兰红军的失败而告终。在这场内战中,芬兰白军总司令曼纳海姆发表了著名的“拔剑出鞘”的演说,他声称只要苏俄不归还卡累利阿地峡东部地区,芬兰就永远不会收回出鞘的利剑。战争期间,芬兰白军的右翼势力为向苏俄施压,逼迫苏俄把卡累利阿地峡东部“交还”给芬兰,于1918—1920年对卡累利阿地峡东部的苏俄红军组织了几次袭击。然而,卡累利阿地峡东部的当地军民因惧怕芬兰白军施暴,在这几次袭击事件中坚定地站在红军一边反击芬兰白军。
1920年,随着芬兰内战的结束,苏俄和芬兰政府在爱沙尼亚第二大城市——塔尔图签署和平协定。当时,苏俄红军仍在和邓尼金、高尔察克指挥的白军作战。为集中精力应付国内战争,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在和平协定中作出让步,承认芬兰独立,并划定了有利于芬兰的两国边界。在具有重要战略地位的卡累利阿地峡方面,两国边界线沿着姐妹河(芬兰方面称之为“界河”)而划。但这么一来,苏联的第二大城市,也是俄国十月革命圣地的彼得格勒(后改称列宁格勒)距边界只有32公里。出于离苏芬边界太近和战略纵深浅的考虑,列宁在1918年将苏俄的首都从彼得格勒搬到莫斯科。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苏芬两国已经建交并划定边界,但两国的关系还是闹得很僵。意识形态的对立、沙俄时期的统治阴影和芬兰国内强烈的民族主义反俄运动都促成了这一现象。
随着苏联恢复欧洲军事大国的地位,斯大林也开始着手扩大苏联在波罗的海沿岸的影响力。苏联领导人照会拉脱维亚、立陶宛和爱沙尼亚政府,要求允许苏联军队驻军三国,在三国境内建立陆海军基地。与此同时,苏联也照会芬兰,提出类似要求。此外,苏联还要求租借汉科半岛作为海军基地,苏联领导人甚至还提出重新划定国界,把边界线从姐妹河北移,将包括维堡在内的整个卡累利阿地峡划归苏联。作为补偿,苏联政府愿意割让面积三倍于卡累利阿地峡的领土给芬兰。然而,这种看似公平的领土交换,对芬兰来说却意味着重要的卡累利阿地峡的丧失,这里不仅有完备的国防筑垒地带,还有芬兰第二大城市维堡。双方为这个问题在莫斯科举行了几轮谈判,但均未达成协议。后,1939年11月初,斯大林和苏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决定采取战争的方式,逼迫芬兰割让卡累利阿。在斯大林的命令下,苏联军队匆匆开始进行战争准备。政治上,斯大林把流亡在苏联境内的芬兰共产党组织起来,成立一个傀儡政府,并组建芬兰人民军。与此同时,芬兰陆军也在1939年10月秘密动员预备役人员,展开一连串演习,并在主要防御地带展开兵力。
1939年11月26日,苏联制造马伊尼拉村事件。他们声称芬军炮兵对苏联边界小村马伊尼拉进行炮火袭击,炸死七名红军战士。芬兰方面驳斥苏联的所有指控,并要求国际社会介入调查以正视听,但被苏联政府拒绝。不仅如此,苏联方面还大造舆论声势,号召苏联红军一劳永逸地剪除“屡造麻烦”的邻国政权,并宣称红军的到来会向芬兰国内被压迫的劳苦民众伸出援手,还芬兰民主和自由。
1939年11月30日,苏联不宣而战。苏联空军轰炸芬兰境内包括首都赫尔辛基在内的多个目标,接着苏联红军跨过国界,苏芬战争正式爆发。战争伊始,全世界都认为这场战争顶多持续两个星期,并将以红旗高高飘扬在赫尔辛基的总统府官邸而结束。但战争的进程却让所有观察家大跌眼镜。全世界都以敬畏的眼光目睹芬兰战士为捍卫独立自由和领土完整,一度击败并挡住苏联红军。战争的具体进程将在随后的章节予以描述。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