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维新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论(精)/国家治理丛书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维新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论(精)/国家治理丛书

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77.64 7.9折 98 全新

库存3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王曙光 王丹莉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ISBN9787100164801

出版时间2019-01

装帧平装

开本其他

定价98元

货号26489824

上书时间2024-10-26

兴文书店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导语摘要
本书是作者研究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的三部曲系列著作(包括《维新中国》、《计划中国》、《复兴中国》)的*部,其宗旨是从宏观的经济制度变迁史的视角,对中华人民共和国近七十年的经济发展和制度探索进行理论上的系统梳理。本书以系列专题的形式,对新中国的经济过渡和社会主义改造、合作化与人民公社化运动、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的探索与演变、新中国工业化的路径选择与结构演进等重大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理论解析,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模式的内涵与争议进行了全方位的深入探讨,从“制度-目标-路径-文化”四维视角全面剖析了新中国制度变迁的内在逻辑。

作者简介

王曙光,山东莱州人,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产业与文化研究所常务副所长。先后获北京大学经济学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1998年留校任教至今。已出版著作《中国农村》、《天下农本》、《问道乡野》、《普惠金融》、《农行之道》、《告别贫困》、《金融减贫》、《金融伦理学》、《金融发展理论》、《乡土重建》、《草根金融》、《农村合作医疗与反贫困》、《经济转型中的金融制度演进》、《农村金融学》、《金融自由化与经济发展》、《经济学反思札记》等二十余部,发表经济学论文百余篇。


王丹莉,内蒙古赤峰市人,先后获北京大学经济学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2006年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经济史研究室,从事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研究,现任副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史、农村经济史。曾在《中国经济史研究》、《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等核心期刊发表论文二十余篇,并出版专着《银行现代化的先声——中国近代私营银行制度研究(1897-1936)》等数部,参与中国社会科学院创新工程《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的研究,并参与编纂《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编年》。

目录
上篇 经济过渡和计划经济的探索


章 经济过渡与中国式发展道路的奠基:以社会主义改造为核心..............3


一、引言:中国道路的逻辑起点:目标函数和约束条件.........................3


1. 中国道路选择的目标函数和约束条件......................................4


2. 中国为什么要选择工业化目标和赶超战略?................................6


二、经济恢复与过渡时期的初步探索与渐进式过渡战略的开创...................10


1. 采取稳健农业政策,加强乡村政权建设,减轻农民负担......................11


2. 稳健均衡的物价和财金政策,强调货币纪律和财政纪律,


为经济恢复和过渡提供稳定宏观经济环境....................................12


3. 维护财经统一,努力克服旧体制下的无政府状态...........................13


4. 强调渐进式策略,有秩序、有步骤地向社会主义经济


体制过渡................................................................14


三、经济赶超、动态平衡与渐进赎买式的资本工商业社会主义


改造....................................................................15


1. 强调私营工业国有化改造的长期性和渐进性...............................15


2. 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下重轻工业和国防工业的均衡发展


思想....................................................................16


3. 采取对资本家的稳健渐进改造政策,强调学习过程,


防止激进主义............................................................18


4.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执行渐进赎买政策,将对资本家的


政治教育与经济赎买相结合................................................23


5. 制定经济赶超战略,打破对欧美和苏联的迷信......................... ...24


四、中国的过渡经济学:社会主义改造与渐进式社会革命......................25


1. 强调过渡经济的长期性和渐进性,对旧有的非社会主义经济


成分采取包容态度和渐进改造政策......................................... 25


2. 动态地看待资本主义经济体系,采取国家资本主义的


公私兼顾策略,缓和与资本家的矛盾对抗,降低制度


过渡成本................................................................27


3. 强调灵活性和原则性的统一,摒弃所有制的单一化和理想化,


以和平渐进方式进行社会革命..............................................29


五、结论...........................................................
....30


第二章 制度、技术与文化变迁的路径选择:土地改革与合作化的


激进主义与渐进主义......................................................33


一、民国以来关于农村土地和农村发展思想的争议............................33


1. 自孙中山以来民国思想界关于土地改革的争议.............................33


2. 在新中国成立前后对农村情况的总体判断...........................36


二、新中国成立初期关于农村社会革命的四次争论及其评价............. ......40


1. 刘少奇与东北局之争...................................................40


2. 华北局与山西省委之争.................................................41


3. 与邓子恢之争:“小脚女人”与“好行小惠”.......................44


4. 与梁漱溟之争:大仁政与小仁政...................................48


5. 对四次争议的小结.....................................................49


三、农村制度变革的路径选择:的农村社会革命思想....................51


1. 新中国成立初期关于土地制度改革的思想...........................51


2. 新中国成立初期关于农村合作化的思想.............................53


四、农村技术变革的绩效与文化变革的影响..................................57


1. 关于农业技术变革的主要思想.....................................57


2. 农业技术变革的绩效...................................................59


3. 农村集体主义文化的影响:从传统乡村治理到集体主义乡村


治理....................................................................71


五、结论................................................................74


第三章 从“非自觉”到“自觉”:中国农民合作百年历程反思.................76


一、引言:现代化进程中的农民合作........................................76


二、始于“非自觉”:新中国成立以前的农民合作............................77


1.20 世纪早期的农民合作:外部嵌入与民间社团的推动.......................78


2. 南京国民政府官方推动下的农民合作.....................................79


3. 农民合作的“非自觉性”与被动推进.....................................82


三、国家行为与工业化: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农民合作..........................86


1. 农民合作与国家工业化.................................................86


2. 人民公社时期的农民合作及其外部效应...................................91


四、从“非自觉”到“自觉”:改革开放以来的农民合作......................92


1. 农民合作参与主体与外部环境的转变.....................................92


2. 从“非自觉”到“自觉”的农民合作.....................................94


五、结论:农民自觉与内生合作............................................96


1.“农民合作”的非经济使命..............................................97


2. 农民自觉与内生合作...................................................97


第四章 从合作化运动到新型农民合作:契约—产权视角的分析.................99


一、问题的提出:新中国农民合作组织的长期演进及其解释....................99


二、“契约—产权假说”与农业合作化绩效:争议和经验


(1949—1978)..........................................................102


三、从契约—产权视角看新型农民合作社的兴起及制度特征


(1979—2009)..........................................................107


四、结论:农民合作社历史演进的经验教训:契约—产权关系


与政府扶持..............................................................112


第五章 当代中国的“理想国”试验:人民公社的制度安排及其


历史遗产................................................................114


一、从高级社到人民公社:“大跃进”与迅猛的人民公社化....................115


1.“大跃进”中的合作社发展..............................................116


2. 迅速完成的人民公社化.................................................118


二、以土地集中为标志的农民合作:人民公社的制度安排......................120


1. 人民公社与高级社之比较:规模、退出权和产权...........................121


2. 土地集中下的农业经营:土地规模经营与自留地...........................122


3. 人民公社体制下剩余、收益的分配机制...................................124


三、人民公社时期的制度调整............................................132


1. 集体经济规模的变动和基本核算单位的调整.............................133


2. 土地集体所有条件下农业生产责任制的探索.............................136


四、人民公社的制度绩效................................................139


1. 人民公社时期的农业集体经营与农业现代化.............................140


2. 人民公社时期的集体公共积累与公共品供给.............................147


3. 二元体制下的农业和农村发展.........................................150


五、结论:人民公社的历史遗产..........................................153


1. 人民公社的历史教训.................................................153


2. 人民公社的历史遗产.................................................155


第六章 “弹性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历史探索、运作特征


与未来展望............................................................158


一、引言:过渡经济学中的计划与市场....................................158


二、在社会主义过渡时期对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关系的


理解..................................................................159


1. 实行轻重平衡、工农平衡、国防工业与非国防工业平衡、


沿海与内地平衡的国民经济平衡发展战略..................................159


2. 科学谨慎编制经济发展计划,做到经济计划与自由主义的


统一..................................................................161


3. 强调经济计划的渐进性、试验性和试错性,进行经济计划的


动态调整..............................................................162


4. 探索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之间的辩证关系,调动地方


积极性................................................................163


三、刘少奇在新中国建立前后对计划和市场关系方面的观点..................165


1. 消除旧中国无组织、无纪律、无政府状况,构建有组织、


有计划的国民经济......................................................165


2. 做好集中统一与因地制宜和适度分散之间的权衡.........................166


3. 认识到自由市场有利有弊,对其要实行差别化的政策,但是


慎用行政手段和强制性的手段,同时要把计划性和多样性、


灵活性结合起来,适当增加地方、企业和个人的自由度.......................166


4. 强调正确处理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既反对分散主义,又要


照顾地方利益和诉求.....................................................168


5. 在制定社会主义计划中强调充分协商、民主集中制、尊重


等价交换原则...........................................................171


四、陈云在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确立初期的“计划—市场”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