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 38.17 3.9折 ¥ 98 全新
库存6件
作者钟漫天 等
出版社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ISBN9787512510739
出版时间2019-0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98元
货号26439353
上书时间2024-10-26
前言
·衣服冠履》,明朝屠羲英的《童子礼·整服》,清代周秉清的《养蒙便读·衣履》。
“礼仪”文化为核心,以审美与功能为文化心态的儿童服饰文化,折射出各朝代的生活方式和经济水平,显示出古代人对新生命的尊重。
儿童服装的造型与款式,随着各个朝代的着装礼俗而变化发展着,儿童服饰如鞋帽、肚兜、饰物却以不同时期的审美文化、民间艺术而演绎并延续着。特别是童装的工艺细节和图案纹样无不反映出其与民间、民俗、民族有着深远的渊源。中国传统民间童装的款式造型和纹样图形充分表达了长辈们对子女的期望和爱心。
“衣冠王国”,而中国童装就是这座王国中一颗灿烂夺目的明珠。它凝聚着华夏大地久远的人类文化,汇集了中华各个民族的聪慧与才智。闪耀着世代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交融之光,蕴含着上一辈对下一代的祈盼和希望。中国童装文化的有形部分存在于儿童穿着和社会生活中,而无形的童装文化则以寓意、象征的方式延续在民间习俗中。
本书将以近七百张图片形象地展示历代儿童服饰文化、儿童服饰民俗文化、儿童礼仪服饰文化、民间传统童装文化的发展历程,并对中国童装在历史文化、地域文化、民俗文化等方面的人文特质现象做了重点阐述。
20
(作者钟漫天,中服集团秘书长;钟琦,北京服装学院学士)
本书将以近七百张图片形象地展示历代儿童服饰文化、儿童服饰民俗文化、儿童礼仪服饰文化、民间传统童装文化的发展历程,并对中国童装在历史文化、地域文化、民俗文化等方面的人文特质现象做了重点阐述。
20
钟漫天
1966
40
共同作者
高英培
2015
钟 琦
1992
目录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本书将以近七百张图片形象地展示历代儿童服饰文化、儿童服饰民俗文化、儿童礼仪服饰文化、民间传统童装文化的发展历程,并对中国童装在历史文化、地域文化、民俗文化等方面的人文特质现象做了重点阐述。
20
钟漫天
1966
40
共同作者
高英培
2015
钟 琦
1992
节 古代童装文化
“服以为礼,服以为仪”;魏晋隋唐时期,“服以为品,服以为雅”;宋辽金元时期,“服以为典,服以为序”;明清时期,“服以为用,服以为市”。
中国古代儿童服饰的变化,主要是实用功能及风俗习惯上的一些变动,各朝各代根据此项总原则进行了一些有目的的取舍。梳理中国古代儿童服饰的发展脉络,中国古代儿童服饰大致呈现出如下时代特征:自商周之后主要服饰形制开始趋于上衣下裳,魏晋时期儿童服饰是兼顾分裂与融合的特征,唐代儿童服饰是多民族的杂糅,宋代儿童服饰是农耕文明的突显,辽、夏、金的儿童服饰浸染了游牧文化,明清儿童服饰是集大成者。
商周时期童装
1-1
“衣”字就为交领右衽的上衣形象;下裳,裙之意,即保护下体的衣服。这种形式在后来服饰形制演变中不断变化。沈从文在《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中提到:“身穿长袍,裳裙曳地……不同质料色泽花纹分别本人等级。”不仅是质料、花纹有所区分,春秋战国以来,儒家提倡宣传的古礼制,宽衣帛带成为统治阶级不劳而获却过着寄食生活的男女尊贵的象征。
“胡服骑射”改穿胡服的历史事件。这一次的变革是出于军事与政治的需要,将西北狩猎民族的带钩、靴、裤褶等引入中原,并改去下裳而着裤。《释名》云:“古有舄履而无靴,靴字不见于经,至赵武灵王始服。”靴通常是北方民族所着的,以其便于跋涉于水草之间,适应于胡人的游牧乘骑,赵武灵王也变舄履而改着靴。各国诸侯的爱好和奢俭不同,服饰演变亦丰富多彩。左衽是胡人衣式的特点,广袖想是为适应汉族服饰,从胡俗窄袖而演变过来的。裳似同现在的裙子,一般裳里面穿绔,绔就是开裆裤。战国铜人像,领与裾加缘,腰间束以钩落带较清晰。胡人的腰带,将革带下附以若干小环,以便于悬挂各种随身携带物。现已出土了许多春秋战国时的这种铜或镶嵌以金的带钩,如管仲射桓公中的带钩。图
1-3
“总角”“丱角”。图
秦汉时期童装
1-6
1-7
1-9
魏晋南北朝童装
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事不断,更朝换代也比较频繁。但又使得不同民族与不同地域的文化相互碰撞,产生了火花,对服饰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当时所盛行的玄学有着深厚的哲学思想,使得当时的着装意识与服装款式都呈现出鲜明的特征:追求飘逸与脱俗,力求轻松与自然,具有优雅与随意之美。同时,受到佛教的影响,魏晋南北朝服饰在形制与纹样,甚至面料上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
魏晋南北朝童装与其他朝代相比有鲜明的特色,北方童装大都为上衣下裳的褶服,而中原地区仍以褒衣博带为流行。秦汉时期因受到儒学思想的禁锢,服饰上比较正统保守,但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玄学盛行,个性解放,人们讲究自由、开放,在服装上也追求轻薄飘逸。
1-14
1-17
“缚裤”的诞生。胡人的和裆裤,行动起来利索,更加适合骑马或从事劳动。逐渐汉化后,为了能在朝堂上穿着,故将裤管加大,这样即便站在朝堂上,看着像裙,抬腿走路时又可以明显看出是裤子,还便于行走。但这样的裤子又不利于行军打仗时穿着,故又将裤管轻轻提起,然后用锦带将裤管牢牢地系在膝盖之下。这就出现了所谓的“缚裤”。到了南北朝时期,很多小孩也穿这样的裤子,脚踏一双长靴或短靴,又利落又方便。这种服饰特点甚至影响了北方的游牧民族服饰。因为战争以及民族之间的交往,服饰文化更趋丰富多样。图
“抱腹,上下有带,抱裹其腹,上无裆者也。”裲裆,形制犹如马甲或背心等,没有衣袖,只有前后衣衫。前面的衣衫是用来挡胸的,后面的衣衫是用来挡背的,主要就是为了保证身体温暖,前后不受凉,同时也方便两个手臂行动自如。后来发展为坎肩,特别适合儿童穿着,而且男女童皆穿。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