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三大批判精粹
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
67.39
7.9折
¥
85
全新
库存5件
作者[德]康德 著杨祖陶 邓晓芒 编译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ISBN9787010200064
出版时间2018-12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85元
货号26437570
上书时间2024-10-26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导语摘要
康德是德国古典哲学的创始人。他的思想体系经历了前批判时期和批判时期两个主要阶段。“三大批判”著作(即《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判断力批判》)是其批判时期哲学思想的集中表述。“纯粹理性批判”的任务是要确定人类认识能力的先天要素及其先天要素的若干规定;“实践理性批判”的任务是理性的实践使用的先天原理的可能性、范围和界限:“判断力批判”是要消除前两个批判所造成的自然和自由、现象和本体、知识和道德的分裂与对立。因原著深奥难懂,本书编译者杨祖陶和邓晓芒力求通过认真比较、借鉴和独立取舍的选文,以不太长的篇幅反映出康德里程碑式的“批判哲学”的精神原则、论证方式及至其全部体系的精髓,与过去印行的许多康德著作汉译本从英文转译不同,本书的全部选文均据德文本直接译出,以求更好地传达康德哲学的原貌。书前附有编译者为帮助读者阅读而撰写的导语。通过编译者认真细致的取译工作,读者能够更好的理解康德的思想。
作者简介
杨祖陶 1927年生于四川省达县,2017年1月22日去世.1945—1950年就读于西南联合大学和北京大学哲学系,师从金岳霖、汤用彤、贺麟、郑昕、洪谦诸教授。1950年毕业后留校任教。1959年由北京大学调武汉大学执教至今。曾任武汉大学学位委员会委员,*社科基金评审委员,武汉大学西方哲学教研室主任,《德国哲学》副主编,金岳霖学术委员会顾问;现为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华外国哲学史学会顾问、湖北省哲学史学会名誉会长。1992年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长期从事西方哲学史的教学与研究,曾获湖北省高校先进工作者称号,培养了一大批知名专家和学者。杨祖陶治学严谨,造诣精深。对德国古典哲学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是我国著名的康德黑格尔研究专家,也是业内公认的著名翻译家。 主要著作:《德国古典哲学逻辑进程》(国家*高校出版社优秀学术著作奖) ;《康德黑格尔哲学研究》 ;《回眸——从西南联大走来的六十年》;《欧洲哲学史稿》(合著,国家*优秀教材一等奖);《康德〈纯粹理性批判〉指要》(合著,*第二届优秀社科成果二等奖)等;《黑格尔辞典》(部分条目,第六届中国图书奖二等奖)。 主要译著:黑格尔著《精神哲学》(中文首译本);黑格尔著《耶拿体系1804-1805:逻辑学和形而上学》(中文首译本);《康德三大批判精粹》(合作编译);康德著《纯粹理性批判》 、《实践理性批判》 、《判断力批判》(合作新译,*第四届优秀社科成果一等奖 );黑格尔著《哲学史讲演录》卷(参译) ;《西方古典哲学原著选辑——十八世纪末到十九世纪初德国哲学》(参译);黑格尔著《精神现象学》参译等。
目录
编译者导言001
一、康德的生平和著作001
二、康德的思想发展进程003
三、批判哲学体系的构成、性质和影响015
纯粹理性批判
编译者导语003
版序006
第二版序013
导 言030
Ⅰ.纯粹知识和经验性知识的区别030
Ⅱ.我们具有某些先天知识,甚至普通知性也从来不缺少它们031
Ⅲ.哲学需要一门科学来规定一切先天知识的可能性、原则和范围033
Ⅳ.分析判断与综合判断的区别035
Ⅴ.在理性的一切理论科学中都包含有先天综合判断作为原则037
Ⅵ.纯粹理性的一般课题039
先验感性论043
§1.043
节 空间045
§2.空间概念的形而上学阐明045
§3.空间概念的先验阐明046
第二节 时间049
§4.时间概念的形而上学阐明049
§5.时间概念的先验阐明050
§6.从这些概念得出的结论051
§7.解说053
§8.对先验感性论的总说明055
[先验逻辑导言]先验逻辑的理念063
Ⅰ.一般的逻辑063
Ⅱ.先验逻辑065
Ⅲ.普遍逻辑划分为分析论与辩证论067
Ⅳ.先验逻辑划分为先验分析论和先验辩证论069
先验分析论·概念分析论071
[纯粹的知性概念]071
§9.知性在判断中的逻辑机能071
§10.纯粹的知性概念,或范畴075
§11.079
§12.081
[范畴的先验演绎]083
§13.一般先验演绎的原则083
§14.向范畴的先验演绎过渡087
§15.一般联结的可能性089
§16.统觉的本源的综合统一090
§17.统觉的综合统一性原理是知性的一切运用的原则092
§18.什么是自我意识的客观统一性094
§19.一切判断的逻辑形式在于其中所含概念的统觉的客观统一094
§20.一切感性直观都从属于范畴,只有在这些范畴的条件下感性直观的杂多才能聚集到一个意识中来095
§21.注释096
§22.范畴在事物的知识上除了应用于经验对象外没有别的运用097
先验分析论·原理分析论099
导言 论一般先验判断力100
章 纯粹知性概念的图型法102
第二章 一切纯粹知性原理的体系107
节 一切分析判断的原理108
第二节 一切综合判断的原理110
第三节 纯粹知性一切综合原理的系统演示113
第三章 把所有一般对象区分为现象和本体的理由127
先验辩证论138
导言138
Ⅰ.先验幻相138
Ⅱ.作为先验幻相之驻地的纯粹理性141
A.一般理性141
B.理性的逻辑运用143
C.理性的纯粹运用144
卷 纯粹理性的概念146
第二节 先验理念147
第二卷 纯粹理性的辩证推论153
章 纯粹理性的谬误推理153
第二章 纯粹理性的二律背反160
第三章 纯粹理性的理想169
第三节 思辨理性推出存在者存有的各种证据169
第四节 上帝的存有之本体论证明的不可能性173
先验方法论180
第二章 纯粹理性的法规180
节 我们理性的纯粹运用之后目的181
第二节 至善理想作为纯粹理性后目的之规定根据184
第三节 意见、知识和信念193
实践理性批判
编译者导语201
序言203
导言 实践理性批判的理念213
卷 纯粹实践理性的分析论215
章 纯粹实践理性的诸原理215
§1.解题215
§2.定理一217
§3.定理二218
§4.定理三223
§5.课题一225
§6.课题二226
§7.纯粹实践理性的基本法则227
§8.定理四230
第二章 纯粹实践理性的对象的概念245
第三章 纯粹实践理性的动机255
第二卷 纯粹实践理性的辩证论271
章 一般纯粹实践理性的辩证论271
第二章 纯粹理性在规定至善概念时的辩证论273
Ⅰ.实践理性的二律背反276
Ⅱ.实践理性的二律背反的批判的消除277
Ⅲ.纯粹实践理性在其与思辨理性结合时的优先地位282
Ⅳ.灵魂不朽,作为纯粹实践理性的一个悬设284
Ⅴ.上帝存有,作为纯粹实践理性的一个悬设286
Ⅵ.总论纯粹实践理性的悬设293
判断力批判
编译者导语297
序言300
导言304
Ⅰ.哲学的划分304
Ⅱ.一般哲学的领地306
Ⅲ.判断力的批判作为把哲学的这两部分结合为一个整体的手段309
Ⅳ.判断力,作为一种先天立法能力311
Ⅴ.自然的形式的合目的性原则是判断力的一个先验原则313
Ⅵ.愉快的情感和自然合目的性概念的联结318
Ⅶ.自然的合目的性的审美表象320
Ⅷ.自然的合目的性的逻辑表象323
Ⅸ.知性和理性的各种立法通过判断力而联结325
部分 审美判断力批判329
章 审美判断力的分析论329
卷 美的分析论329
§1.鉴赏判断是审美的329
§2.那规定鉴赏判断的愉悦是不带任何利害的330
§3.对快适的愉悦是与利害结合着的331
§4.对于善的愉悦是与利害结合着的333
§5.三种不同特性的愉悦之比较335
§6.美是无概念地作为一个普遍愉悦的客体被设想的336
§7.按上述特征把美和快适及善加以比较337
§8.愉悦的普遍性在一个鉴赏判断中只表现为主观的339
§9.研究这问题:在鉴赏判断中愉快情感先于对象之评判还是后者先于前者341
§10.一般合目的性344
§11.鉴赏判断只以一个对象(或其表象方式)的合目的性形式为根据345
§12.鉴赏判断基于先天的根据346
§13.纯粹鉴赏判断是不依赖于刺激和激动的347
§15.鉴赏判断完全不依赖于完善性概念348
§16.使一个对象在某个确定概念的条件下被宣称为美的那个鉴赏判断是不纯粹的350
§17.美的理想352
§18.什么是一个鉴赏判断的模态357
§19.我们赋予鉴赏判断的那种主观必然性是有条件的357
§20.鉴赏判断所预定的必然性条件就是共通感的理念358
§21.人们是否有根据预设一个共通感358
§22.在一个鉴赏判断里所想到的普遍赞同的必然性是一种主观必然性,它在某种共同感的前提之下被表象为客观的359
第二卷 崇高的分析论360
§23.从对美的评判能力过渡到对崇高的评判能力360
§24.对崇高情感研究的划分363
A.数学的崇高364
§25.崇高的名称解说364
§26.崇高理念所要求的对自然物的大小估量366
§27.在崇高的评判中愉悦的质372
B.自然界的力学的崇高375
§28.作为强力的自然375
§29.对自然界崇高的判断的模态379
第二章 审美判断力的辩证论381
§55.381
§56.鉴赏的二律背反的表现381
§57.鉴赏的二律背反之解决382
第二部分 目的论判断力批判386
§61.自然界的客观目的性386
章 目的论判断力的分析论388
§65.作为自然目的之物就是有机物388
§66.评判有机物中的内在合目的性的原则392
§67.把一般自然从目的论上评判为目的系统的原则393
§68.目的论原则作为自然科学的内部原则396
第二章 目的论判断力的辩证论399
§69.什么是判断力的二律背反399
§70.这种二律背反的表现400
§71.解决上述二律背反的准备402
§72.关于自然的合目的性的各种各样的系统403
§73.上述系统没有一个做到了它所预定的事情406
§74.不能独断地处理自然技艺概念的原因是自然目的之不可解释性409
§75.自然的客观合目的性概念是反思性判断力的一条理性批判原则411
附录 目的论判断力的方法论414
§82.在有机物的外在关系中的目的论体系414
§83.作为一个目的论系统的自然的后目的419
§84.一个世界的存有的终极目的,即创造本身的终极目的423
康德哲学主要阅读书目425
德汉词汇对照表428
人名对照表445
德汉术语索引447
德汉人名索引484
后记486
编译者导言
内容摘要
康德是德国古典哲学的创始人。他的思想体系经历了前批判时期和批判时期两个主要阶段。“三大批判”著作(即《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判断力批判》)是其批判时期哲学思想的集中表述。“纯粹理性批判”的任务是要确定人类认识能力的先天要素及其先天要素的若干规定;“实践理性批判”的任务是理性的实践使用的先天原理的可能性、范围和界限:“判断力批判”是要消除前两个批判所造成的自然和自由、现象和本体、知识和道德的分裂与对立。因原著深奥难懂,本书编译者杨祖陶和邓晓芒力求通过认真比较、借鉴和独立取舍的选文,以不太长的篇幅反映出康德里程碑式的“批判哲学”的精神原则、论证方式及至其全部体系的精髓,与过去印行的许多康德著作汉译本从英文转译不同,本书的全部选文均据德文本直接译出,以求更好地传达康德哲学的原貌。书前附有编译者为帮助读者阅读而撰写的导语。通过编译者认真细致的取译工作,读者能够更好的理解康德的思想。
主编推荐
杨祖陶 1927年生于四川省达县,2017年1月22日去世.1945—1950年就读于西南联合大学和北京大学哲学系,师从金岳霖、汤用彤、贺麟、郑昕、洪谦诸教授。1950年毕业后留校任教。1959年由北京大学调武汉大学执教至今。曾任武汉大学学位委员会委员,*社科基金评审委员,武汉大学西方哲学教研室主任,《德国哲学》副主编,金岳霖学术委员会顾问;现为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华外国哲学史学会顾问、湖北省哲学史学会名誉会长。1992年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长期从事西方哲学史的教学与研究,曾获湖北省高校先进工作者称号,培养了一大批知名专家和学者。杨祖陶治学严谨,造诣精深。对德国古典哲学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是我国著名的康德黑格尔研究专家,也是业内公认的著名翻译家。 主要著作:《德国古典哲学逻辑进程》(国家*高校出版社优秀学术著作奖) ;《康德黑格尔哲学研究》 ;《回眸——从西南联大走来的六十年》;《欧洲哲学史稿》(合著,国家*优秀教材一等奖);《康德〈纯粹理性批判〉指要》(合著,*第二届优秀社科成果二等奖)等;《黑格尔辞典》(部分条目,第六届中国图书奖二等奖)。 主要译著:黑格尔著《精神哲学》(中文首译本);黑格尔著《耶拿体系1804-1805:逻辑学和形而上学》(中文首译本);《康德三大批判精粹》(合作编译);康德著《纯粹理性批判》 、《实践理性批判》 、《判断力批判》(合作新译,*第四届优秀社科成果一等奖 );黑格尔著《哲学史讲演录》卷(参译) ;《西方古典哲学原著选辑——十八世纪末到十九世纪初德国哲学》(参译);黑格尔著《精神现象学》参译等。
精彩内容
一、康德的生平和著作 西方近代哲学史上的伟大改革家、德国古典哲学的创始人伊曼努尔·康德于1724年4月22日出生在东普鲁士哥尼斯堡城一个马鞍匠的家庭里。他的双亲都是虔诚派的基督教徒。1732年,8岁的康德被送到培养神职候补人员的“腓特烈学校”接受神学和拉丁文的教育。1740年康德考入哥尼斯堡大学,在学习期间,除了哲学和神学科目外,他对自然科学越来越感到更大的兴趣,以致在1746年他就写成了一部理论自然科学的著作并将其付印。也就是在这一年,父亲去世了,康德为生活所迫不得不离开学校和出生的城市,到东普鲁士偏僻乡村担任家庭教师达9年之久。在这些年里,他不仅取得了教学经验,熟悉了社会和增加了生活阅历,而且利用空闲时间进行了大量的阅读、研究和写作,以致他1754年一回到哥尼斯堡就陆续发表和出版了许多极有分量和价值的理论自然科学的论著。 康德回到哥尼斯堡的头等大事不在于发表他的成果,而在于实现他在大学执教的意愿。1755年4月他向哲学系提交了硕士论文《论火》,经过口试,获得了硕士学位。接着康德又提供了“取得大学授课资格论文”《对形而上学认识论基本原理的新解释》,答辩后被授予讲师职称,即编制外(薪金由听课学生负担)的教师资格,从而登上了大学讲坛,开始了持续达40余年的教学活动。而他的这篇论文也就成了他对哲学的兴趣逐渐上升而超过对理论自然科学的兴趣的标志。 1756年和1758年康德曾两次向当局申请递补教授职位,都因故未果。1766年康德兼任哥尼斯堡王家图书馆副馆长至1772年。1766年和1770年初爱尔朗根大学和耶拿大学先后聘请康德担任教授职务,他都谢绝了。1770年康德终于如愿以偿被任命为哥尼斯堡大学的逻辑学和形而上学编内正教授,这一任命由于他8月提出的就职论文《论感觉界和理智界的形式和原则》通过答辩而生效。这篇著名的论文一般公认为标志着康德“前批判时期”哲学思想发展的终结和“批判时期”哲学思想发展的开端。在往后的岁月里,他以崇高的责任感和坚韧不拔的精神,从事于一种伟大的哲学改造工作,经过漫长而艰苦的脑力劳动,创立和发展了自己的批判哲学体系。与此相应,他数十年如一日地过着一种独身的、高尚的和极其有规律的学者生活。随着康德的哲学思想的广泛传播和在学术界支配地位的确立,他获得的光辉荣誉有增无已。1786年他被选为哥尼斯堡大学校长和柏林科学院院士,1794年被选为彼得堡科学院院士。他的平静而有序的生活进程并没有因此而受到任何影响,仅有一次蒙上了暂时的阴影。1794年由于正统教会的仇恨,他受到普鲁士国王的申斥,而被迫答应不再对宗教问题发表意见。但国王一去世,他立即声明不再受诺言的约束,又在著作中谈论起宗教问题来了。1796年6月,康德讲了后一堂课,1800年发表了后一篇文字,1801年底退休,1804年2月12日因衰老去世。 教学活动是康德作为大学青年导师的重要活动,它占据了他一生的大部分时间和精力。起初他每周至少要讲16—28小时的课,后来减少了也有14小时之多。讲授的课程从一开始就包括了逻辑学、形而上学、物理学和数学,随后还开设了人类学以及矿物学等等。他的讲演,思想深刻而又机智风趣,充满激情而又循循善诱,引导人们去进行独立的思考。这些讲授在学生那里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使康德的影响不胫而走,远远地超出了大学校门之外。 著作活动是康德作为哲学家的根本的活动,它在他一生中经历了重大的变化。“前批判时期”康德著作的特色是:构思精巧,阐述明快,文字优雅有时甚至是华丽,理论性的论著中灌注着火热的激情,即兴式的创作散发着幽默的讥讽,深深地吸引着读者。这个时期的主要著作有:《自然通史和天体理论》(1755),《对形而上学认识论基本原理的新解释》(1755),《自然单子论》(1756),《三段论四格的虚伪烦琐》(1762),《证明上帝存有的惟一可能的论据》(1763),《将负量引入哲学的尝试》(1763),《论自然神学和道德的原则的明晰性》(1764),《对美和崇高的情感的观察》(1764),《以形而上学家的梦解释视灵者的梦》(1766),《论感觉界和理智界的形式和原则》(1770)在一定意义上也应归属于这个时期。 进入“批判时期”以后,康德著作的特色为之一变。它们作为在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中开辟新径和反复探索、艰苦思虑的成果,一方面是重大的主题,崭新的观点,深邃的思想,沉郁的信念,令人肃然起敬,玩味无穷;一方面是刻板乏味的结构,艰深迂腐的术语,冗长纠结的语句,晦涩枯燥的文字,令人望而生畏,难以卒读。这一时期的主要著作有:《纯粹理性批判》(1781),《未来形而上学导论》(1783),《道德形而上学原理》(1785),《自然科学的形而上学基础》(1786),《实践理性批判》(1788),《判断力批判》(1790),《单纯理性界限内的宗教》(1793),《永久和平论》(1795),《道德形而上学》(1797),《实用人类学》(1798)等。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