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土系志(广东卷)
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
157.12
7.9折
¥
198
全新
库存9件
作者卢瑛 著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513311
出版时间2017-08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198元
货号25153456
上书时间2024-10-26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前言
`
导语摘要
《中国土系志·广东卷》是在对广东省区域概况和主要土壤类型进行全面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土壤系统分类高级分类单元(土纲-亚纲-土类-亚类)的鉴定和基层分类单元(土族-土系)的划分。《中国土系志广东卷》第1章至第3章介绍区域概况、成土因素、成土过程、诊断层与诊断特性、土壤分类的发展和本次土系调查概况;第4章至第11章介绍建立的广东省典型土系,内容包括每个土系所属的高级分类单元、分布与环境条件、土系特征与变幅、代表性单个土体、对比土系、利用性能综述和参比土种以及主要理化性质。书后附录了广东省土系与土种参比表。
商品简介
《中国土系志·广东卷》是在对广东省区域概况和主要土壤类型进行全面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土壤系统分类高级分类单元(土纲-亚纲-土类-亚类)的鉴定和基层分类单元(土族-土系)的划分。《中国土系志广东卷》第1章至第3章介绍区域概况、成土因素、成土过程、诊断层与诊断特性、土壤分类的发展和本次土系调查概况;第4章至第11章介绍建立的广东省典型土系,内容包括每个土系所属的高级分类单元、分布与环境条件、土系特征与变幅、代表性单个土体、对比土系、利用性能综述和参比土种以及主要理化性质。书后附录了广东省土系与土种参比表。
作者简介
`
目录
目录
丛书序一
丛书序二
丛书前言
前言
上篇 总论
第1章 区域概况与成土因素 3
1.1 区域概况 3
1.1.1 地理位置 3
1.1.2 土地利用 4
1.1.3 社会经济基本情况 4
1.2 成土因素 5
1.2.1 气候 5
1.2.2 地形地貌 11
1.2.3 成土母岩(质) 13
1.2.4 植被 17
1.2.5 时间因素 21
1.2.6 人类活动 23
第2章 成土过程与主要土层 27
2.1 成土过程 27
2.1.1 脱硅富铁铝化过程 27
2.1.2 有机质积累过程 27
2.1.3 黏化过程 28
2.1.4 潜育化过程和脱潜育化过程 28
2.1.5 盐积过程和脱盐过程 28
2.1.6 脱钙过程和复钙过程 29
2.1.7 硫积过程 29
2.1.8 人为土壤形成过程 29
2.2 土壤诊断层与诊断特性 31
2.2.1 诊断层——暗沃表层 32
2.2.2 诊断层——暗瘠表层 32
2.2.3 诊断层——淡薄表层 32
2.2.4 诊断层——水耕表层 32
2.2.5 诊断层——水耕氧化还原层 34
2.2.6 诊断层——铁铝层 34
2.2.7 诊断层——低活性富铁层 34
2.2.8 诊断层——聚铁网纹层 35
2.2.9 诊断层——黏化层 35
2.2.10 诊断层——雏形层 36
2.2.11 诊断层——含硫层 36
2.2.12 诊断特性——岩性特性 37
2.2.13 诊断特性——石质接触面与准石质接触面 37
2.2.14 诊断特性——土壤水分状况 37
2.2.15 诊断特性——潜育特征 37
2.2.16 诊断特性——氧化还原特征 38
2.2.17 诊断特性——土壤温度状况 39
2.2.18 诊断特性——均腐殖质特性 39
2.2.19 诊断特性——腐殖质特性 39
2.2.20 诊断特性——铁质特性 39
2.2.21 诊断特性——富铝特性 40
2.2.22 诊断特性——铝质特性 40
2.2.23 诊断特性——石灰性 41
2.2.24 诊断特性——盐基饱和度 41
2.2.25 诊断特性——硫化物物质 41
2.2.26 诊断现象——盐积现象 41
2.2.27 诊断现象——铝质现象 41
第3章 土壤分类 43
3.1 土壤分类的历史回顾 43
3.1.1 20 世纪30 年代的土壤分类 43
3.1.2 地理发生学分类 44
3.1.3 土壤系统分类 50
3.2 土系调查 54
3.3 土族的划分 56
3.4 土系划分 57
下篇 区域典型土系
第4章 人为土 61
4.1 含硫潜育水耕人为土 61
4.1.1 溪南系(Xi'nan Series) 61
4.1.2 大步系(Dabu Series) 63
4.1.3 冲蒌系(Chonglou Series) 65
4.1.4 钱东系(Qiandong Series) 67
4.2 弱盐潜育水耕人为土 69
4.2.1 博美系(Bomei Series) 69
4.3 铁聚潜育水耕人为土 71
4.3.1 小楼系(Xiaolou Series) 71
4.3.2 炮台系(Paotai Series) 73
4.3.3 古坑系(Gukeng Series) 75
4.3.4 登岗系(Denggang Series) 77
4.3.5 西浦系(Xipu Series) 79
4.4 普通潜育水耕人为土 81
4.4.1 上洋系(Shangyang Series) 81
4.4.2 港门系(Gangmen Series) 83
4.4.3 仙安系(Xian'an Series) 85
4.4.4 蚬岗系(Xiangang Series) 87
4.4.5 南渡河系(Nanduhe Series) 89
4.4.6 乌石村系(Wushicun Series) 91
4.4.7 横沥系(Hengli Series) 93
4.4.8 董塘系(Dongtang Series) 95
4.5 普通铁渗水耕人为土 97
4.5.1 城北系(Chengbei Series) 97
4.5.2 安塘系(Antang Series) 99
4.6 底潜铁聚水耕人为土 101
4.6.1 河婆系(Hepo Series) 101
4.6.2 振文系(Zhenwen Series) 103
4.6.3 澄海系(Chenghai Series) 106
4.6.4 流沙系(Liusha Series) 108
4.6.5 赤坎系(Chikan Series) 110
4.7 普通铁聚水耕人为土 112
4.7.1 大坝系(Daba Series) 112
4.7.2 竹料系(Zhuliao Series) 114
4.7.3 石鼓系(Shigu Series) 116
4.7.4 花东系(Huadong Series) 118
4.7.5 元善系(Yuanshan Series) 120
4.7.6 珠玑系(Zhuji Series) 122
4.7.7 岗坪系(Gangping Series) 124
4.7.8 凤安系(Feng'an Series) 126
4.7.9 山阁系(Shange Series) 128
4.7.10 天堂系(Tiantang Series) 130
4.7.11 合水系(Heshui Series) 132
4.7.12 平潭系(Pingtan Series) 134
4.7.13 牛路水系(Niulushui Series) 136
4.7.14 青莲系(Qinglian Series) 138
4.7.15 老马屋系(Laomawu Series) 140
4.7.16 大塘系(Datang Series) 142
4.7.17 盘龙塘系(Panlongtang Series) 144
4.7.18 共和系(Gonghe Series) 146
4.7.19 白石系(Baishi Series) 148
4.7.20 石角系(Shijiao Series) 150
4.7.21 鳌头系(Aotou Series) 152
4.7.22 龙城系(Longcheng Series) 154
4.7.23 矮岭系(Ailing Series) 156
4.7.24 高岗系(Gaogang Series) 158
4.8 弱盐简育水耕人为土 160
4.8.1 麻涌系(Machong Series) 160
4.8.2 平沙系(Pingsha Series) 162
4.8.3 万顷沙系(Wanqingsha Series) 164
4.9 底潜简育水耕人为土 166
4.9.1 石基系(Shiji Series) 166
4.9.2 莲洲系(Lianzhou Series) 168
4.9.3 沙北系(Shabei Series) 170
4.9.4 冯村系(Fengcun Series) 172
4.9.5 实业岭系(Shiyeling Series) 174
4.10 普通简育水耕人为土 176
4.10.1 湖口系(Hukou Series) 176
4.10.2 漠阳江系(Moyangjiang Series) 178
4.10.3 西城坑系(Xichengkeng Series) 180
4.10.4 新圩系(Xinxu Series) 182
4.10.5 彭寨系(Pengzhai Series) 184
4.10.6 蓝口系(Lankou Series) 186
4.10.7 大岗系(Dagang Series) 188
4.10.8 星子系(Xingzi Series) 190
4.10.9 江英系(Jiangying Series) 192
4.10.10 大沟系(Dagou Series) 194
4.10.11 黎少系(Lishao Series) 196
4.10.12 黄田系(Huangtian Series) 198
4.10.13 春湾系(Chunwan Series) 200
4.10.14 叶塘系(Yetang Series) 202
4.10.15 谭屋系(Tanwu Series) 204
4.10.16 铁场系(Tiechang Series) 206
4.10.17 赤坭系(Chini Series) 208
4.10.18 狮岭系(Shiling Series) 210
4.10.19 客路系(Kelu Series) 212
第5章 铁铝土 214
5.1 普通暗红湿润铁铝土 214
5.1.1 海安系(Haian Series) 214
5.1.2 英利系(Yingli Series) 217
5.2 腐殖黄色湿润铁铝土 219
5.2.1 石岭系(Shiling Series) 219
5.2.2 曲界系(Qujie Series) 221
5.3 普通黄色湿润铁铝土 223
5.3.1 双捷系(Shuangjie Series) 223
5.3.2 三乡系(Sanxiang Series) 225
5.4 普通简育湿润铁铝土 227
5.4.1 白沙系(Baisha Series) 227
5.4.2 小良系(Xiaoliang Series) 229
第6章 潜育土 231
6.1 酸性简育正常潜育土 231
6.1.1 平冈系(Pinggang Series) 231
6.2 弱盐简育正常潜育土 233
6.2.1 银湖湾系(Yinhuwan Series) 233
第7章 均腐土 235
7.1 普通黑色岩性均腐土 235
7.1.1 石潭系(Shitan Series) 235
第8章 富铁土 237
8.1 普通富铝常湿富铁土 237
8.1.1 罗浮山系(Luofushan Series) 237
8.2 黏化强育湿润富铁土 239
8.2.1 宁西系(Ningxi Series) 239
8.3 腐殖黏化湿润富铁土 241
8.3.1 鸡山系(Jishan Series) 241
8.3.2 五山系(Wushan Series) 243
8.4 黄色黏化湿润富铁土 245
8.4.1 阴那页系(Yinnaye Series) 245
8.4.2 大南山系(Da'nanshan Series) 247
8.5 网纹黏化湿润富铁土 249
8.5.1 樟铺系(Zhangpu Series) 249
8.5.2 碣石系(Jieshi Series) 251
8.6 普通黏化湿润富铁土 253
8.6.1 北坡系(Be
内容摘要
《中国土系志·广东卷》是在对广东省区域概况和主要土壤类型进行全面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土壤系统分类高级分类单元(土纲-亚纲-土类-亚类)的鉴定和基层分类单元(土族-土系)的划分。《中国土系志广东卷》第1章至第3章介绍区域概况、成土因素、成土过程、诊断层与诊断特性、土壤分类的发展和本次土系调查概况;第4章至第11章介绍建立的广东省典型土系,内容包括每个土系所属的高级分类单元、分布与环境条件、土系特征与变幅、代表性单个土体、对比土系、利用性能综述和参比土种以及主要理化性质。书后附录了广东省土系与土种参比表。
主编推荐
`
精彩内容
上篇总论
第1章 区域概况与成土因素
1.1 区域概况
1.1.1 地理位置
广东省简称粤,地处中国大陆南部,全境位于北纬20°09′~25°31′和东经109°45′~117°20′之间,东邻福建,北接江西、湖南,西连广西,南临南海,珠江口东西两侧分别与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接壤,西南部雷州半岛隔琼州海峡与海南省相望。广东省纵跨热带、南亚热带和中亚热带,北回归线从南澳—从化—封开一线横贯广东。广东省陆地面积17.98万km2,约占全国陆地面积的1.85%;其中岛屿面积1592.7km2,约占广东省陆地面积的0.89%。广东省沿海共有面积500m2以上的岛屿759个,数量仅次于浙江、福建两省,居全国第三位。另有明礁和干出礁1631个。广东省大陆岸线长3368.1km,居全国**位。按照《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关于领海、大陆架及专属经济区归沿岸国家管辖的规定,广东省海域总面积41.9万km2。
受地壳运动、岩性、褶皱和断裂构造以及外力作用的综合影响,广东省地貌类型复杂多样,有山地、丘陵、台地和平原。地势总体北高南低,北部多为山地和高丘陵,**峰石坑崆海拔1902m,位于阳山、乳源与湖南省的交界处;南部则为平原和台地。广东省山脉大多与地质构造的走向一致,以北东—南西走向居多,如斜贯粤西、粤中和粤东北的罗平山脉和粤东的莲花山脉;粤北的山脉则多为向南拱出的弧形山脉,此外粤东和粤西有少量北西—南东走向的山脉;山脉之间有大小谷地和盆地分布。平原以珠江三角洲平原**,潮汕平原次之,此外还有高要、清远、杨村和惠阳等冲积平原。台地以雷州半岛—电白—阳江一带和海丰—潮阳一带分布较多。构成各类地貌的基岩岩石以花岗岩*为普遍,砂岩和变质岩也较多,粤西北还有较大片的石灰岩分布,此外局部还有景色奇特的红色岩系地貌,如著名的丹霞山和金鸡岭等;丹霞山和粤西的湖光岩先后被评为世界地质公园;沿海数量众多的优质沙滩以及雷州半岛西南岸的珊瑚礁,也是十分重要的地貌旅游资源。沿海、沿河地区多为第四纪沉积层,是构成耕地资源的物质基础。
广东省省会为广州市,2013年底全省有广州、深圳、珠海、汕头、佛山、韶关、河源、梅州、惠州、汕尾、东莞、中山、江门、阳江、湛江、茂名、肇庆、清远、潮州、揭阳、云浮共21个地级市,有23个县级市、37个县、3个自治县、58个市辖区,1128个县(市)辖镇、11个乡(其中7个民族乡)、446个街道(国家统计局广东调查总队,广东省统计局,2014)。广东省农垦集团公司是农业部两大直属企业之一,由财政部纳入中央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实施范围,现直辖湛江、茂名、阳江、揭阳、汕尾5个二级农垦集团、46家国有农场,垦区现有土地总面积22.7万hm2。
1.1.2 土地利用
广东省是国内人多地少的省份之一。根据2011年统计资料,在广东省的土地利用结构中,农用地1500.99万hm2,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83.50%(其中:耕地占农用土地20.44%,园地占5.72%,林地占67.96%,牧草地占0.19%,其他农用地占5.69%);非农建设用地161.71万hm2,占广东省土地总面积9%(其中:城乡居民点及工矿用地占建设用地的80.36%,交通用地占6.59%,水利水工建筑用地占13.05%);未利用土地134.86万hm2,占广东省土地总面积7.5%。
根据广东省统计年鉴数据,近20年来耕地、林地面积略有减少,园地面积增加,牧草地面积很小(图1-1)。
图1-1 广东省农用土地利用变化图
1.1.3 社会经济基本情况
2013年末广东省常住人口10644万人,户籍人口8759.4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031.97万人;人口密度为592人/km2(国家统计局广东调查总队,广东省统计局,2014)。广东省是一个民族成分齐全的省份,全国56个民族广东都有。世居少数民族有壮族、瑶族、畲族、回族、满族。壮族主要分布在连山、怀集、廉江、信宜、化州、罗定等县(自治县、市);瑶族主要分布在连南、连山、连州、阳山、英德、乳源、乐昌、仁化、曲江、始兴、翁源、龙门、阳春等县(自治县、市、区);畲族主要分布在乳源、南雄、始兴、增城、和平、连平、龙川、东源、丰顺、饶平、潮安、海丰、惠东、博罗等县(自治县、市);回族主要分布在广州、深圳、珠海、肇庆、汕头、佛山、东莞等市;满族主要居住在广州市。改革开放以后,因人才流动、婚姻、务工经商等迁移或暂住广东的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近200万人,主要集中在广州、深圳、佛山、东莞、中山等珠江三角洲地区各城市。
2013年,广东省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62163.97亿元,其中**产业3047.51亿元,第二产业29427.49亿元,第三产业29688.97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58540元。农林牧渔业总产值4946.81亿元,工业总产值119139.72亿元。有效灌溉面积2047.58万hm2,化肥施用量(折纯)243.91万t,农药使用量11.01万t(国家统计局广东调查总队,广东省统计局,2014)。
1.2 成土因素
1.2.1 气候
根据气候带的区划指标,广东省从北向南跨越了中亚热带、南亚热带、边缘热带三个气候带(图1-2)。
图1-2 广东省气候分区图(广东省气候业务技术手册编撰委员会,2008)
中亚热带是典型的亚热带。广东省所属的中亚热带,包括粤北北部、粤东的西北部。区内地形复杂,山地丘陵交错。其气候特点为热量丰富、夏季炎热、无霜期长、冰雪很少。
南亚热带是亚热带向热带的过渡地带,具有某些热带的特色,与中亚热带有着明显的区别。广东省所属的南亚热带,包括粤北南部、粤中和粤东大部分地区及粤西。区内有平原、山地、丘陵等,其中包括工农业比较发达的珠江三角洲、韩江三角洲等。气候特点为热量丰富、夏季很长、霜期极短、冬季暖和、偶有结冰、降水充沛、常风大等。
边缘热带位于热带北缘。广东省所属的边缘热带地区,包括雷州半岛和茂名市南部及西南部沿海。区内有平原、山区、台地等。该区域光热充足、降水充沛、干湿季分明、热带气旋影响明显。广东省年太阳总辐射为3758.8~5273MJ/m2(图1-3)。分布趋势是东部和沿海多,北部、西部和内陆少。东部地区年太阳总辐射达4600~5270MJ/m2,其中南澳5273MJ/m2为**,澄海、饶平和潮阳也都在5100MJ/m2以上,雷州半岛的雷州、徐闻年太阳总辐射在4790MJ/m2以上。西部和北部年太阳总辐射较少,连山和云浮为两个低值中心,年太阳总辐射分别为3758.8MJ/m2和3926.3MJ/m2。和平—龙门—广州—恩平—廉江一线以西、以北地区,年太阳总辐射低于4500MJ/m2。
图1-3 广东省年太阳总辐射分布图(MJ/m2)(广东省气候业务技术手册编撰委员会,2008)
图1-4为广东省1971~2000年的平均日照时数地区分布图。由图可以看出,年日照时数的低值中心主要出现于粤西北、中部地区,平均年日照时数少于1500h,高值中心出现于东部沿海地区和雷州半岛,平均年日照时数在2000h以上。基本上呈现沿海多、内陆少的空间分布趋势。这是因为广东内陆地区地处山地、丘陵,地形比较复杂,对日照有一定的削弱;而沿海地区相对平坦,同时容易受到副热带高压控制和热带气旋外围下沉气流的影响,以晴好天气居多,日照时数也相应较多。
从图1-5可以看出,年日照百分率的低值中心位于西北地区,该地区日照百分率均不足37%,**只有31%;日照百分率高值中心基本位于沿海地区,日照百分率均在45%以上。从分布上看,基本上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