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学案史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中国学案史

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91.85 7.9折 116 全新

库存7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陈祖武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ISBN9787100205863

出版时间2022-04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定价116元

货号29398512

上书时间2024-10-26

兴文书店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前言

学术升降,代有沉浮。中华学术,继近现代大量吸纳西学、涤荡本土体系以来,至上世纪八十年代,因重开国门,迎来了学术发展的又一个高峰期。在中西文化的相互激荡之下,中华大地集中迸发出学术创新、思想创新、文化创新的强大力量,产生了一大批卓有影响的学术成果。这些出自新一代学人的著作,充分体现了当代学术精神,不仅与中国近现代学术成就先后辉映,也成为激荡未来社会发展的文化力量。为展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学术所取得的标志性成就,我馆组织出版“中华当代学术著作辑要”,旨在系统整理当代学人的学术成果,展现当代中国学术的演进与突破,更立足于向世界展示中华学人立足本土、独立思考的思想结晶与学术智慧,使其不仅并立于世界学术之林,更成为滋养中国乃至人类文明的宝贵资源。



导语摘要

学案体是我国古代以专记学派的传承流衍为特色的一种史籍编纂体裁,分述各家各派源流,继而汇述诸多学术流派而成的学术史著作形式。该书远溯先秦诸子、《史记》、《汉书》,上起南宋朱熹《伊洛渊源录》,下迄近代徐世昌《清儒学案》,于学案体史籍的形成、发展和演变,做了系统梳理,总结其间成败得失和学术规律,有助于读者了解学案体的来龙去脉。
《中国学案史(中华当代学术著作辑要)》史料扎实、评论允当、新见迭出,无论对中国学术主流的把握,还是对学案内容的分析考证,都显示了作者的学识。
《中国学案史(中华当代学术著作辑要)》是一部填补学术空白的开拓性著作,曾获第三届中华出版物(图书)奖。



作者简介

陈祖武,1943年生,湖南茶陵人。毕业于贵州大学历史系和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历史系。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所长。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专攻中国古代学术史,尤以清代学术史用力多。撰有《清初学术思辨录》《顾炎武评传》《清儒学术拾零》《乾嘉学派研究》等专著,曾参加《中国史稿》《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历史》《中国历史大辞典》《清代全史》等重点项目的研究、撰稿工作。



目录

章  学案体史籍溯源


  一、先秦诸子论学术史


  二、《史记》《汉书》的发凡起例之功


  三、佛教史籍提供的借鉴


第二章  学案雏形的问世


  一、撰述背景


  二、《伊洛渊源录》之成书


  三、主要内容及编纂体例


  四、学术价值


第三章  阳明学与《圣学宗传》


  一、道学统绪的延伸


  二、阳明学的崛起


  三、周汝登与《圣学宗传》


第四章  理学危机与晚明学术


  一、理学营垒中的“由王返朱”声浪


  二、经世思潮的兴起


  三、晚明的中西文化交流


第五章  明清更迭与《理学宗传》


  一、明清更迭与清初社会


  二、清初学术演进之大势


  三、孙奇逢学行述略


  四、《理学宗传》的结撰


  五、编纂体例及其影响


第六章  《明儒学案》的里程碑价值


  一、从党争健将到学术巨擘


  二、《明儒学案》成书时间商榷


  三、主要内容及编纂体例


  四、《明儒学案》与《皇明道统录》


第七章  《宋元学案》的纂修


  一、黄氏父子的创始之功


  二、全祖望与《宋元学案》


  三、《宋元学案》的刊行


第八章  从《理学备考》到《学案小识》


  一、康熙间的三部《理学备考》


  二、朱子学的独尊与僵化


  三、汉宋学术之争与《学案小识》


第九章  学案体史籍的殿军


  一、会通汉宋以求新之晚清学术


  二、徐世昌倡议修书


  三、夏孙桐与《清儒学案》


  四、《清儒学案》举要


  五、读《清儒学案》商榷


第十章  学术史著述的创新


  一、梁启超在学案与学术史间的抉择


  二、钱穆与《清儒学案》


三、学案体史籍的余波


  四、学案解题


陈祖武著述编年  朱曦林


在传承中寻求创新  李立民



内容摘要

学案体是我国古代以专记学派的传承流衍为特色的一种史籍编纂体裁,分述各家各派源流,继而汇述诸多学术流派而成的学术史著作形式。该书远溯先秦诸子、《史记》、《汉书》,上起南宋朱熹《伊洛渊源录》,下迄近代徐世昌《清儒学案》,于学案体史籍的形成、发展和演变,做了系统梳理,总结其间成败得失和学术规律,有助于读者了解学案体的来龙去脉。
《中国学案史(中华当代学术著作辑要)》史料扎实、评论允当、新见迭出,无论对中国学术主流的把握,还是对学案内容的分析考证,都显示了作者的学识。
《中国学案史(中华当代学术著作辑要)》是一部填补学术空白的开拓性著作,曾获第三届中华出版物(图书)奖。



主编推荐

陈祖武,1943年生,湖南茶陵人。毕业于贵州大学历史系和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历史系。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所长。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专攻中国古代学术史,尤以清代学术史用力多。撰有《清初学术思辨录》《顾炎武评传》《清儒学术拾零》《乾嘉学派研究》等专著,曾参加《中国史稿》《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历史》《中国历史大辞典》《清代全史》等重点项目的研究、撰稿工作。



精彩内容

孙奇逢,字启泰,号钟元,晚号岁寒老人,学者因其晚年所居而尊为夏峰先生,又以奇逢迭经明清两朝征聘而不出,故称之为孙征君,河北容城人。生于明万历十二年(1584),卒于清康熙十四年(1675),享年九十二岁。他一生与明清更迭的历史过程相终始,早年志存经世,中年奔走国事,晚年著述终老,以其扫除门户、笃实躬行的学风,成为清初北学泰斗。
  容城孙氏,世代力农,始居县城东北贾家庄,后迁城北三里许北城村。嘉靖末,孙臣以举人官至河东盐运司运判,是为奇逢祖父。奇逢父丕振未入仕途,以生员名著乡里。承其父祖之教,奇逢十四岁人邑庠就读,万历二十八年(1600)举乡试,年仅十七岁。少年科第,虽可张大一家门声而耀祖光宗,但于登科者本人则非幸事。正如其房师韦石麟所告诫:“古人以少年登科为大不幸,稍不自立,未有不败者。”尔后,尽管奇逢铭记师训而益自奋勉,然而历经会试皆迭遭败绩。万历三十三年以后,其父母相继病故。六年庐墓,蛰居不出,直到三十九年秋,始应聘执教京城。迄于四十五年还乡,在京师的六年间,孙奇逢与少年时代的同窗鹿善继问学论难,过从甚密。善继学宗王守仁,万历四十一年登进士第。受其影响,奇逢亦改变了早年恪守朱子学的倾向,朝夕潜心于《传习录》中,成为阳明学的笃信者。岁月流逝,举业无成,由京中归来,不觉已经步人中年。
  天启间,宦官祸国,党争如炽。外有后金雄踞辽沈,虎视关门,内有农民揭竿而起,如火如荼。朱明王朝风雨飘摇,朝不保夕。当此多事之秋,奇逢以天下为己任,力图挽狂澜于既倒。天启二年(1622),内阁大学士孙承宗督师蓟辽,鹿善继随军参赞。孙奇逢亦相伴山海关,历时三月。三年,东北局势告急,奇逢未雨绸缪,集合同志,练乡勇于容城。四年六月,左副都御史杨涟历数魏忠贤二十四大罪,疏请严讯以正国法。杨涟首倡,疏劾魏氏者接踵而起,抗章数以十计。国子祭酒蔡毅中,率国学师生千余人相呼应,请惩治魏氏。七月,魏忠贤疯狂反扑,迫使大学士叶向高去职。十月,再罢吏部尚书赵南星、左都御史高攀龙。十一月,又将大学士韩炉、副都御史杨涟、佥都御史左光斗、吏部侍郎陈于廷等逐出朝廷。至此,善类一空,朝政大坏。翌年春,魏忠贤兴起大狱,逮捕杨涟、左光斗、魏大中等,严刑摧残。左光斗、魏大中皆孙奇逢友,光斗弟光明、大中子学伊先后来容城求救。奇逢挺身而出,与鹿善继父正及门人张果中竭力保护二家子弟,一面倡义募集营救款,一面致书孙承宗,以兵谏施加压力。后来营救虽未成功,杨、左诸人皆惨死囹圄,但孙、鹿、张三人的义举,深得朝野称道,一时有“范阳三烈士”之誉。
  崇祯改元,思宗朱由检朝纲独揽,虽欲励精图治,但急功近利的治国方略,已难救病人膏肓的腐朽王朝。面对农民军与后金军的内外夹攻,奇逢为国分忧,多次组织义勇,抗击袭扰京畿的后金军。九年(1636)四月,后金改国号为大清。七月,清军再袭畿辅。定兴城破,鹿善继死难。奇逢则在容城集义师固守,一城老幼得保平安。十一年十月,清军再至,奇逢率义勇入易州五公山。高阳城陷,孙承宗死难。十五年十月,清军大举入侵,奇逢再人五公山御敌。翌年三月,清军掳掠山东北返,畿辅再度告警。奇逢率众修葺山寨,据险而守。同年春,奇逢谢绝入京会试的机会,至此,终以一老举人而绝意仕进,时年六十岁。
  顺治元年(1644)五月,清王朝定鼎燕京,颁顺治正朔于天下。当此天翻地覆的历史巨变,孙奇逢课徒乡里,百念俱灰,拒不出仕之意更其坚定。九月,清巡按御史柳寅东举荐奇逢,奉旨送内院,吏部启请擢用,令有司敦促就道。奇逢一如既往,推病坚辞不就。二年三月,再经举荐,奉旨送内院考试,依然称病不出。国子祭酒薛所蕴谦然让贤,荐奇逢代主国子学讲席,亦为奇逢婉拒。
  清朝入主中原之初,强制推行其落后生产方式,在畿辅大规模圈占民地。顺治三年,孙奇逢家园被占,含恨迁往新安。六年冬,复因新安时局不靖,遂举家南徙。翌年四月,抵达河南辉县苏门山。苏门山位于辉县西北,山光水色,浑然一体,令人留连忘返。山中百泉,尤负盛名,晋人孙登、宋人邵雍等,皆曾隐居讲学于此,高人风致,令人神往。孙奇逢此次南徙,一来是欲南渡黄河,取道金陵,越长江而至浙江归安(今吴兴),践早年与友人王孙蕃缔订的子女婚约。二来确欲寻觅一个隐居讲学的所在,以静观世变。由于年事渐去,老夫妻皆染病在身,一时实难远行,于是就在辉县寄居下来。九年,清工部官员马光裕仰慕奇逢学行,以苏门山夏峰田庐相赠。从此,孙奇逢便以夏峰为第二故乡,聚族而居,讲学著述。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