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 84.08 6.7折 ¥ 125 全新
库存10件
作者(美)辛克莱·路易斯著; 潘庆舲译.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ISBN9787020168293
出版时间2022-01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定价125元
货号29373881
上书时间2024-10-26
从“乡村病毒”到“大街”——美国世态风情的工笔讽刺画卷(译本序)
《大街》是美国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辛克莱·路易斯的成名作,问世后风靡欧美,一年内再版二十八次,乃是“二十世纪美国出版轰动的事件。”路易斯精确地记录了一个民族和一个阶级的个性,描绘了二三十年代美国的社会风采。没有他的作品,简直不能想象现代美国文学。看来还是纽约《民族周刊》说得中肯:“没有任何其他美国作家像辛克莱·路易斯那么笔酣墨饱地写下了美国精神。”那敢情好,美国精神已被路易斯写透了,成了绝响。
路易斯:美国作家中位诺贝尔奖得主
一九三○年,瑞典皇家科学院诺贝尔奖金评审委员会将文学奖首次颁发给一位美国作家,授奖的理由是“由于他的描述刚健有力、栩栩如生和以机智幽默创造新型人物的才能”。
这个美国位荣获诺贝尔文学奖、享有国际声誉的作家就是辛克莱·路易斯(Sinclair Lewis,1885—1951)。瑞典皇家科学院诺贝尔授奖委员会学术秘书埃·阿·卡尔费尔德借此机会,欢迎美国进入世界文学的重要论坛,并庄严地宣告说:“是的,辛克莱·路易斯是一个美国人,他写的是一种新的语言——美国语言——作为代表一亿两千万美国人的一种语言……伟大的美国新文学是和民族自我批评一起开始的。它是一种健康的标志。”路易斯在致答词时也同样自信地说:“我对美国文学的未来充满了热切的希望和信心。”诚然,正如研究路易斯的权威马克·肖勒教授所说:“路易斯以美国代言人的态度接受了诺贝尔奖金,不过是这历史性事件的标志……它在历史上的意义,不仅仅是将美国文艺提高到世界标准,同时也使全世界承认美国为世界强国之一,而在二十年前,欧洲是绝不肯承认美国为列强之一的。”美国评论家威拉德·索普则认为:这是美国文学继十九世纪四五十年代取得辉煌成就之后,又出现的第二次繁荣,并且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路易斯成为荣膺诺贝尔文学奖的头一个美国作家,确实具有象征意义。从此以后,相继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美国作家截至七十年代末就有奥尼尔(1936)、福克纳(1949)、海明威(1954)等达七位之多。美国文学在世界上赢得越来越多的人的喜爱,从而成为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大街》一年内连印28次轰动整个美国
辛克莱·路易斯自己曾经这样说过:“我的文学创作生涯,就是从《大街》开始的。”事实上,《大街》一问世,立即轰动了整个美国,各州地方报纸都撰文加以评论,这位默默无闻的年轻作家,就此一跃成为蜚声文坛的赫赫有名的小说家。当时著名文学批评家海伍德·布朗(Heywood Brown)、路德维格·路易索恩(Ludwig Lewisohn)、卡尔·范·多伦(Carl van Doren)、亨利·门肯(Henry L.Menchen),都热情称赞这部尖锐泼辣而又忠实地反映现实生活的小说。许多同辈作家如弗兰克(Waldo Frank)、菲茨杰拉德(F.Scott Fitzgerald)和林赛(N. Vachel Lindsay)则相继向他发来了贺电。威廉·艾伦·怀特(William Allen White)还要求把《大街》作为堪萨斯州各级学校学生的教材。许多平时不爱读书的美国人,竞相传诵《大街》。在欧洲,《大街》也产生了十分强烈的反响。从英国著名作家高尔斯华绥(John Galsworthy)、威尔斯(H.G.Wells)和麦肯齐(Compton Mckenzie)写给路易斯的书信中,就可以窥见一斑。
......
《大街》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辛克莱·路易斯的代表作。小说以次世界大战前后美国一个小镇为背景,描写一位城市女知识分子卡罗尔嫁到小镇上成为一名乡村医生太太。起初她满怀热情,企图“改造”这个受传统保守势力束缚的小镇,但遇到巨大的阻力。她的思想与小镇的现实格格不入,以至被迫离开小镇去华盛顿找工作,但终仍不得不回到小镇上,继续面对她无法改变的旧传统势力。本书具有很强的讽刺性,对于美国的社会问题进行了深度讨论。
辛克莱·路易斯(Sinclair Lewis,1885-1951),耶鲁大学获得学位,后在美国各地漫游,做过编辑、记者,主要靠一支笔维持生活。他拒绝普利策奖,又是美国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诺贝尔文学奖对其的评语是:“由于其描述的刚健有力、栩栩如生和以机智幽默创造新型性格的才能”。
从“乡村病毒”到“大街” ——美国世态风情的工笔讽刺画卷(译本序)
主要人物表
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第 十 五 章 第 十 六 章 第 十 七 章 第 十 八 章 第 十 九 章 第 二 十 章 第二十一章 第二十二章 第二十三章 第二十四章 第二十五章 第二十六章 第二十七章 第二十八章 第二十九章 第 三 十 章 第三十一章 第三十二章 第三十三章 第三十四章 第三十五章 第三十六章 第三十七章 第三十八章 第三十九章
附录 授奖辞 美国人对文学的恐惧 ——受奖演说 辛克莱·路易斯小传
为路易斯杰作《大街》点赞 ——拙译《大街》屡屡再版感言 |
《大街》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辛克莱·路易斯的代表作。小说以次世界大战前后美国一个小镇为背景,描写一位城市女知识分子卡罗尔嫁到小镇上成为一名乡村医生太太。起初她满怀热情,企图“改造”这个受传统保守势力束缚的小镇,但遇到巨大的阻力。她的思想与小镇的现实格格不入,以至被迫离开小镇去华盛顿找工作,但终仍不得不回到小镇上,继续面对她无法改变的旧传统势力。本书具有很强的讽刺性,对于美国的社会问题进行了深度讨论。
辛克莱·路易斯(Sinclair Lewis,1885-1951),耶鲁大学获得学位,后在美国各地漫游,做过编辑、记者,主要靠一支笔维持生活。他拒绝普利策奖,又是美国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诺贝尔文学奖对其的评语是:“由于其描述的刚健有力、栩栩如生和以机智幽默创造新型性格的才能”。
一
一位少女正伫立在密西西比河畔——六十年以前奥杰布华族印第安人栖居过的小山冈上。在北方蓝天的映衬下,她的身段显得分外清晰。此刻,印第安人早已看不到了;呈现在她眼前的是明尼阿波利斯和圣保罗的那一幢幢的面粉厂,还有摩天大楼闪闪发亮的窗子。她心里正在想的,既不是印第安女人,也不是水路或陆路的货运,更不是在她脑海里若隐若现的当年常来这里收购皮货的北方佬。不,此刻她脑海里默默想着的是:胡桃奶糖、布里厄布里厄(1858—1932),旧译白里欧,法国戏剧家。的剧本、残液溢出的原因,还有那位化学讲师目不转睛地瞅着她那掩住耳朵的新颖发型的情景。
微风掠过千里麦田,把她的塔夫绸裙子吹得鼓了起来,裙子飘拂的样子显得那么优美、活泼,那么富于魅力,使山脚下偶然路过的行人一见到她那轻盈秀逸的神采,都不由得为之倾倒。她举起两臂,身体背着风微微后倾,低垂着的裙子被风吹得上下飘飞,满头秀发也在狂飞乱舞着。这个小山冈上的少女不谙世故,天真无邪,又是那么年轻;她陶醉在微风中的神情,仿佛渴望着未来的生活乐趣。哪知道满怀期望的青春,就是一出永远叫人苦恼的喜剧。
这个少女名叫卡萝尔·米尔福德,一个钟头前,她刚从布洛杰特学院里溜出来。
披荆斩棘垦荒的日子,少女头戴宽边遮阳帽的日子,还有在开辟杉木林时用斧头把熊砍死的日子,都已成为遥远遥远的过去了。现如今,附丽在一位逆反少女身上的,正是被称之为富有美国中西部特征的迷惘精神。
二
布洛杰特学院坐落在明尼阿波利斯的近郊。它是正统宗教的堡垒,迄至今日仍在反对伏尔泰伏尔泰(1694—1778),法国著名作家。、达尔文查尔斯·罗伯特·达尔文(1809—1882),英国著名科学家,进化论之创立者。和罗伯特·英格索尔罗伯特·格林·英格索尔(1833—1899),美国著名政治家、演说家和不可知论者。诸家的“异端邪说”。在明尼苏达、艾奥瓦、威斯康星和南达科他、北达科他等州,笃信宗教的家庭都把他们的子女送到那里上学。布洛杰特学院总是以保护莘莘学子为己任,不让他们受到时下一般大学歪风邪气的影响。可是在这个学院里,也有的是热情奔放的少女和爱唱歌的小伙子,还有一位酷爱弥尔顿约翰·弥尔顿(1608—1674),英国伟大诗人。和卡莱尔托马斯·卡莱尔(1795—1881),苏格兰散文作家、历史学家。的女讲师。因此,卡萝尔在布洛杰特的四年岁月也不算是完全浪掷。既然学校小,劲敌少,她那种富于进取性的、兴趣多方面的天性就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她打网球,主办火锅聚餐会,参加研究生的戏剧讨论会,也常常跟一些小伙子出去溜达溜达,并且还加入了五六个社团,为的是把所谓“大众文化”的各种技艺都实践一番。
她的班上,有两三个女孩子比她漂亮,可谁都没有她那么惹人注目。无论在课堂里还是在舞会上,她同样都表现得很出色,虽然在布洛杰特学院的三百名学生中,有许多人回答课文时要比她强,跳起波士顿舞一种类似华尔兹的舞步。来也要比她洒脱。但她浑身上下每一个细胞都充满着活力——细柔的手腕,粉嫩的肌肤,乌黑的鬈发以及稚真的少女的眸子。
同宿舍的女孩子,看到她穿着女式透明长睡衣,或者看到她沐浴后湿漉漉地从浴室冲出来,都对她苗条的身材感到惊奇。她的身材看起来比她们原先想象的要小一半;一个弱不禁风的孩子,多么需要得到爱抚和关怀啊。“举世罕见的小精灵。”她们低声耳语道。可她却是如此果断有力,如此富于敢想敢干的精神,如此不顾一切地深信自己那还相当模糊的美好憧憬,因而她始终是那样的精力旺盛,难怪那些身高体壮的布洛杰特学院女子篮球队队员,也都要自叹不如,尽管她们经常身穿蓝哔叽短灯笼裤,套着粗螺纹羊毛袜,小腿肚还往外凸起,在健身房球场上来回驰骋。
哪怕在疲倦的时候,她那双乌溜溜的眼睛还是在细心地观察着周围的一切。她还不知道世界有时在无意中有多么残忍,在自鸣得意中又多么迟钝;但是,纵然她遇到了那些令人泄气的势力,她的目光也绝不会变得阴郁、滞重,或者黯然泪下。
尽管卡萝尔热情奔放,惹人怜爱,往往是人们“迷恋”的对象,认识她的人还是不敢跟她接近。无论唱赞美诗也好,或者编派什么鬼花招也好,就数她热心,但她的那副神气却依然显得有点儿目空一切,并且十分挑剔。她也许很轻信,天生是一个崇拜英雄的人;可她喜欢提问题,追根究底,总是没完没了。不管她将来会变成什么样的人,她永远不会悠闲自在的。
她的多方面兴趣反而害苦了她。初她巴不得自己能有一副令人惊奇的好嗓子,继而又希望有演奏钢琴的才能,末了,则渴望有演戏、写作和领导社团的组织能力,尽管每次她都失望了,但她照例都会重新振奋起来,去参加立志于传教事业的学生志愿队,给剧社画画布景,或者替学院学报拉广告,四处奔忙。
那个星期天下午她在小教堂的演出,可以说是登峰造极。在苍茫暮色中,她的小提琴和着大风琴的旋律,奏出悦耳的乐曲,在烛光的辉映下,隐约可见她穿着一身笔挺的金色礼服,正弯着手臂,在来回拉动琴弓,嘴唇紧闭着,显得非常严肃。此时此刻,在座的每一个男人都爱上了宗教,爱上了卡萝尔。
在大学后一年,她就迫不及待地对自己所有的实验和局部的成功作了认真总结,以便决定自己未来的事业。每天,在图书馆的台阶上,或者在学院主楼走廊里,女学生们都在议论着“毕业后叫咱们去干什么呢”这个话题。有些女学生明知道自己快要结婚,偏偏还要装腔作势,好像对一些重要的职位正在考虑似的;有些女学生虽然知道自己不得不马上就业,却在暗示:她们有不少神话般的求婚者。至于卡萝尔,她是一个孤儿,她的亲人是一个甜言蜜语的姐姐,已嫁给了圣保罗的一个眼镜商人。父亲的遗产,十之八九都被卡萝尔花掉了。目前她并没有在谈恋爱——就是说,她不是常常谈恋爱的,偶尔谈谈,时间也不长。她得独自谋生。
可是,怎么谋生?怎么去征服世界?——几乎完全是为了世界本身的利益——她一点儿都不知道。凡是没有订过婚的女学生,绝大多数都打算去当教师。她们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无忧无虑的年轻小姐,她们承认,只要有机会,一结婚就离开那些“令人厌恶的教室和邋里邋遢的孩子”;另一类便是勤奋学习的姑娘——其中有些人前额鼓出、眼球凸起——她们在班级祷告会上,曾经祈求过上帝“引导她们沿着造福人类的大道一步一步地前进”。卡萝尔对这两类人都不感兴趣。前一种人似乎态度“不诚恳”。(在这个阶段,上述三个字是卡萝尔爱用的词儿。)至于那些真心诚意的少女,一味笃信拉丁语法的价值,依她的看法,说不定有利也有弊呢。
临到毕业这一年,卡萝尔曾经先后作出过种种不同的抉择:攻读法律,写电影剧本,干护士职业,要不干脆嫁给一位身份不明的英雄人物。
......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