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京城市史
  • 南京城市史
  • 南京城市史
  • 南京城市史
  • 南京城市史
  • 南京城市史
  • 南京城市史
  • 南京城市史
  • 南京城市史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南京城市史

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66.7 4.8折 138 全新

库存15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薛冰 后浪

出版社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ISBN9787559460004

出版时间2022-02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定价138元

货号29346490

上书时间2024-10-26

兴文书店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前言

引 言:重现南京城市生长图景 

说起南京的历史图景,大家会想到宋代的《金陵图》,明代的《南都繁会图》。那都是同一时间的空间图景。这本书为大家展示的,则是同一空间的时间图景,也就是在南京这片土地上,城市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历程。

1988 年,一位年轻的朋友告诉我,江宁湖熟镇的梁台上,可以捡到石斧和铜箭头,我当即决定与他一起远征。我们前后去过三次,后一次是 1991 年的秋天,在那场号称百年不遇的大洪水之后,梁台的文化土层已经被抗洪大军挖掉了一多半,筑到了不远处的大坝上。无论作为新石器时期的古文化遗址,还是传说中南朝梁昭明太子读书台的遗址,这一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都已不复存在。

在梁台上下,我们捡到过鬲足、纺轮、网坠,鹿角和兽牙化石,石刀的残片和青铜箭头。近十米高的梁台土层中,夹有大量蚌壳、螺壳等水生动物化石,引起我浓厚的兴趣。我曾走下梁台,沿着田间的小路,走到不远处的小河边,伸手掬起清澈的碧水,想象如流水一样逝去的时光。三四千年前,为南京的先民提供生存基础的,就是这条看不出一点沧桑痕迹的河流吗?从水边到台地,就是他们全部的世界了吗?他们会怎样对待闯进这世界的同类与异类?他们又是怎样度过那漫无边际的日日夜夜、年年月月的呢?

单凭我在梁台捡拾的历史碎片,要想重现先民生活的完整图景,实在太困难了。

十八年后,当我试图勾勒南京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成长与变迁历程时,我仿佛又置身于当年的梁台之下。应该说,这次所面对的题目难度更大。因为,城市文明兴起的进程,同样是以一种不稳定的、极易变化的形式展现,只有在时间流逝中沉淀下来的片段,或被以某种形式记录下来的场景,才能为后世所知。二千五百年来,这座城市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时盛时衰、屡毁屡建,经历了太多曲折和风波。就像长江大河,谁能分辨得清,它的某一滴水是来自哪一条溪流?就像一幅油画,不断地被人修饰、增添、改作甚至抹去重绘,现在还有可能恢复它初的面貌并再现这变化的过程吗?

仅凭我所亲历的六十年南京生涯,无法完成这项工作 ;即使再加上南京现存的全部历史文化遗迹,也还不足以复原它悠久的成长经历。

幸运的是,自六朝建都开始,就有人在为这座城市立传。历代累积起大量的文献资料,时代越晚就越丰富。近百年来,更有不少前辈学人和师长朋友,披荆斩棘,筚路蓝缕,贡献出丰硕的成果。这就为我提供了站在巨人肩上的可能。

 

不过,前人对于南京城市成长历程的观察和探索,至今仍不无令人遗憾之处。

首先,在古代史范畴中,对于不足五百年的建都史,研究较多,而对 于长达二千余年的非建都史,关注不够 ;在历代建都时期,对于都城相关设施的研究较多,对于普通民众生活环境的探索不够 ;对于城市发展形态的描述较多,对于为什么会产生如此形态的思考不够 ;对于城市与居民的关系,对于城市建设与城市经济、城市文化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的关系,阐述得也不算充分。造成这种状况的重要因素,是历史资料的缺失。历代官私记述中严重的重官事轻民情倾向,重政治轻经济倾向,使得今人很难获取所需要的相应资料,对南京城市成长史进行全面系统研究。

其次,对于现当代南京的发展成长,尤其是 20 世纪 90 年代至今发生的沧桑巨变,虽然手资料保存较为完整,也不乏局部评述,但宏观层面上的系统探索,似乎还没有见到。尤其是当前,在走向“以人为本”“和谐南京”的进程中,南京的城市规划和建设,更需要借鉴历史上的经验与教训。这就使本书的写作,具有了现实意义。

辨疑解难,总结近事,都不是容易的事情。然而,历史从来就是叙述者的历史。每一个有历史责任感的人,都可以贡献自己的记录,表达个人的评判。

与历史是对已逝时间的记忆一样,城市实际上是对已逝空间的记忆。从表面上看,面对既有空间,城市选择“记住”什么和“忘却”什么,往往体现着统治者的意志,城市的外在形态,屡屡因重大政治元素影响而发生巨变。但是,城市决不仅止于政治的范畴,它的发展,还有其内在规律可循。自然环境、经济发展和文化传承等因素,尤其是城市的基本居民,是城市得以保持其延续性的重要力量。因此,在历史的长链上,探寻那些失落的环节,拼合那些碎裂的画面,并非完全没有可能。打一个不太贴切的比方,就像我们翻阅一个人的旧相册,不但可以 准确地了解照片记录下的瞬间,也大致能够推测出未被拍摄的时光了。

全书分上、下两编。上编主要回溯古代南京城市成长、变迁历程,对已有定论的内容,叙述从简,提出不同材料或不同看法之处则力求严谨。对于某些时段、某些方面相关记录的短缺,我将尝试进行填补,即依据南京城市发展的规律与特点,参考时代相近的私史笔记以至文学作品,进行适度的推想,提出一些假说。下编关注的是现代规划产生之后的一百年中,人们面对历史造就的文化名城,如何进行再度建设的问题。简言之,可以说是梳理旧识,补充记忆,阐明新见。我希望它能为读者提供一轴较为完整、清晰的南京城市成长史图卷,并藉此理出南京城市发展的脉络,以便于总结既往经验教训,为促进城市未来的健康发展,提供一个参照系。尤其是近这个城市急剧发展的时期,也需要及时予以整理与总结。错过时机,后人将更加难以措手。

 

我本是做文字工作的,来写这样一本关于南京城市演变发展的书,似乎完全背离了本行,也有些不自量力。但我仍然决定要把这件事做一样,能实现人类文化的积累和进化,二者都是人类文化的重要表征。

我在这二者之间发生转换,也就不算太离谱。不过本书二十几万字的篇幅,除了长时期的相关积累以外,断断续续地写了整整一年,在我的写作生涯中,这大约是写得苦的一本书了。

近年以来,国内地域文化研究发展迅猛,地域文化的意义重要,也已成为社会共识。在当前国际、国内竞争激烈的大环境下,作为软实力的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本身就是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对于地区综合实力的提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加强文化建设、维护文化多样性,已成为世界各国、各地区提高竞争力的战略选择。研究地域文化,挖掘地域文化的深层内涵和丰富内容,更是城市文化不断升华的根基,培育新的城市精神的源泉。不同的地域文化以自身的特殊内容,也为中华民族主流文化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营养。21 世纪,江苏省正在建设文化大省,南京市也在倡导“文化强市”。完成这样一本书,也就算我对生活于其间半个多世纪的城市,对她的文化建设和城市发展,尽一点绵薄之力。

不过,我毕竟不是城市建设与历史考古的专家,所以这一本书,从某种意义上说,仍只是文本意义上的城市研究,是对既有的相关记录与求索,重新进行整合和解读。当然,我也有一点小小的野心,就是希望本书中的评判与解读,能够经得起历史的检验,希望本书中的某些假说或预见,能够被将来的考古发掘、研究成果或城市发展的现实所证明。

2008 年 5 月



导语摘要

《南京城市史》首次全面、系统、完整、清晰地阐述了南京 2500 年建城史和近 500 年的建都史。全书分上、下两编 :

上编主要回溯古代南京城市成长、变迁历程,从新石器时代的北阴阳营遗址、湖熟遗址,春秋战国时期的棠邑、濑渚邑、越城、金陵邑、冶城,到六朝时期的石头城、建业、建康,从南唐的金陵城到明都南京,再到清代的现代南京城,从解读文献和实地踏勘入手,在广阔的时空范畴中,探寻失落的环节,拼合碎裂的画面,梳理旧识,补充记忆,辨疑解难,阐明新见,勾勒出一轴较为完整、清晰的南京城市成长史图卷。

下编关注的是现代规划出现之后的一百余年中,从民国的首都计划建设到 21 世纪“山、水、城、林”一体的和谐城市建设,人们面对历史造就的文化名城,如何进行再度建设的问题。由对史实的探寻升华到史实的提炼,梳理出现代南京城市生长的脉络和城市建设的若干重要经验,如跨江发展、面向大海的胸怀,善于利用自然山水的传统,功能区分明确的特色,尊重原住民权益的原则,保老城建新城、跨越式发展的优势等 ;尤其是通过反思近百年间历次现代城市规划实践的得失,探索面对历史造就的文化名城,如何进行再建设的问题,对于现当代南京的城市建设,做了宏观层面上的品评,也为城市未来的科学、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一个参照系。



商品简介

《南京城市史》首次全面、系统、完整、清晰地阐述了南京 2500 年建城史和近 500 年的建都史。全书分上、下两编 :

 

上编主要回溯古代南京城市成长、变迁历程,从新石器时代的北阴阳营遗址、湖熟遗址,春秋战国时期的棠邑、濑渚邑、越城、金陵邑、冶城,到六朝时期的石头城、建业、建康,从南唐的金陵城到明都南京,再到清代的现代南京城,从解读文献和实地踏勘入手,在广阔的时空范畴中,探寻失落的环节,拼合碎裂的画面,梳理旧识,补充记忆,辨疑解难,阐明新见,勾勒出一轴较为完整、清晰的南京城市成长史图卷。

 

下编关注的是现代规划出现之后的一百余年中,从民国的首都计划建设到 21 世纪“山、水、城、林”一体的和谐城市建设,人们面对历史造就的文化名城,如何进行再度建设的问题。由对史实的探寻升华到史实的提炼,梳理出现代南京城市生长的脉络和城市建设的若干重要经验,如跨江发展、面向大海的胸怀,善于利用自然山水的传统,功能区分明确的特色,尊重原住民权益的原则,保老城建新城、跨越式发展的优势等 ;尤其是通过反思近百年间历次现代城市规划实践的得失,探索面对历史造就的文化名城,如何进行再建设的问题,对于现当代南京的城市建设,做了宏观层面上的品评,也为城市未来的科学、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一个参照系。



作者简介

薛冰,著名学者、作家。浙江绍兴人。1967 年毕业于南京金陵中学高中。1968 年赴江苏省泗洪县管镇乡插队务农,1975 年后任南京钢铁厂车间青年干事、厂工会干事,1984 年调江苏省作家协会创作联络部工作,历任《雨花》杂志编辑,《东方文化周刊》副总编辑,现为江苏省作协专业作家。1980 年开始发表作品。1990 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长篇小说《群芳劫》《天长地久》《青铜梦》,中短篇小说集《爱情故事》,文化随笔《旧书笔谭》《止水轩书影》《家住六朝烟水间》《淘书随录》《江南牌坊》《金陵女儿》《金陵书话》《书事 :近现代版本杂谈》《笺事》 以及《南京城市史》等六十余部。



目录

引言


重现南京城市生长图景


上编 古代南京的成长史


章 未有城市之先


做一回思维的体操


北阴阳营的先民生活


兼容并蓄的湖熟文化


第二章 早期的城邑建置


棠邑和濑渚邑


越城与越台环壕聚落


金陵邑与白鹭洲


秦、汉县邑


冶城的真相


早期城邑不同于现代城市


第三章 东吴定都


孙策和孙权的将军府


太初宫的选址


石头山·石头津·石头城


建业都城,四水环护


《吴都赋》中的建业


“虎踞龙盘”的真相


第四章 东晋立国


建邺风云


都城初立礼制规范


晋成帝营建台城


东晋时期的建康城


军垒与侨郡、侨县


第五章 南朝的都城建设


继汉开唐说南朝


从“六门”到“十二门”


南朝宋宫室和园林


南朝齐首建都城墙


南朝梁的都城兴衰


南朝陈的都城重建


东晋南朝的石头城与石头津


建康民居与寺庙


第六章 隋、唐时期的商业都市


台城并未被“平荡耕垦”


隋、唐时期的江宁建置


“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


发达的手工业


唐诗中的长干里


第七章 南唐营建金陵城


从杨吴到南唐


金陵城始跨秦淮水


南唐宫城与街市


王安石围垦玄武湖


宋、元时期的城市变迁


特辑一 宋院本金陵图


流传有序的仿《宋院本金陵图》


《金陵图》中的城市风貌


《金陵图》中的市井风情


第八章 明都南京——壮丽瑰玮


朱元璋应天建大明


明皇宫不与民争地


“世界大城”


都城外围的建设


能工巧匠会聚京师


明代的市井商街


特辑二 金陵四十景图像诗咏


余孟麟首倡《雅游编》


朱之蕃诗咏四十景


从《金陵图咏》看明都故实


第九章 清代南京——浴火重生


清代二百年和平发展


太平天国时期的浩劫


城市现代化的初实践


 


下编 现当代南京的发展史


第十章 民国建都与《首都计划》


民国初期的建设与规划


五大公园和三个飞机场


《首都计划》和中山大道


《首都计划》


拆城风波


交通干线和重要建筑


沦陷时期和战后恢复


第十一章 新中国初三十年


南京解放与接管情况


恢复期治理秦淮河


早期规划与实践


摇摆不定的城建方针


拆城风潮


动乱年代


第十二章 改革开放与城市控制


“事业要发展,城市要控制”


滞后的规划与艰难的城建


城市建设的积极成果


第十三章 20 世纪的后十年


“南京都市圈”的远见


国务院的明确要求


“国际化大都市”的迷乱


曲折历程中的艰难推进


“老城改造”与市民安居


第十四章 进入 21 世纪


社会转轨的历史机遇


“一城三区”城市新格局


河西新城区


仙林新市区


东山新市区


浦口新市区


整合历史文化名城风貌


明城墙与秦淮河


提升市民生活质量


特辑三 南京“一城三区”新面貌


第十五章 走向和谐南京


市民精神与城市特色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建筑追求新风貌


道路营造新格局


规划引领和谐城市


后记


出版后记



内容摘要

《南京城市史》首次全面、系统、完整、清晰地阐述了南京 2500 年建城史和近 500 年的建都史。全书分上、下两编 :


上编主要回溯古代南京城市成长、变迁历程,从新石器时代的北阴阳营遗址、湖熟遗址,春秋战国时期的棠邑、濑渚邑、越城、金陵邑、冶城,到六朝时期的石头城、建业、建康,从南唐的金陵城到明都南京,再到清代的现代南京城,从解读文献和实地踏勘入手,在广阔的时空范畴中,探寻失落的环节,拼合碎裂的画面,梳理旧识,补充记忆,辨疑解难,阐明新见,勾勒出一轴较为完整、清晰的南京城市成长史图卷。


下编关注的是现代规划出现之后的一百余年中,从民国的首都计划建设到 21 世纪“山、水、城、林”一体的和谐城市建设,人们面对历史造就的文化名城,如何进行再度建设的问题。由对史实的探寻升华到史实的提炼,梳理出现代南京城市生长的脉络和城市建设的若干重要经验,如跨江发展、面向大海的胸怀,善于利用自然山水的传统,功能区分明确的特色,尊重原住民权益的原则,保老城建新城、跨越式发展的优势等 ;尤其是通过反思近百年间历次现代城市规划实践的得失,探索面对历史造就的文化名城,如何进行再建设的问题,对于现当代南京的城市建设,做了宏观层面上的品评,也为城市未来的科学、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一个参照系。



主编推荐

薛冰,著名学者、作家。浙江绍兴人。1967 年毕业于南京金陵中学高中。1968 年赴江苏省泗洪县管镇乡插队务农,1975 年后任南京钢铁厂车间青年干事、厂工会干事,1984 年调江苏省作家协会创作联络部工作,历任《雨花》杂志编辑,《东方文化周刊》副总编辑,现为江苏省作协专业作家。1980 年开始发表作品。1990 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长篇小说《群芳劫》《天长地久》《青铜梦》,中短篇小说集《爱情故事》,文化随笔《旧书笔谭》《止水轩书影》《家住六朝烟水间》《淘书随录》《江南牌坊》《金陵女儿》《金陵书话》《书事 :近现代版本杂谈》《笺事》 以及《南京城市史》等六十余部。



精彩内容



媒体评论

国内本为单个城市撰写的通史,全面、系统阐述南京城市发展历程。

——南京日报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