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 98.62 7.1折 ¥ 138 全新
库存16件
作者于倬云 主编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59843098
出版时间2021-1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138元
货号29324007
上书时间2024-10-26
中国历史上曾经有过很多著名的宫殿建筑,如秦阿房宫、汉未央宫、唐长安城、宋汴京城以及元大都等,但是我们今天只能从文献和遗址中略知这些宫殿的梗概。只有明、清两代的紫禁城宫殿至今尚保存完整,巍然屹立在北京城的中轴线上。紫禁城宫殿是中国现存规模的木结构建筑群,也是世界罕见的古代宫殿建筑群。
紫禁城宫殿虽然建成于十五世纪二十年代,但它却是集中国古代传统宫殿建筑之大成,布局和建筑技术都是继承了历代宫殿建筑的优秀成果而又有进一步的创造,在中国建筑史上占有极重要的地位。
为了全面、系统地介绍紫禁城宫殿,并由此展示中国古代传统建筑的高超技术和艺术,故宫博物院与香港商务印书馆决定合作编辑出版这部《紫禁城宫殿》。本书由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副理事长、故宫博物院古建部副主任、高级工程师于倬云先生主编并亲自撰写导论,综论紫禁城的营建沿革、规划设计思想以及有关方面的建筑艺术。
本书精选大量照片展示紫禁城内主要宫、殿、楼、阁、门等各类型建筑物的外景、内景、装修、装饰、陈设以及有关的设施,并分章撰写专文作深入浅出的概述。除此而外,另有图片说明作为辅助性的解说,以增加知识性和趣味性。除摄影图片外,也有不少故宫珍藏的历史画、建筑实测图等各类墨线图。
本书是在本院有关部门通力合作下完成的。本院古建部、研究室、陈列部、保管部和群工部等都承担了部分的工作任务。本院出版工作委员会副主任、《故宫博物院院刊》总编辑刘北汜先生,出版工作委员会副主任、研究室主任吴空先生协助主编工作;古建研究人员郑连章、刘策先生和茹竞华女士参与编写和制图;周苏琴女士具体组织拍摄和资料搜集工作;书内主要照片是由摄影师高志强、胡锤先生摄制的。
另外,天津大学建筑系副教授童鹤龄先生为本书绘制《紫禁城鸟瞰图》,在此一并致谢。
故宫博物院
1982年3月
紫禁城堪称中国传统建筑技术与艺术的典范,本书将此中国古代建筑的zui高成就一一剖析,并分类详解,涉及样式几乎囊括中国所有古建筑(宫殿、坛庙、园林、住宅),从总体到局部,详细图解堪舆风水、施工用料、工艺原理等营建细节,成此一本经典的建筑百科全书。
紫禁城堪称中国传统建筑技术与艺术的典范,本书将此中国古代建筑的zui高成就一一剖析,并分类详解,涉及样式几乎囊括中国所有古建筑(宫殿、坛庙、园林、住宅),从总体到局部,详细图解堪舆风水、施工用料、工艺原理等营建细节,成此一本经典的建筑百科全书。
于倬云(1918—2004),著名古建筑专家,故宫博物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曾任国家文物局古建工程委员会委员,1954年调入故宫博物院,1979年任故宫博物院古建部主任。主要成就是参与《古建筑木结构维护与加固技术规范》《古建筑砖石结构维护与加固技术规范》的制定。参与《中国大百科全书》“文物、博物馆卷”“建筑、园林卷”“土木工程卷”等条目的撰写。半个世纪来,于倬云主持设计或修复、维修的古建工程近百项。
前说
一、紫禁城宫殿的营建及其艺术
建筑沿革 002
施工准备 006
施工过程与著名匠师 010
建筑艺术 014
阴阳五行学说的体现016
二、紫禁城主要建筑
城池 022
外朝 036
内廷 064
园林 106
戏台 144
佛堂、道场及其他祭祀建筑 158
书房、藏书楼 176
衙署及其他184
三、建筑结构与装饰
台基栏杆 192
梁架 204
斗拱 214
屋面装饰 220
内外檐装修 230
藻井天花 246
彩画 262
琉璃装饰282
四、其他设施
桥梁涵洞 294
给水排水 300
御寒防暑 306
照明310
附录
紫禁城宫殿建筑大事年表 318
紫禁城宫殿建筑术语表 324
主要参考文献 327
紫禁城堪称中国传统建筑技术与艺术的典范,本书将此中国古代建筑的zui高成就一一剖析,并分类详解,涉及样式几乎囊括中国所有古建筑(宫殿、坛庙、园林、住宅),从总体到局部,详细图解堪舆风水、施工用料、工艺原理等营建细节,成此一本经典的建筑百科全书。
于倬云(1918—2004),著名古建筑专家,故宫博物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曾任国家文物局古建工程委员会委员,1954年调入故宫博物院,1979年任故宫博物院古建部主任。主要成就是参与《古建筑木结构维护与加固技术规范》《古建筑砖石结构维护与加固技术规范》的制定。参与《中国大百科全书》“文物、博物馆卷”“建筑、园林卷”“土木工程卷”等条目的撰写。半个世纪来,于倬云主持设计或修复、维修的古建工程近百项。
紫禁城当时的规划有三大特点。,明代北京宫殿是在元大都的基址上营建的。当拟制规划时,规划师们不仅掌握元大都的基本情况,而且十分熟悉地上建筑的情况、水系的来龙去脉以及暗沟的排水高程和坡度,因此在营建新城时得以充分利用原有的遗物,节省了很多工程量。由于紫禁城中缺乏水面,所以把太液池中的水从城垣的西北隅引入,向南回绕,在紫禁城的午门内的一段就是美丽的内金水河,然后从东南方向流出,经菖蒲河、御河和通惠河接通。第二,明代的都城规划吸取了历代都城规划的优点,对元大都宫殿布局做了许多改动。元朝的大内正门崇天门(午门)至大都正门丽正门的距离较近,没有北宋汴京宫前天街的那种雄伟深邃的气魄。明代的北京规划遂吸取了宋代汴京宫前“州桥南北是天街”的布局……(建筑沿革P4)
这个设计既符合南京明宫殿后面以万岁山为屏障的雄伟构想,又节省了土方的运输。到了清乾隆年间,在万岁山的五峰之上建起五座玲珑秀丽的亭子,给紫禁城的山屏添了一景。登上景山万春亭极目遥望,可以看到世界上的景象——琉璃瓦顶金光闪烁的“宫殿之海”——紫禁城。(紫禁城宫殿的营建及其艺术P5)
当时运输的办法是将木材滚进山沟,做成木筏,待雨季山洪暴发,将木筏冲入江河,顺流而划行。遇到逆水时,便上岸拉纤。运输木材的道路主要有两条。一是通过运河、通惠河运到北京的神木厂。如浙江省的木材由富春江入大运河,经天津入北运河,再经通惠河入北京;江西省的木材通过赣江入长江;两湖的木材通过湘江与汉水入长江;四川的木材通过嘉陵江与岷江入长江,然后经运河北上,往往需要三四年的时间才能到达。以上这些地区,所产的良材美木多是特等巨材,当时称为神木。经这条渠道的木材由于产地大,货源足,因此从通州张家湾到北京崇文门的通惠河中,大量木材源源不断,依次运入神木厂。二是从山西的桑干河经永定河,把木材运到北京的大木仓。现在北京城内西单稍北的大木仓胡同,就是沿用五百年前为营建宫殿所设木仓的位置而命名的。(施工准备—采木P6)
这次重建竣工后约一百二十年,嘉靖三十六年(1557)四月的一天傍晚,雷雨大作,奉天、华盖、谨身殿,文、武楼,左顺、右顺门及午门内外朝房尽毁于雷火。当时由于没有留存这些建筑的图纸档案资料,掌握营缮的工官和工匠们不敢提出修复设计。只有工师徐杲和雷礼,凭着他们的精湛技艺和经验,根据灾后废墟情况,拟出修复方案。(施工过程P12)
正中的门楼,面阔九间(长60.05米),进深五间(宽25米),在建筑布局中达到了古代殿堂中“九五之尊”的等级。上覆重檐庑殿顶,自城台地面到脊吻,高达37.95米,是紫禁城内的建筑。城台上两侧,各设廊庑十三间,门楼两翼向南排开,俗称雁翅楼。在雁翅楼的两端,各设有一座重檐攒尖顶的阙亭。整个城台上的建筑,三面环抱,五峰突出,高低错落,主次相辅,气势雄伟,有“五凤楼”之称。
午门共有五个门洞,当中的正门,只有皇帝才能出入。皇后在成婚入宫时可以走一次,再是殿试的时候,宣布中了状元、榜眼、探花的三人出来时可走一次。宗室王公、文武官员只能走两侧门。东西两拐角处左右矩形洞,平时不开,只有在大朝的日子,文东武西,分别由掖门出入。再是殿试文武进士,按会试考中的名次,单数走左掖门,双数走右掖门。另外,明朝廷处罚廷杖大臣即在午门前的御路东侧举行。(午门P25)
1982年以来出版了故宫有史以来三大巨著之一的《紫禁城宫殿》,该书是部全面系统、完整准确的介绍并进行理论阐述的专著。该书出版后,即得到国内外学者的称赞,相继出版了英文、日文版,英国刊物认为此书是次揭开中国古代建筑设计思想的奥秘。美国伊里诺大学亚洲图书馆馆长看到该书后马上请他在该书的扉页上题字签名,作为该馆珍藏品保存。
——周苏琴 茹竞华(周苏琴: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图录二级组项目专家,紫禁城学会理事;茹竞华:故宫博物院 高级工程师)
《紫禁城宫殿》的主题内容是宫殿建筑,举凡传统的宫殿建筑理论、美学原理、工艺技术、构建规划、应用材料、使用功能等,无不囊括其中。书中既反映了现存紫禁城宫殿的宏伟华丽的建筑,同时也展现了中国古建筑的集大成。
——陈万雄(原香港联合出版集团总裁、商务印书馆(香港)总经理兼总编辑)
是《紫禁城宫殿》让我次清楚了解了故宫的建筑过程、主要建筑、布局、建筑之间的关系,乃至那些梁架、斗拱、天花藻井、彩画的奥妙。不用说画册中收入的一些建筑尚未开放,常人看不到,即便是开放的建筑,稍高一点的地方(如檐角琉璃瓦上的祥兽)观众也是看不清的,另外,要了解这些建筑和装饰的意义,也很费劲——这些,一卷《紫禁城宫殿》在手,全可解决。
——汪家明(原人民美术出版社社长、中国美术出版总社社长)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