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虽为人作 宛自天开:故宫趣解.
  • 虽为人作 宛自天开:故宫趣解.
  • 虽为人作 宛自天开:故宫趣解.
  • 虽为人作 宛自天开:故宫趣解.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虽为人作 宛自天开:故宫趣解.

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51.15 6.6折 78 全新

库存8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刘振羽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有限公司

ISBN9787559647115

出版时间2021-01

装帧精装

开本其他

定价78元

货号29167117

上书时间2024-10-26

兴文书店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导语摘要

故宫的完整建造周期仅几年时间,为何筹备期需要花费十几载?五色土和“社稷”有何内在关联?明三暗五指的是故宫的什么位置?九五之尊的“九五”指的是什么规制?面壁思过的“面壁”指的是故宫的哪个位置?虽为人作,宛自天开——600年的故宫,蕴藏着太多中国文化。故宫荟萃了当时*的科技和文化成果,体现了国人*融合*伟大的智慧。
该书以导览的形式完整地将故宫的脉络线路进行了可视化表达,更为精彩的是,故宫各个角落所蕴含的文化知识和国学典故,都完整地进行了阐释和讲述。



作者简介

刘振羽,北京人,弘易学堂创办人,国学教育考评中心国学培训讲师,资深战略管理咨询师,服务于多家中大型公司。受家庭熏陶,自小热衷于研读儒释道传统文化,并专注于易学等中国传统文化经典的现代解读和实际应用。2013年,主导创立弘易学堂,以实体教授的方式向广大读者传授优质中国文化知识,旨在倡导人与人之间和谐共处、人与自然和谐共存。同时,致力于中国传统文化在身心健康、亲子情感、儿童潜能开发、和谐婚恋以及企业管理中的融合和具体应用。近年来,立足于将所学知识进行纸质阅读层面的写作转化。



目录

序篇  1
管窥故宫 2
北京的内外城和皇城 8
天安门 11
华表 13
端门 15
左祖 17
右社 20
护城河和城墙 22
中路导览 24
午门 26
明三暗五 29
天圆地方 31
御道 32
门钉 33
铺首 35
太和门广场 38
内金水河 39
栏杆和望柱 41
铜狮 43
石亭石匮 45
太和门 47
御门听政 49
三台中央土 50
螭首 53
三大殿 55
日晷嘉量 56
神龟、仙鹤 58
太平缸 59
太和殿 60
琉璃瓦 62
斗拱 63
梁、枋、额枋、雀替 64
脊兽 65
垂脊兽 65
正脊兽—螭吻 66
骑凤仙人 67
垂脊兽—龙 67
垂脊兽—凤 68
垂脊兽—狮子 68
垂脊兽—天马 69
垂脊兽—海马 69
垂脊兽—狎鱼 70
垂脊兽—狻猊 70
垂脊兽—獬豸 72
垂脊兽—斗牛 73
垂脊兽—行什 73
双角龙 73
藻井 74
六龙柱 75
金砖 76
『建极绥猷』匾 77
屏风 78
宝座 80
宝象 81
甪端 82
中和殿 83
保和殿 84
云龙阶石 85
乾清门 87
乾清门广场 88
乾清宫 89
上书房 91
南书房 91
江山社稷殿 92
『正大光明』匾 93
交泰殿  95
二十五宝玺 98
自鸣钟 100
铜壶滴漏 101
坤宁宫  102
御花园  104
天一门 106
钦安殿  109
夹杆石 110
鎏金铜象 111
千秋亭、万春亭 112
浮碧亭、澄瑞亭 114
三大奇石 116
井亭 118
堆秀山 119
石子画 120
东西对称 121
西路导览 122
影壁 124
重华宫 125
西六宫 126
永寿宫 127
储秀宫、翊坤宫 129
太极殿、长春宫 132
咸福宫 134
螽斯门 135
养心殿 137
东暖阁 139
西暖阁 139
军机处 140
三希堂 140
九九消寒图 141
慈宁宫区 142
麒麟 143
慈宁宫 144
寿康宫 145
慈宁宫花园 146
内务府 148
冰窖 148
造办处 149
十八槐 150
断虹桥 151
武英殿 152
浴德堂 153
宝蕴楼 155
东路导览 156
角楼  158
东华门 160
南三所 161
文华殿 163
文渊阁  165
箭亭  166
太上皇城 167
九龙壁 168
养性殿  170
皇极殿 171
宁寿宫  172
畅音阁  173
乐寿堂 174
乾隆花园  175
奉先殿  176
毓庆宫 178
斋宫 179
东六宫 180
景仁宫 181
承乾宫 182
钟粹宫 183
延禧宫 184
永和宫 186
景阳宫 187
神武门  188
后记



内容摘要

故宫的完整建造周期仅几年时间,为何筹备期需要花费十几载?五色土和“社稷”有何内在关联?明三暗五指的是故宫的什么位置?九五之尊的“九五”指的是什么规制?面壁思过的“面壁”指的是故宫的哪个位置?虽为人作,宛自天开——600年的故宫,蕴藏着太多中国文化。故宫荟萃了当时*的科技和文化成果,体现了国人*融合*伟大的智慧。
该书以导览的形式完整地将故宫的脉络线路进行了可视化表达,更为精彩的是,故宫各个角落所蕴含的文化知识和国学典故,都完整地进行了阐释和讲述。



主编推荐

刘振羽,北京人,弘易学堂创办人,国学教育考评中心国学培训讲师,资深战略管理咨询师,服务于多家中大型公司。受家庭熏陶,自小热衷于研读儒释道传统文化,并专注于易学等中国传统文化经典的现代解读和实际应用。2013年,主导创立弘易学堂,以实体教授的方式向广大读者传授优质中国文化知识,旨在倡导人与人之间和谐共处、人与自然和谐共存。同时,致力于中国传统文化在身心健康、亲子情感、儿童潜能开发、和谐婚恋以及企业管理中的融合和具体应用。近年来,立足于将所学知识进行纸质阅读层面的写作转化。



精彩内容

前言

中华文明至今已有五千年璀璨辉煌的历史,近来的考古发现更是将中华文明的起点推至八千多年以前。可以说,自伏羲氏仰观天象、俯察地理而自创八卦神符起始,我们的祖先便开始探索与自然和谐共存的道路,由此形成了“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它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正所谓“与人和谓之人乐,与天和谓之天乐”。
这份古老的哲学理论也体现在传统建筑当中,其中集大成者,莫过于我国也是世界上规模、保存完整的宫殿建筑群——故宫。在600年前的明朝,紫禁城就已巍然屹立,它不仅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论大局,可言规制、结构、布局、匾额;说细节,可谈构件、窗花、栏杆、脊兽,国人的奇思妙想与千年的文化积淀都在此得以集中展现,就连花草树木也在这600年间与故宫共历风雨,渐渐融为一体,成为了有生命的文物。
“虽为人作,宛自天开”。一条中轴线贯穿紫禁城,奠定宏大格局,两侧宫殿排列展开,左右对称,其规划融入了多种传统文化元素,各处细节都体现了“恬神守志”的哲学智慧。
本书依照故宫的布局,分为中、西、东三条行走线路,可以令读者通过笔者的学思视角探寻故宫奥妙,让我们置身于故宫的金瓦红墙间,更深入地领略中华文明之美。

刘振羽

序篇 

管窥故宫

相传,北京城又名八臂哪吒城,是按照哪吒的造型建造,用以镇压为祸的恶龙。哪吒的头对应正阳门,八臂对应东西各四门,两个风火轮对应北面的安定、德胜两个门,由此奠定了北京城的雏形。
历史上的北京城,由外城、内城、皇城、宫城组成。宫城即紫禁城,纳于皇城的保护之内。古人把紫微星(即北极星)视为天子之星,将其周边的星群称为“天宫”,是神仙的居所;而紫禁城就是地上的天宫,为皇帝的居所。
明朝第三位皇帝——永乐帝朱棣在继位后的第四年(1406年)决定迁都,下令举全国之力筹建皇宫紫禁城,从此进行了大规模的备料和人口迁移。木料采伐自四川、湖北、湖南、浙江和山西,利用江河漂送至北京;铺地的金砖产自苏州;筑墙的澄泥砖产自山东;汉白玉产自北京房山。经过了十年的筹备,方在永乐十五年(1417年)正式动工,当时参与建造的工匠人数有23万之多,民夫人数更是高达100多万。前后劳作4年,终于在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了恢宏雄伟的紫禁城。
永乐十九年(1421年),朱棣正式迁都北京。从此,北京成为明清两代的政治中心,从明朝迁都到清朝终结,这里一共居住过24位皇帝。
辛亥革命爆发后,隆裕皇太后颁布退位诏书,年仅六岁的末代皇帝溥仪于1912年2月退位,紫禁城归为国有;但按照《清室优待条件》,溥仪被允许暂居内廷。1913年,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宫城外朝筹建“古物陈列所”;1914年,古物陈列所成立,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文华殿、武英殿都曾作为文物陈列室。1924年,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将溥仪逐出紫禁城,随后成立“清室善后委员会”,清点查验清宫文物。到了1925年10月,故宫博物院正式成立,以紫禁城内的宫殿建筑群为院址,其名“故宫”便是意指旧时的宫殿。1947年,古物陈列所并入故宫博物院,故宫实现了统一管理。新中国成立后,又对故宫进行了大规模的修缮和整理,在1961年,国务院将故宫列为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故宫由于“中国古代皇宫的完整实例以及它的世界遗产价值”,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现保存文物180多万件。
按《周礼•考工记》中“左祖右社,面朝后市”的营建原则,故宫平面呈四方形,占地72万平方米,现有房屋8000余间,建筑丰富多样而又和谐统一,可谓集历代宫殿建筑之大成,是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的典范。紫禁城共有四个门:正门为午门,东门为东华门,西门为西华门,北门为神武门。神武门对面是用土、石筑成的景山,其上树木蓊郁,从整体布局而言,景山形成了故宫建筑群的屏障。
故宫的建筑类型多样,且融合了不同的风格,满眼望去,殿、堂、楼、阁、轩、馆、亭,错落有致,令人沉浸其中,细细品味。
紫禁城四角均建有精巧玲珑的角楼,周围环绕着高10米,长 3400米的宫墙,墙外又环以52米宽的护城河。
故宫内部的布局以中轴线为中心,左右对称,根据朝政活动和日常起居的需要,可将宫城分为南北两个部分,南为外朝,北为内廷,二者以保和殿后至乾清门之间的横街分隔。外朝的面积约占三分之二,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次第立于中轴之上,两侧建筑对称呼应。这些建筑雄伟宏大,主要用于举行重大典礼或处理政务。内廷区域则以帝、后居住的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为中心,左右有供嫔妃居住的东、西六宫,乾清宫东北、西北部分别设有皇子们居住的东、西五所,后来迁至宁寿宫南部,称为南三所;故宫的西部区域,明清两代先后建有供皇太后、太皇太后、太妃、太嫔等居住的慈宁宫、寿康宫、寿安宫;东北部则有供太上皇居住的皇极殿、宁寿宫等建筑;花园、戏台、藏书楼等设施分列其中,错落有致。

 

北京的内外城和皇城

古时候的城市大多呈内城外郭的模式,北京城也是一样,外城拱卫内城,而内城又包围着皇城和宫城。要想进入紫禁城(宫城),便要穿过外城、内城、皇城。
明朝永乐年间,北京内城在元大都城的基础上修建而成,城墙四角建有角楼,外有护城河环绕。
北京外城的兴建晚于内城。明朝嘉靖年间,为了加强北京城的防卫能力,便按照“城必有廓,城以卫君,廓以卫民”的规制建造了外城。但由于财力不支,原定城周并没有完成,只在内城以南扩展了一片区域,使得整个北京城呈现为“凸”字形。
关于北京城的城门,流传着“里九外七皇城四”的说法,也就是说内城、外城和皇城分别有九座、七座和四座城门。
内城共有九座城门。居于故宫中轴线上,坐北朝南的高大城门名为正阳门,元代称丽正门,是根据离卦中“日月丽乎天”而得名,老百姓称之为前门。前门往东三里有一城门,叫作崇文门,元代称为文明门;前门往西,与崇文门遥相对应的是宣武门,元代则称顺承门。在内城的东半部分,靠南边的是朝阳门,元代称齐化门;靠北边的是东直门,元代称崇仁门。西半边的两个城门,与东直门相对的是西直门,元代称和义门;与朝阳门呼应的是阜成门,元代称平则门。在内城的北部还有两个城门,西北方向的是德胜门,东北方向的叫安定门。在清朝,负责这九座城门守卫和门禁的武官,就是我们熟知的“九门提督”。
外城共有七座城门。同样以南北中轴线南端的永定门为分割点,其东有左安门、东便门、广渠门,其西边则分布着右安门、西便门、广安门。 
皇城位于内城之中,共四个城门,分别是天安门、地安门、东安门和西安门。而紫禁城又位于皇城中心。外城、内城、皇城与紫禁城共同形成了围合式的城市格局。


天安门
天安门是皇城的正门,也是蜚声国内外的著名地标建筑。
流经天安门前的护城河又叫外金水河,它与流经太和门前的内金水河遥相呼应,二者被统称为金水河。
在明清两朝,凡遇新皇登基、皇帝大婚这样的重大庆典活动,都会在此举行颁诏仪式。先由礼部尚书在太和殿奉接皇帝诏书,随后登上天安门城楼,交由宣诏官宣读,此时文武百官须按等级依次排列于外金水桥之南,面北跪听。宣诏完毕,会将皇帝诏书放入一只木雕金凤的嘴里,用绳顺墙垂下,命礼部官员用朵云盘接住,放入龙亭,抬至礼部,用黄纸誊写,随后送抵各执行部门,向全国颁发,这一整套流程被称为“金凤颁诏”。
1911年(宣统三年)12月25日,天安门上举行了后一次“金凤颁诏”,宣读的是末代皇帝溥仪的退位诏书。


华表
天安门前后各有一对华表。
华表起源于古代的谤木。相传上古时期,贤明的尧帝曾在庭中设鼓,让百姓们击鼓进谏,又在交通要道旁竖立木牌(谤木),让百姓们在上面写谏言,由此听取建议,通达民意。
后来谤木演变为今天所见的华表,如天安门城楼的内外所竖的那一对华表,便是由汉白玉制成,上有八角云龙纹,直径0.98米,高9.57米,重20多吨。华表上部镶嵌云板,寓意“高与浮云齐”。
华表立有小兽,大家经常叫它“朝天吼”,实际上它的名字不是“吼叫”的“吼”,而应是“犼”,常见于志怪典籍,如袁枚《续齐谐记•犼》中所载,“犼有神通,口吐焰火,能与龙斗,故佛骑以镇压之。”《西游记》中观音菩萨的坐骑被称为“金毛犼”;同样以观世音菩萨为原型,《封神演义》中的慈航道人收服金光仙为坐骑,其原形也是金毛犼。通常认为,犼是守望之兽,将其置于华表,寄托着君王勤政的愿望。
城楼内的华表上,犼面向北方,面对着紫禁城,被称为“望君出”,意思是劝诫皇帝勿要沉迷于宫廷玩乐,并督促皇帝要走出宫城,关心民生。而天安门前华表上的犼则面向南方,叫作“望君归”,呼唤着皇上不要游山玩水,快回到宫内处理政务。


端门
端门,是紫禁城的正门,顾名思义,它在提示前往皇宫的人们,请保持端庄的仪表和肃然的态度。
目前保留下来的端门为康熙六年(1667年)重建,其建筑风格与天安门相同,故又被称为“重门”。端门的城楼内悬着一口双龙盘钮大钟,重逾3吨,每逢皇帝举行大朝会或者出巡、回銮时,便会出现端门敲钟,午门击鼓,钟鼓齐鸣的景象,彰显皇权威仪。
端门北部的甬道两侧,设有明清中央机构六部的朝房。明清时期,上早朝的大臣要在五更(凌晨3点~5点)来至宫门前的朝房里等候宫门开启,这叫作“待漏朝房”。“漏”是指古代的计时器滴漏,“待漏”意思是提前到达,等待上朝的时刻。

 

左祖
紫禁城是严格按照《周礼•考工记》“左祖右社,前朝后市”的规制建造的,“祖”即指祭祖之处——太庙,“社”则是皇家祭祀土神、谷神之所——社稷坛。
我国地处北半球,房屋多为坐北朝南,因此古代以南为上,左东右西,故而太庙位于紫禁城的左前方,右前方则建造了社稷坛。太庙和社稷坛均建成于明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
太庙的规格极高,就宫殿本身的高度而言,太庙甚至高于皇帝主理朝政的太和殿,是世界上的以金丝楠木为主体的宫殿——殿内68根大柱及主要梁部件全部以金丝楠木制成。金丝楠是中国特有的珍稀木材,品质的金丝楠木产自四川的深山。太庙拥有世界上粗的金丝楠木柱,不仅如此,太庙还是故宫建筑群六百年没有发生过火灾的大殿,可见其享有崇高的地位,受到严密的保护。
太庙曾经安放过明清两代帝后的神位,每年都要进行几十种祭祀。每遇国家大事如登基、大婚、册立皇后等,皇帝都要入太庙告祭祖先。
太庙大殿的两侧墙壁上可以看到精美的砖雕,均为透雕工艺,它们有着特殊的作用。古代的宫殿都以木柱支撑,为了延长这些木柱的寿命,工匠们除了严格按照工序对这些柱子进行防腐防蛀处理之外,还要让每一根柱子都立于柱础之上,从而隔绝潮湿的地气。对于包裹在墙里的柱子,也要用板瓦围出一片空间,使柱子不与墙体接触,再在下方的位置安放透雕的砖块,使空气流通,从而避免柱子受潮,而这些“透风”砖,因其精美趣致的图案,又成了建筑的美丽装饰。
太庙建筑群于1924年被改为和平公园,1950年更名为劳动人民文化宫。平日里,参观太庙的人很少,我们可以将太庙作为参观的起点,再经由西门直接抵达午门,开始游览故宫。

右社
天安门西侧是社稷坛,和东侧的太庙遥相呼应。
社和稷代表了中国古代神话中很重要的两位神仙:太社之神“句龙”,专司土地;太稷之神“弃”,主管谷物。
稷为五谷之一,“谷”原指有壳的粮食,五谷即中国古代常见的五种谷物,后泛指粮食类作物。五谷分别是指稻(大米)、黍(黄米)、稷(小米)、麦(小麦)、菽(大豆),五行分属金、木、土、火、水。从古至今,土地和粮食都是养育人民的根本,也是一个国家建立和发展的基石。于是,“社稷”在历史中慢慢演变成了国家的同义词。
社稷坛为汉白玉砌成的三层高台,反映了“天圆地方”的理念,上层铺着五色土,取自皇朝各地,代表四方纳贡。从今天的行政区划来看,黄色土取自河南;红色土来自浙江、福建、两广地区;白色土取自江西、湖广、陕西;青色土取自山东;黑色土则直接从北京取得。五种颜色的土,铺洒在社稷坛上,象征“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代表海内一统的宏愿。
每年春秋两季的祭祀之前,社稷坛坛面上的土会重新更换,这个传统一直延续到今天。
社稷坛在1914年改为中央公园,1928年更名为中山公园。
想要游览故宫,也可以从中山公园的西门或南门进入,参观完社稷坛后,经由东门再至午门。


护城河和城墙
行至午门,向东可以看到护城河。护城河又称筒子河,是紫禁城的外围屏障之一,其源头在京西玉泉山,引出的水流经积水潭、后海、什刹海、北海,汇入濠涧,再向东经景山西墙下流入紫禁城西北角,进入护城河。
当年挖掘护城河形成的大量土方被运至宫城北侧,堆砌成山,也就是今天的景山,默默守护着紫禁城。景山曾作为两代皇家御苑,有五座山峰,主峰高43米,乾隆十六年(1751年),又于五峰之上添建五亭。
紫禁城城墙截面呈梯形,宽度可供六匹马并排行走。城墙内部用夯土垫实,外用特制的城砖包砌,每块砖长48厘米、宽24厘米、高12厘米,重24千克,一共使用了约1200万块砖。
自紫禁城建成时起,城墙上就驻扎着护军。清朝时,每面城墙上都设有十几个哨所,配备大炮。城墙与城门、角楼、护城河相连,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防御体系。

 

 



媒体评论
探寻中国深厚的文化哲学 
体会蕴藏千年的天人妙想
带着这本书去故宫,瞬间变为中华知识小达人!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