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 86.94 6.8折 ¥ 128 全新
库存5件
作者张学君、 张莉红 著
出版社四川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20116636
出版时间2020-05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定价128元
货号28534508
上书时间2024-10-26
成都|城市史|
||
前言
【前言】
这部《成都城市史》修订本即将出版,距离初版问世的时间已有二十多年。随着时光推移,惊人的考古新发现、典藏文献资料的整理出版、研究成果不断涌现、海量信息的传播与交流、个人学识的积累与深化,旧日的著述亟须增补和修订,使其更具参阅和借鉴价值。
即使从公元前316年秦灭巴蜀,在成都仿咸阳建制建城算起,成都城市的历史也有2300年之久。如果要从近年发掘的十二桥遗址、金沙遗址存续的年代(前3150-前2600)朱章义、张擎、王方:《成都金沙遗址发现、发掘与意义》,《四川文物》2006年第6期。算起,成都应是拥有四千年以上历史的古城。从古及今,城市虽代有兴衰而城址从无变迁,亘古延续至今,生命力无限,是世界名城历史中的一个典范,值得深入探讨。南宋大吏袁说友在《成都文类序》中说:
益,古大都会也。有江山之雄,有文物之盛。奇观绝景,仙游神迹,一草一木,一丘一壑,名公才士,骚人墨客,窥奇吐芳,声流文畅,散落人间,何可一二数也!
这是从总体意义上来概括成都城市文化价值的,说明成都是一座充满人文历史胜迹、令人神往的城市。无怪乎袁说友在南宋庆元间(1195-1200)任四川安抚制置使兼成都知府时,那么重视成都地方文化;为了保护和存续成都历代地方文献,他聚集有识之士编撰庆元《成都志》和《成都文类》两部巨构。
像袁说友这样重视成都历史文化价值的士大夫,远的可以追溯到汉晋时期八位史家编撰的蜀中纪实:赵宁《乡俗记》、来敏《本蜀论》,五家《耆旧传》,王崇《蜀书》,王隐《蜀记》,常宽、杜龚《蜀后志》和常璩《华阳国志》。其中有成效的是东晋的常璩,他以一己之力,完成了《华阳国志》这样具有不朽价值的鸿篇巨制,这部书被人称为后世方志之鼻祖,详审精要,史料价值甚高。
晚唐(唐宣宗大中六年)西川节度使白敏中嘱“从事”卢求撰写《成都记》五卷(《蜀中著作记》)。随后,杜光庭撰写了《续成都记》。宋初《太平御览》《太平寰宇记》和《益州名画录》所引《成都记》,都出自卢求编撰的《成都记》,足见其可靠性。北宋庆历(1041-1048)至熙宁(1068-1077),赵抃四度奉诏守蜀,知蜀事甚详,他延聘蜀中饱学之士编撰《成都古今记》三十卷,举凡成都重要史事均囊括其中,是为信史。而主持庆元《成都志》和《成都文类》总纂的袁说友,确定以唐白敏中主纂的《成都记》和北宋赵抃主纂的《成都古今记》为基础,编撰《成都志》;同时搜寻汇集汉代至南宋淳熙间诗文,编纂《成都文类》,“其文凡一千有奇,类为十一目,为五十卷,益之文于兹备矣”。前者开成都编修方志之先例,后者集西汉以来与成都相关的诗类与文类,以飨后世,功在不朽。
宋末经历长达数十年蒙古军攻占四川的毁灭性战争,蜀中典藏文献荡然无存。元末任汉中廉访使和重庆府总管的费著,多方搜寻南宋庆元《成都志》和《成都文类》。费著在《成都志·序》中将其来龙去脉说得很明白:“全蜀郡志无虑数十,惟成都有《志》、有《文类》,兵余版毁莫存。蜀宪官佐搜访百至,得一二写本,乃参稽订正,仅就编帙。凡郡邑沿革与夫人物、风俗,亦概可考焉。遂鸠工锓梓,以广流传。”这就是元至正《成都志》的来历。因此,应当肯定费著抢救宋代文献的功绩,否则,今天我们很可能看不到因至正《成都志》刊行而保存下来的宋人编撰的《成都志》和《成都文类》的全豹,包括学者提出来讨论的《岁华纪丽谱》等九种文献。谢元鲁校释:《〈岁华纪丽谱〉等九种校释》,见《巴蜀丛书》第1辑,巴蜀书社1988年版。
实际上,将宋人撰著的成都文献张冠李戴,加之于费著的,是嘉靖间编纂《全蜀艺文志》的杨慎和他的助手。因南宋庆元《成都志》已经失传,他们从费著纂辑的至正《成都志》(包括《成都文类》及前面提及的九种文献)过录,杨慎和协助校正的两位乡贤在成都东郊净居寺宋濂、方孝孺祠不舍昼夜,仅28天,就辑录涉蜀诗文近两千篇,有姓名的作者631人,匆促完成后,“而付之梓人”刻印成书。在从至正《成都志》过录《岁华纪丽谱》等九种文献时,将卷首《序》的作者之名误植为九种文献的作者,发生粗疏错讹,造成无心之失。张学君:《〈成都府志〉考》,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四川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主办:《国学》第五集,巴蜀书社2017年版,第306-401页。后来学人将这个署名错误加在费著头上,看来有失公允,因为这不是费著欺世盗名。
成都所在的岷江流域是长江上游古代文明诞生的摇篮,它有悠久而独立的文明始源,有多姿多彩的文明发展历程,有兼容性、再生性、自适性极强的自然个性。它是成都平原稻作农业文明和地域财富的自然汇聚地,经开明、李冰治水后即有“陆海”的称誉。这是成都城市持久生命力的根本所在。此外,秦汉以来外来移民的不断融入,为成都增添了绚丽多彩的城市文化和智慧;城市中传统因素和外来因素不断交汇和转换、辐射和发展,形成兼容并包、趋同存异的特质,把天府文明的优势和辉煌发挥到了极致。历史上成都遭到多次毁灭性破坏,战乱结束之后,很快又重现辉煌,具有极强的恢复功能。
《成都城市史》修订本在以下几个方面对初版作了增补和修订:
一、20世纪80年代以来,成都平原若干古城聚落的发现,特别是三星堆、十二桥、金沙、商业街等重大遗址的发现和发掘,一些造型奇特的古建筑遗址(包括殿堂、宫室、祭祀场所)重见天日,大量贵重礼器、青铜器、玉器、石器出土,给古史探讨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宝贵资料。先秦部分,初版主要依据是秦汉以后的历史文献,这次将历史文献与近年考古发掘的重要资料结合,尝试史学大家提倡的古史二重证。是否妥当,有待读者验证。
二、秦蜀守李冰创建都江堰水利灌溉系统、开凿“广都盐井诸陴池”使成都平原形成“水旱从人、不知饥馑”的稻作农业区;又告别缺盐历史,成为富有养生之饶的“天府之国”。成都城市经济就是在富有成效的稻作农业基础上不断增长,手工业和商业贸易也是植根于这个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之上,这是本书着重论述的城市经济部分,即成都为何成为“人富粮多”的“国之宝府”的原因何在。
三、秦统一蜀、巴之后,古蜀文化不再延续,蜀中开始接受中原文化影响,秦蜀守张若、西汉文翁治蜀的主要成效,就是比照秦国的模式,重在经济开发,社会改良、文化传承。促使蜀中(包括成都、重庆)从古老的方国演变为秦汉帝国治下的郡县治地。于是,成都成为中原王朝的一部分,接受其礼乐教化。
四、自秦开始实行大规模移民,彻底改变蜀、巴人口结构和文化状况。秦灭蜀、巴后,考虑“戎伯尚强,移秦民万家实之”(《华阳国志·蜀志》);统一东方六国后,秦始皇考虑“巴蜀道险,秦之迁人皆居蜀”(《史记·项羽本纪》)。当时蜀、巴人口原本稀少,如此众多的外来移民足以改变蜀中人口结构和文化习俗。史书称“染秦化故”不是虚语,的确是将蜀、巴变成了秦国治地。西汉景帝末年,庐江舒县(今安徽庐江)文翁被任命为蜀郡守,他在蜀中兴办教育、引进中原文化,一方面选派优秀子弟到长安入太学;一方面在成都兴建石室学宫,招收郡县青年才俊入学,同时带动了蜀中巴郡和广汉郡官学的兴办,于是儒家文化成为蜀中的主流文化。“蜀地学于京师者,比齐鲁焉”。(《汉书·循吏传·文翁》)自西汉开始,蜀中经学、史学、文学经久不衰,到唐宋时期达到兴盛期,在经学、理学、文学、史学诸方面都有杰出的成就。明清时期,虽有宋末、明末两次毁灭性战乱,但战后恢复极快,明清时期也有卓越的文化贡献,出现了杨慎、费密、彭端淑、李调元这类学者和文人。这次增订,对成都文化作了浓墨重染。
五、成都与许多世界历史名城一样,是一座充满人文历史胜迹的城市,从古及今,许多历史文化名人的足迹遍布城市的通衢街巷。历代成都人特别珍视历史名人胜迹,一直在保护和记录有关史事遗址,并着意将名人居所、重要遗址、实物遗存留存下来,传之后世。20世纪90年代以来,因为大规模的城市改造,旧有的历史文化胜迹、名人遗踪已无处搜寻。《成都城市史》修订本对成都人文历史胜迹作了一些搜寻、完善和补充。对历代重要遗址的存废情况,进行了分段追踪。
六、作为内陆传统城市的成都,进入近代历史以后,也感受到新文化、新思想的影响,社会经济也在缓慢地迈进早期现代化的进程。在东西文明碰撞、自然经济与市场经济冲突、新旧因素杂陈、传统性与现代性诸种因素相互激荡的背景下,成都也显示出历史局限性,农业文明的历史优势明显弱化,传统经济向现代经济转换迟缓也显示出来。现代化的推进,因受地理因素影响,成都落后于长江上游水陆要冲城市重庆。成都城市群体性现代意识的觉醒差不多是在戊戌变法(1898)前后才开始,那时,清廷被迫接受《烟台条约续增专款》,向国际资本开放了长江上游市场。重庆成为外商在四川开拓市场、经商和投资的大商埠。
成都从自然经济结构向市场经济结构的转型,要晚于重庆。直到抗战时期,国民政府迁都重庆,东部经济西移,大量工厂设备、技术力量迁川,四川成为支撑抗战的战略基地,成都社会经济开始有了发展机遇。与此同时,还有东部大学、科研机构、师生员工大规模内迁,成都教育、科技得到了良好的发展机遇。抗战时期和抗战之后,成都商业的繁盛更多地体现为投机性商业、畸形金融业的发展。从民国37年(1948)到民国崩溃,因币制混乱,金圆券、银圆券失去币信,通货膨胀、物价腾飞,民心尽失,各种风潮迭起,严重摧残了成都社会经济,使成都堕入衰微破败、奄奄一息的境地。
本书所述起于古蜀,终于国民政府结束在大陆的统治。全书分为四编,围绕城市起源与变化、城市经济与市场空间、城市建设与交通、城市文化与学术状况、城市生活与习俗等方面展开论述。因作者学识有限,是否具有参阅和借鉴价值,有待读者评说。
张学君张莉红2018年秋
成都历史悠久,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早在周代已为古蜀政治中心。此书稿是在成都出版社1993年版基础上的增补、修订本。该书叙事起于古蜀,终于国民政府结束在大陆的统治。全书稿分为四编,围绕成都城市起源与变化、城市经济、建设、交通、文化、生活与习俗等展开论述;修订过程中收集了新的考古发现、整理了更丰富的典藏文献资料,更具参阅与借鉴价值。
作者张学君系四川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四川省省志办编审、原主任,张莉红系成都市社科院研究员,二人皆为具有较高学术造诣和专业知识的文史学者。
a
成都|城市史|
||
目录
序郭付人/001
前言/001
|编先秦到魏晋南北朝,成都城市的产生与发展|
章蜀族的兴起与岷、沱流域城市的发轫/
节蜀族的兴起/
一、来自岷江上游的古蜀部族/
二、蜀人古城遗迹与大石文化/
第二节蜀国的都城/
一、广汉三星堆/
二、成都十二桥古城/
三、成都金沙遗址/
四、羊子山遗址/
五、成都商业街船棺墓葬/
第三节古蜀城市的特点/
一、从迁徙状态向定居生活转化/
二、因地制宜、就地取材/
三、经济、技术创新推动城市建设/
第二章秦灭蜀、巴后,对蜀郡的开发/
节蜀郡的社会改革与经济开发/
一、废王侯世袭,行郡县制/
二、张若筑成都城,“与咸阳同制”/
三、兴筑大城、营造少城/
四、筑郫城、临邛城/
五、创建都江堰水利工程/
六、“穿广都盐井诸陂池”/
七、迁蜀豪民,冶铁致富/
第二节“二江环抱”增强了成都的生命力/
一、“二江环抱”为成都营造了良性生态屏障/
二、秦汉水利工程给成都带来经久不衰的经济效益/
第三节秦时期成都城市的特点/
一、成都带动巴蜀经济发展/
二、以蜀郡为依托的“三蜀”经济区/
三、移民文化为成都城市经济注入了活力/
第三章商业大都会的崛起——两汉至魏晋南北朝,成都城市盛况/
节商品经济的持续发展/
一、商品生产的发展/
二、商业和商品流通/
第二节城市建设与交通运输/
一、“既丽且崇”的城市建设风貌/
二、与各地交通运输状况的改善/
三、蜀郡与夜郎、滇及南亚身毒的贸易关系/
第三节科技、文化、教育的重大成就/
一、天文、历法的发祥地/
二、著名汉赋作家的故乡/
三、蜀守文翁实行教化,促使蜀地后来居上/
四、史学的勃兴、蜀学的发端/
|第二编“扬一益二”——隋唐到两宋成都城市的繁荣|
章隋唐到两宋成都商品经济的发展/
节成都人口增殖与中原移民南迁/
一、蜀中户口与城市人口的变化/
二、中原移民大量流入/
第二节商品粮和经济作物的增长/
一、持续兴建农田水利工程/
二、精耕细作,大幅度提高水稻产量/
三、经济作物的广泛种植,促进农产品商品化程度/
第三节巧夺天工的手工业/
一、“绫锦雕镂之妙,侔于上国”/
二、蜀纸冠天下/
三、宋版蜀刻书风行海内外/
四、蜀中井盐生产工艺的重要创新/
五、独具一格的蜀瓷烧制工艺/
六、蜀中酿酒业/
第二章隋唐到两宋成都商业贸易的快速发展/
节城市商业贸易盛况/
一、唐代成都的商品市场扩大/
二、前后蜀时期成都的商业贸易/
三、两宋时期成都的商业贸易/
第二节成都长途贸易的进展/
一、长途贸易概述/
二、陆路贸易/
三、水路贸易/
第三节铁钱与纸币/
一、铁钱的推行/
二、世界早的纸币——“交子”在成都诞生/
第三章“扬一益二”的地域优势/
节益州带动沿江城市/
一、日益繁盛的商贸大都会/
二、与益州互为依傍的沿江城市/
三、长江上游市镇的兴起/
第二节宋代成都与沿江城市的贸易/
一、成都城市地位的变化/
二、变化中的沿江州城/
第四章隋唐到两宋成都的城市建设/
节大城、罗城、子城和宫城的建设/
一、隋蜀王杨秀展筑城垣/
二、晚唐高骈扩建大城/
三、前蜀增修宫城/
四、后蜀增筑羊马城/
五、宋代罗城与子城的培修/
第二节隋唐到两宋城市公共设施建设/
一、街坊设置与路面建设/
二、名胜古迹/
三、祠庙寺观/
四、池苑园林/
第五章隋唐到两宋成都的城市文化/
节文学艺术的重要成就/
一、诗词与散文/
二、音乐与戏剧/
三、蜀中文学艺术创作特色/
第二节学术文化的重要成就/
一、三苏与宋代蜀学/
二、魏了翁与宋代经学、理学/
三、史学的重要成果/
四、唐慎微的《经史证类备急本草》/
|第三编元明清时期成都城市的兴衰|
章成都城市经济的曲折发展/
节元代成都城市经济的衰落/
一、人口与农业/
二、手工制造业/
三、城市商业/
第二节明代成都城市经济的发展/
一、人口的消长/
二、商品生产的恢复与发展/
三、城市商业的发展/
第三节清代成都城市经济的繁荣兴旺/
一、人口的增长与稻作农业的恢复发展/
二、商业的繁荣兴旺/
第二章元明清时期成都城市的毁灭与重建/
节明代成都城市建设的重要成就/
一、明代兴筑大城/
二、兴建蜀王府/
三、地方官署的建置/
四、文化、文物胜迹和寺观、园林建设/
第二节清代成都城市建设的重要成就/
一、明末清初成都城市的残破局面/
二、清代成都大城的重建/
三、兴筑满城/
四、皇城改建贡院/
五、地方官署的建设/
六、整齐划一的市区街坊建设/
七、文化、文物胜迹和寺观、园林建设/
八、市政建设/
第三章元明清时期成都城市文化建树/
节学校和书院的兴建/
一、官学的设置/
二、城区的书院/
三、义学/
第二节文学成就/
一、元代作家与作品/
二、明代作家与作品/
三、清代作家与作品/
第三节戏曲艺术/
一、明代戏曲的发展/
二、清代戏曲的兴盛/
第四节学术成就/
一、元代费著的学术状况/
二、明代杨慎的学术成就/
三、清代成都的学术成就/
四、独具一格的竹枝词/
|第四编近代成都城市的演变|
章近代成都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
节晚清成都城市经济的近代化趋势/
一、城市人口及其职业统计/
二、国际市场对成都城市经济的影响/
三、传统工商业仍居近代城市经济主要地位/
四、新式工商业的缓慢发展/
五、城市消费生活的增长/
六、金融业的变化/
七、社会习俗的变化/
第二节民国时期城市经济的变化与发展/
一、城市人口及职业状况/
二、城市工商业/
三、城市工商业的特点/
四、城市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