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摘要
电影伦理学是一种以影像叙事形态研究为基础,以影片表现的伦理取向为主要研究对象的电影理论体系。善恶仅仅是伦理学的初级命题,它就不能成为伦理学研究的目标。不论我们是在现实社会层面,还是在虚拟的艺术层面,伦理问题的核心问题*终都会指向正义。电影的正义伦理既是一种艺术的美学法则,也是一种叙事的语言策略。对电影而言我们不能把体现人类正价值(正义、公正、忠诚、勇敢、善良)的艺术形象置放在一个被否定、被质疑、被漠视的叙事语境中,也不应该把那些追寻人类美好理想的人物描写成为一种虚幻的、迂腐的,甚至是可笑的角色。
作者简介
袁智忠,西南大学影视传播与道德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出版《光影艺术与道德扫描》《影视批评纲要》等著作。主持 项目“新时期影视作品道德价值取向及影响研究”《08JA760022)、国家广电总局项目“新世纪电影批评价值取向的伦理性研究”(GD119)、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项目“青春电影的道德价值审视与重建”(15EC172)等。
贾磊磊,中国艺术研究院原副院长,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导师。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第十届国家督学。国务院颁发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国家广播电视电影总局电影审查委员会委员,出版学术专著《电影语言学导论》《什么是好电影》《武舞神话——中国武侠电影纵横》《中国电视批评》《电影学的方法与范式》《文化产业与文化软实力》。
目录
电影批评的伦理建构:建构篇
媒体时代电影批评的道德失序与话语重构/贾磊磊
大众传媒时代电影批评的伦理化思考/袁智忠
电影艺术的社会道德建设责任/周星 庞建
后现代语境下的影像传播与青少年道德自律/袁智忠 易连云
翻译伦理观照下的动画电影翻译/李征
影像暴力对青少年的道德影响/袁智忠 易连云
新都市电影伦理叙事管窥/潘汝
“微”之镜像,“微”现道德——解析微电影的道德观/朱荣清
论“电影叙事伦理学”建构的逻辑必然性/刘晓希
伦理精神的时代价值:价值篇
后影像时代主流电影的美学伦理困惑/袁智忠 贾森
中国电影伦理片的世纪传承/倪震
中国电影伦理观念的现代性转换/余纪
姜文电影的伦理价值追问/袁智忠
试论世界当代家庭伦理电影/凌振元
当代中国青春电影创作的性爱观审视/袁智忠 马健
从训导到自觉——电影艺术在公民道德教化中的责任延承与转向/齐琳娜
1990年代青春电影的道德价值审视/余鸿康 袁智忠
传统道德的历史叙述:史论篇
论谢晋的“政治/伦理情节剧”模式——兼论谢晋九十年代以来的电影/尹鸿
基于伦理视角的新世纪中国都市爱情电影创作/袁智忠 马健
“良心主义”的美学建构/虞吉
电影中的伦理神话/赵华
伦理诉求与国族想象——朱石麟早期电影的精神走向及其文化含义/李道新
权威的重构——从20世纪90年代电影看教育伦理关系的嬗变/杜霞
中国早期商业电影:儒家伦理与商人精神——一种思想史的视角/安燕
中国电影伦理叙事的历史变迁/张振华 孙玲
新世纪以来青春电影的父子伦理/张文博 袁智忠
影像制造的道德神话:醒世篇
新世纪电影的道德神话/倪震
三种目光中的儒家世界——影片《孔子》的视点分析/贾磊磊
论中国电影教化传统与道德表述特点/周星
中国主流电影的商业伦理危机/袁智忠贾森
当代中国伦理情节剧电影的儒家文化情结/何春耕
中国电影IP创作的文化伦理反思/袁智忠孙玮
费穆电影《小城之春》中的美学与道德政治/苏文瑜 朱怡淼
传记电影叙事中的“契约伦理”/王成军 胡玥
以父权为核心的家庭伦理思考——李安电影解读/孟春蕊
后记/袁智忠
内容摘要
电影伦理学是一种以影像叙事形态研究为基础,以影片表现的伦理取向为主要研究对象的电影理论体系。善恶仅仅是伦理学的初级命题,它就不能成为伦理学研究的目标。不论我们是在现实社会层面,还是在虚拟的艺术层面,伦理问题的核心问题*终都会指向正义。电影的正义伦理既是一种艺术的美学法则,也是一种叙事的语言策略。对电影而言我们不能把体现人类正价值(正义、公正、忠诚、勇敢、善良)的艺术形象置放在一个被否定、被质疑、被漠视的叙事语境中,也不应该把那些追寻人类美好理想的人物描写成为一种虚幻的、迂腐的,甚至是可笑的角色。
精彩内容
《中国电影伦理学2017》:
新世纪以来,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新都市电影以其捕捉都市人群情感震颤的敏锐性,体现人的生存状况及人与人复杂纠葛的当下性,反映新的文化思潮的超前性,超越了其原有的内涵,涵盖了更多导演的作品,获得了更为广阔的话语空间。
在这里,笔者试图从夫妇之伦、父子与长幼之伦这两个维度,对中国新都市电影的伦理叙事进行考察。因为,追根究底,中国传统文化是建立在“人伦”的基础之上的,而“人伦”的核心中的“五伦”之“夫妇”“父子”“长幼”都属于家庭伦理关系的范畴,其他所谓的“君臣”“朋友”等“两伦”,是对“父子”“长幼”等家庭伦理的摹写。如果能深入考察“夫妇”“父子”“兄弟(长幼)”在新都市电影中的呈现方式与特征,也就意味着对新都市电影伦理叙事的核心问题做了探究。当然,如要对此论题进行全面论证,需要细致的量化研究。笔者在这里姑且通过个案枚举的方式,来做一管窥,对新都市电影的某些基本特征进行勾勒式的描述。
一、夫妇之伦的解构:网络时代的乱码
在传统的人伦关系中,夫妻关系历来是关注的焦点。
在古典主义时期,艺术基本主张可以概括为:模仿自然、崇尚理性、严守规范,因而在文学艺术的伦理叙事上也遵循经典模式,那就是夫为妻纲.敬夫如宾,侍夫如君。
及至现代主义时期,艺术标举反叛古典主义的旗帜,以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撼动理性,冲破规范,表现了夫妻之间交流的阻隔、心灵的疏离等。伯格曼的许多作品,就是经典的现代主义作品,在那里,夫与妇各成一座孤岛,爱也爱不成,恨也恨不成。在中国,由于强大的封建传统和独特的工业化进程,不管是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现代艺术的开端时期,还是其后的发展和鼎盛时期,似未曾出现典型的现代主义作品。
随着后工业时代的到来,在以计算机网络为标志的信息浪潮中,中国适时抓住了革命性的时机,踏入了时代发展的行列。这一历史性转折,在我国的新都市电影的夫妇之伦的叙事中得以体现。细读我国新都市电影,我们会发现某种后现代主义的情绪在蔓延。
在新都市电影中,夫妇之间和谐的形式被解构,情感的深度被削平。近年来,银幕上出现了一批如《我是女王》《逗比时代之混婚》《欲爱》《万物生长》《大宅男》《床上关系》之类的影片,在这些影片中,物质与功利取代了情感,成为婚姻的必需品,第三者插足是婚姻的常态,表现了在瞬息万变的信息时代,婚姻中的男女似乎来不及思考,就被各种无厘头的外力牵引着做着无序运动。比如,伊能静导演的《我是女王》中的张毅和马璃莎,二者的婚姻始于一场近乎葬礼的婚礼,在仇恨、对抗、冷漠、各怀二心的情形下延续,又在没有提供充足心理依据的情况下莫名其妙地和好。再如,张元的网络微电影《床上关系》,夫妻俩仅为一只小小避孕套的失踪,上演疯狂吵架,大闹离婚的荒诞剧……这些都显示了网络时代夫妻情感的平面化和无序性。
在平面化的无序乱流中,夫妇作为叙事主体的意义被消解。
在《露水红颜》中,一对男女的爱情和婚姻源于一场由男方的母亲导演的关于人生磨难的实验游戏,他们的人生是他者的作品。
刁亦男的《白日焰火》中,丈夫为妻子顶罪,自愿成为一位丧失社会身份的活死人,而妻子却痛恨夫权的牢笼,从身体到灵魂都背叛丈夫,她不仅将前一任情人的骨灰埋在自己工作的洗衣店的门口,日日相伴,还将丈夫的行踪告知后一任情人,使丈夫成为警察的枪下鬼。这是一个关于夫妇的故事,但是丈夫的爱充满暴虐和狭隘,而妻子则无助、凌乱、迷惘,夫妇二人都无力承担叙事主体的功能,只能由第三者张自力这个失意的“中国老男人”来探究这其中的纷纷扰扰。广东作家黄佟佟认为这是一个“中国老男人”意淫的故事:他们希望女人糊涂到可以任我进攻并得手,而又狠毒到他们可以将其彻底抛弃而没有任何心理负担,但后关头又会仁慈到为了男主角一人而舍生取义。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