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今年的春天好像来得特别迟。但是一过清明,江南似乎立即出现了一派“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的生机勃勃景象。4月29日,我应江西景德镇陶瓷上海艺术中心董事长丁福仁先生之邀,与上海商学院的冯汉良教授,趁着这大好春光,驱车来到位于嘉定南翔的“上海瓷林”艺术馆参观。在这里,我次看到了几十块精美绝伦的唐诗配画瓷板,心中油然涌起一种欣喜之情。一块块洁白明亮、玲珑剔透的景德镇陶瓷,配上一幅幅古色古香、色彩明丽的国画和楷、隶、行、草等不同字体的唐人诗句,就成了一件件令人爱不释手的艺术珍品。其实,我看到的还只是唐诗瓷画的一小部分,但已经是“山阴道上,应接不暇”了。我想假如能够看到全部360幅唐诗瓷画的话,想必更有震撼之感。
如果说唐诗是中国古代诗歌的,这大抵不算虚言。宋词之所以发达,一个相当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唐代诗人把诗歌艺术推向了极致,宋人认为无法超越,故而大多更乐意去雕琢长短句,由此可见唐诗在中国文学史上的艺术成就与历史地位。唐诗的艺术魅力是永恒的,即使在现代社会,人们依然钟爱唐诗。但如何将唐诗艺术进一步发扬光大,历来是文化专家们潜心研究的问题。记得在六十多年前,父亲为我启蒙时曾给我看过有唐诗诗意画的线装本书籍。唐诗本身的语言艺术加上书法艺术,再与中国水墨画结合起来,立即给人留下了难以忘怀的深刻印象。当时我少不更事,对于古文似懂非懂,看了画面,才知道了唐诗的大致意思,因此对于唐诗诗配画这种艺术形式一生难忘。至于陶瓷器皿上的古诗与绘画,以前也看过不少,总觉得这些画作大多提炼主题得当,表达诗意精准,将文字的想象艺术转化为直接的视觉艺术,而且线条流畅,色彩鲜丽,具有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也是中国艺术的瑰宝。但像上海瓷林博物馆丁福仁与钟福洪两位先生联袂打造的“瓷画唐诗三百首”,其瓷画规模之大、内容涉及之广、唐诗书写之灵、绘画创作之美、瓷艺制作之精,在中国艺术发展史上似乎还没有先例。
在我看来,“瓷画唐诗三百首”的艺术成就大致可以归结为如下三点:
首先,瓷画揭示了唐诗的意境。唐诗的特点之一就是富于形象,富有意境。无论是杜甫的“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还是白居易的“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都是形象生动,意境隽永。但唐诗毕竟是语言艺术,读者需要借助语言媒介才能欣赏其中的韵味。“瓷画唐诗三百首”把唐诗中的语言形象转变为视觉形象,使之意境更为深邃更为丰满。
其次,瓷画拓展了唐诗的艺术空间。由于唐诗首先是语言艺术,因此读者只能按照语言艺术的审美方法来进行艺术赏析,而“瓷画唐诗三百首”不仅把唐诗的语言艺术变为书法艺术,而且根据诗意创作了图画,这样就为欣赏者增添了审美对象,使受众可以在语言艺术、书法艺术以及绘画艺术的结合点上来赏析唐诗。于是唐诗的内涵得到了极大的拓展,欣赏者也有了更多的想象空间。
第三,瓷画丰富了唐诗艺术的表现手法。瓷画本身就是绘画,绘画所固有的属性瓷画全都具备,因为瓷画与一般绘画的区别只是材质不同;但瓷画又具有一般绘画所不具有的属性,例如可以以特殊色彩表现对象,可以立体地表现对象,可以使绘画表面增添某一种光彩,等等。陶瓷工艺的技术如浮雕、青花、粉彩、釉上彩、色釉窑变等也使唐诗艺术的表现手法丰富多样。
因此,可以这样说,“瓷画唐诗三百首”是一种集唐诗、国画与陶瓷于一体的综合视觉艺术形式,是集中国艺术精华于一体的现代艺术珍品。不出意料的话,“瓷画唐诗三百首”应该在中国现代艺术史上将占有一席之地。
目前出版的这本书主要是以图版照片配文字的形式来展现“瓷画唐诗三百首”的,只是给读者一个大致介绍而已,或许这已经给人以非常的审美享受了。但是,要真正领略与深切感受“瓷画唐诗三百首”的那种艺术大美,好还是要亲身到上海瓷林博物馆参观一番。这与观赏足球比赛一样,虽然可以在电视转播中看到非常精彩的足球比赛,但要真正感受那种足球魅力,还是要到比赛现场去观看不可。
我生性愚笨,学识浅陋,平素对于瓷画知之甚少。丁福仁先生嘱我写序,我自知无法胜任,但恭敬不如从命,故不揣冒昧,草就以上文字。如有不妥,请各位专家教正为感。
是为序。
上海交通大学世界遗产学研究交流中心 陈先元
2016年11月25日赴京前夜草就
导语摘要
唐朝是中国诗歌发展的黄金时代,名家辈出,唐诗数量多达五万余首。唐诗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之一,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一颗明珠,同时也对世界上许多民族和国家的文化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唐诗三百首》作为家喻户晓的选本,选诗范围相当广泛,是中小学生接触中国古典诗歌较好的入门书籍。中国高级工艺美术师钟福洪先生经过潜心研究,将《唐诗三百首》以瓷画的艺术表现形式呈现给世人。每块瓷板上均为钟先生创作的一首唐诗、一幅画,图画线条流畅、意蕴生动、表达准确、韵味无穷,经过艺术家的妙笔生花,与诗境完美结合,相映生辉,使读者产生形象立体的认识。唐诗与配画烧制到瓷板上,几乎可以永远保存。每首诗还配有一段文字,从背景、意境、艺术风格、寓意等各方面对该诗进行评点,力图做到诗、画、文融为一体,为读者提供美好的阅读享受。
作者简介
丁福仁,1945年生于上海嘉定。曾在江西工作二十多年,现为江西景德镇陶瓷上海艺术中心董事长、上海福仁艺术馆馆长和“上海瓷林”艺术馆馆长。
钟福洪,1965年生于江西鄱阳。中国高级工艺美术师。被评为首届中国工美行业艺术大师,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雕刻代表性传承人等,现任景德镇珠山区政协委员、景德镇御窑陶瓷研究所副所长和景德镇市鄱阳商会副会长。
目录
序
骆宾王
咏鹅
王 勃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陈子昂
登幽州台歌
贺知章
咏柳
回乡偶书二首(其一)
张敬忠
边词
张九龄
望月怀远
王之涣
登鹳雀楼
孟浩然
宿业师山房期丁大不至
春 晓
宿建德江
西鄙人
哥舒歌
王昌龄
从军行七首(其四)
芙蓉楼送辛渐
王 维
扶南曲歌词五首(其五)
渭川田家
西施咏
观猎
竹里馆
相思
少年行四首(其一)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送元二使安西
李 白
将进酒
夜宿山寺
古风(其四十七)
静夜思
为草当作兰
赠汪伦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把酒问月
望庐山瀑布
早发白帝城
月下独酌四首(其一)
春夜洛城闻笛
王 湾
次北固山下
崔 颢
长干曲四首(其一、其二)
王 翰
凉州词二首(其一)
高 适
除夜作
储光羲
江南曲四首(其三)
张 谓
早梅
刘长卿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杜 甫
画鹰
饮中八仙歌
丽人行
月夜
佳人
天末怀李白
蜀相
客至
春夜喜雨
登高
漫成一首
刘方平
月夜
张 继
枫桥夜泊
韩 翃
寒食
韦应物
滁州西涧
卢 纶
和张仆射塞下曲六首(其二)
和张仆射塞下曲六首(其三)
李 益
边思
孟 郊
游子吟
登科后
崔 护
题都城南庄
常 建
题破山寺后禅院
窦 群
春雨
令狐楚
少年行四首(其二)
张仲素
春闺思
刘禹锡
竹枝词二首(其一)
秋词二首(其一)
白居易
长恨歌
赋得古原草送别
大林寺桃花
暮江吟
李 绅
悯农二首(其二)
柳宗元
江雪
贾 岛
题李凝幽居
寻隐者不遇
张 祜
宫词二首(其一)
题金陵渡
李 贺
李凭箜篌引
许 浑
咸阳城西楼晚眺
杜 牧
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
山行
清明
温庭筠
过分水岭
商山早行
李商隐
乐游原
花下醉
赵 嘏
江楼感旧
陆龟蒙
白莲
后 记
内容摘要
唐朝是中国诗歌发展的黄金时代,名家辈出,唐诗数量多达五万余首。唐诗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之一,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一颗明珠,同时也对世界上许多民族和国家的文化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唐诗三百首》作为家喻户晓的选本,选诗范围相当广泛,是中小学生接触中国古典诗歌较好的入门书籍。中国高级工艺美术师钟福洪先生经过潜心研究,将《唐诗三百首》以瓷画的艺术表现形式呈现给世人。每块瓷板上均为钟先生创作的一首唐诗、一幅画,图画线条流畅、意蕴生动、表达准确、韵味无穷,经过艺术家的妙笔生花,与诗境完美结合,相映生辉,使读者产生形象立体的认识。唐诗与配画烧制到瓷板上,几乎可以永远保存。每首诗还配有一段文字,从背景、意境、艺术风格、寓意等各方面对该诗进行评点,力图做到诗、画、文融为一体,为读者提供美好的阅读享受。
主编推荐
丁福仁,1945年生于上海嘉定。曾在江西工作二十多年,现为江西景德镇陶瓷上海艺术中心董事长、上海福仁艺术馆馆长和“上海瓷林”艺术馆馆长。钟福洪,1965年生于江西鄱阳。中国高级工艺美术师。被评为首届中国工美行业艺术大师,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雕刻代表性传承人等,现任景德镇珠山区政协委员、景德镇御窑陶瓷研究所副所长和景德镇市鄱阳商会副会长。
精彩内容
春雨
窦群
昨日偷闲看花了,今朝多雨奈人何。
人间尽似逢花雨,莫爱芳菲湿绮罗。
【作者简介】
窦群(765—814),字丹列,扶风平陵(今陕西咸阳)人。与父亲窦叔向及诸兄弟常、牟、巩皆以工诗闻名。宪宗时官至御史中丞,因政争失败被贬,后辗转边州。元和九年(814年)征还朝廷,至衡州病卒。后人收集其与诸兄弟诗100首,编为《窦氏联珠集》。
【作品赏析】
这首诗描写了某个春雨绵绵的日子里诗人的惆怅心理。首句诗人回忆了前一天偷闲看花的事,本想“今朝”再去赏花,重温那闲适轻松的氛围。不曾想,“今朝多雨”,诗人无法出门,只能徒唤奈何。诗的前半部分在一片春雨潮湿天地的景象中营造出一种惆怅的气氛,仿佛在诉说着诗人访花不成的遗憾。
至第三句“人间尽似逢花雨”,诗人笔锋一转,从这充塞天地的绵绵春雨中竟看到了仿佛翩翩飞舞的花瓣,花朵暗香袭来,为这略带幽冷的场景带来了几丝馥郁芬芳。诗人不禁要劝说世人:“不要因为想去赏花而让自己身上的华服淋湿呀!”——其实这声劝说何尝不是在提醒作者自己呢?通过这声劝告,诗人对将自己花的喜爱、因春雨而赏花不成的惆怅表达得婉转曲致。
为草当作兰
李白
为草当作兰,为木当作松。
兰秋香风远,松寒不改容。
【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自称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东),隋末其先人流寓碎叶(今吉尔吉斯斯坦北部托克马克附近)。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莲乡。二十五岁出川,长期漫游于各地,仕途不畅,屡受挫折。善于从民歌、神话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色彩,是屈原以来个性特色和浪漫精神的诗人,达到盛唐诗歌艺术的。与杜甫齐名,世称"李杜"。
【作品赏析】
《为草当作兰》原题为《于五松山赠南陵常赞府》,本诗为前四句。
诗人在诗中采用托物寓意、借事抒怀的手法。开头两句“为草当作兰,为木当作松”首先摆明立场,说自己如果化身为草为木,就应当去作“兰”、作“松”,一下子就突出了兰、松在诗人心中的突出地位,也为下面两句做好了铺垫。
开头两句树立了“兰”与“松”的高大形象,第三、第四句就对这一形象的形成作出了说明:“兰秋香风远,松寒不改容。”诗人截取了两个镜头:一个是在暮秋时分兰花依然盛放,一阵风吹过,竟带来了一阵幽深兰香,这阵兰香又随着风飘向远方;另一个是天寒风冷、落叶纷纷之际,松树依然挺拔傲立、青翠不减。诗人通过描写一嗅觉、一视觉的感官效果,很好地呈现了兰花幽香弥远、青松凌寒不凋的品质。而且,在这两种感官效果描写中,我们可以鲜明地感受到诗人本身的情感倾向和胸襟抱负:如兰如松,保持高洁的人格。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