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 31.99 7.1折 ¥ 45 全新
仅1件
作者李仲明 谭秀英
出版社新星出版社
ISBN9787513324175
出版时间2017-02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定价45元
货号24182193
上书时间2024-10-25
北京城这个地方,因为京剧的盛行(徽班进京已超过二百年),京剧世家颇多。
在前门丰泰楼摄影馆拍摄部中国无声黑白影片《定军山》的京剧老生谭鑫培(其父谭志道,工老旦),其后代谭小培、谭富英、谭元寿皆为京剧名家,直到谭孝增、谭正岩六代,皆为谭派京剧老生,从谭志道算已是七代京剧演员。五代梨园的有徐承瀚(工小生)、徐宝芳(工老生)、徐兰沅(梅兰芳的琴师)、徐元珊(工武生)、徐佩玲(工青衣)。四代同工“武生”的茹莱卿、茹锡九、茹富兰、茹元俊。此外,尚有萧家(萧长华的父亲与子孙)、叶家(叶盛章、叶盛兰的祖父、父亲与后代)等。
梅家从梅巧玲到梅雨田、梅竹芬,到梅兰芳,再到梅葆玖,除梅雨田为琴师外,亦是四代“旦角”。
梅兰芳的祖父梅巧玲少年学艺时充满艰辛,他在主持四喜班后,善待班社里的演员,侠肝义胆,扶危济困,在同治皇帝、皇后驾崩“国丧”期间,只有四喜班照开全薪。梅巧玲把艺术传给后人之时,同时也把艺德——梅家的淳朴家风传之后人。
年幼的梅兰芳在祖母、伯父、母亲的扶持、教育下,刻苦学艺,敬重并仿习祖父、父亲的为人处事,从艺术和家风上均继承了梅家的祖风。随着清廷覆亡、中西文化交融、新文化新艺术思想的影响,梅兰芳身边有幸聚居了一批有文化、有创新思想又热爱京剧的文化人,他们对梅本人及梅家族的影响是深远而且长久的。梅兰芳因此创排了大量的时装新戏和古装新戏,成为中国现代京剧史上改革创新的先锋。同时,梅兰芳把京剧艺术介绍到日本、美国和苏联,促进了中外戏剧文化艺术的交流。
和梅巧玲一样,梅兰芳不但把自己的表演艺术传给诸多弟子和儿子梅葆玖,同时把梅家谦虚谨慎、俭朴随和、乐善助人的纯朴家风传给了子孙后代。
梅兰芳逝世后,梅家子女为传承梅派艺术不懈努力,梅葆琛、梅绍武编有多种梅兰芳艺术研究的著作和文集;梅葆玥、梅葆玖多年合演梅派剧目。梅葆玥逝世后,梅葆玖为传承梅派艺术,除坚持上演梅兰芳的传统剧目,还创排了《梅韵》和《大唐贵妃》,培养了李胜素、董圆圆、魏海敏等五十余名女弟子和男弟子胡文阁。奔走海内外,宣传中国京剧和梅派艺术。梅葆玖和哥姐的后代秉承了梅家淳朴、热心、助人为乐的家风。梅葆玖虽然于2016年4月逝世,但梅派艺术的影响深远,后继有人,在当代中国京剧演艺史上仍然有着重要的地位,并不断努力前行,再创辉煌。
每个时代自有其说故事的方式,而梅家的故事特别动听。因为台上虽常丝竹悠扬、水袖飘荡,台下却逢改朝换代、烽火动荡。京剧大师梅兰芳便是诞生于这样的时代,以其优异的戏曲天赋和忠贞的爱国情操,谱出一代名伶梅兰芳,跨越时代的传奇一生。
本书诉说梅氏四代人台上、台下的身世流转。从“同光十三绝”的祖父梅巧玲、到绽放短暂艺术生命的父亲梅竹芬,再到改革新戏、独创一派,肩负梅派承传大任的后人梅葆玖、梅葆玥与众多梨园子弟,共同在时代舞台上搬演一出史诗大戏。
每个时代自有其说故事的方式,而梅家的故事特别动听。因为台上虽常丝竹悠扬、水袖飘荡,台下却逢改朝换代、烽火动荡。京剧大师梅兰芳便是诞生于这样的时代,以其优异的戏曲天赋和忠贞的爱国情操,谱出一代名伶梅兰芳,跨越时代的传奇一生。
本书诉说梅氏四代人台上、台下的身世流转。从“同光十三绝”的祖父梅巧玲、到绽放短暂艺术生命的父亲梅竹芬,再到改革新戏、独创一派,肩负梅派承传大任的后人梅葆玖、梅葆玥与众多梨园子弟,共同在时代舞台上搬演一出史诗大戏。
李仲明
1950年生于北京。1980年就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先后在图书馆、《抗日战争研究》编辑部工作。长期从事中国近代文化艺术史、抗日战争史的研究、编辑工作。主要著作有:《李少春传略》《梨园宗师——梅兰芳》《百年家族梅兰芳》《百年家族谭鑫培》《何应钦大传》《抗日战争时期中的中国文化》《报刊史话》《梁漱溟口述实录》(合著)《解密:何应钦与蒋介石》(合著)等。
谭秀英
1951年生于沈阳。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编审。长期从事国际政治类学术期刊《世界经济与政治》的编辑出版工作,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世界经济杂志社副社长、《世界经济与政治》期刊常务副主编、编辑部主任。2012年就职于国际关系学院,任《国际安全研究》期刊主编。曾主持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课题“中国外交六十年:历史、利益与战略”的研究,与王逸舟共同主编学术著作《中国外交六十年》。参与*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人民大学欧洲研究中心的重大课题“欧盟对区域外暴力性民族冲突干预”。
目录
一
梨园世家
生不逢辰
胡琴圣手
“闻鸡起舞”
“蕙仙举火”
“剪掉辫子”
二
岁寒三友
广采博师
亦师亦友
武生宗师
戏剧奇才
三
青衣翘楚
成名沪上
耳目一新
创排新戏
艺冠京华
四
淳朴家风
热心公益
洁身自好
相敬如宾
伉俪情深
五 国难岁月
“巾帼精魂”
避居香港
蓄须明志
返沪拒敌
迎“春消息”
六 德艺双馨
重登舞台
艺传弟子
养身之道
博采众长
七 姹紫嫣红
梅家子女
人民演员
简朴随和
“杨门女将”
八 蜚声海外
艺满天涯
三渡扶桑
赴美演出
四访苏联
再度“梅郎”
九 梅韵长存
故乡之行
梅派传人
爱戏如命
两代挚友
梅家后代
梅魂永驻
十 梅派传承
艺术传承
家风传承
每个时代自有其说故事的方式,而梅家的故事特别动听。因为台上虽常丝竹悠扬、水袖飘荡,台下却逢改朝换代、烽火动荡。京剧大师梅兰芳便是诞生于这样的时代,以其优异的戏曲天赋和忠贞的爱国情操,谱出一代名伶梅兰芳,跨越时代的传奇一生。
本书诉说梅氏四代人台上、台下的身世流转。从“同光十三绝”的祖父梅巧玲、到绽放短暂艺术生命的父亲梅竹芬,再到改革新戏、独创一派,肩负梅派承传大任的后人梅葆玖、梅葆玥与众多梨园子弟,共同在时代舞台上搬演一出史诗大戏。
李仲明
1950年生于北京。1980年就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先后在图书馆、《抗日战争研究》编辑部工作。长期从事中国近代文化艺术史、抗日战争史的研究、编辑工作。主要著作有:《李少春传略》《梨园宗师——梅兰芳》《百年家族梅兰芳》《百年家族谭鑫培》《何应钦大传》《抗日战争时期中的中国文化》《报刊史话》《梁漱溟口述实录》(合著)《解密:何应钦与蒋介石》(合著)等。
谭秀英
1951年生于沈阳。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编审。长期从事国际政治类学术期刊《世界经济与政治》的编辑出版工作,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世界经济杂志社副社长、《世界经济与政治》期刊常务副主编、编辑部主任。2012年就职于国际关系学院,任《国际安全研究》期刊主编。曾主持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课题“中国外交六十年:历史、利益与战略”的研究,与王逸舟共同主编学术著作《中国外交六十年》。参与*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人民大学欧洲研究中心的重大课题“欧盟对区域外暴力性民族冲突干预”。
前言
北京城这个地方,因为京剧的盛行(徽班进京已超过二百年),京剧世家颇多。
在前门丰泰楼摄影馆拍摄部中国无声黑白影片《定军山》的京剧老生谭鑫培(其父谭志道,工老旦),其后代谭小培、谭富英、谭元寿皆为京剧名家,直到谭孝增、谭正岩六代,皆为谭派京剧老生,从谭志道算已是七代京剧演员。五代梨园的有徐承瀚(工小生)、徐宝芳(工老生)、徐兰沅(梅兰芳的琴师)、徐元珊(工武生)、徐佩玲(工青衣)。四代同工“武生”的茹莱卿、茹锡九、茹富兰、茹元俊。此外,尚有萧家(萧长华的父亲与子孙)、叶家(叶盛章、叶盛兰的祖父、父亲与后代)等。
梅家从梅巧玲到梅雨田、梅竹芬,到梅兰芳,再到梅葆玖,除梅雨田为琴师外,亦是四代“旦角”。
梅兰芳的祖父梅巧玲少年学艺时充满艰辛,他在主持四喜班后,善待班社里的演员,侠肝义胆,扶危济困,在同治皇帝、皇后驾崩“国丧”期间,只有四喜班照开全薪。梅巧玲把艺术传给后人之时,同时也把艺德——梅家的淳朴家风传之后人。
年幼的梅兰芳在祖母、伯父、母亲的扶持、教育下,刻苦学艺,敬重并仿习祖父、父亲的为人处事,从艺术和家风上均继承了梅家的祖风。随着清廷覆亡、中西文化交融、新文化新艺术思想的影响,梅兰芳身边有幸聚居了一批有文化、有创新思想又热爱京剧的文化人,他们对梅本人及梅家族的影响是深远而且长久的。梅兰芳因此创排了大量的时装新戏和古装新戏,成为中国现代京剧史上改革创新的先锋。同时,梅兰芳把京剧艺术介绍到日本、美国和苏联,促进了中外戏剧文化艺术的交流。
和梅巧玲一样,梅兰芳不但把自己的表演艺术传给诸多弟子和儿子梅葆玖,同时把梅家谦虚谨慎、俭朴随和、乐善助人的纯朴家风传给了子孙后代。
梅兰芳逝世后,梅家子女为传承梅派艺术不懈努力,梅葆琛、梅绍武编有多种梅兰芳艺术研究的著作和文集;梅葆玥、梅葆玖多年合演梅派剧目。梅葆玥逝世后,梅葆玖为传承梅派艺术,除坚持上演梅兰芳的传统剧目,还创排了《梅韵》和《大唐贵妃》,培养了李胜素、董圆圆、魏海敏等五十余名女弟子和男弟子胡文阁。奔走海内外,宣传中国京剧和梅派艺术。梅葆玖和哥姐的后代秉承了梅家淳朴、热心、助人为乐的家风。梅葆玖虽然于2016年4月逝世,但梅派艺术的影响深远,后继有人,在当代中国京剧演艺史上仍然有着重要的地位,并不断努力前行,再创辉煌。
我父亲录过不少唱片,但是他从来没要求过我听他的唱片来学戏,他每次出国回来都给我带来很多世界名歌剧,或者是交响乐的唱片,我想正是对东西文化的兼收并蓄,才使他在艺术上有这样的完美。
——梅葆玖
他不像一个唱戏的,却更像一个读书人家的孩子。
——齐如山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