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这本教材是为国内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管理学教育而编写的,其目的是培养学生具备必要的管理素养和相应的管理技能。依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 号)提出的“探索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采取试点推动、示范引领等方式,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转型,重点举办本科职业教育”的指导要求,目前的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和人才培养方向方式正处在全方位的改革探索之中。特别是,2014 年3 月*明确提出,全国普通本科高等院校1200 所学校中,600 多所逐步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变,推动了职业能力培养与教育的新篇章。企业管理技能与管理素养是一种重要的职业能力,是职业教育与人才培养的重要方向之一。一方面,目前的中国经济正在发生深层次的结构性调整,中国企业作为经济发展的主力军也在朝着高质量、高生产率、高创新性的方向转变,这种转变带来的一个重大问题即是企业需要高素质的、具备一定管理素养和管理能力的人才。因而,目前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教育发展与人才培养当然也应该充分重视高素质管理技能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另一方面,由于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改革刚刚开始,各地应用型本科院校尚缺乏针对性的应用型管理学的教材。大部分教材仍然是本科研究型的、理论型的,配套教学资源也薄弱。解决这两个方面的问题,正是我们研究、编写这本教材的基本出发点。本教材的内容研究有一个基本的定位,即它抓两头:一头抓“管理学教育”的基本规律和特征;另一头抓企业发展对管理人才的现实需求。本书的编写打破了常见的管理学框架,内容的基本方向是将企业管理实践与管理学教育的基本规律进行深度融合、对接,这是一次大胆的尝试,也是对应用型本科院校“管理学教育”所需内容体系进行的前沿探索。核心理念与培养目标本教材的核心理念可以明确地概括为:为中国企业的发展壮大,培养一大批具备管理意识、管理素养和管理技能的中基层工作者。
我们现在已经可以确定:管理是一门职业,需要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我们还可以确定的一点是:任何一个在企业中就职的人员,无论是不是专门从事管理工作,如果具备一定的管理素质和管理能力,必然会为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增加实实在在的上升空间和发展后劲。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一线的企业经营者们,以及众多的毕业生都有一个普遍的共识:学习管理,培养自己的管理意识、管理视野和管理技能是提升就业能力和职业发展的关键要素之一。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这本教材、这门课程提供了一个契机——从基本的管理意识培养开始,提高学生在企业管理领域的见识和能力。这既对技术工作者的就业面和就业能力是重要的,对那些希望未来专业从事管理工作的人更是重要的。我们知道,只要有企业就必然有管理者。应该说,有着从事管理工作抱负的学生们现在正迎来一个重要的历史机遇。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企业的发展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过程。在企业发展的初级阶段,人们往往认识不到管理的重要性,对专业管理工作人员的需求、认识也停留在浅显的层次。现在,中国企业蓬勃发展,企业经营领域需要大批职业化、专业化的管理者,而这样的管理者也必须掌握管理工作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素养。当然,企业里面的管理者群体有高有低,有高层管理人员,也有基层管理人员;有从事基础管理工作的人员,也有从事专门(或专业)管理工作的人员。从事高层、专门管理工作的,对个人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显然更高。考虑到本科阶段教育的具体情况,学生未来必然要从中层偏下和基层、基础管理工作开始,所以,本教材的内容紧密契合“中基层管理岗位”和“基础管理工作”这两个方面的定性。实际上,企业对中基层管理人员的需求量要远远高于高层管理人员。这是因为,企业中的高层管理岗位毕竟有限,企业必须通过大量处于不同领域、不同岗位的中基层管理人员来推动工作开展。就好比带兵打仗,只有将军、司令,没有大量的一线指战员,是行不通的。基层和基础管理做不好,即使有再好的高层管理者,工作也没法得到落实。我们应当认识到,管理是企业组织的必然现象,管理活动也是企业必然存在的活动。当一个人要在职业上晋升发展的时候,他通常都是朝向管理岗位发展。因此,学习管理、提升管理素养与管理技能不是可有可无的事情。教材主要特色就目前我国高等院校“管理学教育”的现状来看,教材的内容体系、教学模式、培养理念仍与企业的现实需求有较大差距。当然,以往的经验仍然重要,所以,本教材广泛吸收了过去各类管理学基础教材的优秀之处和教学经验,也努力避免其中的不足。本教材的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以中基层管理者的职业要求为原点我们的学生未来就业,绝大多数都需要从中层偏下、基层工作做起,从事企业中层及以下各类岗位的工作任务。企业对他们的期望必然是在较基层的岗位上不断历练和成长,逐渐成V为中层偏上甚至高层管理者。问题是,中基层也需要管理者,班组长、车间主管等都是中基层管理岗位,所以我们的学生需要学习基层管理知识,获取基层管理技能。中基层管理工作既是企业十分重要的管理工作,也是“职业管理人”的重要起步。那么,中基层管理者是做什么的?企业对中基层管理工作有什么基本要求?如何成为一名合格的中基层管理者?如何做好中基层管理工作?本教材基本的特色就是以中基层管理者的职业要求为原点,答疑解惑,并进行教学内容上的相应安排和布局。把教材对象做这样的定位,使得教学目的更明确,针对性更强;对培养学生的什么能力、怎样培养也有更明确的指向和内容安排,有助于把“重点提高青年就业能力”的教育目标在管理学教学中具体化。为实现这一目标,我们把现有管理学的理论知识进行了梳理,剔除了那些应属于管理学中级偏上或高级教程的内容,或与培养基层管理者关系不密切的内容。原则上,我们努力做到有目的地进行教学,让教学内容严格对接教学目标和人才培养目标,避免泛泛而谈。2.将管理工作讲清楚,讲明白我们所面对的学生,从小在校园里长大,社会阅历较浅,对企业和企业管理所知无几。对这样的青年人进行“管理学教育”,面临的基本障碍是他们尚缺乏基本的管理概念和管理意识,因此教学要循序渐进,要考虑学生的认知模式和学习能力,要从基本的管理意识培养开始,然后线索明晰地将管理工作讲清楚,讲明白。换而言之,要让学生引起重视,要让他们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不能以己昏昏,使人昭昭。当然,管理学教育工作者也知道,管理学的理论内容十分丰富,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总在不断添加新的内容。管理实践更是百家争鸣,且不断创新、不断发展。要将管理工作讲清楚、讲明白并不容易。正因如此,以往很多管理学教学内容常常用一种省事的方法——采用简单的管理学范式框架进行教学,这简便很多,但也显得笼统、抽象,针对性不强,不易达成当下的管理人才培养目标。怎样有针对性地把管理学向学生讲清楚、讲明白呢?在本教材的编写中,我们对要讲哪些内容、不讲哪些内容、要讲的内容如何讲、学生怎样学才会有效等问题,进行了大量、深入的研究。因此,我们大胆地创新了教材的逻辑结构。本教材内容结构的逻辑,从管理的基本概念出发,到管理者,再到管理系统、管理过程、管理方法,及至后的管理创新,与其他的管理学教材差别较大。在这一逻辑结构中,我们有意识地把学生(未来的管理者)纳入进来,依照他们进入企业、成为中基层管理者、了解企业运行特征、进行管理实践操作这样一条主线,从感性认识到理性思考,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地讲述他们应当学习、掌握的管理学知识,特别是中基层管理者所应具备的管理实务性知识,培养他们从事实际管理所应具备的基本能力。上述内容编写的布局和设计,目的是把管理工作给学生讲清楚、讲明白,避免学生未来就业时浑浑噩噩上岗,糊里糊涂做管理。
3.满足基本理论修养,突出实用管理技能培养企业中基层管理岗位要求的是实用型管理人才,所以本教材力求突出实用管理技能培养。但是,管理活动也是有规律的,有其基本的理论知识修养要求。只懂实干没有理论修养,必然缺乏理论自觉,仅凭感性经验做事,遇到复杂问题就只能“瞎猫碰死耗子”;只懂理论缺乏实干能力,又将沦为纸上谈兵,清谈误事。本教材充分研究了基本理论修养与实用管理技能之间的关系,在兼顾必要理论修养的基础上,重点突出实用技能培养以及从理论知识转化为实用技能的途径。为此,本教材每章的“学习目标”里都设置了“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在每章的内容里都综合了“知识内容”和“能力内容”,每单元后还设置了“课堂实战”“课后拓展”等内容和教学环节。本教材对知识的讲授突出“精讲”,对技能的培养突出“实用”。我们希望学生在有限的学时里学到精华、管用的管理学知识,也希望学生能把知识与能力相结合,既习得理论修养,也习得实干能力。4.形式新颖,数字化资源丰富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本教材吸收国内外优秀教材的优点,在叙述和编排方式上图文并茂,并设置了问题引入、情景引入、辅助阅读、插图、插画等模块,有针对性地选择了大量具有现代感、具有启发意义的管理案例,与教材的正文一起形成了系统而充满乐趣的学习体系。本教材配备丰富的数字教学资源。在清华大学出版社和相关老师的共同努力下,本教材拍摄了一套标准课视频,另外还提供了各种实用的教学资源。具体可登录清华大学出版社数字教学平台智学苑(www.izhixue.cn)获取。教材内容逻辑本教材以学生进入企业如何进行管理、如何成为一名“职业管理人”为主线来组织和展开教学内容。为此,本教材以“组织”作为逻辑起点,由组织引出管理,由一般管理进入企业管理,然后围绕“管理者如何有效实现组织目标”这一主题,从管理者、管理系统、管理过程、管理方法和管理创新等方面依次叙述管理学的相关内容。本教材共分六章,各章的具体内容以及要解决的问题如下。章 什么是管理。本章要回答的核心问题是“什么是管理”,这是学生学习管理学的“入门章”。为了讲清“什么是管理”,本教材先从“组织”讲起。因为管理活动产生于人类组织行为的需要,没有组织就没有管理的需要。面对管理学史上关于管理的五花八门的定义,如果不把握“组织”与“管理”的内在联系,不理解管理对于组织的作用和重要性,就不能从本质上理解“什么是管理”。当然,学生也应该了解历史上的管理学思想的演变过程,以便清晰地把握管理的内涵及其发展。出于这样的原因,本章按照从组织到管理,从一般管理(一般组织)到一般管理理论(现代管理理论),再到企业管理(营利组织的管理)的逻辑展开叙述。第二章 管理者。本章要回答的是“什么样的人能够成为管理者”,让学生明白企业对管理主体的素质要求,是学生学习管理学、做“职业管理人”的“准备章”。管理是根据组织的需要产生的,组织的突出特征是要实现组织目标。组织有组织的目标,组织要求多人在分工基础上结成团队实现目标;而且组织的运作有它的既定的规则、道德责任要求、社会使命等。管理者的责任就是以实现组织目标为己任,这意味着进入企业的管理者要由“自然人”转变为“组织人”,要承担起组织赋予的责任,要依据组织的需求来行事。组织对管理者有要求、有约束,有些是对管理者做人的一般要求,有些是对管理者能力的特殊要求。本章按照管理者与组织道德、管理者能力与技能、管理者的角色关系(也包括中基层管理者)的顺序展开。第三章 管理系统。本章是对企业管理系统进行结构功能式的解剖与分析,这是学生学习管理学、体验管理者角色的“进入章”。凡进入企业准备从事管理工作的人,先要了解和熟悉自己所处的企业管理系统,了解企业管理系统中各职能部门的分工、作用及其相互关系,了解自己在企业管理系统中的地位、职责和权限;否则,管理工作是无从做起的。本教材把企业管理系统分为基础管理系统和专门管理系统,本章主要介绍企业的基础管理系统,并把企业的基础管理系统分为组织管理系统、职能管理系统和运营管理系统三大子系统进行介绍,重点讲解了管理者和各职能管理部门(子系统)的关系。第四章 管理过程。本章要回答的问题是“管理的主要职能是什么”,或者说“管理者主要做什么”,这是学生学习管理学、学习实际做管理的“核心章”。本章讲述的是管理的职能,但与一般管理学教材不同,本教材不是静态地讲述管理职能,而是放在动态的管理过程中讲述。在管理系统中,管理者总是会按照一定的顺序开展管理活动,并构成一个有次序的、不间断的履行管理职能的活动过程,这就是管理过程。管理学上通常讲的“四大”或“五大”管理职能其实都是相互联系、相互融合的,而不是孤立存在的。当管理者履行这些管理职能时,这些管理职能就表现出行动上的先后次序,以及过程上的阶段性特征。本章把各大管理职能作为管理过程中相互联系的阶段或环节,分为“决策与计划”“实施与控制”“评价与激励”以及“持续改善”进行讲解。其中,“持续改善”意在说明管理过程不是一次完成的,也不是直线或封闭的,而是一个不断循环、螺旋上升、持续改善的过程。第五章 管理方法。本章要回答的问题是“管理者可以使用哪些方法来行使管理职能”,这是学生学习管理学、学习实际做管理的“深入章”。管理者能否有效地履行管理职能,管理者有没有管理能力,取决于他有没有掌握和运用正确的管理方法。第四章讲“管理过程”, 是回答管理者“应该做什么”。本章的“管理方法”则是解决管理者“应该怎么做”“可以怎么做”的问题。管理职能和管理方法相辅相成,共同决定了管理活动的效率和效果。但管理方法和管理职能相比,更具深层的作用和意义。不掌握管理方法,行使管理职能就是一句空话。管理方法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依据本教材的定位,本章主要讲述五种实用管理方法:团队管理法、目标管理法、作业管理法、问题管理法和项目管理法。第六章 管理创新。本章要回答的问题是“什么是管理创新”“如何实现管理创新”,这是学生学习管理学、学习实际做管理的“提高章”。管理是实践性的科学。管理无定式,有效的管理活动必然需要在多变的环境和组织发展需求中适时调整、适时创新。可以把管理划分为“常规性管理”和“创新性管理”。前者也叫“维持性管理”,是在既定的管理框架、管理模式和管理制度下进行管理,维持企业正常、有序运转。“创新性管理”是指为应对环境变化或实现更高的管理目标,而创造性地发展、应用有别于现行管理思路、模式和方法的管理实践过程。一个出色的企业管理者,肯定不会满足于只做“维持性管理”的一般工作,而要把管理工作做得更好,就必须努力实现管理创新,只有实现了管理的创新,才能把管理提升到新的水平。为了简洁明了地说明“什么是管理创新”“如何推动管理创新”,本章从“管理创新基础”“战略管理创新”“组织管理创新”“对创新的管理”四个方面展开。每章学习指导为限度地培养学生的实用管理技能,便于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乐于学习,本教材内容依据循序渐进、生动易懂的原则进行了科学的组织和编排。教师讲授、学生学习每一章的内容时,可按照四个环节进行。下表是各个不同环节学习和讲授方法的说明。环节1 章主题理解特征问题带入与框架把握从讲解典型管理案例开始,提出本章要讨论的主要问题。要注意借由问题将学生带入管理学习的状态中。在此基础上,通过概述部分的讲解和理解,让学生把握每章的核心主题和内容框架,便于学生对本章内容的学习目标形成综合、全面的认识环节2 单元主题理解特征情景讨论与内容引出单元是相对独立的细分主题,每个单元开篇设置了管理实践中的情景。学习时要理解情景中的特殊问题并展开讨论,促进学生对单元主题形成初步认识。在此基础上,通过“教师提点”,让学生明确单元内容的学习方向和目标环节3 单元知识学习特征内容精讲与角色植入单元“内容精讲”是管理实践知识的学习,包括基础知识、行为和技能要求等内容。在关键知识点上设有“延伸思考”和“辅助阅读”。“延伸思考”由老师和学生互动讨论展开。本环节特别强调角色植入,教师应当从学生未来从事基层管理工作出发,讲透各方面知识与未来就业的联系,增强学生的角色感环节4 单元技能实训特征技能演练与核心能力强化在每单元知识学习后安排了“课堂实战”和“课后拓展”。“课堂实战”是围绕单元核心主题设置的可在课堂内操作的内容,教学上以学生为主体,并由教师指导以加强训练实效。“课后拓展”是围绕单元核心主题安排的技能实践操作,目的是强化核心技能的实践养成典型案例引入提出核心问题本章内容概述情景引入课堂讨论教师提点课堂实战课后拓展知识讲解技能要求行为要求延伸思考辅助阅读特别致谢本教材能够顺利出版,要感谢清华大学出版社的各位领导和编辑,他们对本书的编写、出版,以及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给予了宝贵的指导和具体的帮助;感谢参加本书编写大纲制订和书稿审订的专家们,他们对本教材提出了宝贵的修改和指导意见,并给予很多鼓励;还要感谢本书副主编孙科炎、孙亚彬,感谢参加本书编写的各位执笔人,他们是孙科柳、谭海燕、孙丽、潘长青、沈方楠、蒋业财、冯彬、吴发明;感谢帮助搜集材料、绘制插图、校订英文术语等工作的各位同事和同学们。编写这本针对应用型本科学生的实用管理学教材,并同步建设数字化教学资源,是一项具有创新性的工作。本教材的编写团队尽了很大努力,但由于编者学识水平所限,疏漏之处在所难免,特别希望使用本教材的教师、同学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提供更多的案例素材和教学资源,使本教材在使用中得到补充、锤炼,在不断修改中臻于完善。王 霁2016 年9 月
导语摘要
本教材的内容研究有一个基本的定位,即它抓两头:一头抓“管理学教育”的基本规律和特征;另一头抓企业发展对管理人才的现实需求。本书的编写打破了常见的管理学框架,内容的基本方向是将企业管理实践与管理学教育的基本规律进行深度融合、对接,这是一次大胆的尝试,也是对应用型本科院校“管理学教育”所需内容体系进行的前沿探索。核心理念与培养目标
作者简介
王霁,1949年出生。1982年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本科毕业,1985、1988年分别获得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硕士、哲学博士学位。1995年起历任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学报副主编、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总编辑、社长,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助理,高等教育出版社副总编等职。研究方向:哲学、文化、管理哲学。主编有《哲学基础知识》《哲学与人生》《领导哲学》《中华传统文化》《管理学基础》等。
目录
章
什么是管理 /1
管理概述 /3
学习单元一 组织与管理 /4
学习单元二 管理思想的演变 /19
学习单元三 企业与企业管理 /36
第二章
管理者/53
管理者概述 /54
学习单元一 管理者与组织道德 /56学习单元二 管理者能力与技能 /74学习单元三 管理者的角色关系 /87
第三章
管理系统/101
管理系统概述 /102
学习单元一 组织管理系统 /104 学习单元二 职能管理系统 /112 学习单元三 运营管理系统 /124
第四章第六章
管理过程/136
管理过程概述 /138
学习单元一 决策与计划 /139 学习单元二 实施与控制 /150 学习单元三 评价与激励 /159 学习单元四
持续改善 /174
第五章
管理方法/185
管理方法概述 /186
学习单元一 团队管理法 /188 学习单元二 目标管理法 /201 学习单元三 作业管理法 /214 学习单元四
问题管理法 /225 学习单元五 项目管理法 /235
第六章
管理创新/251
管理创新概述 /252
学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