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艺与禅心:寻找中国匠人之旅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手艺与禅心:寻找中国匠人之旅

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39.43 4.5折 88 全新

库存13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浅草

出版社文汇出版社

ISBN9787549618224

出版时间2016-1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88元

货号24107263

上书时间2024-10-25

兴文书店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前言
手工时代的朴素与浪漫

作为一个在湘西小城里长大的80后一代,在生命的早期,我见过爷爷编竹篓、酿白酒,见过奶奶磨豆腐、给黑色的布鞋绣红绿小花……其实我们这一代的长大,正经历着中国历史上几千年以来天翻地覆的变化——手工文明到工业文明的转换。从全球来看两个文明的转换大概经历了500年,而我们只用了三四十年。我们曾站在手工文明的尾巴上,看见家里大部分家具器皿变成塑料或不锈钢的,有了机器和工厂负责生产吃穿用度,我们手上的技能只剩下了拿筷子和键盘打字。当次读到日本人盐野米松那本《寻找手艺》时,我就隔三差五地出发了,想去看看中国还有哪些手艺人,他们生活和工作的现场是怎样的,是我们想象中那般落寞和清苦吗?或者是想象中那样依然有手工时代的朴素、古典的浪漫。
结果一路听了见了好多故事,各种手艺人的生存状态和生活智慧,不同地方的美食和风景。寻找手艺人,不仅发现了中国也有好的匠人和手作,也是我体验过的好的游走中国的方式。
2011年,上海长乐路上,梧桐叶刚开始零星飘落,我个拜访的手艺人是90多岁的海派旗袍大师储宏生老先生。已经拿不了针线了,但他还会颤颤巍巍帮客人量尺寸。然后给你讲1930年代的上海,说起影星胡蝶、韩菁清、白杨,这些美人儿都很漂亮,颀长、纤秾合度,与旗袍怡然相配,她们都不把他当外人,陈香梅也是他的老顾客。在杭州余杭的一个村里,斫琴师马岳思说话吴音亲切,有很朴素衣着和笑容。屋后一个个简陋却工具杂陈的偏房就是他的“作坊”,他在这做琴20多年,没有徒弟和助理,每天相伴的除了妻女,还有后院的一棵枇杷树、一棵橘树,一块菜地和半亩荷塘。他带伤痕的手指弹奏古曲,让我从此迷上古琴。
还有在云南昆明和建水,遇见既文人风骨又江湖义气的吴白雨老师。见一面后,隔天又见了第二面,喝茶喝到深夜,看他收藏的各种古陶瓷残片,吃一种飘着草芽的米线做夜宵,跟着去见他江湖上做收藏的朋友,回来后无数次想念这样的生活,想什么时候再跟着他去寨子里找原始朴质的民间陶瓷。
在浙江上虞的陶瓷师傅顾少波家里,看到他收藏的一些古老的陶瓷残片,确切地知道了“曲水流觞”的“觞”是什么样子,知道了青瓷的釉色是如何的“类冰似玉”;在苏州的绣品街,王丽华老师的绣阁里,听见针尖带着丝线穿透绢帛的声音,从容、准确,像一种亘古的心跳。一直对紫砂壶望而却步,在徐雯老师的茶桌上,不谈获奖评级,不渲染大师传说,唯见一个热爱生活的人,用紫砂做出了各种日用器皿,用得称心称手,心中充满对手作之物的敬惜之情,是根本的手艺之道。剥去浮华,紫砂一直是贴近生活和人心的。还有在太湖边上的小村子里做竹编和漆器的王雨夫妇,租了一栋带小院儿的老房子,年轻的他们按时作息,按季节吃水果和蔬菜,花四年做一只竹丝扣瓷的杯子,默默地把竹编做到比大师们更精细的程度。做团扇的李晶,则让我看到了做手艺原来是又时尚又体面的事儿,他的粉丝里有“团扇太太团”,就是这样欢乐的玩法,他把缂丝这样以前只供出口的高冷生僻的传统手艺推到了年轻群体中。
你也不会想到,十五六岁就在桃花坞学习年画的顾志军老师,喝着茶也不是悠闲的样子,一坐下来就要聊艺术聊想法,一会看他复原的原藏于大英博物馆的明清时代年画,一会看他用现代符号描述传统生活,做了几十年年画,还是有一点就燃的热情,年轻人在他面前,会不好意思世故懒散。见过许多真实的人和许多真实的手艺,我的认知和感情也在慢慢发生变化,从一开始带着纯粹的文人或者小资式怀旧情结,写一些慨叹今不如昔的伤感文字,到被一些手艺人启发,感受到变革的迫切感,从而对手艺的未来更有信心;从追崇大师传世之作到发现日用器物之美,手艺应该回到普通人的生活里来,不仅仅是几句文化宣传的抒情口号,更应该是手里握着的一只杯子一把壶,一副有来历可摩挲的刺绣,或者案头上时时可见的某样小物件,看到用到它们的时候,也能跟手艺人一样,是专心致志的样子,生命饱满有静气。我无时无刻不在羡慕嫉妒这些大师的技艺,靠着一颗匠心和一双手,造出世间至美之物,而我和很多现代人一样,双手的技能只剩拿筷子和刷手机,而且内心浮躁。他们也如履薄冰,也潇洒飘逸,也烦恼这个社会房子太贵骗子太多,也焦虑为什么孩子们不理解也看不上他们惊为天人的手上功夫,但只要低头劳作,便是全身心投入无所贪图,那种专心致志的样子,如此饱满,有静气。
清空安宁,这便是我看到的他们身上的禅心。时间轮转,终于我也找到自己的定位,慢慢梳理这些手艺人的故事,这也是一种游历,像柳宗悦说的那样:“寻找正确而美丽的东西,看看它们被做成什么样子了?”


导语摘要
助力中国手艺,挖掘中国*匠人,发现中国手艺之美。当次读到日本人盐野米松那本《寻找手艺》时,我就隔三差五地出发了,想去看看中国还有哪些手艺人,他们生活和工作的现场是怎样的,是我们想象中那般落寞和清苦吗?或者是想象中那样依然有手工时代的朴素、古典的浪漫。结果一路听了见了好多故事,各种手艺人的生存状态和生活智慧,不同地方的美食和风景。寻找手艺人,不仅发现了中国也有好的匠人和手作,也是我体验过的好的游走中国的方式。


作者简介
浅草,本名汪君艳,湖南人,生于上世纪80年代,曾任杂志编辑,几年来在全国范围寻访传统手工艺人,瞩目于物,温润于人,立志于中国手工文化的传播与推广。

目录
越窑青瓷复兴者  顾少波
“学霸”青年和他民宅里的研究所  

斫琴师  马岳思

隐匿在荷塘与菜地间 玉人  王俊懿

太过执着就是偏离纯粹舟山核雕  谢才元  锺秀琴

神雕”侠侣的四手联弹

老裁缝  褚宏生

与旗袍为伴的喜乐人生   

缂丝艺人  王玉祥

纬线穿过经线的一百种方法   

瓷胎竹编艺人  谭代明 张德明

青白绕指  与瓷成说   

折扇制作师  王健

水磨是一个形容词   

龚扇  龚道勇

五代人手掌的记忆   

银匠  寸发标

新华村的千年小锤之声 

乌铜走银  袁昆林

行走的白银   

个旧锡器  赖庆国

锡制的桃源理想   

滇滕古纸  龙占先

树皮纤维里手的温度   

团扇 李晶

手艺人的生活方式,又好又快乐  

紫砂壶 徐雯

每样日用之器都包含热爱   

桃花坞年画 顾志军

思考半年再去动手  

精细竹编  澄怀格物

一只花了四年时间的杯子

苏绣 王丽华

拿起针线就不要放下   

玉雕 许永刚

让精神有依靠,让玉有吉祥   

后记   



内容摘要
助力中国手艺,挖掘中国*匠人,发现中国手艺之美。当次读到日本人盐野米松那本《寻找手艺》时,我就隔三差五地出发了,想去看看中国还有哪些手艺人,他们生活和工作的现场是怎样的,是我们想象中那般落寞和清苦吗?或者是想象中那样依然有手工时代的朴素、古典的浪漫。结果一路听了见了好多故事,各种手艺人的生存状态和生活智慧,不同地方的美食和风景。寻找手艺人,不仅发现了中国也有好的匠人和手作,也是我体验过的好的游走中国的方式。



主编推荐
浅草,本名汪君艳,湖南人,生于上世纪80年代,曾任杂志编辑,几年来在全国范围寻访传统手工艺人,瞩目于物,温润于人,立志于中国手工文化的传播与推广。

精彩内容
 在宁波的一个酒店活动上,我正拿着一个青绿色、莲花形杯子喝茶,不经意望见人群中的顾少波。他穿着麻布衣衫,很年轻,又总是带着微笑与人招呼,我还以为是工作人员,后来听主办方介绍,才知他就是赞助了活动茶具、花器的高级工艺师,专做越窑青瓷,朋友们叫他“顾少”。
因为要替换一些茶具,次日凌晨五点多,顾少波要回一趟工作室,于是我同行拜访。一路上其他人困顿不堪,他却精神饱满,原来平日里这个时候他已经开始干活了,他喜欢在清晨拉坯。
40分钟后,抵达浙江上虞梁湖镇,顾少波的工作室其实就是他的家,在大门上挂了一个简单的木牌,写着“顾氏越窑青瓷研究所”。初来的外地人对上虞这个地方难有概念,说起绍兴就在不远处,才有个大概的地理定位,但对顾少波来说,上虞至高无上,中国最早出现的瓷器一一青瓷,就是两千多年前在上虞烧制而成的。少年时在梁湖中学读书,顾少波宿舍的后面就是晾网山三国时期的旧窑址,操场上到处都是三国两晋时期留下的破瓷片,只是那会儿他对自己和未来都毫无打算,只是一味调皮贪玩,即便觉得那碎片上的花纹还挺好看,也不会往心里去。
从雕南瓜到雕泥土
因为当下成长成才路径相对单一,很多1988年出生的同龄人可能都还来不及经历什么,顾少波却已经有了当星级酒店大厨的过去,以及四年“复兴越窑青瓷”的历史。听闻他以前是拿菜刀的,转眼间成为青瓷传承者,颇有摇身一变之感,多少会有点疑惑,都说一门手艺需要经年累月的沉淀,四年如何成就一个年轻人呢?
蹉跎过顽劣的童年少年时期,顾少波没有像个好学生那样考上高中,只能托父亲的朋友去入读烹饪技
校,仿佛一瞬问懂事了似的,他开启了“学霸”模式。学做菜,他努力在同学中做到最好,努力钻研雕刻,在南瓜、芋艿、土豆上塑形画画,毕业后在五星级酒店从洗菜工做到高级烹饪师,“只有努力,人才能长志气”,顾少波虽然笑容温柔,言谈之间还是有着
蓬勃的少年意气。四年前,他认认真真看过一次舅舅做青瓷后,这个少年意气突然有了清晰的方向,他新鲜的生命要嫁接到这最占老的青瓷艺术上去。
2010年,顾少波从宁波回到上虞,开始与舅舅创办东山越窑青瓷坊,每天负责买菜烧菜洗碗挖泥土。
慢慢的舅舅就让他按模具做些茶杯等产品,但他会雕刻,心思又活络,对用模具做东西没什么成就感,也
不愿意当一个每日流水线生产的工人。于是在家里自己尝试用泥土捏小玩意儿,刻上花纹,泥土跟南瓜在雕刻手法上几乎一样,也是这样刻,那样雕,但有一
点就是南瓜雕坏了你可以用胶水粘上,但泥土雕坏的话很难补,而且泥土比较碎,南瓜比较软,一来二去的对比和实验后,他慢慢熟知了,泥土的性格。
也有一种结果叫“功亏一篑”唐代诗人陆龟蒙写过一首诗“秘色越器”,形容秘色瓷是“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从此为秘色瓷奠下青瓷之极至的印象,又因为秘色瓷曾为御用,后来长期失传,所以尤显神秘。在掌握了拉坯造型和雕刻花纹后,顾少波自然地要开始尝试配釉和烧窑了,他基本只能靠自学。
梁湖镇及周边村落六十多个旧窑址是一个充满宝藏的大课堂,他每天骑着“小毛驴”(电瓶车)上山转悠,一点点摸索,用残片梳理绘制他自己的青瓷历史地图:越窑梁湖的窑址基本是东汉三国两晋时的早期窑址,上虞唐代的东两做得不太好,五代北宋的做得特别好,窑寺前那边唐代的东西则更好,五代秘色瓷要去傅家岭找。然后在窑址附近找古人当时用的原
料,想象古人的方法,进行各种采集和试验。他在旧窑中发现了稻谷壳、毛竹壳、松木、贝壳,就猜测这些可能是配釉原料。
听说浙大有个文博系有专门的研究者,顾少波上网搜索到了一篇研究生发表的论文,作者正好留了QQ号,他取得联系,把自己做的东西寄给他,因此又认识了浙大的博导,去那儿蹭课听课,学习专业知识。
第一次烧窑前他甚至没见过别人烧,只是自己看书学什么是氧化焰还原焰,然后凭着老师和学弟学妹写的纸条步骤来,因为太紧张,又无人现场指导,居然没有把烟囱的门打开,窑内温度骤然下降,里面黑烟滚滚,烧出来有的作品上都带有灰斑。自此他知道,纵然大家都说“天下的瓷器烧制过程都大同小异,但同一窑、同一人、同一块泥,却能烧出完全不同的瓷器来,这是瓷器最大的秘密,也是最大的魅力所在”,但也有一种结果叫“功亏一篑”。
P22-34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