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 36.27 7.4折 ¥ 49 全新
库存3件
作者熊玥伽 吴迪
出版社新世界出版社
ISBN9787510458255
出版时间2016-07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49元
货号23990608
上书时间2024-10-25
前言:大合并漩涡
在自然界, 漩涡是两股或两股以上方向、流速、温度等存在差异的能量(如气流、水流、电流等)在相互接触时,互相吸引 而缠绕在一起形成的螺旋状合流。
而两企业之间的合并,就如同漩涡。 两家不同的企业相互接触,碰撞融合在一起就会产生合并漩涡。对于企业来说,形成漩涡的能量又可以称之为搅动因子,一 般分内外两种。在内外搅动因子共同作用下,形成漩涡,然后开 始运转。而漩涡终会怎样,是一个谜。
2015年到2016年年初,中国互联网业就集中爆发了六起强 强联手的合并。与此同时,随着中国国企改革的行进,以从事实 业为主的国企合并潮流也已来袭。
在本书中,我们将目光放到了互联网企业的合并上。我们想 知道,频频产生的互联网合并事件是在怎样的情况下生成的?这 些合并会引发怎样的反应?企业到底是应该投身合并漩涡还是走出漩涡?
合并,是一种无法躲避的改变。既然选择了碰撞合一,那就要有面对变化 的勇气。合并是为了生存,为了活得更好,更是为了成为霸主。但是,如果漩 涡失控,很有可能两败俱伤,甚至波及更多的局外企业。
因此,在知晓互联网企业合并的来龙去脉之前,我们有必要知道哪些因素 导致合并漩涡的生成,之后会有哪些变化,以及合理控制漩涡的办法。
追求垄断,是互联网企业投身合并漩涡的大内在搅动因子。 互联网有着天然的垄断基因。对于互联网企业来说,网络打破了地域限制,边际成本几乎为零,而且商品价格很低甚至是免费共享。不过,一旦占领 了足够份额的市场,看似免费的产品就会产生巨大的利润。
以腾讯为例,正是因为它成功打败了飞信、UC等社交聊天工具,用 QQ 聊天占领了的市场份额,黏住了数亿用户,它才得以成为互联网巨头。
当时,聊天工具都是免费使用,但QQ以活泼时尚、方便快捷、传播力强、功能丰富等优势获得了众多使用者的青睐,以产品实力夺得了市场。 在中国互联网刚起步的时代,还没有哪家公司的产品有实力与 QQ抗衡。 因此,QQ快速占领制高点,垄断在线通信市场。这样一来,在QQ之后,类似的社交聊天工具逐个关闭,也再没有新的聊天软件出现与之抗衡。 阿里巴巴的崛起也是如此。虽然电商企业众多,、苏宁、当当网表现也不错,但十多年来,淘宝强悍的霸主地位无人撼动。搜索领域的百度更是如 此,尤其在谷歌退出中国大陆后,百度几乎成了网民的搜索选择。
为什么互联网企业在短短时间就能垄断市场?与传统企业相比,互联网企 业的优势就在于边际成本接近于零。对于传统企业,空间距离是难以逾越 的。比如一个传统的服装店,想要扩大市场,就必须在不同的地方开更多的实 体门店,雇用更多的员工。
但如果在网上开店,空间可以像科幻小说中描述的那样被“折叠”,距离 不再是限制因素,这就会节省相当一部分房租、水电以及员工工资,而且不受 地域和地段限制,而且人流量也较为可观。
这些天然优势使得一个小小的互联网企业能够占领60%以上的市场垄断 份额,而普通的传统企业很难做到。
《从0到1——开启商业与未来的秘密》的作者彼得·蒂尔说过,“垄断 是对创新的一种奖赏”。任何一种垄断的产生,其根源都是产品在特定领域的 无可复制性,也就是其独创性。
互联网企业总是能创造新产品,产品独特必定会产生价值。垄断企业所获 得的巨额销售利润,正是对这种独特创新的奖赏,创新、领先、巩固之后就必 然是垄断。
彼得·蒂尔的话,完全可以为深受垄断问题困扰的互联网企业正名,创新 型垄断为用户提供了选择方案,何罪之有?
在互联网刚兴起的PC时代,阿里巴巴、腾讯和百度在中国市场就是一种 创新。这批企业崛起的一大原因在于起步早、竞争者少,先来者可以先得。
当它们在几乎没有对手的环境里占领一片处女地时,后来的竞争者已经无 法追赶上它们的脚步。相较于如今信息更发达,竞争更加激烈的移动互联网时 代,PC(个人电脑)时代的企业更容易凭借个体实力实现创新垄断。
也就是说,它们不需要通过强强联手来垄断市场,仅凭自身实力就能达到垄断。然而,当互联网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每个行业的门里门外都挤满了竞争者,那么企业为了实现垄断,就不得不采取一些手段。此时,合并就成为直接也实用的选择。在2005年前后,互联网领域总是会在某个时候集中爆发一大批模式相同的新公司,然后经历疯狂的厮杀争夺市场,剩下几个实力较强的。而在这 些公司当中,排名前两名之间的竞争尤其强烈,常常为了达到垄断目的打得 “头破血流”。市场之上,拼资金,拼服务;市场之下,还充斥着“互黑” 的小动作。
当竞争者的体量发展到一定程度,谁都无法吃掉对方。直到双方精疲力 竭,市场仍然是几巨头排排坐,没有出现垄断局面。于是,原本是对头的行业老大和老二,就不得不选择合并的方式实现垄断。忘掉情仇,回归利益,这无 疑是决策者对公司负责任的理性做法。
互联网企业在猛烈对抗后,还能牵手合力形成漩涡的另一内因就是止损, 或者说是为了获得融资。
不管是阿里巴巴还是腾讯,发展企业的资金都不是创始人自己掏腰包,而 是花的投资者的钱。
VC/PE(Private Equity,私募股权投资)基金起源于20世纪四五十年代的工业文明时代,在企业创新和重组中发挥了积极作用。而当社会迈入信息时代 后,VC/PE机构则开始发挥前所未有的巨大作用。
在互联网企业诞生之前,从来没有企业与资本的关系如此密切。可以说,是资本孵化孕育了互联网公司,给它们创造了足够的物质条件去“战场”上打 拼,以达到占领市场的终目的。
综观国内外互联网巨头,阿里巴巴、百度、腾讯、谷歌、Facebook、Amazon,无不是在诸多资本的武装下快速成长壮大的。没有资本的投入,就没有互联网巨头们的天下,更不会催生高速发展的互联网时代。
而当互联网企业真正强大之后,VC/PE机构将获得巨大的回报。1999年,马云创立阿里巴巴之时,高盛就为这家寒碜的初创公司注资330万美元,成为首批投资阿里巴巴的投行之一。
仅5年之后,高盛以2200万美元的价格卖出持有阿里巴巴的所有股权,已 相当于买入价的7倍。如果高盛等到阿里巴巴2014年上市再卖出股权,那么它的收益会超过30倍。
投资机构投资一家企业,考虑因素就是这家企业赚钱的能力,或者说 赚钱的潜力,然后进行估值,计算出投资额度。如果一家企业没有挣钱的能力 或者潜力,资本不会为了一个美好的贫穷梦想对其投资。
互联网企业在真正强大之前,都离不开资本方的灌溉。尤其在互联网发展 愈加成熟之后,进入的投资机构也越来越多。
在市场形成初期,不同的投资者往往会选择不同的扶持对象,而且互联网 产品可复制性强,市场就会出现多个对手,进行趋于同质化的竞争。而互联网 企业在前线互相厮杀的时候,背后往往有投资者为其撑腰、输血。终的胜 负,往往就是由投资者钱包的厚度所决定。你弹尽粮绝了,我还活着,那么你 的市场份额我照单全收。
从滴滴和快的在合并前一段时间的竞争中,就可以直观感受到互联网企 业在PK过程中对金钱的渴求程度。为了拼倒对方,双方不计成本,大玩烧钱 游戏。
截至2014年5月17日,滴滴、快的共补贴超过24亿元。 其中滴滴补贴14 亿元,快的补贴超过10亿元。
这么多的资金,全是资本方付款。谁没钱,谁就会死。在滴滴补贴的 时候,当日订单量峰值曾达到530万单,而停止补贴后,平均每天的订单量回落到300万单左右。而快的在补贴期间日单数甚至超过了600万单,补贴结束后订单数下降了6成。
如此恐怖的市场下滑幅度,让随时面临死亡危机的企业不敢轻易停止 “烧钱”。
如果企业一开始就死了,资本方多半亏钱,所以企业初期能拿到的天使资 金不会很多。如果企业在竞争过程中被淘汰了,资本方有可能赚钱也有可能赔 钱,这时候亏钱就意味着投资失败。而只有企业撑到了后,成为独霸天下的 巨头,资本方才能悠闲地坐等回报。因此,考虑到越来越高的沉没成本,互为 竞争对手企业的资本方就会选择“对赌”,不断为各自麾下的企业续命。对于 投资者来说,笑到后,才是赢家。赌到后,可能会赢,而中途放弃,肯定 会输。这就是为什么在企业大肆烧钱的时候,资本方还是会不断供给投资的一 大原因。
在企业发展中,有的投资者会选择持续参与到企业的多轮融资中,或者干 脆购买股权成为企业的大股东,等待后的大丰收。
然而,随着竞争对手的涌入,竞争成本越来越高,资本获益越来越难,投 资方会越来越缺乏等待的耐心,信心降低,变得焦躁不安。这时候,大股东不 愿再把资金投进一个无底洞,而面对一片红海,新的投资方也很是踌躇,不愿 意再进入。
资本方缺钱,企业资金就会丧失流动性,好比一个人失去了行动能力,只 能坐以待毙。如果没有新的资金输入,企业很快就会萎靡下去,快速丢失之前 耗费心力抢占的山河,市场流失的速度比得到的速度更快。
对于资本方来说,关心的是如何才能实现大一统,收获预期回报。对于 企业来说,关心的是应当如何重获资本信心,得到企业继续生存的救命钱。 这两个问题有一个直接的共同答案:强强合并。在互相较劲不分胜负的情况下,行业一、二名的企业又都深陷亏损和融资难的泥潭,现状混沌,前路 渺茫。何况,行业的三、四名还在身后紧咬不放。似乎只有合并,才是双方止 损、重建信心的办法。
在两家企业视对方为眼中钉、肉中刺时,它们背后的资本方很有可能已经 暗中牵手。作为企业的“金主”,资本方扮演的角色很特殊,可以说它们属于 企业内部,但它们常常又站在第三者角度看问题做决策。因此,它们能更冷静 地与曾经的“敌人”成为合作的朋友。
在2015年和2016年发生的大大小小合并案中,投资机构起到了不小的作用,甚至可以说是关键的搅动因子。毕竟,从诞生之日起,资本的一大力量就 是助力企业做大做强。
因此,资本方之间会存在共同的利益诉求,只要实力相当,它们之间没有敌人。中国互联网企业起轰动的合并——优酷和土豆合并案,就是由双方投资方敲定的。
2012年2月周,优酷和土豆投资方正式接触。优酷网大股东—— 成为基金创始人李世默,与土豆网大股东——纪源资本符绩勋讨论双方合并的潜在可能性,符绩勋表示愿意进一步谈判,双方一致同意见面。
整个谈判和后合同的签订,都是由双方各自的大股东主导进行的, 一切都进行得干脆利落。拿人手短,一旦资本的搅动力量变得强势,企业创始 人或者CEO(首席执行官)的话语权就会很弱。
相较于两个不同大股东的合作来说,更有趣的是,两个竞争企业背后的投 资方很有可能相同。资本天生就有控制风险的本能诉求,使其会选择将鸡蛋放 进多个篮子里,如果这一篮鸡蛋碎了,还有另外一篮补给。也就是说,两家企 业虽然是竞争关系,但它们背后很可能隐藏着同一个金主。
一般情况下,投资方不会随意干扰企业的决策。但是,当两个篮子越来越相似,进入有我没你的境地时,投资者就会考虑收缩成本。毕竟,没有人愿意 不断花钱打自己。
知名投资机构红杉资本就深谙合并之道。在选择投资项目时,红杉资本会 在一个大市场投资两家以上有潜力的同行业公司,如果在竞争中短期内不能形 成一家独大的格局,则尽力推动二者的合并,做大新公司的规模和估值。
据统计,红杉资本在全球总共投资超过500家公司,200多家成功上市, 100多家通过兼并收购成功退出。在中国旅游O2O领域,红杉资本投资过驴妈 妈和途牛;在汽车O2O领域投资过51用车、PP租车、天天快车等。
为典型的是,在美团和大众点评的合并中,红杉资本也是双方共同的金 主。当然,红杉资本投资大众点评之时,不曾想到几年后会投资美团,更不会 想到自己扶持的两家公司会在团购市场成为“死对头”。
红杉资本曾多次表明态度,澄清自己并不是美团和大众点评合并的幕后推 手。对于两家企业的每一轮融资,红杉资本都是抱着助力企业发展的愿望而投 入其中的。
但这样的理由并不能令人信服。在两家企业势不两立的时候,相信没有谁 比红杉资本这样双方都有投资的机构,更想要促成两家企业的合并了。
当然,喜欢在同一行业多投几家公司,以此降低风险的机构不止红杉资本一家。据统计,截至2014年年底,去哪儿和携程有8个共同股东,合计持有23%的携程股票以及48%的去哪儿股票。这样的股东结构,降低了双方合并 时的许多沟通成本。可以说,双方股东的重合程度越高,合并的意愿就越大。 在双方共同的投资者看来,“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这句诗适合 用来淡化两家竞争企业的敌意。或者说,在合并过程中,共同的投资者能够 扮演“说客”“润滑剂”或者“催化剂”的作用,推动双方更顺畅更快速地走到一起。
有人说,资本是红娘,是救命稻草,它和善友好;也有人说,资本是毒药,是绑架者,它冷漠无情。
无论怎样去定义资本的角色,有一点不可否认的是,在企业合并过程中, 资本有着巨大的搅动力。如果企业合并的内力不够强烈,那么资本就会成为关 键的补充力量,甚至可以替代内力作用,主导合并交易完成。
从近两年中国互联网企业合并案例来看,资本对合并的意愿强于企业自 身合并的意愿。例如,土豆CEO王微、去哪儿CEO庄辰超、大众点评CEO张涛,他们既是创始人也是实际管理者,内心深处并不想把自己的企业与竞争对手合二为一。
对于企业来说,合并在一定程度上更像是一种被迫选择。例如,王微就 没有参加优酷和土豆合并的次谈判,而庄辰超也曾强烈反对去哪儿与携 程合并。
虽然他们终都为了企业更好地发展选择合并,并能感谢资本的撮合,但 却并非真实的本意。
4.BAT——幕后的搅动因子 世界是你们的,也是BAT的,但归根结底是BAT的。 在2015年和2016年集中爆发的互联网企业合并中,BAT三大公司可以算作是幕后的搅动因子,它们发挥的力量,甚至超过了资本方。如果没有 BAT搅动,合并漩涡恐怕难以形成。
滴滴和快的、去哪儿和携程、美团和大众点评、优酷和土豆、58同城和赶集网、蘑菇街和美丽说,这六大合并案,与阿里巴巴、腾讯和百度都渊源颇深。在它们的投资者中,都出现了BAT公司的身影,要么直接控股,要么是 大投资股东,“操纵”着幕后的一切。美丽说与蘑菇街合并后,美丽说创始人兼CEO徐易容在给员工内部信中
就提及,作为美丽说的股东之一,互联网巨头腾讯将向合并后的新公司“大力 追加投资”。而相关的交易人士称,美丽说的大股东腾讯“花了很大力气促成合并”。
与红杉资本、高盛投资、软银等风投相比,阿里巴巴、腾讯和百度其实更加频繁地出现在合并互联网公司的金主名单上。
快的打车、美团、优酷土豆(2015年8月6日更名为合一集团)是由阿里巴巴支持,腾讯则是滴滴打车、大众点评、58同城、美丽说的投资方, 去哪儿则是由百度一手控股的。
滴滴打车和快的打车合并时,令人惊讶的不是这两家“仇敌”在一夜之间化干戈为玉帛,而是它们背后的大佬阿里巴巴和腾讯竟然能握手言和。
众所周知,阿里和腾讯为了支付端口,暗地里较劲多时。腾讯投资滴滴之 后,滴滴支付以及一切优惠,全都通过微信完成支付。通过打车软件线上交 易,微信支付在滴滴的渗透率一度达到了70%以上。也就是说,支付端口是 两家企业的必争之地。
当然,两大巨头争斗,不会只为了争夺支付市场。那么,背后真正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很抽象:生态系统。很多人不太明白马云、马化腾不断提及的生态系统到底是什么,甚至两家公司内部员工也未必完全理解老板的思维。
2014年阿里巴巴赴美上市前夕,马云发表了一封《在15年争议中如履薄冰,不回避挑战》的公开信。在这封信中,他27次提到生态系统。
他这样解释:“我们运营的不是一个公司,而是一个生态系统,一个用新技术、新理念组建而成,由全球数亿的消费者、零售商、制造商、服务提供商和投资者组成的仍在持续长大和进化的新经济体。”
从马云的描述具体分析,阿里巴巴是从B2B(企业对企业)和淘宝起家, 建立了数据系统,并由此衍生出天猫、聚划算等多个业务线,形成了买卖双方、批发零售的交易关系;然后,阿里建立了一层由支付宝、阿里小贷、菜鸟 物流、阿里云等组成的资金流、物流、信息流的循环体系;再外一层,阿里围 绕信息流、支付流和物流,投资及收购的企业,如新浪微博、高德、快的打 车、美团、饿了么、口碑网、优酷土豆等,形成电商市场、平台和生态系统, 获得更大的业务想象空间。
不得不说的是,为了建造生态圈,阿里做的远不止这些。而对于腾讯而言,马化腾从2011年开始就实行一种开放平台战略。他想的是,让更多开发者都云集到微信平台,将用户黏得更紧,从而达到整个生态系统的长久发展。也就是说,做到以微信、QQ及公众平台为基础,连接人与商品和服务,才能帮助腾讯打造开放、完整、丰富的生态链。
就腾讯近年来的举动来看,的确是以微信为平台,从各个角度、层面去搭建和丰富微信,将包括滴滴打车、大众点评、58同城、美丽说在内的各股势力集中到微信,集结成一股大力,颇有一种以一抵十的态势。
不仅是阿里和腾讯忙着布局生态圈,百度也在为今后做打算。在O2O打车领域,百度投资了Uber;团购领域,百度收购糯米,创办了百度糯米;在线视频领域,百度也全面控股爱奇艺;尤其在在线旅游领域,百度成功控股去 哪儿后又促成其与携程合并,由此成为在线旅游领域的巨头。
对于BAT三大公司而言,一个生态圈就好比一个小世界,在里面的物种互相依靠着生存,支持彼此的成长。因此,不管是去哪儿、携程,还是美团和大 众点评,实际都是BAT公司生态圈里的一个环节。
在BAT公司的参与甚至主导下,这些互联网企业争抢市场是为了生态圈建设,不计前嫌共谋发展也是为了生态圈发展。由此看来,脱离BAT公司存在的互联网第四极力量尚未崛起,未来三足鼎立的局面仍将保持下去。
两家企业合并后,一定会产生反应,有可能是融合,有可能是摩擦。融合 能让漩涡有序运转,而摩擦则有可能引发混乱。
从体量来看,行业一、二名合并将使得新公司的规模扩大。
合并之前,携程在在线旅游市场占有4 0 %市场份额,去哪儿则占据 30%;美丽说和蘑菇街的用户重叠度仅20%,合并后除开重叠的用户数,将 会有可观的用户增长;而美团和大众点评在合并之前则分别占有高达50%和 40%的市场份额,虽然两者在业务上有重叠,但拥有不同的区域优势和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