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 291.88 7.7折 ¥ 380 全新
库存6件
作者梅新林,俞樟华 主编,俞樟华撰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1775776
出版时间2013-07
装帧精装
开本其他
定价380元
货号23344509
上书时间2024-10-25
《中国学术编年》是既有工具意义又有学术价值的大书。其优点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它以编年的形式对传统中国的历代学术进行系统梳理,具有全面、综合与总结意义,同时是一部兼具研究与检索双重功能的大型工具书,这需要详细全面地爬梳史料,全书资料丰富详实,既注意采择历代正史、私史、实录、会要、起居注、方志、档案、文集、专著、类书、谱牒、笔记等文献,同时又注意博采当代学者的研究成果,从本书内容看,编纂者确实做得相当细致,在资料方面超越了以往类似著作,不仅自身即具有资料价值,而且为研究者提供了按图索骥的方便。另一方面,体例相当完备。本书综合历代史书、学案、论述之长加以融通,设计了一种完备的编纂体例,既包括学术背景、学术活动、学术成果、学者生卒四大栏目,又在各栏目必要处加按语,进一步提供线索与判断,还每年重点记载外国重大学术实践,以裨中外互相参照,合为六大板块,这是对编年体学术史著作的创新。
——复旦大学 古代中国思想史教授 葛兆光
《中国学术编年》是迄今为止学术界以编年的形式首次对中国历代学术发展史进行综合性的系统梳理、还原和重建,是一部力图站在21世纪新的学术制高点上全面综合与总结以往学术成果的集成性之作,同时也是一部兼具研究与检索双重功能的大型工具书。《编年》的出版不仅是新世纪以来中国学术界的文化积累,它的编撰代表着一代学人的学术思考与总结,而且对21世纪国学的研究与复兴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中国学术编年》的出版,中国学术史的叙述,次不再局限于中原文化的中心论、不再局限主流阶层的官方学,不再局限于单纯的思想史的眼界,不再局限于近代以来几成范型的哲学史的学术史模式。《编年》吸收了*的史学方法论的成果,明确提出,华夏文化孕育于中国文化之母体,受到多元民族与区域文化的滋养而走向独立与兴盛,并在不同时期呈现为不同的主流形态与演变轨迹。而中国学术之所以生生不息,与时俱进,也就在于其同时兼具自我更新与吸纳异质学术文化资源的双重能力,在纵横交汇、融合中吐故纳新,衰而复盛。因此,《编年》开辟了从“文化—学术”、“传统—现代”、“本土—世界”这样三个维度,重新审视中国学术史的历史进程与演变规律,大致重新划分为华夏之融合、东方之融合与世界之融合三个历史时段,并在这个背景下,梳理了中国学术史在这三个历史时段中的主导形态及其与世界的关系发生的依次变化,即分别从华夏之中国到东方之中国,再到世界之中国。这完全不同于其他所有的学术史的写作方式,是一种全新的历史叙述语言。以如此之眼界,《编年》终得以开拓出中国学术通史的新境界。
总主编梅新林,浙江工业大学校教授,博士生导师,文学博士。兼任*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红楼梦学会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文摘》、《文学遗产》、浙江省社联副主席等职。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浙东学派编年史及相关文献整理与研究》等国家、省部级项目10余项,著有《中国文学地理形态与演变》、《红楼梦哲学精神》、《辛亥日志》等8部学术著作,主编《江南文化世家研究丛书》,在《中国社会科学》(中英文版)、《文学评论》、《文学遗产》、《新华文摘》等重要刊物发表论文100余篇。获*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与三等奖、国家新闻出版署第二届“三个一百”原创出版工程图书奖各1项,浙江省人民政府社科成果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被授予“全国优秀教师”、“浙江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荣誉称号。俞樟华,浙江师范大学学术期刊社社长、教授,中国史记研究会副会长。著有《史记研究资料索引和论文专著提要》、《中国文献学》、《王学编年》、《辛亥日志》,主编《中国学术编年》,主持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桐城派编年》,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浙东学派编年史及相关文献整理研究》中的《浙东学派编年史》。在《文学评论》、《新华文摘》等重要刊物上发表论文80余篇,获第二届全国古籍优秀图书三等奖以及浙江省人民政府教学成果一等奖、社科成果二等奖等多项奖项,被授予“全国优秀教师”、“全国模范教师”荣誉称号。其成果在美国、日本、韩国等有一定影响和好评。
宋太祖建隆元年(辽穆宗应历十年后蜀广政二十三年南汉大宝三年北汉天会四年) 庚申 960年
宋建隆二年(辽应历十一年后蜀广政二十四年南汉大宝四年北汉天会五年) 辛酉 961年
宋建隆三年(辽应历十二年后蜀广政二十五年南汉大宝五年北汉天会六年) 壬戌 962年
宋建隆四年 乾德元年(辽应历十三年后蜀广政二十六年南汉大宝六年北汉天会七年) 癸亥963年
宋乾德二年(辽应历十四年后蜀广政二十七年南汉大宝七年北汉天会八年) 甲子 964年
宋乾德三年(辽应历十五年后蜀广政二十八年南汉大宝八年北汉天会九年) 乙丑 965年
宋乾德四年(辽应历十六年南汉大宝九年北汉天会十年) 丙寅 966年
宋乾德五年(辽应历十七年南汉大宝十年北汉天会十一年) 丁卯 967年
宋乾德六年 开宝元年(辽应历十八年南汉大宝十一年北汉天会十二年) 戊辰 968年
宋开宝二年(辽应历十九年景宗保宁元年南汉大宝十二年北汉天会十三年) 己巳 969年
宋开宝三年(辽保宁二年南汉大宝十三年北汉天会十四年) 庚午 970年
宋开宝四年(辽保宁三年南汉大宝十四年北汉天会十五年) 辛未 971年
宋开宝五年(辽保宁四年北汉天会十六年) 壬申 972年
宋开宝六年(辽保宁五年北汉天会十七年) 癸酉 973年
宋开宝七年(辽保宁六年北汉广运元年) 甲戌 974年
宋开宝八年(辽保宁七年北汉广运二年) 乙亥 975年
宋开宝九年太宗太平兴国元年(辽保宁八年北汉广运三年) 丙子976年
宋太平兴国二年(辽保宁九年北汉广运四年) 丁丑 977年
宋太平兴国三年(辽保宁十年北汉广运五年) 戊寅 978年
宋太平兴国四年(辽保宁十一年乾亨元年北汉广运六年) 己卯 979年
宋太平兴国五年(辽乾亨二年)庚辰 980年
宋太平兴国六年(辽乾亨三年) 辛巳 981年
宋太平兴国七年(辽乾亨四年) 壬午 982年
宋太平兴国八年(辽乾亨五年契丹圣宗统和元年) 癸未 983年
宋太平兴国九年雍熙元年(契丹统和二年) 甲申 984年
宋雍熙二年(契丹统和三年) 乙酉 985年
宋雍熙三年(契丹统和四年) 丙戌 986年
宋雍熙四年(契丹统和五年) 丁亥 987年
宋太宗端拱元年(契丹统和六年)戊子 988年
宋端拱二年(契丹统和七年) 己丑 989年
宋太宗淳化元年(契丹统和八年)庚寅 990年
宋淳化二年(契丹统和九年) 辛卯 991年
宋淳化三年(契丹统和十年) 壬辰 992年
宋淳化四年(契丹统和十一年) 癸巳 993年
宋淳化五年(契丹统和十二年) 甲午 994年
宋太宗至道元年(契丹统和十三年) 乙未 995年
宋至道二年(契丹统和十四年) 丙申 996年
宋至道三年(契丹统和十五年) 丁酉 997年
宋真宗咸平元年(契丹统和十六年) 戊戌998年
宋咸平二年(契丹统和十七年) 己亥 999年
宋咸平三年(契丹统和十八年) 庚子 1000年
宋成平四年(契丹统和十九年) 辛丑 1001年
宋咸平五年(契丹统和二十年) 壬寅 1002年
宋咸平六年(契丹统和二十一年) 癸卯 1003年
宋真宗景德元年(契丹统和二十二年) 甲辰 1004年
宋景德二年(契丹统和二十三年) 乙巳 1005年
宋景德三年(契丹统和二十四年) 丙午 1006年
宋景德四年(契丹统和二十五年) 丁未 1007年
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契丹统和二十六年) 戊申 1008年
宋大中祥符二年(契丹统和二十七年) 己酉 1009年
宋大中祥符三年(契丹统和二十八年) 庚戌 1010年
宋大中祥符四年(契丹统和二十九年) 辛亥 1011年
宋大中祥符五年(契丹统和三十年开泰元年) 壬子 1012年
宋大中祥符六年(契丹开泰二年) 癸丑 1013年
宋大中祥符七年(契丹开泰三年) 甲寅 1014年
宋大中祥符八年(契丹开泰四年) 乙卯 1015年
宋大中祥符九年(契丹开泰五年) 丙辰 1016年
宋真宗天禧元年(契丹开泰六年) 丁巳 1017年
宋天禧二年(契丹开泰七年) 戊午 1018年
宋天禧三年(契丹开泰八年) 己未 1019年
宋天禧四年(契丹开泰九年) 庚申 1020年
……
《中国学术编年》是迄今为止学术界以编年的形式首次对中国历代学术发展史进行综合性的系统梳理、还原和重建,是一部力图站在21世纪新的学术制高点上全面综合与总结以往学术成果的集成性之作,同时也是一部兼具研究与检索双重功能的大型工具书。《编年》的出版不仅是新世纪以来中国学术界的文化积累,它的编撰代表着一代学人的学术思考与总结,而且对21世纪国学的研究与复兴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中国学术编年》的出版,中国学术史的叙述,次不再局限于中原文化的中心论、不再局限主流阶层的官方学,不再局限于单纯的思想史的眼界,不再局限于近代以来几成范型的哲学史的学术史模式。《编年》吸收了*的史学方法论的成果,明确提出,华夏文化孕育于中国文化之母体,受到多元民族与区域文化的滋养而走向独立与兴盛,并在不同时期呈现为不同的主流形态与演变轨迹。而中国学术之所以生生不息,与时俱进,也就在于其同时兼具自我更新与吸纳异质学术文化资源的双重能力,在纵横交汇、融合中吐故纳新,衰而复盛。因此,《编年》开辟了从“文化—学术”、“传统—现代”、“本土—世界”这样三个维度,重新审视中国学术史的历史进程与演变规律,大致重新划分为华夏之融合、东方之融合与世界之融合三个历史时段,并在这个背景下,梳理了中国学术史在这三个历史时段中的主导形态及其与世界的关系发生的依次变化,即分别从华夏之中国到东方之中国,再到世界之中国。这完全不同于其他所有的学术史的写作方式,是一种全新的历史叙述语言。以如此之眼界,《编年》终得以开拓出中国学术通史的新境界。
总主编梅新林,浙江工业大学校教授,博士生导师,文学博士。兼任*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红楼梦学会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文摘》、《文学遗产》、浙江省社联副主席等职。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浙东学派编年史及相关文献整理与研究》等国家、省部级项目10余项,著有《中国文学地理形态与演变》、《红楼梦哲学精神》、《辛亥日志》等8部学术著作,主编《江南文化世家研究丛书》,在《中国社会科学》(中英文版)、《文学评论》、《文学遗产》、《新华文摘》等重要刊物发表论文100余篇。获*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与三等奖、国家新闻出版署第二届“三个一百”原创出版工程图书奖各1项,浙江省人民政府社科成果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被授予“全国优秀教师”、“浙江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荣誉称号。俞樟华,浙江师范大学学术期刊社社长、教授,中国史记研究会副会长。著有《史记研究资料索引和论文专著提要》、《中国文献学》、《王学编年》、《辛亥日志》,主编《中国学术编年》,主持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桐城派编年》,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浙东学派编年史及相关文献整理研究》中的《浙东学派编年史》。在《文学评论》、《新华文摘》等重要刊物上发表论文80余篇,获第二届全国古籍优秀图书三等奖以及浙江省人民政府教学成果一等奖、社科成果二等奖等多项奖项,被授予“全国优秀教师”、“全国模范教师”荣誉称号。其成果在美国、日本、韩国等有一定影响和好评。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