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 42.18 5.4折 ¥ 78 全新
库存87件
作者秦平
出版社天地出版社
ISBN9787545580105
出版时间2024-05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78元
货号29707178
上书时间2024-10-23
今天我们为什要读《道德经》
今天的我们还需要读经典吗?这是每一种与国学相关的普及读物都要首先回答的问题。
今天是一个求“短”、求“平”、求“快”的时代,“短视频”“快时尚”每天都携带着无数冲击眼球的信息向我们袭来。我们讨论疾病、讨论战争、讨论股价、讨论潮流……便携式电子设备与网络技术的发展,让我们可以极高效率地被动或主动地接收各种各样的资讯。但是,这样的时代氛围也向我们抛出一个问题:我们每天是否留出了足够的时间来回顾和反思?我们虽然可以在一些文章中思考疾病、战争、股价、潮流等等,但除此之外,我们是否也应该去思考一些更根本的问题,思考一些形而上的东西。
经典给我们的,正是它能够带我们去思考人类的根本问题,并且针对这些问题,给出深刻的、充满智慧的回答。
孔孟老庄、墨荀申韩思想,这些积淀了几千年的中国智慧,仍然渗透在我们当代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生活的当代中国,它的文化制度、政治制度、法律制度乃至所谓的“民族性格”,到处都有着古圣先贤在经典著作中留存的思想的影子。也许在我们面对热点事件时,思维的尽头,那些藏在古老文字里的智慧正在静静地等待着我们。所以,今天的我们,仍然不能不去读古老的经典。
回到今天要讲的《道德经》。曾有人说,不了解《道德经》,不知中国文化,不知人生真谛。在古代思想经典中,《道德经》可以说是很独特的一部,它思考根本的问题,它提供的答案非常深邃,它指向的未来非常美好,它让我们的灵魂通向自由。
老子回答了世界本原的问题:“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他认为“道”是世界的本源。
老子还说:“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他认为有无、难易、长短、高下……这些看上去对立的观念都是相伴相生的。这是两千多年前中国人的辩证思维的代表。
老子也提出了治国理政和人生修养中的“清净”与“无为”。他反对战争:“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有道”的人,不会热衷于战争。他要求抱朴守拙:“见素抱朴,少私寡欲……”外表单纯,内心朴素,减少私心,降低欲望。
可以说,老子的学说没有解决任何问题,但似乎又解决了所有问题,《道德经》里的人生观、社会观、价值观构成了中国社会性格的一部分。
时光流转千年,今天的我们需要对《道德经》中的思想进行辩证的取用与解读,以便能够求取其中的“大道”。
写这本国学普及性读物的缘起,可以追溯到我在武汉大学为全校本科生开设通识课的一次触动。通识课就是为不同专业的同学开设的公选课。在一次课上,讲到某个主题时,我顺带着问了一个问题:“有哪些同学读过《红楼梦》?请举手!”当时教室里大约有六七十位同学,我猜想可能有一半同学会举手吧。结果,让我大吃一惊!实际上举手的同学有多少呢?三个!只有三个!我不太敢相信,于是又问了一遍,仍然只有这三位同学举手。我只好换了一个问题:“计划在将来阅读《红楼梦》的同学,请举手。”这次,举手的人多了一点,有十几位。也就是说,剩余的将近五十位同学,过去没读过《红楼梦》,将来也不打算读。这些人占了总数的70%~80%。
这个意外的发现,让我想起了一句俏皮话:在过去,如果有学生在课堂上悄悄读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老师看到了,会生气,会没收;而现在,如果有学生在课堂上偷偷读金庸的书,老师知道了,只会欣慰地点点头。
本来,年轻朋友读不读《红楼梦》或者金庸的武侠小说,完全是他们个人的自由。不过,我是学哲学的,哲学嘛,就是喜欢“把简单的问题想复杂”“把复杂的问题变简单”。于是,我由现在的年轻朋友不再把阅读《红楼梦》,读金庸先生的《射雕英雄传》《笑傲江湖》当作一个必然的、重要的选项,一步一步地推导,联想到大家对于旧日的所谓“经典”“名著”不再理所当然地接受和崇尚。或许有人会说,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喜好,这就是“代沟”,没什么大惊小怪的。然而,我却有一点疑虑,我把它称作当代人的“‘非历史’的错觉”。
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与过去的历史已经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甚至有人说,“今天已然超出了历史,不再处于历史之中了”。的确,当代社会的发展变化之迅猛,让“日新月异”这个成语没有了夸张的色彩。“我们面对的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已然成为共识。
从大处讲,新世纪以来,人类社会进入一个波澜壮阔的创新活跃期,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已然起航,很多重大的、颠覆性的技术不断涌现,科技成果转化速度明显加快,资本和信息巨头的影响力空前扩张。
从小处讲,每一秒、每一刻,我们的生活形式、生活内容都被推动着不断更新换代。古代将30年称作“一世”,大约就是一代人的意思;现代,代际的更迭曾经以十年为单位,如70后、80后、90后概念;然而,到了今天,一代与一代的更迭周期已经被压缩到五年,甚至三年……
一个很明显的结果就是,今天的我们已经很难准确预测三年后、五年后的世界会是什么样子。
身处于巨变的时代洪流之中,不少人产生了一种感觉:当今时代太过特殊了,以至于今天和历史上的任何一个时代都不一样;历史上的经验对当今时代的参考价值越来越小;甚至于,可以说“今天已经不再属于那个我们熟悉的历史”,而是具有了“非历史”的特殊地位。既然今天都不再属于历史,那么“历史”以及与之相伴随的“传统”和“经典”,对今天的人来说,只不过是可有可无的点缀罢了。
尽管这种“非历史”的感觉很强烈,但我更愿意将它称作“错觉”。其实,身处各个历史时代的人们,对自己时代的特殊性往往感受更强烈。正如英国著名作家狄更斯在《双城记》一书的开篇写到的,“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殊不知,很多人都是这样看待自己所处的时代的。当然,当今时代的变化节奏要远远快于过去的时代;但是,这种差异也许仍然只是量上的,而不是质上的。当我们拨开纷繁变幻的表面现象,会发现今天这个时代所面对的最基本问题,与过去的时代依然是相似的,如人与天地万物的关系,我与他人的关系,我的身体(例如欲望)和我的心灵的关系等等。
我们不需要迷信传统和经典。不过,倘若换一个视角,将历史上的圣贤与智者——中外历史上的大思想家,如老子、孔子、柏拉图、释迦牟尼等,看作只不过比我们先行了一步的一个个同行者,我们和他们面对的其实是相似的问题,是在相近的道路上摸索着,那么,这些杰出的同行者、先行者,他们的感受和思考的结晶,也就是所谓的经典和传统,或许能带给我们很多有益的启发。
回到“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个话题。我们应该如何应对?我认为答案是辩证的:一方面,急遽变动的时代,需要我们具备宽广的视野、变化的眼光,不能做守株待兔、抱残守缺的蠢人;另一方面,世事变幻,或许更需要有“以不变应万变”的定力,要能守住初心,不能做手忙脚乱、随波逐流的庸人。
说到底,在纷繁变化的时代,“以简驭繁”的智慧显得更加难能可贵,也更加意义重大。我们都知道,一些最复杂、最高深的科学原理,往往与人类早期的古老智慧、古老观念不谋而合。我们能够从那些看上去简陋、质朴的思维模型中获得关键性的启发。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道德经》正是一部饱含“以简驭繁”智慧的经典。它启发人们,如何用一种独特的眼光看待这个越来越陌生的世界。在这样一个信息爆炸、人心浮动的时代,简单一点,学会做“减法”,学会慢一些,学会静下来。一旦人们这样做了,很多问题的答案就会自然而然地浮现出来。
与此相关的,有这么一个说法:道家是中国文化中的“药店”。提出这个说法的,是文化学者南怀瑾。他在《论语别裁》这本书里归纳说: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有儒、释、道三家。他还把它们比作三家店铺。
儒家好比是粮食店。粮食是我们天天都要吃的,须臾不能离的。老话说,“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儒家思想就是我们中国人的精神食粮。
中国佛教好比百货店,里面商品琳琅满目,样样俱全。你要是家里缺了针头线脑,有钱有时间,可以去逛逛,买点东西。暂时不缺,不去逛也没关系。但是社会需要它。
而道家则是药店,我们不生病的时候当然不去,但万一生了病,自己无法痊愈,就非得去药店开药方、抓药。对于国家、社会来说,生病就好比变乱时期,出了大问题;倘若要想拨乱反正,就非得去道家开一些清静的方子(过热)。甚至就个人来说,精神出了问题,也可以去道家这个药店开方子,因为精神的问题往往是想得太多了,而道家教我们怎么样清心寡欲。所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人生了病,非去道家这个药店不可。
朋友们都知道,当代人的精神压力和心理健康问题日益显著。那么,道家的《道德经》《庄子》这些经典,或许能给我们开出一剂对症的方子吧。
《道德经》是中国哲学的核心经典,对于中国文化和中国人的人生哲学影响至深。《道德经》博大精深,接引古今,对于如何看待真实世界的运行逻辑和个体在世界中应如何行动,有一套独特的东方价值观和整体解决方案,它所呈现的东方智慧,在全世界影响甚巨,因此,《道德经》也被视为东亚哲学的标志性典籍。
本书为《道德经》一书81章的精心疏讲,作者持论公允,语言平实,结合20余年在讲授《道德经》通识课过程中的师生问答,向年轻读者讲解《道德经》里的天地之道、人生智慧和生活哲学,可谓一部既能精准阐释经典传统,又能与当下社会深度共情的佳作,为当代读者推开了理解和运用《道德经》智慧的大门。
秦平,哲学博士,武汉大学哲学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先秦儒家、道家哲学和《春秋》经学;发表论文30余篇,出版《〈春秋穀梁传〉与中国哲学史研究》《〈春秋穀梁传〉政治哲学研究》等著作4部,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曾获评武汉大学“我最喜爱的十佳优秀教师”和“优秀教学业绩奖”。
《道德经》是中国哲学的核心经典,对于中国文化和中国人的人生哲学影响至深。《道德经》博大精深,接引古今,对于如何看待真实世界的运行逻辑和个体在世界中应如何行动,有一套独特的东方价值观和整体解决方案,它所呈现的东方智慧,在全世界影响甚巨,因此,《道德经》也被视为东亚哲学的标志性典籍。
本书为《道德经》一书81章的精心疏讲,作者持论公允,语言平实,结合20余年在讲授《道德经》通识课过程中的师生问答,向年轻读者讲解《道德经》里的天地之道、人生智慧和生活哲学,可谓一部既能精准阐释经典传统,又能与当下社会深度共情的佳作,为当代读者推开了理解和运用《道德经》智慧的大门。
秦平,哲学博士,武汉大学哲学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先秦儒家、道家哲学和《春秋》经学;发表论文30余篇,出版《〈春秋穀梁传〉与中国哲学史研究》《〈春秋穀梁传〉政治哲学研究》等著作4部,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曾获评武汉大学“我最喜爱的十佳优秀教师”和“优秀教学业绩奖”。
第一章在《道德经》全书中的地位极为重要。可以说,读懂读通了这一章,也就找到了打开《道德经》之门的一把钥匙。这一章不容易理解,但是也不必担心,因为不管是东方的思想经典,像《老子》《论语》《庄子》《坛经》,还是西方的思想经典,比如柏拉图的对话录,等等,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它们讲述的都是人类思考这个世界的一些根本问题,也就是说,这些问题,在我们的一生中,或多或少,或迟或早,都会遇到。既然是人类共通的问题,作为爱思考、爱智慧的我们,就一定能够理解它,把握它,并在我们的生命过程中践行它,最终成就一种有意义的人生。我们先来看看第一章的内容: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河上公给这一章起的标题是《体道》。这一章相信大家都非常熟悉。但是,这里的几个关键词,如“道”“名”“有”“无”,理解起来还是有些难度的。在解读这一章的时候,要特别注意。
我们试着解读一下:“道”,如果可以用语言来言说的话,就不是老子所讲的恒常之道。反过来讲,作为本体代名词的这样一个恒常之道、永恒之道,是没有办法用语言来描述、来言说的。“言不尽意”,语言是有局限性的,语言是低于道的层面的。套用“维度”的说法,语言是低维度的,而“道”则是高维度的;用低维度的东西,很难描述高维度的东西。如果我们执着于用语言来描述“道”,那就像盲人摸象一样,永远只能够感受到大象的某个部分,而无法了解它的整体,它的全貌。“道”是超越语言的,语言在道的面前是有限的,是苍白的,没有办法去把握、去描绘“道”的整体。
“名,可名,非常名”是同样的意思,“常名”就是恒常之名,是与“恒常之道”这个存在相对应的名称。每一个事物都有它对应的名称,而恒常之道所对应的名称就是恒常之名。由于恒常之道是无法用语言来描述的,同样的道理,它所对应的“恒常之名”,也是没有办法用语言去界定的。对于一个概念、一个名称,我们通常都是用语言来描述、来定义的。然而,恒常之道对应的恒常之名,是无法用语言来描述,来下定义的。所以,这两句话都是说明“道”是超越语言的,没有办法用语言、用概念来形容。
弄清楚了“道”与“名”的关系,我们的理解工作也就进行了一半了。接下来,我们再看看“有”和“无”。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老子这里采用了“无”和“有”的双重结构来讲“道”的内在层次。现代科学在解释新事物时,经常会借助一些理论模型。同样的,我们在理解《道德经》的时候,也可以借助一些理论框架、思维模型。“无”和“有”的双重结构就是这样一个理论框架,或者说思维模型。
当我们说“道”是“无”的时候,就是说,道在天地开始之前就已经存在了;在老子这里,天地也是有始有终的,天地不是无限的,不是永恒的,天地有开端也有终结。而“道”在天地开始之前就已经存在了。在天地灭亡之后,“道”依然存在。因此,“道”超越天地终始,“道”是永恒的,没有开端,也没有终结。“道”是一个独一无二的、绝对的、最高的存在,是本体。
“道”是“无”讲清楚了,那当我们讲“道”是“有”,又是什么意思?其实,《道德经》在这里是想说明,“道”是天地万物产生的来源,是天地万物的母亲。换句话说,这个本体之“道”,并不是和天地万物、和人无关的孤悬于天外的存在,相反,它是万事万物都离不开的,是世间一切事物、一切现象之所以存在、之所以变化的终极根源、终极依据。在这个意义上讲,我们可以说“道是天地万物的母亲”。
讲清楚了“道”与“有”和“无”的关系,那我们理解第一章的工作就完成了一多半了。但是像《道德经》这样的经典,它在讲问题的时候,是非常透彻、非常深刻的。为了把“道”与“有”和“无”的关系讲得更清晰,它于是加入了一个“常”字,有了“常有”“常无”这两个词。
融会老子智慧与生命感悟,观照传统嬗变及现实人生。
——郭齐勇(著名哲学史家,国家级教学名师)
反而后返,乃世界之常道;无为无不为,是人生大智慧。
——李建中(武汉大学通识教育中心主任,国家级教学名师)
秦平学识渊博却不掉书袋,总是追求“三证合一”:智力的推证、生活的见证和生命的体证。听他的课,如沐春风,同学们都特别喜欢他。跟着他,我们遇见老子;跟着老子,我们领悟大道。
——苏德超(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