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命的螺旋阶梯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生命的螺旋阶梯

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23.16 5.5折 42 全新

库存410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孙轶飞 著

出版社天天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

ISBN9787501622672

出版时间2024-03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定价42元

货号29699523

上书时间2024-10-22

兴文书店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导语摘要

为什么地球上的所有生物都和自己的父母长得很像?这个问题看似简单,人类却怀着无限的好奇心,用两千年左右的时间开创了一门名为“遗传学”的学科,才真正在两根螺旋形的链条中找到了它的答案。有趣的是,关于遗传学的故事,是从我们碗里的大米饭开始的……

科学史是人类一步步认识自己、掌握自己命运的历史。千百年来,人们一直在不断探索有关生命信息是如何传递下来的神奇密码,经过若干科学家猜测、尝试、钻研、实践,终于突破了重重困难,揭开了深藏在每个生命背后的神秘面纱。在这部书中,你将和古今中外20余位科学家一起,以历史和科学的眼光,去重新看待包括我们自己在内的每个生命个体,用全新的视角审视这个世界,从而踏上延续生命的伟大阶梯,了解遗传学发展的来龙去脉,更深层次地认识生命、生物、生活。



作者简介

孙轶飞,科普作家、副教授。现任河北医科大学医学教育史研究室主任。


科研成果曾获河北省医学科技奖一等奖一项、二等奖一项。2016年出版《2015年中国科普文学精选》(合著),2017年出版《谣言背后的健康真相》(合著),2018年出版《照进角落的光:行走在远古到中世纪的医学》,获得“第六届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优秀科普作品奖”银奖。2020年出版科普绘本《用两百万年斗蚊子》,获“深圳读书月十大童书奖”“桂冠童书奖”(2020年)。


自2021年起,出版“了不起的生物学”系列,《用显微镜看大象》获得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科普创作出版资金资助,第九届“上海好童书”(2022年);《不止一个达尔文》获得“深圳读书月十大童书奖”、“中国教育报教师推荐十大童书”(2022年)、“河北省优秀科普图书作品一等奖”(2023年)等多项殊荣。



目录

前面的话 用好奇心探索生命的秘密


 


第一章 一万年前·虽然不懂遗传学,但是会应用



  • 中国农业造福世界:一切从米饭开始

  • 中国古代遗传学成就:养动物我们是专业的

  • 古希腊神话:注定不平凡的孩子


 



  • 古希腊时代·小颗粒和遗传信息


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前460—前370)


德谟克利特(Democritus,前460—前370)


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前384—前322)



  • 希波克拉底的遗传学:我猜有些小颗粒

  • 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世界都是小颗粒

  • 亚里士多德的哲学观:根本没什么颗粒


 



  • 19世纪·达尔文需要你


查尔斯·达尔文(Charles Robert Darwin,1809—1882)


弗朗西斯·高尔顿(Francis Galton,1822—1911)


恩斯特·海克尔(Ernst Haeckel,1834—1919)



  • 达尔文的泛生论:小颗粒重出江湖

  • 高尔顿与统计学:哥哥,你说得对

  • 海克尔与遗传学:偶像,你说得对


 



  • 19世纪·种豌豆的人


格雷戈尔·孟德尔(Gregor Johann Mendel,1822—1884)



  • 孟德尔的角色:不懂生物学的生物学家

  • 孟德尔的理论:藏在豌豆里的秘密

  • 孟德尔的结局:被遗忘的人


 



  • 19世纪·小颗粒出现了


瓦尔特·弗莱明(Walther Flemming,1843—1905)


约翰内斯·弗里德里希·米歇尔(Johannes Friedrich Miescher,1844—1895)



  • 瓦尔特·弗莱明的新技术:给你点颜色看看

  • 细胞的有丝分裂:我们要藕断丝连

  • 化学的奥秘:生物学需要化学

  • 米歇尔的探索:脓液里的宝藏

  •  

  • 20世纪·原来真的有小颗粒


雨果·马里·德弗里斯(Hugo Marie de Vries,1848—1935)


卡尔·埃里克·科伦斯(Carl Erich Correns,1864—1933)


埃里克·冯·切尔马克(Erich von Tschermak,1871—1972)


沃尔特·斯坦伯勒·萨顿(Walter Stanborough Sutton,1877—1916)


西奥多·波弗利(Theodor Boveri,1862—1915)


威廉·贝特森(William Bateson,1861—1926)


威廉·约翰森(Wilhelm Johannsen,1857—1927)



  • 又见孟德尔:被遗忘的人重出江湖

  • 萨顿与波弗利的发现:遗传信息在哪里

  • 贝特森与约翰森确定术语:我们终于有名字了

  •  

  • 20世纪·染色体就是那些小颗粒


托马斯·亨特·摩尔根(Thomas Hunt Morgan,1866—1945)



  • 摩尔根的故事:另类人物成长史

  • 遗传学研究的前线:德国风格的美国大学

  • 摩尔根的功劳:基因在染色体上


 



  • 20世纪·基因可以传递


弗雷德里克·格里菲斯(Frederick Griffith,1877—1941)


奥斯瓦尔德·艾弗里(Oswald Avery,1877—1955)



  • 格里菲斯的追问:基因可以传递吗

  • 艾弗里的疑问:基因在DNA里吗


 



  • 20世纪·DNA的成分很重要


埃尔文·查伽夫(Erwin Chargaff,1905—2002)


阿尔弗雷德·赫尔希(Alfred Hershey,1908—1997)


玛莎·蔡斯(Martha Chase,1927—2003)



  • 查伽夫的贡献:我弄清了DNA成分的比例

  • 赫尔希和蔡斯的结论:基因在DNA里


 



  • 20世纪·还有一步之遥


莫里斯·威尔金斯(Maurice Wilkins,1916—2004)


罗莎琳德·埃尔西·富兰克林(Rosalind Elsie Franklin,1920—1958)



  • 物理学家进军生物学:让人心灰意冷的战争

  • 威尔金斯的功绩:我给DNA拍照片

  • 富兰克林的突破:我拍的照片更清楚


 



  • 20世纪·英雄所见略同


詹姆斯·杜威·沃森(James Dewey Watson,1928— )


弗朗西斯·哈利·康普顿·克里克(Francis Harry Compton Crick,1916—2004)


纳斯·卡尔·鲍林(Linus Carl Pauling,1901—1994)



  • 沃森的兴趣:我要追随前辈的脚步

  • 沃森和克里克的友谊:理想让我们相遇

  • 沃森和克里克的挫折:科研需要争分夺秒


 


 



  • 20世纪·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莫里斯·威尔金斯(Maurice Wilkins,1916—2004)


罗莎琳德·埃尔西·富兰克林(Rosalind Elsie Franklin,1920—1958)


詹姆斯·杜威·沃森(James Dewey Watson,1928— )


弗朗西斯·哈利·康普顿·克里克(Francis Harry Compton Crick,191—2004)



  • 沃森和克里克的成就:生命的螺旋阶梯

  • 富兰克林的遗憾:世界欠她一个诺贝尔奖

  • 沃森的错误:落寞的收场

  • 克里克的进展:DNA的作用


 


后面的话 科学理念永存



内容摘要

为什么地球上的所有生物都和自己的父母长得很像?这个问题看似简单,人类却怀着无限的好奇心,用两千年左右的时间开创了一门名为“遗传学”的学科,才真正在两根螺旋形的链条中找到了它的答案。有趣的是,关于遗传学的故事,是从我们碗里的大米饭开始的……


科学史是人类一步步认识自己、掌握自己命运的历史。千百年来,人们一直在不断探索有关生命信息是如何传递下来的神奇密码,经过若干科学家猜测、尝试、钻研、实践,终于突破了重重困难,揭开了深藏在每个生命背后的神秘面纱。在这部书中,你将和古今中外20余位科学家一起,以历史和科学的眼光,去重新看待包括我们自己在内的每个生命个体,用全新的视角审视这个世界,从而踏上延续生命的伟大阶梯,了解遗传学发展的来龙去脉,更深层次地认识生命、生物、生活。



主编推荐

孙轶飞,科普作家、副教授。现任河北医科大学医学教育史研究室主任。

科研成果曾获河北省医学科技奖一等奖一项、二等奖一项。2016年出版《2015年中国科普文学精选》(合著),2017年出版《谣言背后的健康真相》(合著),2018年出版《照进角落的光:行走在远古到中世纪的医学》,获得“第六届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优秀科普作品奖”银奖。2020年出版科普绘本《用两百万年斗蚊子》,获“深圳读书月十大童书奖”“桂冠童书奖”(2020年)。

自2021年起,出版“了不起的生物学”系列,《用显微镜看大象》获得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科普创作出版资金资助,第九届“上海好童书”(2022年);《不止一个达尔文》获得“深圳读书月十大童书奖”、“中国教育报教师推荐十大童书”(2022年)、“河北省优秀科普图书作品一等奖”(2023年)等多项殊荣。



精彩内容

第一章   一万年前·虽然不懂遗传学,但是会应用

 

遗传学的历史很短,只有一百多年的时间,但早在几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已经开始了解并运用遗传学相关的知识了。正是靠着这些知识,古代中国人培育出包括大米在内的很多农作物以及牲畜。有意思的是,在古希腊神话中,同样可以看到那时的人们对于遗传学基本规律的认识。

 

 

中国农业造福世界:一切从米饭开始

关于遗传学的故事,是从我们碗里的大米饭开始的。

人类想要有大米吃,就需要种水稻。水稻的种子有一层硬壳,把它去掉之后就是我们熟悉的大米了。在大约一万年前,就已经有人开始种水稻了,这些人正是咱们中国人的祖先。没错,中国是全世界最早驯化和种植水稻的地区之一。

在人类把植物驯化成农作物之前,它们只是野草而已。但是,我们的祖先发现有些野草的种子不一般,它们不但可以填饱人们的肚子,味道似乎还很好。于是,祖先们很自然地想到一个问题,能不能把它们变得产量更大并且更好吃呢?如果能够成功做到这样,人们不就获得稳定的食物来源了吗?

带着这样的愿望,人类经过了上万年的努力,驯化了很多植物,直到今天这些植物还在为我们提供粮食、蔬菜等生活必需品。看上去这似乎并不是一件大事,事实上,这是人类历史上至关重要的转折点,因为它宣告了农业时代的开启。农业让我们的祖先有了充足的食物,让他们能够获得更稳定的生活,进而孕育出伟大的文明。没有农业,我们今天看到的一切都无从谈起。

在世界各地的早期文明中,都有关于驯化植物、种植农作物和发展农业的故事,我们的祖先在其中做出了极为突出的贡献。大豆、小米、柑橘类水果、瓜类水果还有茶叶,这些东西都是中国人最早种植出来的。

不得不说,在帮助人类填饱肚子这件事上,中国人的贡献无可替代,水稻是其中特别重要的一种作物。

由于年代太久远了,现在我们已经无法知道水稻种植技术出现的具体时间,更无从知道究竟是谁开创了农业,不过,无论如何我们要感谢开创农业技术的那些无名英雄。那么,农业技术究竟是怎样出现的呢?

首先,我们可以设想一下,祖先们觉得什么样的植物适合种植?当然是产量大、味道好,而且有营养的植物,如果它们还能在恶劣的环境中顽强生存、种植起来又方便,就更完美了。毕竟,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产量最大化。而当这些愿望都得到满足的时候,便是野草正式变为庄稼的时候。

今天,我们只能进行合理的猜测和想象:在一万多年前的某一天,一个人发现某种草的草籽很好吃,于是,他选了一块肥沃的土地,并在这里撒下草籽,希望它们能够在第二年结出更多的种子。如果能够成功的话,他和他的族群就不需要再四处迁徙,因为只要守着这片能结出种子的草,就可以得到足够多的食物。幸运的是,他真的成功了,并且得到了一种能够稳定提供粮食的植物,从此,他和他的族群结束了四处迁徙的生活,年复一年地住在同一个地方。

人类只是大自然中的一分子,并不是所谓“大自然的宠儿”。大自然不会主动创造一种植物,让它来专门满足人类的愿望,想要得到适合种植的农作物,这个任务只能靠人类自己来完成。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我们的祖先挑选了最大、最饱满的野草种子,然后将它们种在地里,默默期待它们长出大而饱满的种子。经过一代又一代的筛选,祖先们终于得到了水稻,满足了他们对食物的需求。

今天我们熟识的水稻,在收获、脱壳之后变成了大米,每一粒都晶莹剔透,吃起来香甜松软,令人回味无穷,自然界中的某种野草就这样被人类驯化,成为水稻这种农作物。

虽然完全没有自觉意识,但在驯化水稻的过程当中,我们的祖先已经利用到了遗传学的知识。当他们挑选大而饱满的种子,将它们种到田地里的时候,一定希望能够得到同样大而饱满的种子,这便是遗传学中最重要、最核心的内容之一:生物的后代总是会保留前代的特性。

同时,我们的祖先经过不断筛选,得到了更大、更好的水稻品种,而在这个过程背后隐藏着遗传学的另一个重要现象:虽然生物的后代保留了前代的特性,但它们并不是完全相同的,而是会有细微的差别。换句话说,在遗传的过程中会发生变异。

现在我们可以看出,遗传学要讨论的基本问题有两个:一是相似;二是变异。

不过,遗传和变异究竟是如何发生的?这背后的原理到底是什么?人类花费了一万年的时间才找到了这些问题真正的答案。而在这一万年的时光里,大米跟随人类的脚步走遍了全球,最终在世界范围内成为重要的主食之一。比如,在七八百年前,大米传到了意大利和葡萄牙等欧洲国家,欧洲人也逐渐喜欢上了大米的味道。西班牙人也非常开心地接受了大米,为著名的西班牙海鲜饭的出现做好了准备。直到今天,西班牙仍是世界上重要的大米出产国之一。

1492年,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而大米也从欧洲被带到了美洲,从此,大米成为跨大西洋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于美洲居民来说,一经发现大米既有营养又好吃,就无法抗拒这种食物的魅力。在美洲的加勒比地区,那里的人会把大米和豆子混合在一起做成饭,这是当地的传统食物。当然,所谓的“传统”,也不过区区几百年而已。毕竟,中国才是大米的故乡,而遗传学的种子也在大约一万年前随着水稻被种了下来。

那么,在中国古代,有关遗传学的故事还有哪些呢?

 

中国古代遗传学成就:养动物我们是专业的

考古学发现证明,在六七千年前,中国的农业水平就已经很高超了。你肯定知道,中国古代最早的诗歌总集是《诗经》,在《诗经·大雅·生民》这首诗里,就记载着古人种植大豆的事迹。在整部《诗经》里,还记载了350多种植物,甚至提到了关于植物育种的知识,也就是怎样才能培育出品种更好的农作物。很多农作物已经分出了不同的品种,可以说,在那个时代里,这是相当大的成就。而在4000多年前的甲骨文上,还出现了猪、牛、羊、狗这些动物的名称,说明那个时代饲养牲畜也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同样,在《诗经》里,指称马和牛等动物的名词也特别丰富。比如,“骊”是纯黑色的马,“骐”是青黑色形成像棋盘一样花纹的马,一辆车驾三匹马是“骖”,驾四匹马就是“驷”。这也从侧面说明,在当时中国不但已经大规模饲养了马和牛,并且祖先们利用遗传和育种的知识,培养出了很多不同的品种。

到了汉代,著名思想家王充写下了《论衡》这部伟大的作品。在书中,王充曾提出“种类相产”“子性类父”这样的观点,意思是说生物繁殖的时候都会生出和自己相似的后代。可见,在大约2000年前,中国人已经清楚地认识到遗传现象。

大约在1500年前,贾思勰写出了《齐民要术》,这部作品是有关中国古代农业的伟大代表作。《齐民要术》这个书名是什么意思呢?其实就是“能让老百姓养活自己的重要的技术”。

《齐民要术》一个重要的内容是农作物育种的技术,而育种属于进化论所描述的人工选择,至于怎么分辨植物的雌雄,在这部典籍里也记录了相关的鉴定方法。

这本书的实用性特别强。书里不但教读者怎么分辨植物的雌雄,还把给植物授粉的技术传授给了他们,连怎么鉴定农作物品种的好坏,作品里也提到了非常明确的标准。

在种植果树方面,《齐民要术》也有很丰富的记载。比如,有些植物是需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