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 29.71 5.0折 ¥ 59 全新
库存41件
作者郑小军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ISBN9787020121946
出版时间2017-0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定价59元
货号29699248
上书时间2024-10-22
前言(节选)
辛弃疾(1140—1207年),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中年以后自号稼轩居士,金熙宗天眷三年(宋高宗绍兴十年,1140年)出生于山东济南历城之四风闸。其时距金国灭亡北宋的“靖康之难”已历十三年。因父亲辛文郁早逝,辛弃疾自幼由祖父抚养。祖父辛赞,当宋室南渡时,累于族众,未能脱身,不得已而仕于金,曾为亳州、开封等地守令。辛弃疾少时受业于亳州刘瞻(碞老),与党怀英为同学。祖父于闲暇时,常带辛弃疾登高远望,指点山河,思乘机起义,以纾国难。辛弃疾按祖父指令,于15岁和18岁时两度赴燕京(今北京)参加进士科考,借机侦察金人形势。因祖父去世,所谋未遂。直至金正隆六年(宋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金主完颜亮大举南犯,北方地区抗金起义风起云涌,22岁的辛弃疾乘机于济南聚众二千反金,不久率部归耿京起义军,达二十馀万人,为掌书记。他力劝耿京“决策南向”(《宋史•辛弃疾传》)。其间,僧人义端窃印叛逃,辛弃疾追而杀之,初显锋芒。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正月,受耿京委派,辛弃疾与贾瑞等奉表南下,在建康(今江苏南京)受到宋高宗接见。辛弃疾北归途中,闻张安国杀害耿京、投降金国,遂率五十馀骑,直奔济州(今山东济宁),突袭五万之众的金兵营地,生擒张安国,缚于马上,当场又号召上万士兵反正,昼夜疾驰,奔赴临安(今浙江杭州),将张安国正法。同时代作家洪迈在《稼轩记》中描写辛弃疾这一壮举:“壮声英概,懦士为之兴起,圣天子一见三叹息。”
辛弃疾南归后最初十年间(1162—1171年),并没有得到南宋朝廷应有的重用,只担任江阴军签判、广德军通判、建康府通判、司农寺主簿等无足轻重的职务。但他满怀报国热忱,一再上奏恢复中原的谋略。隆兴元年(1163年),张浚指挥北伐,曾取得一些胜利,但因主将之间矛盾摩擦,终致符离之战大败。次年,南宋与金签订了屈辱的“隆兴和议”,主和派势力再度占据上风。26岁的辛弃疾不为所动,向宋孝宗上奏《美芹十论》(又称《御戎十论》),详细分析了宋金双方的形势,具体提出了抗金复国的一系列策略。五年后,辛弃疾又进奏《论阻江为险须藉两淮》及《议练民兵守淮》两疏,并作《九议》上奏右丞相虞允文,驳斥主和派“吴楚之脆弱不足以争衡于中原”的谬论,再次阐发他的抗金复国方略。这些奏议充满远见卓识,全面展示了辛弃疾杰出的政治、军事才能,可是由于当时宋金和议已定,辛弃疾的抗战谋略并没有被执政者采纳。
辛弃疾南归后第二个十年(1172—1181年),以担任地方官为主,颇有建树,但因调动频繁,不能尽情展示其政治军事才能,更无法实现收复中原的宏愿。乾道八年(1172年)春,辛弃疾出任滁州(今属安徽省)知州。他宽征薄赋,鼓励商贸,招徕流民,实行屯田,训练民兵,又建繁雄馆,修奠枕楼,仅半年时间,就使原本萧条荒陋的滁州,一下子繁荣富庶起来。淳熙元年(1174年),辛弃疾得到后来短期出任右丞相的叶衡的赏识提携,先在叶衡江东安抚使幕府中任参议官,继又入朝为仓部郎官。淳熙二年(1175年),以赖文政为首的茶商军,从湖北起事,继而通过湖南进入江西,屡次大败官军。朝廷委派辛弃疾为江西提点刑狱,节制诸军,讨捕茶商军。辛弃疾调集赣州、吉州等地精兵,又征调当地熟悉地形的乡丁,深入山区围捕、追袭,结合诱降,很快杀了赖文政,平定了茶商军暴动。之后,辛弃疾历任京西转运判官、江陵府(今湖北荆州)知府兼湖北安抚使、隆兴府(今江西南昌)知府兼江西安抚使、大理寺少卿、湖北湖南转运副使、潭州(今湖南长沙)知州兼湖南安抚使等职。淳熙六年(1180年),他在湖南安抚使任上,创建湖南飞虎军,利用五代十国时长沙故垒,建造新营房,招募步兵二千、马军五百,备办战马铁甲。辛弃疾这项计划,虽然得到朝廷的批准,但枢密院中仍有人反对,在孝宗面前劾奏辛弃疾聚敛民财,孝宗因此特降金字牌,勒令即日停工。辛弃疾接到金字牌后,藏起命令,督促监工务必如期完工。其时正当秋雨连绵,赶造二十万瓦很难。辛弃疾下令:除官舍神祠外,居民每家取瓦二片。不到两天,二十万瓦办齐,僚属叹服。飞虎军建成,雄震一方,为江上诸军之冠。事后,辛弃疾陈述本末,绘图进奏孝宗,孝宗释然。不久,辛弃疾第二次出任隆兴府知府兼江西安抚使,负责赈济当地灾荒。他张贴的赈灾榜文只有“闭粜者配,强籴者斩”八个大字,意即囤粮不售者将受流配处分,强行劫夺屯粮户者处以死刑。同时,他拿出公款,让士民公推精明能干的人领款去购买粮食,不取利息,限一月内运到。到期,城下粮船连樯而至,米价自减。辛弃疾因赈灾有功,受到朝廷嘉奖,转任奉议郎。但是,辛弃疾多年来独当一方事务,刚直自信,是非分明,处事果敢,触及了某些权贵的利益,因而遭到他们的忌恨和诽谤。淳熙八年(1181年)十二月初,台臣王蔺弹劾辛弃疾“奸贪凶暴,帅湖南日虐害田里”,“用钱如泥沙,杀人如草芥”。辛弃疾还未来得及赴浙西提刑新任,即被罢去所有职务。
从淳熙九年至绍熙二年(1182—1191年),辛弃疾南归后的第三个十年,是被迫退隐闲居于上饶带湖的十年。他自谓“人生在勤,当以力田为先”,故以“稼”名轩,自号稼轩居士。一方面,他以庄子哲学和陶渊明诗篇陶冶自己,表达与鸥鹭结盟,悠游山水,远离尘嚣的旷放之情;一方面,他又无法忘怀世事,时常抒发幽愤,与韩元吉、郑汝谐、陈亮等人的唱和中更是表达了至死不渝的抗金复国豪情。
绍熙三年至五年(1192—1194年),辛弃疾出任福建提刑、福建安抚使,其间一度归朝任太府卿。在福建安抚使任上,辛弃疾设置“备安库”、筹建万人军旅等举措,又遭谏官黄艾等人交章弹劾,因“残酷贪饕,奸脏狼藉”等罪名,而被罢免各项官职,再度退归上饶,又开始了长达八年的闲居生活。庆元二年(1196年),辛弃疾全家自上饶带湖移居铅山(今江西铅山东南)期思瓢泉。
嘉泰三年(1203年),64岁的辛弃疾又被起用,出任绍兴知府兼浙东安抚使,次年差知镇江府。当时独揽朝政的韩侂胄准备对金用兵,他既想利用主战派名帅的声望,同时却又忌惮别人跟他分享功名。开禧元年(1205年)三月,正当辛弃疾在镇江积极备战、颇有声色之时,朝中却以荐人不当,将他连降两级官阶。同年六月,将他调离江防重镇,改知隆兴府(今江西南昌)。七月初,谏官弹劾他“好色贪财,淫刑聚敛”,辛弃疾又一次被革职,含恨返回铅山。开禧二年(1206年),在韩侂胄指挥下,南宋出兵伐金,因仓促无备,草率从事,正如辛弃疾预料的那样,惨遭败绩。开禧三年(1207年)秋,金人提出索要韩侂胄首级为议和条件。韩侂胄大怒,欲再次对金用兵,并想重新起用辛弃疾替他支撑危局,遂宣布任命辛弃疾为枢密都承旨,要他速赴临安奏事。诏命送达铅山之日,辛弃疾身患重病,上章请辞。九月十日,68岁的辛弃疾赍志以殁,与世长辞。
统观辛弃疾一生,自山东起兵反金,至南渡归宋以来,有忠义之心,刚大之气,经天纬地之才,吞吐八荒之概,但命途坎坷,备极艰辛,三起三落,长期罢官闲居,平生志愿百无一酬,长使志士仁人唏嘘不已。正如刘熙载《艺概》所论:“辛稼轩风节建竖,卓绝一时,惜每有成功,辄为议者所沮。观其《踏莎行》和赵国兴有云:‘吾道悠悠,忧心悄悄。’其志与遇,概可知矣。”
…………
本书从六百二十余首辛弃疾词中精选一百一十首加以注释和解读,按创作时间排列。选词遍及各种题材类型、艺术风格以及不同时期的代表作,并兼顾可读性,以大众读者容易接受、欣赏为度。注释涉及词中事典、语典、名物、制度、生僻词语等,并根据需要,兼作疏通串讲。解读简要分析,间有征引,在借鉴前人的基础上,力求有所拓展、深入。书末辑录历代诸家评论,并附词人年表,以供读者查阅。
郑小军(1962—2022),浙江传媒学院教授,长期从事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主要著作有《谁道人间秋已尽:人间词•人间词话》《众里寻他千百度:辛弃疾词》《人间词话校注》《毛泽东圈阅评点的中国古代散文》(主编)等,选编点校《明清神话小说选》,参与编纂一代词宗著作《夏承焘集》。曾主持、参与全国重大文化出版工程项目、全国古籍整理出版重点项目多项,获国家级、省级图书奖三十余项。
前言
汉宫春(春已归来)
满江红(家住江南)
念奴娇(我来吊古)
满江红(点火樱桃)
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
声声慢(征埃成阵)
木兰花慢(老来情味减)
菩萨蛮(青山欲共高人语)
太常引(一轮秋影转金波)
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
酒泉子(流水无情)
摸鱼儿(望飞来半空鸥鹭)
菩萨蛮(郁孤台下清江水)
霜天晓角(吴头楚尾)
念奴娇(野棠花落)
鹧鸪天(扑面征尘去路遥)
鹧鸪天(唱彻《阳关》泪未干)
满江红(直节堂堂)
水调歌头(落日塞尘起)
满江红(过眼溪山)
唐河传(春水)
南乡子(隔户语春莺)
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
阮郎归(山前灯火欲黄昏)
满江红(敲碎离愁)
贺新郎(柳暗凌波路)
木兰花慢(汉中开汉业)
祝英台近(宝钗分)
恋绣衾(夜长偏冷添被儿)
沁园春(三径初成)
水调歌头(带湖吾甚爱)
水调歌头(白日射金阙)
踏莎行(进退存亡)
贺新郎(凤尾龙香拨)
水龙吟(渡江天马南来)
满江红(蜀道登天)
千年调(卮酒向人时)
…………
本书从六百二十余首辛弃疾词中精选一百一十首加以注释和解读,按创作时间排列。选词遍及各种题材类型、艺术风格以及不同时期的代表作,并兼顾可读性,以大众读者容易接受、欣赏为度。注释涉及词中事典、语典、名物、制度、生僻词语等,并根据需要,兼作疏通串讲。解读简要分析,间有征引,在借鉴前人的基础上,力求有所拓展、深入。书末辑录历代诸家评论,并附词人年表,以供读者查阅。
郑小军(1962—2022),浙江传媒学院教授,长期从事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主要著作有《谁道人间秋已尽:人间词•人间词话》《众里寻他千百度:辛弃疾词》《人间词话校注》《毛泽东圈阅评点的中国古代散文》(主编)等,选编点校《明清神话小说选》,参与编纂一代词宗著作《夏承焘集》。曾主持、参与全国重大文化出版工程项目、全国古籍整理出版重点项目多项,获国家级、省级图书奖三十余项。
菩萨蛮
书江西造口壁①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②。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③。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④。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⑤。
注释
①造口:今江西省万安县沙坪镇皂口村,皂口河在此流入赣江。皂口即造口。
② 郁孤台:在今江西省赣州市区北贺兰山上,因郁然孤峙山顶而得名。清江:袁江与赣江汇合处,旧称清江;此指流经赣州的赣江。行人泪:据传,宋朝南渡之初,金人曾追隆祐太后至造口;行人泪指当年被金人追击而逃难流亡者之泪。
③ “西北”二句:唐代李勉任赣州刺史时,曾登临郁孤台,北望长安,以示效忠朝廷,又嫌“郁孤”之名不美,因改为“望阙台”。这里是以长安代指北宋都城汴京,意谓向北眺望故都,可惜被无数青山遮住视线。参见杜甫《小寒食舟中作》诗:“云白山青万余里,愁看直北是长安。”刘邠《九日》诗:“可怜西北望,白日远长安。”“西北望”,四卷本作“东北是”。
④ “青山”二句:青山虽能遮挡视线,但终究挡不住滚滚东流的江水。“东流”,大德本、四卷本均作“江流”,此从王诏刊本、四印斋本。
⑤ “江晚”二句:赣江黄昏景象正令我忧愁,又闻深山鹧鸪哀鸣,更添思念故国愁绪。鹧鸪(zhè ɡū浙姑):鸟名,形似鸡,黑色,为我国南方留鸟。古人谓其鸣声如曰“行不得也哥哥”,诗文中常用以表示思念故乡。参见唐代李群玉《九子坡闻鹧鸪》诗:“落照苍茫秋草明,鹧鸪啼处远人行。”北宋张咏《闻鹧鸪》诗:“画中曾见曲中闻,不是伤情即断魂。北客南来心未稳,数声相应过前村。”罗大经《鹤林玉露》则解释为“恢复之事行不得也”。
解读
据南宋罗大经《鹤林玉露》“辛幼安词”记载,南宋初期,金兵大举南侵,曾追隆祐太后御舟至造口,不及而返,辛弃疾词即由此起兴。词当作于淳熙二、三年间(1175—1176)辛弃疾任江西提刑时。上片先就郁孤台前山水景象,回顾南渡之初金兵追击往事,想象清江水中还流淌着逃亡者的泪水。又由郁孤台别名“望阙”,引出故国之思和神州陆沉之痛。下片言青山虽层峦叠嶂,毕竟无法阻挡大江东去,隐寓词人百折不挠的报国壮志。但在赣江暮色中,听到鹧鸪啼声,如说“行不得也”,使词人联想到现实中恢复之事阻碍重重,又不免充满深深的忧愁。词中既有赤诚炽烈的爱国热忱,又有无可奈何的忧国愁绪,写来如山环水绕,几经曲折,寄慨幽深,而拳拳忠心溢于言表。短小的篇幅里,有极宏阔的表现空间,是辛弃疾小令中的杰作。清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评此作“用意用笔,洗脱温、韦殆尽,然大旨正见吻合”;又其《词则·大雅集》评此词“慷慨生哀”。清谭献《谭评词辨》评“西北望长安”两句“宕逸中亦有深炼”。梁启超《饮冰室评词》曰:“《菩萨蛮》如此大声鞺鞑,未曾有也。”意谓小令如《菩萨蛮》而能写大题材、大感慨者,前所未见。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