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 30.56 7.6折 ¥ 40 全新
库存12件
作者俞平伯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ISBN9787020169009
出版时间2023-02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定价40元
货号29521575
上书时间2024-10-22
本书是俞平伯散文精选集,由俞平伯研究专家孙玉蓉编选并导读。内容分为:游踪履迹、缅怀良友、纪事感怀、札记随笔、序与跋以及独抒己见六个部分。俞平伯早年是“言志”散文创作的代表作家,也是朱自清的好友,同题散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是他抒情散文的代表作。其早年创作以“人的文学”为基点,文章处处流露对人性人情的认可和尊重。晚年的文章,朴素、凝练、文笔简古,具有浓厚的学者文人气息。
......
本书是俞平伯散文精选集,由俞平伯研究专家孙玉蓉编选并导读。内容分为:游踪履迹、缅怀良友、纪事感怀、札记随笔、序与跋以及独抒己见六个部分。俞平伯早年是“言志”散文创作的代表作家,也是朱自清的好友,同题散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是他抒情散文的代表作。其早年创作以“人的文学”为基点,文章处处流露对人性人情的认可和尊重。晚年的文章,朴素、凝练、文笔简古,具有浓厚的学者文人气息。
......
俞平伯(1900—1990),名铭衡,字平伯,祖籍浙江德清,生于江苏苏州。是清代著名学者俞樾的曾孙。191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后在燕京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任教。1921年加入文学研究社,是新文化运动的参与者,“新红学”研究专家。代表作品有:著作《红楼梦辨》(《红楼梦研究》)《读词偶得》《清真词释》《唐宋词选释》,散文集《燕知草》《杂拌儿》《杂拌儿之二》《古槐梦遇》《燕郊集》,诗集《冬夜》《忆》《西还》等。
本书是俞平伯散文精选集,由俞平伯研究专家孙玉蓉编选并导读。内容分为:游踪履迹、缅怀良友、纪事感怀、札记随笔、序与跋以及独抒己见六个部分。俞平伯早年是“言志”散文创作的代表作家,也是朱自清的好友,同题散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是他抒情散文的代表作。其早年创作以“人的文学”为基点,文章处处流露对人性人情的认可和尊重。晚年的文章,朴素、凝练、文笔简古,具有浓厚的学者文人气息。
......
俞平伯(1900—1990),名铭衡,字平伯,祖籍浙江德清,生于江苏苏州。是清代著名学者俞樾的曾孙。191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后在燕京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任教。1921年加入文学研究社,是新文化运动的参与者,“新红学”研究专家。代表作品有:著作《红楼梦辨》(《红楼梦研究》)《读词偶得》《清真词释》《唐宋词选释》,散文集《燕知草》《杂拌儿》《杂拌儿之二》《古槐梦遇》《燕郊集》,诗集《冬夜》《忆》《西还》等。
俞平伯先生是我国“五四”以来的著名诗人、散文家、红学家、古典诗词曲研究专家。他生于1900年1月8日,农历己亥年腊月初八,卒于1990年10月15日,农历庚午年八月廿七日,在坎坷中度过了91个春秋。他是一位有着卓越学术贡献的爱国知识分子,是20世纪的著名文学家。
俞平伯,名铭衡,字平伯,别名古槐居士。祖籍浙江德清,出生于苏州曲园乐知堂,并在曾祖父俞樾曲园身边度过了童年。他出身于世代书香之家,高祖父俞鸿渐是清代举人、诗人;曾祖父俞樾是清代经学大师;父亲俞陛云是晚清探花、翰林院编修,诗词均佳。俞平伯继承家学,知识渊博,兴趣广泛,又能够与时俱进,在新文学创作与古典文学研究方面成绩卓著。
在俞平伯先生诞辰122周年之际,能够为人民文学出版社“中国现当代名家散文典藏”丛书编选《俞平伯散文》,深感荣幸。
《俞平伯散文》收入作品81篇,按照内容分为:游踪履迹、缅怀良友、纪事感怀、札记随笔、序与跋(一)、序与跋(二)以及独抒己见七个部分。每部分均按写作或发表时间排序,其中也有两个例外。其一,在“序与跋”(二)的部分,俞先生在1981年,经钱锺书先生介绍,为德国鲁尔大学教授马汉茂博士作了《德译本〈浮生六记〉序》,此文与1924年所作《重刊〈浮生六记〉序》,内容上有关联,为便于阅读,将其编排在了一起。其二,在“独抒己见”部分,选了三篇与《长恨歌》有关的文章,即1927年的《〈长恨歌〉及〈长恨歌传〉的传疑》,1930年的《从王渔洋讲到杨贵妃的墓》以及1981年的《关于〈长恨歌〉的通信——致周煦良》,为让读者充分感受前辈学者做学问的执着与坚守,遂将三文排在了一起。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俞平伯先生先后结集出版了《剑鞘》(与叶圣陶合集)、《杂拌儿》《杂拌儿之二》《燕知草》《古槐梦遇》《燕郊集》等。1936年以后的散文作品因多种原因,未再结集。1997年,《俞平伯全集》十卷本出版后,我们又陆续查找、搜集到许多集外作品,本书从中选收了14篇。为便于阅读,对所收文章均注出初发表的时间与报刊、初收入自编集或《全集》的情况,通过时间的提示,可以读出历史感与时代的足音。如《贡献给今日的青年》,开篇便告诫青年们要自信,要有救国之心,要手造救国的因缘,“不存此心,不得名为中国人”,表现出强烈的爱国情怀。当得知它发表于1932年元旦时,我们便理解了作者的慷慨陈词是基于对“九一八”事变的愤慨。
从文学创作与文学研究的角度看,本书可作为俞先生一生的学谱来读。本书所收作品起于1921年,止于1987年,时间跨度66年。管中窥豹,见微知著,从中可见俞先生从事文学创作与研究的概貌,对于全面了解其人、其文是十分有益的。
1919年,作为北京大学四年级的学生,他亲身经历了“五四”运动的洗礼,这让他一生感到光荣与自豪。争取民主、追求科学,成为他终生的奋斗目标。后来,在纪念“五四”运动30周年、40周年时,他分别撰写了《回顾与前瞻》《“五四”忆往——谈〈诗〉杂志》,为后人留下珍贵的史料。
......
始终人如其文,文如其人,年事愈高,文笔愈简古,绚烂之极,自归平淡。
——吴小如:《〈俞平伯序跋集〉序言》
俞先生,放在古今的人群中,是其学可及,其才难及。
——张中行:《俞平伯》
他一生经历坎坷,但是,在他的文章中,没有留下抱怨的文字。——孙玉蓉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