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 27.1 5.5折 ¥ 49 全新
库存191件
作者伊藤亚纱
出版社南海出版公司
ISBN9787573508751
出版时间2024-06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定价49元
货号29741295
上书时间2024-10-22
人类有八至九成的信息通过视觉获取。渐渐地,我们以为用眼睛看到的就是世界的全貌。
看不见的人,是感知“世界的另一种样子”的专家。他们用手阅读,用耳朵眺望,把脚当做探照灯;还能通过语言借他人之眼,用幽默态度翻转种种“不便”。
东京工业大学教授伊藤亚纱经过与视障人士的长期相处,从空间、感觉、运动、语言和幽默五大主题,带领我们一起走进“看不见”的世界。在那里,当视觉消失,身体生长出意想不到的崭新可能。就好比这世界上有四只脚的椅子,也有三只脚的椅子,二者有着各自的平衡。这本书想去关注的,不是四只脚的椅子少了一只脚的“欠缺”,而是原本就由三只脚创造出的“完整”。
我们已经迎来身体多元化的时代,认识他们的世界,同时意味着认识自身的更多可能。
伊藤亚纱(ITO ASA)
--
学者,作家。1979年生于东京。
东京大学博士,东京工业大学博雅研究教育院(ILA)教授,MIT客座研究员。研究领域为美学和现代艺术。代表作有《看见看不见的世界》。
从小立志成为生物学家,却因不满大学的生物教育划分过细、没能展现出对生命的宏观视野,大三时由理转文。在美学与生物学的交叉点上,走出属于自己的“身体”研究之路。
◎ 推荐序:“心”鲜的世界 / 陶勇
◎ 前 言
◎ 本书主要登场人物
◎ 序 章 如何看见“看不见的世界”
◎ 第一章 空间?D?D看得见的人是二维思维,看不见的人是三维思维?
◎ 第二章 感觉?D?D用手阅读,用耳朵望
◎ 第三章 运动?D?D看不见的人如何利用身体
◎ 第四章 语言?D?D用他人之眼看
◎ 第五章 幽默?D?D活下去的武器
◎ 谢辞
人类有八至九成的信息通过视觉获取。渐渐地,我们以为用眼睛看到的就是世界的全貌。
看不见的人,是感知“世界的另一种样子”的专家。他们用手阅读,用耳朵眺望,把脚当做探照灯;还能通过语言借他人之眼,用幽默态度翻转种种“不便”。
东京工业大学教授伊藤亚纱经过与视障人士的长期相处,从空间、感觉、运动、语言和幽默五大主题,带领我们一起走进“看不见”的世界。在那里,当视觉消失,身体生长出意想不到的崭新可能。就好比这世界上有四只脚的椅子,也有三只脚的椅子,二者有着各自的平衡。这本书想去关注的,不是四只脚的椅子少了一只脚的“欠缺”,而是原本就由三只脚创造出的“完整”。
我们已经迎来身体多元化的时代,认识他们的世界,同时意味着认识自身的更多可能。
伊藤亚纱(ITO ASA)
--
学者,作家。1979年生于东京。
东京大学博士,东京工业大学博雅研究教育院(ILA)教授,MIT客座研究员。研究领域为美学和现代艺术。代表作有《看见看不见的世界》。
从小立志成为生物学家,却因不满大学的生物教育划分过细、没能展现出对生命的宏观视野,大三时由理转文。在美学与生物学的交叉点上,走出属于自己的“身体”研究之路。
◎ 《前言》
据说,人类有八至九成的信息通过视觉获取。不论是往小碟子里倒酱油、确认表盘上的数字,还是笔直地走一段路、观察流动的云,我们都会用到眼睛。然而,这也从反面说明了我们过于依赖眼睛。渐渐地,我们以为用眼睛看到的世界就是一切。事实上,还存在着用耳朵倾听的世界、用手触摸的世界。用眼睛去感知,和用眼睛以外的方式去感知,即使物理性质相同的物体和空间,所呈现出的面貌也截然不同。我们当中的大多数人过于依赖眼睛,反而看漏了“世界的另一种样子”。
眼睛看不见的人,即视力障碍者,是感知“世界的另一种样子”的专家。他们能通过脚掌的触感来辨别榻榻米的纹路,从而知道自己面朝房间的哪一面墙;根据房间内的回音大小,他们能判断窗帘是否拉开;聆听窗外的车流量,他们能推测出大致的时间。获取信息的具体手段因人而异,但对于看不见的人来说,做这些事就像吃饭、睡觉一样稀松平常。
本书中,笔者通过采访六名视障人士及相关人员,与他们共同开展工作坊、日常闲谈,从视力健全者的视角总结出了“世界的另一种样子”。对于天生看不见的人来说,用眼睛看的世界反而才是“另一种样子”。“在你那边,看得见的世界是怎样的?”“嗯,这边是……”我们用这样的方式,相互描述着自己所处的世界。
认识世界的另一种样子,同时意味着认识我们自身的另一种姿态。用手“阅读”、用耳朵“眺望”——平时用眼睛做的事,可以尝试用眼睛以外的器官来做。我们只激发了身体潜能中很小的一部分。本书聚焦于看不见的身体,但由此得出的未必就是狭隘的、只与该群体相关的结论。所谓残疾人,他们只是不使用健全人日常使用的器官,而通过健全人不常使用的器官来获取信息。笔者认为,通过了解残疾人的身体,能得出较之以往更加宏观的身体论,帮助我们进一步认识身体的潜能。
因此,本书并不是一本讨论社会福利问题的书,其本质只是一部身体论,试图尽可能细致地说明看得见与看不见的人之间的不同之处。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要无视“残疾”这一点。本书旨在通过体会“看得见”与“看不见”的不同、发现其中趣味,从而突破以往单向的帮助模式,创造出关于“残疾”的全新社会价值。
此外,为了方便表述,书中统一使用“看不见的人”,实际上“看不见”涵盖了各种各样的情况。曾经能看见、完全看不见、能看见一点儿、视野狭窄、难以分辨颜色……另外,同一种“看不见”的情况下,是习惯利用听觉,还是习惯利用触觉,或是利用别的手段——人们的“看法”也多种多样。
过于强调个案或过于理论、抽象,都会导致论证失去重要的论点。如何把握“特殊性”和“普遍性”的平衡是一道难题。在本书中,我将尽可能地引用采访中受访者的具体表达,并在此基础上归纳出具有普遍性的理论。
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看不见”的世界吧!
◎ 《后天失明的木下分享的“一段经历”》
如今,全盲的木下路德活跃于各种工作坊等活动中。提到自己的经历时他说,小时候,随着视力变弱,他和同学们也渐渐疏远了。
小学时,因为做了眼睛的手术,木下约有半年不在学校。重回学校后,他被安排到单独的弱视班,接受一对一授课。但有一段时间,他可以回到之前的班级上音乐课和吃午饭。他最好的朋友会来弱视班接他。这样的安排可能是老师出于好意,想让他重新融入班集体吧。然而,这件事给木下带来了人生的第一次冲击。“好朋友来接我,不是‘哟,走吧!’那种朋友之间轻松的语气,而是‘好的,那我们走吧? ’这样公事公办的感觉,一路上什么话也没说。我当时觉得,怎么会这样,真没意思。”木下笑着说。在那之后,木下再也没能和好朋友恢复以前的关系,两人更是随着换班渐行渐远。木下说,当时觉得弱视“夺走了自己的好朋友”。
我们来推测一下,好朋友来到弱视班接木下,肯定不是怀着恶意、存心疏远木下的,反倒是出于一番好意。木下才做了眼睛的手术,好朋友心里肯定非常紧张,不仅要时刻留意他的情况、小心不让他绊倒,还要第一时间提醒他前方是否有危险。如果我是木下的好朋友,我肯定也会这样做。但这种“小心翼翼”,不是朋友之间该有的关系。互相嘲笑、怂恿,甚至有时候撞飞对方,才是小学男生对朋友们自然的举动。一旦隔了一层“善意”,这些事便做不到了。“随着我的视力越来越弱,大家对待我也越来越小心。我觉得慢慢和大家疏远了,心理受到了非常大的冲击。”木下说。
基于“信息”的人际关系中,比起看得见的人,看不见的人总处于不利地位,由此形成了一种健全人引导、帮助残疾人的支援关系。这当然是必要的,但仅凭福利性态度,人们无法从“给予的一方”与“接受的一方”这种上下分明的关系中脱离。残疾人与健全人之间,明明可以笑着谈论彼此的失败,想聊天的时候,也可以坦诚地聊聊自己的身体、残疾和恋爱状况。
1.“看不见”并不是缺陷,而是在大脑中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福冈伸一(生物学家)
2. 我希望孩子们长大后能读一读这本书,然后惊喜地发现:原来可以这么解释视力障碍,真有意思!——吉竹伸介(知名绘本家)
3. 这是一本让人直观体会多样性的好书,读完将颠覆你对“残疾人”的看法及世界观。——《朝日新闻》
4. 让人学会活用“差异”,在多样化社会中建构出自在、包容的关系。——《青少年好书指南一五〇册!》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