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丝绸之路考古十五讲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丝绸之路考古十五讲

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42.21 5.6折 75 全新

库存65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林梅村 著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1107218

出版时间2015-05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75元

货号29738765

上书时间2024-10-22

兴文书店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导语摘要

《丝绸之路考古十五讲》依据中外文字史料和丝绸之路上的重大考古发现,分阶段系统描述了从青铜时代至郑和下西洋时代丝绸之路上以丝绸贸易为主体的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史。全书十五个章节,既有对于丝绸与中国文明之关系的总体概括,也有对于丝路文明中的重点课题,如道路交通、重要文化遗址等的细致介绍,同时对于中外交往中格外重要的时段如汉、唐宋、明等,则加以重点讲授,地域范围涉及中国的黄河、长江流域,南亚、中亚、西亚、北非和欧洲,配有上百幅精美图片,有些图片是第一次公开发表。



作者简介

林梅村,1956年4月生,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自1 982年起,每年都到新疆、青海、内蒙古、甘肃丝绸之路沿线进行考察,多次深入塔克拉玛干沙漠寻访古城;同时,多次赴日本、瑞典、英国、美国调查流散海外的新疆文物和中亚死语言写卷。主要著作有:《楼兰尼雅出土文书》、《沙海古卷——中国所出怯卢文书初集》、《西域文明——考古、语言、民族和宗教新论》、《汉唐西域与中国文明》《古道西风——考古新发现所见中外文化交流》等。



目录

《名家通识讲座书系》总序
英文目录
彩色插图目录
讲 丝绸与中国文明
 节 丝绸之路的定义
 第二节 丝绸之路的新认识
 第三节 从世界五大纺织体系看中国文明
 第四节 丝绸在中国文明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第二讲 吐火罗人的起源与迁徙
 节 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印欧人的起源和迁徙
 第三节 双轮战车与吐火罗人南下楼兰
 第四节 雅利安人迁徙与吐火罗人再下塔里木盆地
第三讲 草原之路
 节 阿尔泰语系民族的原始故乡
 第二节 阿尔泰山的大石冢
 第三节 阿尔赞“国王谷”
 第四节 巴泽雷克的斯基泰王陵
第四讲 中国与西域的初接触
 节 昆山之玉
 第二节 厨宾的珠玑
 第三节 蜻蜓眼玻璃珠的东传
 第四节 隋侯之珠
第五讲 中亚的希腊化时代
 节 亚历山大东征
 第二节 中亚的希腊化城邦
 第三节 希腊艺术的东传
 第四节 巩乃斯河畔的斯基泰神庙
第六讲 古代中国与西方的海上交通
 节 人海求仙
 第二节 鸡骇之犀
 第三节 东西方海上交通的开辟
 第四节 海路来华的近东艺术品
第七讲 汉朝与西方三大帝国的交往
 节 张骞通西域
 第二节 黎轩
 第三节 安息
 第四节 大秦
第八讲 罗马人与东西方海上交通的开辟
 节 红海古港口的变迁
 第二节 印度古海港——阿里卡梅杜
 第三节 扶南古港口——沃奥
 第四节 中国东南沿海的舶来品
第九讲 楼兰文明
 节 从罗布泊到鄯善河
 第二节 汉文化的西传
 第三节 楼兰人种族问题
 第四节 楼兰考古新发现
第十讲 于阗文明
 节 斯基泰人与于阗城邦的兴起
 第二节 文明的变迁
 第三节 于阗佛教
 第四节 丹丹乌里克的“龙女索夫”壁画
 第五节 于阗佛画与尉迟氏绘画
第十一讲 唐宋时代的海上交通22l
 节 隋唐中国与西方的海上交通
 第二节 阿拉丁的神灯
 第三节 长沙窑的外销瓷
 第四节 黑石号沉船的发现
 第五节 宋代的海上交通
第十二讲 唐蕃古道
 节 藏族的形成及其与外界的交往
 第二节 唐蕃古道的开辟
 第三节 《唐蕃会盟碑》与《大唐天竺使出铭》
 第四节 吐谷浑与青海都兰吐蕃大墓
 第五节 青藏高原考古新发现与吐蕃权臣噶尔家族
第十三讲 吐鲁番文明
 节 文明的变迁
 第二节 佛教
 第三节 火祆教
 第四节 景教和基督教
 第五节 摩尼教
第十四讲 居延沧桑
 节 秦时明月汉时关
 第二节 农牧之争
 第三节 马可波罗笔下的亦集乃城
 第四节 黑城的发现及其文物的流散
第十五讲 郑和海外遗迹
 节 郑和家世
 第二节 明代初年的西洋与满剌加大明海军基地
 第三节 明朝与三佛齐的朝贡贸易
 第四节 郑和葬地——古里
 第五节 非洲的礼品
 第六节 郑和舰队在波斯湾的登陆地
 第七节 郑和宝物的后归宿
参考书目
主题索引



内容摘要

《丝绸之路考古十五讲》依据中外文字史料和丝绸之路上的重大考古发现,分阶段系统描述了从青铜时代至郑和下西洋时代丝绸之路上以丝绸贸易为主体的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史。全书十五个章节,既有对于丝绸与中国文明之关系的总体概括,也有对于丝路文明中的重点课题,如道路交通、重要文化遗址等的细致介绍,同时对于中外交往中格外重要的时段如汉、唐宋、明等,则加以重点讲授,地域范围涉及中国的黄河、长江流域,南亚、中亚、西亚、北非和欧洲,配有上百幅精美图片,有些图片是第一次公开发表。



主编推荐

林梅村,1956年4月生,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自1 982年起,每年都到新疆、青海、内蒙古、甘肃丝绸之路沿线进行考察,多次深入塔克拉玛干沙漠寻访古城;同时,多次赴日本、瑞典、英国、美国调查流散海外的新疆文物和中亚死语言写卷。主要著作有:《楼兰尼雅出土文书》、《沙海古卷——中国所出怯卢文书初集》、《西域文明——考古、语言、民族和宗教新论》、《汉唐西域与中国文明》《古道西风——考古新发现所见中外文化交流》等。



精彩内容

小河五号墓地坐落在一座小山包上,墓地放置许多牛头、公羊角,墓内随葬公牛角和公羊角,有的墓多达26个,木棺用整张牛皮或羊皮覆盖,表明墓主人生前以畜牧业为生。墓地中心一座女性墓上构筑了原木结构的“享堂”,充分显示了女性在当时社会中的重要地位。其余墓葬与克尔木齐墓地一样,分族而葬。每个家族墓群之间用木栏杆隔开,墓前立有与人等高的木雕人像,墓内随葬木俑,其功能分别相当于克尔木齐墓地的石板坟院、墓地石人和随葬石俑。
  历史有惊人的相似之处,犍陀罗艺术在中亚本来是一种石刻艺术,传人新疆后却变成一种木雕或泥塑艺术。究其原因,主要因为新疆缺乏适合雕刻人像的优质石材。小河墓地中心有一个高达1.43米的大型生殖崇拜木雕,相当引人注目,使人联想起克尔木齐墓地那些性质不明的石条,不知是否为生殖崇拜对象?
  由于塔里木盆地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小河墓地的古尸和服饰得以完好地保存下来,墓主人头戴尖顶毡帽,样式和奇台采集的克尔木齐式石俑头上戴的尖帽完全相同。尽管小河墓地未见陶器,但是古墓沟人的尖底草篓与阿凡纳羡沃和克尔木齐的尖底陶器非常相似,而古墓沟人随葬的石俑或木俑,再次表明它们与克尔木齐文化的渊源关系。
  20世纪80年代初,罗布泊以西70公里孔雀河北岸古墓沟墓地的发现,进一步揭开了楼兰远古文化的面貌。1979年,新疆考古研究所考古队在孔雀河下游北岸第二台地沙丘上发现这个古代墓地,今称“古墓沟文化”。目前一共发掘了42座墓,墓葬形制可分两类:一类与小河墓地相同,另一类墓以木棺为中心环列7圈木桩,非常壮观。据碳14资料,类墓的年代大约在公元前1800一前1700年,第二类墓有打破类墓的现象,说明小河墓地不晚于公元前1800年。古墓沟墓地延续时间较长,从公元前1800年直迄公元前1700年。第二类墓的主人皆为男性,说明当时男性已取代女性,开始在社会中扮演重要角色。古墓沟墓地随葬品组合主要为石俑或木俑、平纹毛织物、木器、零星铜器,但是不见陶器。正如发掘者王炳华指出的,古墓沟墓地无疑属于青铜时代,因为这片墓地中数以百计的木桩都有青铜斧砍凿痕迹。

  ……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