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 26.32 4.2折 ¥ 62 全新
库存22件
作者李永新
出版社人民日报出版社
ISBN9787511528759
出版时间2024-05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62元
货号29730249
上书时间2024-10-22
《中公版·2025乡镇公务员录用考试专用教材:公共基础知识》严格依据乡镇公务员录用考试大纲及真题编写。本书共包含六篇内容,分别是政治知识、法律知识、管理与公文知识、科技与生活知识、人文与历史知识、地理与经济知识,基本涵盖了乡镇公务员录用考试公共基础知识科目的内容。全书条理清晰、结构严谨,能够为考生实现科学备考提供帮助。
目录
第一篇政治知识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
第一节总论
第二节物质与意识
第三节联系与发展
第四节实践与认识
第五节社会历史观
第二章毛泽东思想
第三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第一节邓小平理论
第二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第三节科学发展观
第四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第一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体系
第二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三节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第五章党内法规
第一节《中国共产党章程》(要点)
第二节党内其他重要法规
第六章党的二十大报告(要点)
第二篇法律知识
第一章法理学
第一节法的概述
第二节法的运行
第二章宪法
第一节国家的基本制度
第二节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第三节国家机构
第三章民法
第一节总则
第二节物权
第三节合同
第四节人格权
第五节婚姻家庭
第六节继承
第七节侵权责任
第四章刑法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犯罪
第三节刑罚
第四节常考罪名
第五章行政法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具体行政行为
第三节行政复议
第四节公务员法
第五节治安管理处罚法
第六章诉讼法
第一节民事诉讼法
第二节刑事诉讼法
第三节行政诉讼法
第七章社会法
第一节劳动法
第二节劳动合同法
第八章经济法
第一节反不正当竞争法
第二节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第三篇管理与公文知识
第一章管理知识
第一节管理学基本理论
第二节行政管理基础知识
第三节公共管理基础知识
第二章公文知识
第一节公文概述
第二节公文格式
第三节公文行文规范
第四节公文处理
第五节法定公文介绍
第六节事务性文书介绍
第四篇科技与生活知识
第一章科技知识
第一节三次科技革命
第二节中国新时代以来的科技成就
第三节世界前沿科技
第二章生活知识
第一节物理知识
第二节化学知识
第三节生物知识
第四节医学知识
第五节安全知识
第五篇人文与历史知识
第一章中国人文知识
第一节中国文化知识
第二节中国文学知识
第二章中国历史知识
第一节中国古代史
第二节中国近现代史
第三章世界人文与历史知识
第一节世界人文知识
第二节世界历史知识
第六篇地理与经济知识
第一章地理知识
第一节自然地理
第二节中国地理
第三节世界地理
第二章经济知识
第一节微观经济
第二节宏观经济
第三节经济学名词
《中公版·2025乡镇公务员录用考试专用教材:公共基础知识》严格依据乡镇公务员录用考试大纲及真题编写。本书共包含六篇内容,分别是政治知识、法律知识、管理与公文知识、科技与生活知识、人文与历史知识、地理与经济知识,基本涵盖了乡镇公务员录用考试公共基础知识科目的内容。全书条理清晰、结构严谨,能够为考生实现科学备考提供帮助。
《中公版·2025乡镇公务员录用考试专用教材:公共基础知识》严格依据乡镇公务员录用考试大纲及真题编写。
本书具有以下特色:
1、立足关键考点,构建科学体系。本书根据乡镇公务员录用考试大纲及真题的特点设置内容,全书体例符合考试情况,内容丰富。
2、表现形式多样,重点难点突出。本书搭配图表、下划线,设置“经典例题”和“知识链接”版块,帮助考生抓住重点和难点、增加知识储备。
3、注重知识储备,紧贴命题热点。本书重在增加考生的知识储备,政治知识部分、法律知识部分、科技知识部分紧贴热点,以适应乡镇公务员录用考试的考试特点。
第一篇政治知识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
第一节总论
一、哲学
(一)内涵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哲学是热爱智慧、追求智慧的学问,其致力于从总体上把握人与世界的关系。哲学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是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在处理人与外部世界关系的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二)基本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即存在和思维的关系问题,又称为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存在和思维、物质和意识谁为本原的问题,即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种根本对立的哲学派别。二是存在和思维、物质和意识是否具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地反映存在、人能否认识或彻底认识世界的问题。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产生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理论分野。
(三)基本派别
哲学主要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基本派别。
1.唯物主义
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在马克思主义哲学诞生之前,唯物主义哲学主要分为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和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原是一种或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如水、气、火、土等,试图从某些具体的物质形态出发来说明世界的统一性。这就把物质混同于物质的具体形态了,带有明显的朴素和直观色彩。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代表观点有:①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荀子);②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荀子);③气者,理之依也(王夫之);④世界是一团永恒的活火(赫拉克利特);⑤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范缜)。
(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又称为机械唯物主义,认为自然科学意义上的原子就是世界的本原,丰富、发展了唯物主义的物质观。但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把自然科学的物质结构直接混同于物质概念,把原子的属性等同于物质的属性,把世界万物的运动归结为受力学支配的机械运动,因此,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不彻底性(在自然观上坚持唯物主义,在历史观上坚持唯心主义),也被称为“半截子”唯物主义。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代表观点有:①人是机器(拉美特利);②万物的基础是原始物质,是基本元素(培根)。
2.唯心主义
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本原的,物质依赖于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唯心主义哲学主要分为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1)主观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如人的感觉、经验、观念、目的、意志、心灵等)作为唯一真实的存在和世界的本原。
主观唯心主义的代表观点有:①存在就是被感知(贝克莱);②万物皆备于我(孟子);③心外无理、心外无物(王阳明);④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陆九渊);⑤世界是我的表象(叔本华);⑥我思故我在(笛卡儿);⑦人是万物的尺度(普罗塔哥拉)。
(2)客观唯心主义
客观唯心主义把客观精神(如上帝、理念、绝对精神、绝对观念等)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
客观唯心主义的代表观点有: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②物是绝对精神的外化(黑格尔);③理在先,气在后(朱熹);④获罪于天,无所祷也(孔子);⑤生死有命,富贵在天;⑥上帝是一切的主宰;⑦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主观唯心主义夸大了人的主观精神,客观唯心主义夸大了客观精神的作用,但它们的长期存在以及与唯物主义哲学的长期斗争,在客观上推动了哲学的历史发展。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
(一)产生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不是偶然的,其有着深厚的阶级基础、直接理论来源和自然科学前提。
(1)阶级基础: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
(2)直接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其中主要是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
(3)自然科学前提:19世纪的三大科学发现,即细胞学说、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
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并为后继者所不断发展的科学理论体系,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这三个基本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科学性、人民性、实践性和发展性。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可以概括为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其中,人民性、实践性和发展性集中地体现为革命性。革命性是马克思主义的内在品质,是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性、实践性和发展性的应有之义和必然要求。
(单选)下列选项中,不是马克思主义鲜明特征的是()。
A.科学性
B.理论性
C.实践性
D.人民性
【答案】B。解析: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科学性、人民性、实践性和发展性,不包括理论性。故本题选B。
(二)具体内涵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总结工人运动的丰富经验和自然科学最新成果的基础上,批判地吸取了黑格尔辩证法思想的合理内核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创立的一种崭新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其中,辩证唯物主义包括辩证唯物论、唯物辩证法和认识论。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二者的区别和联系如下表所示:
区别/联系马克思主义哲学具体科学
区别
研究对象
以包括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在内的整个世界的最一般规律为研究对象
以世界某一特殊领域的具体规律为研究对象
理论特征
一般性、普遍性
个别性、特殊性
联系
①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具体科学为基础,没有具体科学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既不可能产生,也不可能发展;②具体科学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马克思主义哲学为具体科学的研究提供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第二节物质与意识
一、物质
(一)内涵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类的意识而存在,并能为人类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存在。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掩耳盗铃”“画饼充饥”都否认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
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世界统一于物质。
(二)存在方式
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
1.物质与运动
物质与运动是不可分割的,二者的关系是:
(1)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任何具体的物质形态只有在运动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离开运动谈物质会导致形而上学。
(2)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任何运动都有自己的承担者或者载体,离开物质载体的运动是不存在的。离开物质谈运动会导致唯心主义。
2.运动与静止
物质的运动是绝对的,而物质在运动过程中又有某种相对的静止。运动与静止的区别和联系如下表所示:
区别/联系运动静止
区别
含义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两种情形:①空间的相对位置暂时不变;②事物的根本性质暂时不变
性质无条件的、永恒的和绝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和相对的
联系
①静止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是运动的特殊状态;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世界上一切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②只承认相对静止而否认绝对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会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3.时间与空间
时间与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基本存在形式。
(1)时间是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特点是一维性,即时间的流逝一去不复返。
(2)空间是指物质运动的广延性、伸张性,特点是三维性,即空间具有长、宽、高三方面的规定性。
(3)物质运动总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中进行的,没有离开物质运动的“纯粹”时间和空间,也没有离开时间和空间的物质运动。
二、意识
(一)内涵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既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也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社会实践,特别是劳动,在意识的产生和发展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意识是社会的人所特有的精神活动及其成果的总和。从内容上看,人的意识是人的认知、情感、意志(知情意)的统一体。
(二)本质
意识是人脑这种特殊物质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
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其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在形式上是主观的。
三、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体现在: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意识的能动作用)。这就要求我们一切要从实际出发,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深处种菱浅种稻,不深不浅种荷花”就体现了一切要从实际出发,按照客观规律办事。
规律
(1)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2)规律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不能违背规律。一旦违背规律,必然受到规律的惩罚。
(3)在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
意识的能动作用主要表现在:①意识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②意识具有创造性;③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最重要的表现);④意识具有调控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就体现了意识的能动作用。
正确认识和把握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还需要处理好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关系:①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②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
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条件:①从实际出发是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前提;②实践是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根本途径;③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还要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就体现了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到物质条件的制约。
第三节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