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进与卓越 40位名师的专业成长之道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精进与卓越 40位名师的专业成长之道

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50.06 7.7折 65 全新

库存276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汪瑞林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76048179

出版时间2024-05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65元

货号29720510

上书时间2024-10-22

兴文书店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导语摘要

本书系“《中国教育报》四十年文存精选”丛书之一。华应龙、罗滨、王君、连中国、李怀源、李竹平等40位活跃在中小学教育一线的名师,系统回顾自己成长道路上的迷茫与困惑,直面曾经遭遇的教育教学瓶颈,经过深刻反思与成长剖析,总结提炼出教学水平提升之道、新时代育人之道和为师之道。40位名师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教育教学案例和自我成长故事,分享了他们的教学思想、育人智慧和教育理想,助力一线教师一步一步自我突围,通向卓越!



作者简介

汪瑞林,中国教育报课程周刊兼体育美育专刊主编,编审,曾任中国教育报刊社首席编辑。出版《素养时代的教师专业成长》等专著2部,《教师自我突围的秘诀》等编著4部,在《课程•教材•教法》《中国考试》《中国德育》《中国教师》等期刊发表专业论文数十篇。


副主编
胡茜茹,中国教育报课程周刊编辑,曾任环球时报记者、编辑,参与编著《20堂家教课培养孩子的感恩心》。
龚萍,中国教育报课程周刊编辑,曾先后担任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E教育”周刊编辑。



目录

01课堂重建:帮助学生成为学习主人 王春易 1


02在成就学生中促进自身成长 罗滨 7


03润物释理,“对话”改变课堂 张韶龙 13


04寻求个性化的语文教学智慧 龚志民 19


05巧设音乐情境 塑造美好心灵 刘姗 25


06语文教学怎样踏上语用的正道 赵长河 31


07物理教学如何激发学生创新潜能 钱永昌 37


08整体化教学:课堂直指学生思维发展 邢成云 43


09思维品质培养 融入灵动课堂 吕娟娟 49


10理想课堂:寻找共鸣与拓展 张悦 55


11开启听障学生心灵之锁 贾益芹 61


12融博雅教育理念于体育教学中 丁玉山 67


13我教书,书也教我 王 君 73


14文化语境:音乐教学的新视角 黄美华 79


15优秀教师要追求三个“真” 阮翠莲 85


16语文教学要“为儿童全生活着想” 李竹平 91


17审美人生教育为学生增“四力” 陈铁梅 97


18课堂深处是“三个人”的交融 连中国 103


19从教数学到数学育人 华应龙 109


20教育艺术的本质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 严开明 115


21以“导图导学”传道授业 江伟英 121


22学以为己 知行合一——我眼中的教师成长之路 李怀源 125


23“加减”中跑出成长加速度 郑美玲 131


24在教学四“变”中走向新我 王咏梅 135


25化问题为契机,与生共进 李先军 141


26如何做一个体育“明师” 蔡福全 147


27做新时代“四有”体育教师 武云飞 153


28在自然场景中激活感知——三堂课改变我的教学观 赵查 159


29见教材 见自己 见学生——课堂教学的三重境界 郑英 165


30为学生上“有意义”的数学课 潘洪艳 171


31以公开课心态上好日常课 吴海丽 177


32在英语教学中育己育人 李艳 183


33从学情出发,把语文教“活” 吴再柱 189


34从学科知识到课程价值的追寻—— 一次公开课的四次蜕变 陈明青 193


35心中有目标 眼中有学生 闫白洋 199


36助燃 自燃 共燃——点燃课堂的三重火焰 刘静 205


37以探究实践促进科学思维的提升—— 关于科学学科的教学心得 陈建姣 211


38生本 生成 生长——关于课堂教学的思考 邵长思 217


39思维英语:为学生启智增慧 周大明 223


40语文课堂应为“学”而教 李玉玺 229



内容摘要

本书系“《中国教育报》四十年文存精选”丛书之一。华应龙、罗滨、王君、连中国、李怀源、李竹平等40位活跃在中小学教育一线的名师,系统回顾自己成长道路上的迷茫与困惑,直面曾经遭遇的教育教学瓶颈,经过深刻反思与成长剖析,总结提炼出教学水平提升之道、新时代育人之道和为师之道。40位名师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教育教学案例和自我成长故事,分享了他们的教学思想、育人智慧和教育理想,助力一线教师一步一步自我突围,通向卓越!



主编推荐

汪瑞林,中国教育报课程周刊兼体育美育专刊主编,编审,曾任中国教育报刊社首席编辑。出版《素养时代的教师专业成长》等专著2部,《教师自我突围的秘诀》等编著4部,在《课程•教材•教法》《中国考试》《中国德育》《中国教师》等期刊发表专业论文数十篇。

副主编
胡茜茹,中国教育报课程周刊编辑,曾任环球时报记者、编辑,参与编著《20堂家教课培养孩子的感恩心》。
龚萍,中国教育报课程周刊编辑,曾先后担任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E教育”周刊编辑。



精彩内容

学以为己 知行合一——我眼中的教师成长之路

李怀源

人物介绍

李怀源,北京教育学院副教授,语文特级教师。中小学语文国家教材建设重点研究基地特聘研究员,教育 部“国培计划”专家,中央民族大学硕士生导师,“北京市中小学名师发展工程”实践导师。曾获得首届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北京市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著有《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理论与实务》《小学读整本书教学实施方略》等。

人需要一个“参照系”,才不至于迷失自己。自己在专业领域处于什么样的位置,总是在比对中发现的。“不完美”是学习的根本动力,发现自己的不完美,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用不同形式去学习,才能努力让自己变得更完美。教师的成长就是这样一个过程。

——李怀源

师生角色变换,在课堂上互相学习

教师学习最好的场所是课堂。我给小学生上过课,给新入职教师上过课,给不同类型的语文教师上过课,也给大学的研究生上过课。在不同的课堂上,作为教师,收获也不同。

学会站在学生的立场思考。给小学生上课,一直是我的主要工作。给小学生上课,要想让他们学得好、学得足,就必须站在儿童的立场,一是要思考他们能学会什么,二是要思考他们怎样才能学会。关注“学会什么”,要会在课程、教材、教法的三维视角之下确定教学目标。关注“怎样学会”,就要为小学生设计学习的支架,让他们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学会思考和表达。有时候,问题设计的问法出现偏差,学生的思路就会跑到另一条道上。给小学生上课,让我意识到要更加注意用词的精准,设计的活动步骤要明确,设计的学习支架要有用,这样才能让学生能看懂、能执行、有所收获。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给教师上课,要能够解决教师们的现实问题,不能只讲自己擅长或者准备好的内容。比如我给新任小学语文教师上课时,知道他们在学生管理方面没有经验,于是在开始的时候,我就拿自己多年的管理经验与他们分享,比如如何分工打扫卫生、如何保证课间的秩序等,然后再展开语文教学的专题。即使是语文教学方面的内容,也应从他们最关心的课堂教学问题入手。不同阶段的教师,他们要解决的问题是不一样的。同样的内容,要有所侧重。我跟他们一起观看课例,一起分析评价,把他们提出的问题进行归类分析,发现哪些是共性的问题,哪些是某个阶段的问题。这样的过程,让我对教师培训和教师成长规律有了更深层的理解。

在课堂实践中开掘思维深度。给别人上课的同时,我也在北京师范大学读博士。我印象最深的是质性研究课。在课堂上,老师都是采用分组讨论的方式,以小组为单位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关注解决现实的问题。老师一直强调我们是“研究”、是“诊断”而不是“开药方”。研究先要判断有什么问题或者哪里出了问题,而不是凭借朦胧的判断和模糊的经验去干。一线教师付出很多,但多是靠经验在做事。如果不能以研究的视角审视现实问题,就难以发现深层次的原因,就找不到问题的根源。

所以,在教师成长过程中,应该多进行换位思考和体验,在“师”与“生”的不断交叉变化中,才能更好地理解什么是有效的学习,怎样才能让学生更有效地学习。

坚持课题引领,做研究型教师

人总是有惰性的,长久坚持做一件事是需要毅力和韧劲的,做课题研究就是如此。课题研究就像一个“刻度表”,以时间的尺度来衡量所做之事,让人须臾不敢懈怠。不断迭代的研究,总需要在前面的基础上有所进步和发展,就这样一点点地前行,让所做的事更有深度。

通过持续研究提升思维水平。2000年,我第一次接触到课题研究。当时的学校申请了山东省“十五”规划课题“构建小学语文实践体系 全面提升学生语文素养”,我参与了课题申请书的撰写,负责其中一项子课题。周六日坐在办公室苦思冥想,终于完成了课题申报书,这个情景一直深深印在我的脑海里。这个课题顺利立项和结题,让我明白,中小学教师做课题研究,并非高不可攀的事情。

后来我先后主持“构建小学单元整体教学实践体系”等一系列“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和“十四五”规划课题。之所以不断申请课题,是因为在上一个课题研究的过程中发现了更多的问题需要解决。现在回头看看20年来做过的一系列课题研究,其实都是第一次课题的延伸。教师应该成为研究型教师,课题研究对于教师成长的作用很大,围绕一个课题进行多个方面的研究和总结,可以解决自己想弄清楚的问题,并逐渐培养研究思维。但教师不应该为做研究而研究,教师在用课题成果指引自己前进方向的同时,应该多思考教师做课题研究的意义,把研究成果运用到更广阔的领域。

通过总结梳理和成果提炼升华认识。日常工作总是繁杂的,即使是课题研究,也要面对琐碎的日常。在工作中解决了很多问题,获得了很多经验,但是,什么是拿得出来的,什么是值得向别人展示的,都需要不断地梳理、提炼,不断地去粗取精。

成果的总结能让人的认识从隐性变为显性。课题成果的提炼,是在研究过程中发生的,但教师在课题开始之时就要对结题的成果有预测。教学成果提炼的过程就是一个自我能力提升的过程。我多次参加各级教学成果奖评选,主持的“小学单元整体课程实施与评价体系”获首届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主持的“小学语文整体教学理论与实践体系研究”获北京市2017年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在成果的评审过程中,听取不同专家、不同老师的意见,反复修改,这样的过程对于提炼能力和表达能力是很好的锻炼。

扎根脚下土地,走出“钟摆效应”

教学成果的呈现有多种形式,一是课题结题报告,二是教学成果申报书,再就是各种图书。不断地写各种报告,自己的教学思想就逐渐清晰了。一个教师,只有不断地提炼,让研究成果固化下来,才不至于在教学中“摇摆”。教学的“钟摆效应”,就是因为总是忘记过去曾经做过什么。

我先后出版图书多种,有供教师阅读的《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理论与实务》《小学读整本书教学实施方略》等,也有供小学生阅读和供家长阅读的。与出版社编辑、一线教师、学生和家长深度接触的过程也是学习的过程,是不同角度的学习——编辑的要求让我更严谨,一线教师让我更审慎,学生和家长让我更贴近现实问题。

一个人的成长离不开脚下的土地。在什么样的土地上成长,需要自己不断适应,也需要不断地寻找,关键是要清楚什么样的土地是自己需要的。教师为了实现更好的成长和发展,需要不断调整自己,但不能频繁更换领域,而应该扎根在这片土地上,充分地生长与舒展。

教师成长最大的动力就是以修行的姿态不断地解决自己的问题。教师学习是一件既简单又困难的事儿。教师学习需要有情怀,以知行合一对待生活;教师学习要有严谨治学的精神,以融合态度对待学问;教师学习要有专业要求,以敬畏之心对待学生。

从自我经验出发,我认为教师成长有三点很重要:一是要有发展规划,找到人生榜样,然后按照他们的样子去成长;二是要有行动策略,以研究的姿态,一生只做一件事;三是要有终极目标,那就是学以为己,影响他人。

教师也可以成为时代的育人英雄。我们的一小步,就是教育的一大步。

(《中国教育报》2022年4月8日第9版)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