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 48.76 7.2折 ¥ 68 全新
库存26件
作者谢觉哉 著,谢飞 编选
出版社生活书店出版有限公司
ISBN9787807684596
出版时间2024-04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68元
货号29715750
上书时间2024-10-22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每一封家信,都承载了感人至深的故事。谢觉哉是“延安五老”之一,新中国人民司法制度的奠基者。本书为其子谢飞整理、编辑的谢觉哉生前与家人的书信集,字里行间记录了谢觉哉身为丈夫、父亲和长者,对家人和家乡人民的牵挂与殷殷关切。信中多以鼓励宽慰和绸缪建议,纾解实际困难,以疏通交流、批评指引,助以成长进步。鸿蒙沆茫,这是一位革命者不平凡的人生与内心世界,亦是磨难之中,鼓舞年轻一辈矢志前行的信念与深情。
谢觉哉,“延安五老”之一,最早参加中国共产党的老一辈革命家。1905年考取晚清秀才,参加革命前在湖南宁乡老家与夫人何敦秀育有四男三女;1937年9月在甘肃兰州八路军办事处与王定国结为伉俪,育有五男二女,并长年抚养亲友们的十多名子女。本书为谢飞近年潜心整理其父谢觉哉的家书选编,涵盖谢觉哉自20世纪20年代到20世纪60年代的118封家书。
全书分为三部分,第一辑是1920到1960年代,谢觉哉写给宁乡老家夫人何敦秀及子女的书信,文字生动,情感真挚,书信中除了表达对家乡妻子的惦念、对子女的谆谆教导与对乡亲故友的感怀之外,还涉及了当时的历史事件与时代变迁,包括军阀混战、延安生活以及建国后的土改政策等。第二辑是1950至1970年代谢觉哉写给王定国夫人及子女的书信,主要内容是夫妻之间的关爱、对子女的教育开导等,体现了老一辈革命家严于律己、以身作则的优良作风。书信中涉及读书、养生、提倡节俭等话题,展现了谢觉哉的生活态度以及为人处世的个人原则,为后人树立了榜样。第三辑是1950至1960年代谢觉哉写给家乡干部和友人的书信,通过书信了解家乡的情况与变化,对于当地干部的浮夸风等不良行为多有批评教育。全书百余封书信,纵贯近半个世纪,集亲情、乡情于一体,也从一个家庭的变迁映射出一个时代的动荡与革新。
本书初版于2015年7月。为纪念谢觉哉诞辰140周年,书信集在原有内容之外,拾遗增补了谢觉哉致子女的三封书信,全书细节也一并作以进一步检视和修订。
谢觉哉(1884—1971),字焕南,别号觉哉,亦作觉斋。“延安五老”之一,著名的法学家和教育家、人民司法制度的奠基者。1884年出生,湖南宁乡人。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3年,他在中央苏区任内务部长时,主持和参加起草了中国红色革命政权最早的《劳动法》《土地法》等法令和条例。1934年参加长征后,历任陕甘宁边区内务部部长、参议会副议长等职,制定与推行了《选举条例》《宪法草案》等法令。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内务部部长、最高人民法院院长等职。曾出版著述《不惑集》《谢觉哉杂文选》《一得书》《学语集锦》等;20世纪80年代整理出版《谢觉哉日记》《谢觉哉文集》《谢觉哉诗集》等。
谢飞 谢觉哉之子,1942年出生于延安。1965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后留校任教,先后任副院长、教授,并担任中国电影家协会副主席。导演电影作品包括《我们的田野》《湘女萧萧》《本命年》《香魂女》《黑骏马》《益西卓玛》等,多次荣获国内外电影大奖。
目 录(节选)
读懂父亲 谢 飞
第一辑 致何敦秀夫人、儿女及家乡亲人
一九二〇至一九四〇年代
致王养吾,自宁乡云山(1919 年5 月2 日)
致何敦秀,自长沙(1921 年4 月16 日、28 日)
致继母等家人,自长沙(约1922 年前后)
致谢式坤,自长沙(1922 年9 月18 日)
致谢式坤,自长沙(1924 年某日)
致何秋岩,自上海(1928 年12 月)
致何敦秀,自兰州(1937 年春)
致何敦秀,自兰州(1937 年8 月)
致何敦秀,自延安(1939 年9 月8 日)
…………
一九五〇至一九六〇年代
致谢子谷、谢廉伯,自北京(1950 年1 月21 日)
致何敦秀夫人及儿女,自北京(1950 年8 月15 日)
致谢廉伯、谢子谷,自北京(1950 年10 月4 日)
致谢放,自北京(1950 年12 月23 日)
致谢谦芳等,自北京(1951 年1 月27 日)
致谢放、谢子谷,自北京(1951 年2 月11 日)
致谢廉伯等,自北京(1951 年5 月25 日)
致何敦秀,自北京(1951 年9 月7 日)
致谢子谷、谢冰茹,自北京(1952 年1 月1 日)
致吴岂凡,自北京(1952 年1 月16 日)
…………
第二辑 致王定国夫人及儿女
一九五〇至一九七〇年代
致张曙时等,自北京(1952 年12 月23 日)
致王定国,自西安(于1956 年6 月18 日来信上的批改)
致孩子们,自北京(1957 年1 月30 日)
致王定国,自长沙(1957 年3 月22 日)
致王定国,自杭州(1957 年4 月5 日)
致谢飘,自北京(1958 年10 月6 日)
致王定国,自庐山(1959 年3 月10 日)
致王桂芳,自杭州(1959 年3 月27 日)
致王定国,自北京(1959 年7 月29 日)
致儿女,自广州(1960 年1 月前后)
致谢飘,自北京(1960 年9 月26 日)
…………
第三辑 致家乡干部及友人
一九五〇至一九六〇年代
致张润清,自北京(1954 年某日)
致尹泽南等,自北京(1956 年7 月17 日)
致张润清等,自北京(1957 年1 月10 日)
致李淑一,自北京(1957 年4 月某日)
致陶承,自北京(1957 年5 月19 日)
致李学良,自北京(1957 年5 月24 日)
致姜国仁,自北京(1957 年5 月24 日)
致李学良、张润清,自北京(1957 年7 月17 日)
致姜石梅,自北京(1957 年8 月8 日)
致云山师范及附小全体老师同学,自北京(1959 年7 月)
…………
附录
一 自传 谢觉哉
二 六十自讼 谢觉哉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每一封家信,都承载了感人至深的故事。谢觉哉是“延安五老”之一,新中国人民司法制度的奠基者。本书为其子谢飞整理、编辑的谢觉哉生前与家人的书信集,字里行间记录了谢觉哉身为丈夫、父亲和长者,对家人和家乡人民的牵挂与殷殷关切。信中多以鼓励宽慰和绸缪建议,纾解实际困难,以疏通交流、批评指引,助以成长进步。鸿蒙沆茫,这是一位革命者不平凡的人生与内心世界,亦是磨难之中,鼓舞年轻一辈矢志前行的信念与深情。
谢觉哉,“延安五老”之一,最早参加中国共产党的老一辈革命家。1905年考取晚清秀才,参加革命前在湖南宁乡老家与夫人何敦秀育有四男三女;1937年9月在甘肃兰州八路军办事处与王定国结为伉俪,育有五男二女,并长年抚养亲友们的十多名子女。本书为谢飞近年潜心整理其父谢觉哉的家书选编,涵盖谢觉哉自20世纪20年代到20世纪60年代的118封家书。
全书分为三部分,第一辑是1920到1960年代,谢觉哉写给宁乡老家夫人何敦秀及子女的书信,文字生动,情感真挚,书信中除了表达对家乡妻子的惦念、对子女的谆谆教导与对乡亲故友的感怀之外,还涉及了当时的历史事件与时代变迁,包括军阀混战、延安生活以及建国后的土改政策等。第二辑是1950至1970年代谢觉哉写给王定国夫人及子女的书信,主要内容是夫妻之间的关爱、对子女的教育开导等,体现了老一辈革命家严于律己、以身作则的优良作风。书信中涉及读书、养生、提倡节俭等话题,展现了谢觉哉的生活态度以及为人处世的个人原则,为后人树立了榜样。第三辑是1950至1960年代谢觉哉写给家乡干部和友人的书信,通过书信了解家乡的情况与变化,对于当地干部的浮夸风等不良行为多有批评教育。全书百余封书信,纵贯近半个世纪,集亲情、乡情于一体,也从一个家庭的变迁映射出一个时代的动荡与革新。
本书初版于2015年7月。为纪念谢觉哉诞辰140周年,书信集在原有内容之外,拾遗增补了谢觉哉致子女的三封书信,全书细节也一并作以进一步检视和修订。
谢觉哉(1884—1971),字焕南,别号觉哉,亦作觉斋。“延安五老”之一,著名的法学家和教育家、人民司法制度的奠基者。1884年出生,湖南宁乡人。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3年,他在中央苏区任内务部长时,主持和参加起草了中国红色革命政权最早的《劳动法》《土地法》等法令和条例。1934年参加长征后,历任陕甘宁边区内务部部长、参议会副议长等职,制定与推行了《选举条例》《宪法草案》等法令。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内务部部长、最高人民法院院长等职。曾出版著述《不惑集》《谢觉哉杂文选》《一得书》《学语集锦》等;20世纪80年代整理出版《谢觉哉日记》《谢觉哉文集》《谢觉哉诗集》等。
谢飞 谢觉哉之子,1942年出生于延安。1965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后留校任教,先后任副院长、教授,并担任中国电影家协会副主席。导演电影作品包括《我们的田野》《湘女萧萧》《本命年》《香魂女》《黑骏马》《益西卓玛》等,多次荣获国内外电影大奖。
读懂父亲 (节选)
谢 飞
一
谢觉哉是我的父亲。
在网上查询,对他的解释一般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延安五老”“中国法制奠基人”等,曾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务部部长、最高法院院长、政协副主席等职。所以我从小就被称为“高干子弟”。
但是,我真正了解我的父亲吗?我到了自己老年时候,才发现对他的了解并不多。2014年是父亲的一百三十岁诞辰,他大我母亲二十九岁。母亲王定国二十九岁时生的我,所以父亲与我的年龄差是五十八岁,可谓“忘年父子”。如果以二十或二十五年算一代人的话,我和父亲生活的人生岁月,有着两代多的巨大的时代差距。
父亲健在的时候,我们兄弟姐妹七人(五男二女)还多是学龄儿童、少年或青年;父亲暮年又逢文化大革命,我虽已大学毕业、留校任教,但运动频频,上山下乡,我在他身边的时光也是少得可怜。1971年6月,当我兴冲冲地从保定白洋淀农村干校返回北京准备结婚的时候,却碰到了父亲的去世与葬礼。在那时候“横扫一切陋习”的“革命气氛”下,记得在北京医院的太平间里我们家人搞了一个简单的遗体告别仪式,正在医院养病的“延安五老”之一董必武副主席,在他儿子良翮的搀扶下赶来见老友的最后一面。他儿子手里拿着董老手书的挽联,我至今记忆犹新:“长征老战士,文革病诗人。”
时光匆匆,一晃父亲去世已经几十年。我的青壮年时期,欣逢改革开放的好时代,忙于开创自己的事业,教书、拍电影;忙于成家、抚育孩子,也没有多少时间与精力去了解父亲。只是当我自己进入老年,专业和家务闲下来后,才开始去读母亲早在1982 年就组织人编写、出版好的《谢觉哉传》《谢觉哉日记》《谢觉哉文集》等著作,才开始对他的思想、工作、才华以及生活、情感有了些实实在在的了解。
整整晚了四十多年啊,可谓“不孝子孙”!真是应了那句歌词,“时间都去哪儿了?”我到了七十二岁,才开始真正“尽孝”。好在还有这句谚语:晚做胜于不做。
上世纪四五十年代,父亲在工作之余写作、发表了大量思想文化杂文,享誉社会。1956 年12 月24 日,他在《爱父母》一文中写道:
人,从出生到死即从小到老:中间是“养人”——劳动力强壮时期;两头是“人养”——幼小时期和衰老时期。这是人类生活的自然规律,绝不因社会制度不同而改变。
记不得是谁说的话也是这一道理:人生三件大事,即结婚、生子、送老人。当你送完老人时,你的孩子就开始送你了。
2013年开始,我轮替我哥哥谢飘,搬到母亲家住,有了更多的时间去陪伴老人,去阅读父亲的著述。母亲王定国也是位老红军,我起笔写这篇文章时,她已经一百零二岁了,身体康健,生活基本自理。她最大的愉快是每天看到有孩子们在身边。还是在那篇文章中,父亲写道:
养父母,不只是给他们穿吃、不冻不饿而已,还要有亲爱的诚意和敬意,使老人们感到愉快。
对于早已离去的父亲,我们努力去读懂他的人生、思想,了解父辈们的足迹与悲欢,是后辈的责任与敬意。这些,促使我开始编辑这本《谢觉哉家书》。
本《家书》收集了父亲给家人的百封信件,最早的是1919年寄出,最晚的是他1963年中风后,用左手艰难书写的;我的湖南的兄姐与母亲将多数书信的珍贵手迹保存了下来,实属不易。看着这些已经发黄变脆的信函,看着父亲从青壮年到老年不断变化的毛笔书法,看着那些信封、邮票,我不禁感慨这已经或即将永远消失的书信交流方式的美好与伟大!数字、网络技术的发展,电话、微博、微信等的使用,让人们远在天涯如咫尺;过去亲人、朋友、同事之间的思念、担忧、述说的需求与情感全没有了酝酿和表达的空间与时间。它给我们人类的文化与情感带来的是进步还是退化,谁又能说得清楚呢!
好在我们还可以整理出版前辈们的书信,像畅销多年的《曾国藩家书》《傅雷家书》等,从中去了解前辈人的思想、情感、生活,以至社会与历史。
…………
时光荏苒,许多书信都遗失了,本书信集只收集到百封家信。它们传递的内容丰富、宽泛,绝不限于我上面讲到的几点。父亲一生中,把写书信当作一个重要的生活方式。他不仅同家人通信,还和同事、朋友通信,更愿意和完全不认识的群众、读者、青少年学生通信。在他的书信存稿中,和内务部、最高法院、宁乡县委干部们的通信是最主要的部分;与自己文章读者、通过报纸杂志转来的青年、中小学生的通信也屡见不鲜。1954 年11 月,他主动给并不认识的宁乡县干部写信,希望通过信件了解家乡的情况和变化,从此与他们成为多年的信中好友;并让他们对家乡公众宣布:“谢觉哉愿意和人通信!”不是亲人胜似亲人,在父亲心中,亲情、乡情、民情是连为一体的。所以本书也收进了他给家乡基层干部和友人的书信十八封。
全书总计收录书信一百一十八封。
今天,人类进入了“大网络时代”,微博、微信等正在替代传统的通信、交流方式。编辑出版《谢觉哉家书》一书,是为了让历史留存,让现代人不要忘记我们前辈们曾走过来的道路;在阅读与把玩这些即将消失的文字、形式时,将前辈们以及人类长久积累的思想、情感、文化、才艺,幻化成新的形式、新的语言,永远继承下去,发展开来。
2014 年10 月15 日初稿
2015 年2 月3 日修订
2024 年2 月22 日再订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